▲1925年畢業(yè)生合影。經(jīng)家屬確認,最后一排右五就是首任校長歐陽曉瀾。 今年,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建校百年。 百年來,實驗中學精英輩出,桃李滿天下,聲譽達于海外。然而,對于當年一手締造出這所名校的首任校長,即便是實驗中學內部的人也知之甚少。
女附中學生制服:夏天是白衣黑裙,白襪黑鞋;春秋是灰衣黑裙,白襪黑鞋;冬天是藍衣黑裙,白襪黑鞋。圖為1929年畢業(yè)生合影。 女附中大樓一角 校鐘 學校禮堂 從校史資料上看,北京女子師范學校附屬中學校(簡稱女附中)第一任主任(相當于校長)名叫歐陽曉瀾。歐陽曉瀾,似乎是一位傳奇女性,但多少年來,她只活在人們的傳說中,沒有照片,沒有履歷,只有官方“呈準設立北京女子師范學校附屬中學校,聘歐陽曉瀾為主任”的只言片語;只有最初的校友寥寥幾篇關于她“留日歸國,一生未婚,投身教育,嚴謹治學”的回憶。 據(jù)說,建校之初,她從叔叔那里借錢從國外購置器材、設備和圖書,引入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同時兼顧中國現(xiàn)狀,開發(fā)出一整套適合女子發(fā)展的課程與教育體系,可謂兼收并蓄,中西合璧。她為人、治學都非常嚴謹,不茍言笑,經(jīng)常巡視課堂,督導教師上課,觀察學生課堂學習情況。在那社會動蕩的年代里,學校雖是公立,但也常有發(fā)不出工資、撥不下經(jīng)費的情況,她發(fā)動各方資源,利用校友會,積極籌款,維持學校的正常運營。
1922年,“女高師”國文部學生來校見習。這是實驗中學接受教育實習的開始。 在學校閱覽室讀書的學生 1932年,位于辟才胡同的校門。 1942屆學生在辟才胡同舊址的留影。 1940年代的校園。 歐陽曉瀾執(zhí)掌北京女子師范學校附屬中學十余年,從課程設置、師資儲備、學校管理、學生發(fā)展各個方面,都為學校確立了開闊的格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預約了百年后的今天。
不過,歐陽曉瀾離開學校之后的人生,仍是一個謎。直到今年,實驗中學籌備百年校慶期間,歐陽曉瀾校長的侄孫歐陽健生看到網(wǎng)上僅有的一些文字后找到學校,我們才知道,1937年盧溝橋事變,北平失守后,歐陽曉瀾不愿在日本人手底下教書,遂返回故鄉(xiāng)江西。
1919年參加北京中等學校聯(lián)合運動會。 1919年,首屆運動會。 籃球比賽。 壘球比賽 棍棒操表演 巾幗不讓須眉——舞劍 為了尋找老校長的生平故事,實驗中學派老師到南昌尋訪。歐陽曉瀾出生在江西的一個書香世家。她少時雙親亡故,成年后在叔父資助下,才得以留學日本。1937年返回江西后,她在南昌一所女子中學任教。后來,她與好友一起買下一座山頭,建起兩層小樓,無事時常居山上,過起隱士的生活。退休后,歐陽曉瀾完全移居山上,教授侄子讀書,同時也教授其他鄉(xiāng)間子弟。
憶及她的為人,鄉(xiāng)人只說樸素,干干凈凈的衣衫,利利索索的發(fā)式,沒有多余的裝飾,如她對生活也無過多的奢求。關于她的性格,受教于她的孩童都說嚴肅,有時甚至嚴厲,他們一致管她叫先生,先生話不多,但要求卻必須做到,雖不收分文地教孩子們認幾個字,但字要寫得工工整整,讀書要端端正正,做不到時,先生不怒自威,常讓他們敬畏。一位曾經(jīng)跟歐陽曉瀾讀過書的老人回憶:“我那時候頑皮,上完課就跑到外面捉蟲打鳥,一次看到先生盯著看地上的螞蟻,我好奇地問先生在干什么,先生讓我小聲,仔細聽螞蟻的聲音,我說螞蟻怎么會說話,先生說你仔細聽,就能聽到它們的聲音?!?/span> 1937屆校排球隊合影 1935年運動會上進行拔河比賽 1942年高中畢業(yè)證章(正面) 1942年高中畢業(yè)證章(背面) 1971年,歐陽曉瀾病逝。臨終她唯一的遺愿只有:帶走她所有的書。她生活過的山居,如今只有廢墟和一座墳冢孤立,無碑無字,只有山間的綠竹、野花、溪流、蟲鳴常伴。而她身后的實驗中學,已成為京城首屈一指的名校。1931年,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與北京師范大學合并,女附中也更名為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女子中學。1968年,師大女附中結束50多年的女校歷史,開始招收男生。1978年,師大女附中更名為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百年來,無論是爭取男女平等、傳播婦女解放的聲音,還是抗戰(zhàn)救亡、爭取民族獨立的戰(zhàn)場,抑或和平年代建設祖國的精英中,都涌現(xiàn)出不少從實驗中學走出的莘莘學子。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北平淪陷,大批大學合并南遷,女附中也難逃此劫,部分師生與男附中合并前往陜西城固,他們要越過秦嶺,遠離家園,用單薄的身軀和炙熱的信念守護知識的明燈,期盼祖國的復原。已經(jīng)耄耋的你們,還記得當年的城固,曾經(jīng)的秦嶺嗎? 民國期間,校醫(yī)給學生檢查口腔。 1949年10月1日,師大女附中學生參加新中國開國大典。 上世紀50年代女附中的卓婭班頗具時代特色,甚至還迎來了卓婭媽媽的真身。旁邊幸運地站在卓婭媽媽身邊的女孩兒,你們還記得當時激動的心情嗎? 上世紀70年代如此快樂地去上數(shù)學測量課的同學們是誰呢?
學校的成績,不負當年老校長的期望。通過她家人的確認,我們也終于在學校檔案中,認出了她的照片。在第一屆畢業(yè)生照片上,歐陽曉瀾站在最后一排——她其實一直都在那里,只是等著有心人去重識。
文 | 謝微微(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教師) 圖 |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編輯 | 黃加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