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子”在中國圣賢名字中的意義,這個問題提的好,我贊??,因為某自稱“儒家弟子”,亦讀老莊及諸子之書,自然對這個問題很感冒????。 在圣賢名中的“子”字主要是對圣賢者的尊稱,表示對他們的偉大人格,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學(xué)問之理論體系,對中華民族貢獻(xiàn)的尊重、敬重和敬仰的意思;其次是由于中國自漢代以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故,“子”又是對孔子的專稱;再就是古代人名中的表字了。即: 1.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xué)問的人,如:孔~,老~,孟~,莊~,荀~,墨~,管~。還有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如曾子(曾參)、有子(有若)、冉子(然求)、閔子(閔子騫);再傳弟子如曾子的學(xué)生子思子(子思)和子思的學(xué)生孟子(孟軻),皆稱“子”。 孟子的老師子思子,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中國春秋時期的一個大思想家,著《中庸》。 2.孔子的專稱:子曰。如《論語》,及《中庸》里除第二章里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有書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書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埂蓖?,自第三章始皆以“子曰”稱,如: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梗蛔釉唬骸钢杏蛊渲烈雍?!民鮮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梗蛔釉唬骸杆雌浯笾才c!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驅(qū)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梗蛔釉?,「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子路問強(qiáng)。子曰,「南方之強(qiáng)與,北方之強(qiáng)與,抑而強(qiáng)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qiáng)也。君子居之?!柜沤鸶?,死而不厭,北方之強(qiáng)也。而強(qiáng)者居之?!构示雍投涣?;強(qiáng)哉矯。中立而不倚;強(qiáng)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桑粡?qiáng)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qiáng)哉矯。」;子曰,「素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這里提示的是,盡管《中庸》里的話與《論語》里的“子曰”有出入,但肯定都是孔子說的話。 3.古代人名中的表字:如杜甫字~美,蘇軾字~瞻。 杲杲湖山 2017年9月2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