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敬而遠之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成語是“敬而遠之” 出自《論語·雍也》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令我們尊敬的人,我們都愿意去親近并向他們學(xué)習(xí);然而也有一些讓我們不愿與之為伍的人,那么碰上這類人,大家的態(tài)度往往是離得越遠越好,生怕扯上一點關(guān)系。然而在兩千多年前,至圣先師孔子卻說出了“敬而遠之”,這看上去有些矛盾的詞語,那么這里邊究竟有哪些深意呢? ? 遠望 《論語·雍也》中有這樣一段對話:“樊遲問知,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這句話講的意思是說,孔子的學(xué)生樊遲,有一次向老師請教什么叫做 “智”,孔子是這樣回答的:“專心致力于提倡百姓應(yīng)遵循的道德,以恭敬的態(tài)度對待鬼神,但要遠離它們,如此可以稱得上是智慧。” 這么看來,孔子“敬而遠之”的對象并不是某人,而指的是“鬼神”??鬃硬⒎鞘且粋€絕對的無神論者,我們縱觀他老人家的一生,好像真的從來不談?wù)撌裁垂至y神,正如他所說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呢?”其實不是不敬鬼神,只是人的事都沒做好,你就少去談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其實,這也恰恰體現(xiàn)出孔子非常務(wù)實求真的態(tài)度。 隨著“樊遲問知”這個故事的傳播,后來人們也漸漸淡化了“鬼神”二字,“敬而遠之”的“之”也就不再有指向性。這如此一來,反倒是拓寬了這個成語的應(yīng)用范圍,只要是我們遇到不喜歡的東西,那都可以用“敬而遠之”來表達。當然,我們在使用這個成語絕大多數(shù)的時候,其實只是在表達“遠之”,而壓根兒就忘記了“敬”。 ? 古代建筑飛檐 其實,從孔子的“敬鬼神而遠之”到今天的“敬而遠之”,反映出都是中國人一貫提倡的中庸之道。這做事不能過于狂熱,也不要陷于武斷之中,這無論是喜歡一個人還是不喜歡一個人,那都不能過于的極端。這即使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人,也要表達出“先敬而后遠”的通達寬容,這否則啊,有了遠而無了敬,也許我們就會變成別人眼中的“遠之”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