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交通史專輯 王子今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摘 要〕《石門頌》可以看作珍貴的交通史料。其中說到劉邦“興于漢中”事跡,涉及自關中平原翻越秦嶺,進而通達“益域”的“四道”。高帝時代漢中“四道”形成的交通結構,有便利劉邦在漢中穩(wěn)定隊伍,積蓄力量,策劃戰(zhàn)略,選擇時機的條件??疾鞚h王在漢中的活動及其隨后的政治成功,不能忽略“四道”的交通條件。 〔關鍵詞〕劉邦;漢中;余谷;子午;圍谷;堂光;交通樞紐
《石門頌》涉及交通史的內容值得珍視。其中說到劉邦“興于漢中”隨即建立帝業(yè)的成功,涉及自關中平原翻越秦嶺,進而通達巴蜀地方的“四道”,即四條交通干線。高帝建國之初漢中“四道”形成的特殊的交通結構,有征服山阻,聯(lián)系南北文化交流的文化效能,也有便利劉邦在漢中穩(wěn)定隊伍,積蓄力量,確定戰(zhàn)略,選擇時機的歷史作用。考察漢王在漢中的活動及其隨后“還定三秦,誅籍業(yè)帝”[1]的政治成功,不能忽略“四道”提供的交通條件。 1.《石門頌》:交通史重要文獻 《石門頌》額題“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刻于褒城石門,漢桓帝建和二年(148)漢中太守王升為犍為楊渙孟文營作。歷代被看作書法精品。其中交通史信息,尤其值得學者珍視。 《石門頌》開篇回顧“高祖受命,興于漢中”事,指出自關中南逾秦嶺至于漢江川地的“四道”。據《隸釋》卷四記載: 司隸校尉楊孟文石門頌《華陽國志》楊君名渙 惟巛靈?位,川澤股躬,澤有所注,川有所通。余谷之川,其澤南隆,八方所達,益域為充。 高祖受命,興于漢中。道由子,出散入秦,建?帝位,?漢焉字。后以子,路歮難,更隨圍谷,復通堂光。凡此四道,垓鬲尤字艱。[2] 高文《漢碑集釋》: 惟靈定位,川澤股躬,澤有所注,川有所通。余谷之川,其澤南隆。八方所達,益 域為充。 高祖受命,興于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漢。后以子午,途路歮難。更隨圍谷,復通堂光。凡此四道,垓鬲尤艱?!?/span> 下文記述永平四年“詔書開余,鑿通石門”事,有涉及交通建設工程的具體的技術性記錄。[3] “靈定位”,高文據《廣韻》:“坤,古文”,《集韻》:“坤,古作”,《說文》:“坤,地也”,以及樊毅《修華岳碑》:“靈既定”,《西岳華山廟碑》:“乾定位”,指出:“‘’為漢代通行之‘坤’字,故漢碑皆作‘’?!薄妒T頌》下文有“上順斗極,下答皇,自南而北,四海攸通”句,高文亦以為“‘皇’即‘坤皇’,謂地也”。[4]所謂“定位”,明確地理空間意義的神圣。而“川澤股躬”,以及“澤有所注,川有所通”,突出強調了水系對于交通的意義。漢江為漢中地方提供了充備的水資源和水運動力。此外,《石門頌》言“山道”,亦言“谷道”。秦嶺“谷道”即所謂“峪”對于交通道路開拓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秦嶺“四道”都分別利用了這樣的條件。 2.“余谷之川,其澤南隆” 《隸釋》說,“碑以‘余谷’為斜谷?!薄啊薄撸瑵h中谷名?!?/span>[5]褒斜道北段通過斜谷。有人認為,劉邦入漢中經由褒斜道。《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二《山南道三》“南鄭縣”條:“褒斜道,一名石牛道,張良令漢王燒絕棧道,示無還心,即此道也?!?/span>[6]宋郭允蹈《蜀鑒》卷一“漢高帝由蜀漢定三秦”條:“漢王從杜南入蝕中張良送至褒中,良說漢王燒絕棧道。杜南在今京兆府萬年縣,古杜伯國也。蝕中,入漢中道川谷名。《寰宇記》曰:褒口在褒城縣北。北口曰斜,南口曰褒,同為一谷,自褒谷至鳳州界一百三十里,始通斜谷。斜口在鳳翔府郿縣谷中。褒水所流穴山,架木以行。張良勸漢王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且示項羽無東意。今地名石門?!?/span>[7] 所謂“余谷之川,其澤南隆”,體現(xiàn)了褒斜道長期是蜀道主線路的歷史事實?!对涂たh圖志》“褒斜道,一名石牛道”值得注意。蜀道“石?!眰髡f較早見于《華陽國志》卷三《蜀志》,稱發(fā)生于“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時。[8]《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言巴蜀地方物產豐饒,“然四塞,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以所多易所鮮?!?/span>[9]這正是《石門頌》“余谷之川,其澤南隆”的本義。蜀道穿越秦嶺的線路,主要有故道、褒斜道、灙駱道、子午道。我們考察蜀道歷史變遷,注意到隨著咸陽-長安文化重心地位的形成,蜀道主線路發(fā)生大致以自西而東為趨向的移換。[10]而《隸釋》關于《石門頌》的考察中有關“《順帝紀》延光四年詔益州刺史罷子午道,通褒斜路”史事的提示也值得我們注意。[11] 關于“余谷之川,其澤南隆”,還應當注意到漢武帝時代曾經有開發(fā)褒斜水運的試探。[12]這或許也是《石門頌》文字“坤靈定位,川澤股躬,澤有所注,川有所通”的例證。 3.“道由子午”,“興于漢中” 《石門頌》:“高祖受命,興于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漢焉?!北徽J為明確指出劉邦往漢中是由子午道南下的記載。 “子午道”是自秦都咸陽、漢都長安向南通往漢中巴蜀的道路。秦始皇規(guī)劃咸陽的建設時,曾經有“周馳為閣道,自(阿房)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的設想。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說,漢王之國,“從杜南入蝕中?!迸狍S《集解》:“李奇曰:‘蝕音力,在杜南。’如淳曰:‘蝕,入漢中道川谷名。’”司馬貞《索隱》:“李奇音力,孟康音食。王劭按:《說文》作‘’,器名也。地形似器,故名之。音力也。”[13]程大昌《雍錄》卷五“漢高帝入關”條寫道:“四月,漢王入蝕中,至南鄭。蝕中之名地書皆不載,以地望求之,關中南面皆礙南山,不可直達,其有微徑可達漢中者,惟子午關。子午關在長安正南。其次則有駱谷關。關之又西則褒斜也。此之蝕中,若非駱谷,即是子午也。若大散關則在漢中西南,不與咸陽對出,非其地矣。”[14] 漢末歷史記錄表明,子午道曾經是關中通往漢江流域的最便捷通道?!度龂尽肪戆恕段簳堲攤鳌罚骸绊n遂、馬超之亂,關西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萬家?!薄度龂尽肪硭末枴妒駮の貉觽鳌罚骸把用侩S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裴松之注引《魏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zhèn)長安,亮于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烈詾榇丝h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span>[15]直抵長安。由魏延所謂“韓信故事”,可知在漢末軍事家的意識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或許確是劉邦北定三秦的路線。 看來,子午道在秦漢之際已經通行大致是沒有疑義的。[16] “子午道”作為長安通往漢水流域的道路,因這兩個區(qū)域地位之重要,其交通作用十分顯著。東漢末年,關中流民多由子午道南下漢中。如《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韓遂、馬超之亂,關西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萬家?!?/span>[17]曹魏軍也曾經由子午道伐蜀。[18]李之勤曾經對子午道的歷史變遷進行過全面深入的考證。[19]我們在對子午道秦嶺北段遺跡進行實地考察時,也發(fā)現(xiàn)了相當典型的古棧道的遺存。[20] 《漢書》卷九九上《王莽傳上》:“(元始四年)其秋,(王)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鳖亷煿耪f:“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當,故謂之‘子午’耳。今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漢道者,名‘子午谷’。又宜州西界,慶州東界,有山名‘子午嶺’,計南北直相當。此則北山者是‘子’,南山者是‘午’,共為‘子午道’。”[21]顏師古將“子午嶺”和“子午道”聯(lián)系起來理解,這位唐代學者應當引起我們重視的意見,還有將直道所循子午嶺和子午道所循子午谷“計南北直相當”者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說法,即所謂“此則北山者是‘子’,南山者是‘午’,共為‘子午道’?!贝_實,如我們在前面所說到的,秦直道循子午嶺北行,而“直”正是“子午”的快讀合音,由杜陵南行直通梁、漢的子午道也有類似的情形。宋敏求《長安志》》卷一一《縣一·萬年》寫道:“福水即交水也?!端涀ⅰ吩唬骸铣蟹ㄓ拗T水,出縣南山石壁谷[22],南三十里,與直谷[23]水合,亦曰子午谷水?!?/span>[24]又《長安志》卷一二《縣二·長安》:“豹林谷[25]水。出南山,北流三里,有竹谷水自南來會。又北流二里,有子午谷水自東來會。[26]自北以下,亦謂之子午谷水?!盵27]“直谷”應當也是“子午谷”的快讀合音。[28]另外,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還有漢魏子午道秦嶺南段又曾經沿池河南下漢江川道的情形。[29]明嘉靖《陜西通志》卷三《土地三·山川中》“石泉縣”條則有作“遲河”。編者寫道:“遲河在縣東五十里,源自長安縣腰竹嶺來,至蓮花石南入漢江。相傳此河易漲難退,故名?!?/span>[30]然而根據當地方言發(fā)音特點,我們有理由推測,“池”、“遲”,或為“直”之音轉。也就是說,很可能子午道循行的河道,也曾經被稱作“直河”、“直水”。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三卷《秦陵仇池區(qū)》圖十一《唐代秦嶺山脈東段諸谷道圖》中,這條北方正對“子午鎮(zhèn)”、“子午谷”、“子午關”的河流,正是被標注為“直水(遲河)(池河)”的。[31] 嚴耕望對“直水”的判斷自當有據。我們看到,《水經注》卷二七《沔水上》明確著錄“直水”:“……漢水又東合直水,水北出子午谷巖嶺下,又南枝分,東注旬水。又南徑蓰閣下,山上有戍,置于崇阜之上,下臨深淵,張子房燒絕棧閣,示無還也。又東南歷直谷,徑直城西,而南流注漢。漢水又東徑直城南,又東徑千渡而至蝦蟇頧?!?/span>[32]“直水”“北出子午谷巖嶺下”,暗示“直”與“子午”的關系。而“南徑蓰閣下,山上有戍”,以及“下臨深淵”之說,體現(xiàn)古子午道循“直水”谷道通行的史實。所謂“張子房燒絕棧閣,示無還也”,更明確指出此即劉邦入漢中道路?!爸惫取?、“直城”地名,應當都與“直水”有關,也與“子午谷”有關。[33] 4.“堂光”續(xù)考 辛德勇曾據《石門頌》中“更隨圍谷,復通堂光”諸語,以為所謂“堂光”中的“堂”應當就是“黨(灙)”的同音假借字。他又指出,“在灙駱道的北口圍谷口外稍西的渭河南岸,有西漢武功縣城?!?/span>[34]《漢書》卷九九上《王莽傳上》:“以武功縣為安漢公采地,名曰漢光邑。”[35]《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又說到武功縣“莽曰新光”?!啊h光’中的‘光’,應該就是指這個‘漢光’或‘新光’?!?/span>[36] 所謂“‘黨光’中的‘光’”應與“漢光”或“新光”有關,然而何以確定“黨光”道名取自“漢光”或“新光”地名,則所據不詳。現(xiàn)在分析,似乎不能完全排除“漢光”或“新光”地名確定于后,而“黨光”道名應用于先的可能;也不能完全排除這條古道路雖未必早已定名“堂光”,然而實際開通卻先于“漢光”、“新光”地名的可能。 這樣,辛德勇所謂“現(xiàn)在最早只能把灙駱道有據可依的開通時間上限定在西漢平帝元始五年十二月以后”的意見,其認識基礎似已有所動搖,論文提出的結論,可能亦失之于保守。 那末,這條道路定名“堂光”之所謂“光”,有沒有可能是另有所據呢? 褒斜道定名取義褒谷與斜谷。堂光道除定名用字先南后北的形式與褒斜道相同外,可能也取河谷名稱而不用行政地名。 今發(fā)源于太白山南麓折行東北,在周至縣東入渭的黑河,先曾稱芒水?!端洝罚骸埃ㄎ妓┯謻|,芒水從南來流注之?!薄端涀ⅰの妓罚骸懊⑺瞿媳泵⒐?。北流逕玉女房,水側山際有石室,世謂之玉女房。芒水又北逕盩厔縣之竹圃中,分為二水。漢沖帝詔曰:‘翟義作亂于東,霍鳴負倚盩厔芒竹?!?/span>[37]即此也。”[38]“芒”正與“光”相通?!妒酚洝肪矶摺短旃贂罚骸皻q陰在酉,星居午。以八月與柳、七星、張晨出,作作有芒?!?/span>[39]“芒”即“光”。又《文選》卷一五張衡《思玄賦》:“揚芒熛而絳天”,李善注:“芒,光芒也?!?/span>[40]“光”與“芒”通假之例,又有《老子·道經》十四章“是為忽恍”,傅奕本、范應元本皆作“芴芒”。 王莽時代更改地名往往取原義而變換文字。僅三輔地區(qū)就有長安改稱常安、粟邑改稱粟城、谷口改稱谷喙、臨晉改稱監(jiān)晉、郁夷改稱郁平、漆改稱漆治、好畤改稱好邑諸例?!皾h光”、“新光”地名用“光”字,有可能取義于“芒水”、“芒谷”之“芒”。如果“堂光道”定名確與芒水有關,則王莽專政前可能先自有名,其路線之北段當經由今黑河谷道?!端涀ⅰ匪^“玉女房”“石室”,說明“水側山際”存在交通道路。而《漢書》卷八四《翟方進傳》所謂負倚芒竹[41],《魏書》卷七三《崔延伯傳》所謂軍屯黑水[42],都說明黑水谷道路以戰(zhàn)略地位之重要久已為軍事家所看重。此外,《三國志》卷三三《蜀書·后主傳》:“延熙二十年,聞魏大將軍諸葛誕據壽春以叛,姜維復率眾出駱谷,至芒水?!?/span>[43]卷四四《姜維傳》:“維前往芒水,皆倚山為營?!?/span>[44]盧弼《三國志集解》引梁章鉅曰:“《盩厔縣志》:“黑水谷在縣東志,即芒谷也。水黑色,亦名黑水谷?!?/span>[45] 被認定為駱谷的西駱峪以東與黑水谷之間的東駱峪和辛口峪也曾經多有戰(zhàn)事發(fā)生,說明先期曾稱堂光道,后期則稱駱谷道、灙駱道的這條古代道路的北段,可能曾先后有多條通路。[46] 5.“圍谷”推想 前引辛德勇文言“圍谷即韋谷”,從黃盛璋說。[47]辛德勇還認為,堂光道應該就是灙駱道的前身。除名稱有所差異而外,堂光道與灙駱道的路段取代也略有不同,即堂光道在秦嶺北坡走圍谷(韋谷,即今泥河),灙駱道走駱(洛)谷(即今西駱峪)。[48] 其實,由灙水谷道北上,在華陽鎮(zhèn)西南有地名稱“圍子壩”?;蛟S所謂“圍谷”,本是指與此相近的谷道。 《石門頌》所謂“更隨圍谷,復通堂光”,指出了“圍谷”道路與“堂光道”的關系。可能“圍谷”是漢代稱“堂光道”后稱“灙駱道”的交通干線的早期通行路徑之一。 這樣說來,《石門頌》所謂“四道”,比較其地位,可能并非同等級交通干道之間相互并列的關系。 6.漢中通三秦的“四道”與劉邦軍事政治動作 《石門頌》:“高祖受命,興于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漢焉?!币詾閯钍墙涀游绲廊霌h中。當然,如上文所說,又有劉邦部眾由褒斜道南下的意見。而“出散入秦”道路,當由通常所謂“故道”北上。如明人何景明《漢中歌二首》:“漢王昔日定三秦,壯士東歸意氣新。旌旗暗度陳倉口,父老重迎灞水濱。”“燒棧登壇各有勛,謀臣猛將郁如云。關中自識龍顏主,海內爭看縞素軍?!?/span>[49]又明人李賢《寶雞縣懷古》詩:“閑來訪古對清樽,暗度陳倉事可論。尚父釣時磻石在,張仙游處道宮存。玉雞山上晨啼歇,紫草原頭晩色昏。但喜居民農事畢,任教風葉護柴門?!?/span>[50]也說“暗度陳倉事”,道路方向正當“陳倉”“寶雞”。這應當是《石門頌》所謂“四道”以外的另一條古道。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記載劉邦軍南下漢中情形:“四月,兵罷戲下,諸侯各就國。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睂τ凇盁^棧道”,司馬貞《索隱》:“按系家,是用張良計也。棧道,閣道也?!藓圃疲骸U絕之處,傍鑿山巖,而施版梁為閣?!彼^“備諸侯盜兵襲之”,是新建國的漢政權必然的軍事防衛(wèi)措施。這樣的“備”,應當兼及各條可能“襲”漢中的道路?!妒T頌》所說的“四道”應當均有戒備。 劉邦進據漢中后,面臨將士流失的危機?!妒酚洝肪戆恕陡咦姹炯o》:“至南鄭,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士卒皆歌思東歸?!敝T將及士卒所謂“亡歸”“東歸”,應當通過《石門頌》所說“四道”一類通路。韓信就此提出“決策東鄉(xiāng),爭權天下”的建議,“韓信說漢王曰:‘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而王獨居南鄭,是遷也。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跂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復用。不如決策東鄉(xiāng),爭權天下。”這位“韓信”,“謀臣猛將”的集結,軍中人才的激勵,劉邦在這一時期必然多用心思?!皼Q策東鄉(xiāng),爭權天下”積極戰(zhàn)略的提出者“韓信”,裴骃《集解》引徐廣曰:“韓王信,非淮陰侯信也?!?/span>[51]而后來在“漢并天下”戰(zhàn)爭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大軍事家韓信,在這一時期也是逃亡將士之一。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記載:“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于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薄爸聊相?,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span>[52]遠處漢中,劉邦部眾多懷鄉(xiāng)思歸,人心動搖,出現(xiàn)陸續(xù)逃亡現(xiàn)象。韓信的表現(xiàn)符合劉邦部隊軍心軍情的大趨勢,然而因蕭何的激烈反應形成深刻的歷史記憶。韓信后來登壇拜將、破敵立功事與悲劇結局的鮮明對照,使得人們對他的這一經歷多所關注。通常以為蕭何追韓信的地點,在褒斜道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的2012年米倉道考察,在四川南江傳“韓溪”谷口獲得了重要的古代道路遺跡的發(fā)現(xiàn)??脊殴ぷ髡吆徒煌ㄊ费芯空邔τ诿芗墓糯鷹5?、橋梁和砅石遺存進行了勘測,可以初步判定為其年代很可能早至戰(zhàn)國秦漢時期。這一發(fā)現(xiàn),可以看作極有價值的交通考古收獲。通過方志等資料和民間之傳言,可知關于南江“韓溪”,當地曾經長期流布著有意思的歷史傳說,以為這里就是秦漢之際蕭河追韓信著名故事發(fā)生的現(xiàn)場?!绊n溪”正是因此得名。多數有關“韓溪”方位的記憶,在米倉道上,即由漢中南行方向。似乎年代更早的紀念遺存,也取這一傾向。 注意相關現(xiàn)象,應當考慮韓信“亡”或可能選擇以南下為方向。我們亦難以排除韓信往義帝所居方向靠攏,以尋求新的發(fā)展機會的可能。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當時項羽“徙義帝長沙郴縣”,而“義帝柱國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53]在米倉道可以聯(lián)絡“荊吳”的條件下,韓信由此正可以得到交通的便利。韓信有可能欲接近的實力派軍事領袖,也許還有位于“荊吳”方向“為九江王,都六”的黥布,以及“為衡山王,都邾”,與越人有密切關系,曾經“率百越佐諸侯”的吳芮。[54]當然,這樣的分析,基于漢中交通形勢具有“八方所達,益域為充”的條件。 7.漢中交通樞紐的地位兼及東漢末年曹劉爭奪 《石門頌》所謂“八方所達,益域為充”,高文引《隸釋》云:“以‘充’為‘沖’?!庇謱懙溃骸啊墩f文》作,‘通道也’。益域,益州。此即《史記》所謂‘巴蜀四塞,然棧道千里,唯褒斜綰轂其口’是也?!边@一見解是正確的。然而高文對《石門頌》前句“余谷之川,其澤南隆”的解釋,我們卻不能同意。高文寫道:“隆,《說文》:‘豐大也?!^渭水南注,其流益大也?!逗鬂h書·郡國志》:右扶風武功有斜谷。注引《西征賦》注曰:‘褒斜谷,在長安西南,南口褒,北口斜,長百七十里,其水南流?!?/span>[55]對于“其澤南隆”進行這種地貌學與水文學的解釋,全不合上下文意。所謂“其澤南隆”,指的是褒斜道南通巴蜀的經濟地理和人文地理意義上的作用。 秦占有巴蜀之后,“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span>[56]但是另一方面,巴蜀對秦文化的認同,推進了當地的進步。[57]由這條通路向南推進的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即所謂“其澤南隆”,在《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中已經有所分析。 基金項目: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中國古代交通史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0XNL001) [1]《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中華書局1959年9月版,第3302頁。 [2]〔宋〕洪適撰《隸釋隸續(xù)》,中華書局1985年11月?lián)槭匣弈君S刻本影印版,第49頁至第50頁。 [3]王子今:《“漢三頌”交通工程技術史料叢說》,《南都學壇》2011年1期,《石門——漢中文化遺產研究2010》,三秦出版社2011年6月版。 [4]高文:《漢碑集釋》,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88頁至第89頁,第102頁。 [5]《隸釋隸續(xù)》,第51頁。 [6]〔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中華書局1983年6月版,第559頁。 [7]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晉〕常璩撰,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123頁。 [9]《史記》,第3261頁至第3262頁。 [10]王子今、劉林:《咸陽-長安文化重心地位的形成與蜀道主線路的移換》,《長安大學學報》2012年1期。 [11]《隸釋隸續(xù)》,第50頁?!逗鬂h書》卷六《順帝紀》:“(延光四年,十一月)乙亥,詔益州刺史罷子午道通襃斜路?!崩钯t注:“子午道,平帝時王莽通之?!度赜洝吩唬游?,長安正南。山名秦嶺谷,一名樊川。褒斜,漢中谷名。南谷名褒,北谷名斜,首尾七百里。”中華書局1965年5月版,第251頁。 [12]《史記》卷二九《河渠書》:“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遠。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從南陽上沔入褒,褒之絕水至斜,間百余里,以車轉,從斜下下渭。如此,漢中之谷可致,山東從沔無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擬于巴蜀。’天子以為然,拜湯子卬為漢中守,發(fā)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參看王子今:《兩漢漕運經營與水資源形勢》,《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3輯,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版,《長安學叢書·經濟卷》,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版。 [13]《史記》,第367頁。今按:今本《說文·金部》無“”字。 [14]〔宋〕程大昌,黃永年點校:《雍錄》,中華書局2002年6月版,第92頁至第93頁。。 [15]《三國志》,第1003頁。 [16]“子午道”通行更早的說法,即《史記》卷七〇《張儀列傳》:“苴蜀相攻擊,各來告急于秦?!睆埵毓?jié)《正義》:“《華陽國志》云:‘昔蜀王封其弟于漢中,號曰苴侯,因命之邑曰葭萌。苴侯與巴王為好,巴與蜀為讎,故蜀王怒,伐苴。苴奔巴,求救于秦。秦遣張儀從子午道伐蜀。蜀王自葭萌御之,敗績,走至武陽,為秦軍所害。秦遂滅蜀,因取苴與巴焉?!钡?/span>2281頁至2282頁。然而所謂“秦遣張儀從子午道伐蜀”,不見于今本《華陽國志》?!度A陽國志》卷一《巴志》記述張儀、司馬錯兼并巴蜀,未言進軍路徑:“周慎王五年,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巴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救苴、巴。遂伐蜀,滅之。儀貪巴、苴之富,因取巴,執(zhí)王以歸。置巴、蜀、及漢中郡。分其地為四十一縣?!薄度A陽國志》言及“子午”的,只有卷二《漢中志》:“山水艱阻,有黃金、子午、馬騣、建鼓之阻。”又卷七《劉后主志》:“(建興八年)秋,魏大將軍司馬宣王由西城,征西車騎將軍張郃由子午,大司馬曹真由斜谷,三道將攻漢中?!薄矔x〕常璩撰,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11頁,第89頁,第398頁。 [17]《三國志》,第264頁。 [18]《三國志》卷九《魏書·曹真?zhèn)鳌罚骸埃ú埽┱嬉园嗽掳l(fā)長安,從子午道南入。”第282頁?!度龂尽肪硪蝗段簳とA歆傳》:“太和中,遣曹真從子午道伐蜀。”第405頁。《三國志》卷二二《魏書·陳群傳》:“(曹)復表從子午道,(陳)群又陳其不便,并言軍事用度之計,詔以群議下真,真據之遂行?!钡?/span>635頁?!度龂尽肪砭拧段簳は暮顪Y傳》注引《魏略》和《三國志》卷二七《魏書·王基傳》注引司馬彪《戰(zhàn)略》都說到“子午之役”。第272頁,第756頁?!度龂尽肪砣妒駮ず笾鱾鳌罚航ㄅd八年(230),“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合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取漢中?!钡?/span>896頁?!度龂尽肪矶恕段簳ょ姇鳌酚涊d景元四年(263)伐蜀之役,也寫道:“魏興太守劉欽趣子午谷,諸軍數道平行,至漢中?!钡?/span>787頁。 [19]李之勤:《歷史上的子午道》,《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2期。 [20]王子今、周蘇平:《子午道秦嶺北段棧道遺跡調查簡報》,《文博》1987年4期。 [21]《漢書》,第4076頁。 [22]今案:亦作石鱉谷,今稱石砭峪。 [23]今案:今子午谷。 [24]據畢沅案語,今本《水經注》無此文。“《太平寰宇記》文與此同,而不云出《水經注》?!薄菜巍乘蚊羟笞?,辛德勇、郎潔點校:《長安志》,三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第365頁。 [25]今案:今稱抱龍峪。 [26]今案:“自東來會”疑當作“自西來會”。 [27]〔宋〕宋敏求撰,辛德勇、郎潔點校:《長安志》,第388頁。 [28]《咸寧縣志》卷一《南山諸谷圖》中,“石鱉峪”旁側標注“竹”,由此可以推想“竹谷”或許也應從音讀的線索考慮與“子午谷”的關系。 [29]“池河”,見《陜西省地圖冊》,西安地圖出版社1988年1月版,第88頁。 [30]〔明〕趙廷瑞修,馬理、呂柟纂,董健橋總校點:《陜西通志》,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112頁。 [31]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三卷《秦嶺仇池區(q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八十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年9月版,第811頁后附圖十一《唐代秦嶺山脈東段諸谷道圖》。 [32]〔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中華書局2007年7月版,第649頁。 [33]王子今:《秦直道的歷史文化觀照》,《人文雜志》2005年5期。 [34]今按:現(xiàn)今眉縣橫渠鎮(zhèn)西北之古城村,或許即與西漢武功縣遺址有關。 [35]王莽采地擇定武功,可能與“武功長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圓下方,有丹書著石,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有關。《漢書》卷九九上《王莽傳上》記載:“符命之起,自此始矣?!?/span> [36]辛德勇:《漢〈楊孟文石門頌〉堂光道新解兼析灙駱道的開通時間》,《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0年1期。 [37]據《漢書》卷八四《翟方進傳》載孺子嬰居攝二年(7)詔,文句略有不同。 [38]〔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第443頁。 [39]《史記》,第1315頁。 [40]〔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注:《文選》,中華書局1977年11月?lián)思铱瘫居坝它c本,第216頁。 [41]《漢書》,第3439頁。 [42]《魏書》,中華書局1974年6月版,第1637頁。 [43]《三國志》,中華書局1959年12月版,第899頁。 [44]《三國志》,第1065頁?!度龂尽匪奈濉妒駮顟騻鳌芬舱f到:“延熙二十年,隨大將軍姜維出軍至芒水?!钡?/span>1077頁。 [45]盧弼著:《三國志集解》,中華書局1982年12月版,第860頁。 [46]王子今:《〈禹貢〉黑水與堂光古道》,《文博》1994年2期。 [47]黃盛璋:《褒斜道與石門石刻》,《歷史地理論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版。 [48]辛德勇:《漢〈楊孟文石門頌〉堂光道新解兼析灙駱道的開通時間》,《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0年1期。 [49]〔明〕何景明:《大復集》卷二九《七言絕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0]〔明〕李賢:《古穰集》卷二二《七言律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1]《史記》,第367頁。 [52]《史記》,第2610頁至第2611頁。 [53]《史記》,第320頁,第316頁。 [54]《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316頁。參看王子今、王遂川:《米倉道“韓溪”考論》,《四川文物》2013年2期。 [55]高文:《漢碑集釋》,第92頁。 [56]《史記》卷七〇《張儀列傳》,第2284頁。 [57]王子今:《秦兼并蜀地的意義與蜀人對秦文化的認同》,《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2期。 來源:《石家莊學院學報》2016年第5期。引用請查閱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