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這四句字面解釋是如果對財產(chǎn)和物產(chǎn)不那么過分執(zhí)著,怨氣和憤懣會從哪里生出來呢?在與人相處的時候,能夠言語忍讓,一切不滿和氣憤自然就消融于無形中了。 這四句話,看著簡單,但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做不到。因為人們都喜歡競爭財富,都喜歡張揚個性,都不愿意忍氣吞聲,認(rèn)為這樣的生活是非常窩囊和無趣的。所以說,人們千番在意,萬分計較的無非是財物。財物不是不可爭取,但要明白“君子愛財取之以道”的真正用意,一定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F(xiàn)如今,很多人沒有對金錢的正確認(rèn)識,才讓那些上至國家高層公務(wù)人員,下到地方平民走卒,被物所迷,被錢所惑,演變?yōu)榻疱X的奴隸。好多人為了得到錢,不擇手段,寧肯違背初衷,喪失天良,在當(dāng)今社會,很多人覺得,能賺到錢,能得到錢,甚至能騙到錢,似乎是有本事的事情,所以,很多人費盡心機,施展各種手段,弄得人們價值扭曲,世界紛紛攘攘,烏煙瘴氣。 很多人都大談事業(yè),覺得“事業(yè)”是有錢人身份的專屬象征。其實,“事業(yè)”這個詞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濫用,覺得賺的錢多,就是在做大事業(yè),能賺錢的人,就是有事業(yè)心的人。其實,“事業(yè)”還遠不止賺錢那么簡單。所謂“家大業(yè)大”,也不是有錢人炫耀的資本,這個詞匯本出自佛學(xué),有其更深層的認(rèn)知,這里不展開來談?!笆聵I(yè)”一詞,源頭在《易·坤》:“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fā)於事業(yè),美之至也?!背删鸵环I(yè),是需要有坤德之柔美在其中的,若沒有德行的給養(yǎng),不能做到“舉而措之天下之民”,何有事業(yè)可言?所以說,有些企業(yè)想做大做強,就要有道德約束和企業(yè)文化在其中,對財物的過分貪戀執(zhí)著,若沒有正確的金錢觀,便會與道轉(zhuǎn)遠,適得其反。很多企業(yè)家,為了平衡財產(chǎn)問題,都多做慈善事業(yè),教育事業(yè),那些企業(yè)家們,都是真正懂得運用智慧之人。 這里拓寬了對財物的價值取向,從小的層面,就是家庭兄弟姐妹之間對財物的態(tài)度。小時候,我們?yōu)榱送婢邥蚣埽褪侨鄙龠@方面的教養(yǎng),這樣的態(tài)度會延續(xù)成一個人的認(rèn)知理念,孩子眼里的玩具就是他們的全部財物,沒有再大的財物觀可言。而當(dāng)孩子長大了,玩具欲望已經(jīng)不能滿足我們貪婪的心,我們的貪心膨脹到車子、房子、女子、票子等等,數(shù)量得到滿足后,又追求質(zhì)量享受,就是在各種索取中,我們不能簡單生活,漸漸變成了“財物重,怨頻生;財物戀,恨重重”。 “財物輕,怨何生”把道理融化在生活點滴,寫到這里,我想到老師在引用元朝·張養(yǎng)浩《山羊坡》中的一個曲:“金銀盈溢,與身無益。爭如常把人周濟,落便宜,是得便宜。世人豈解天公意,毒害到頭傷了自己。金,也笑你,銀,也笑你。”這首曲,勸有錢人懂得濟財于人,行善積德。也從另一方面,讓我們懂得人生有限,財富無窮,不要以有限逐無限,不要過分執(zhí)著那些不究竟的東西。人若真的懂得這句話背后的意義,就讀懂了曹雪芹的《紅樓夢》里那個警醒世人的詞,就不會覺得看得見,摸得著的才是真現(xiàn)實了。非常喜歡張三豐祖師的詩,這里引用《無根樹》中的一首詩:“無根樹,花正幽,貪戀榮華誰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蕩來飄去不自由。無邊無涯難泊系,常在魚龍險處游??匣仡^,是岸頭,莫待風(fēng)波壞了舟?!比粽孀x懂祖師意,我們也就懂得如何對待財物,如何要輕財重義,為什么要“輕”的道理了。 我們古人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含蓄,不事張揚。估計與古代教育文化背景有莫大關(guān)系。在“言語忍,忿自泯”這句話的背后,真有一種精神力量,讓它變得那么清晰,那么理所當(dāng)然。中國人善于忍耐,善于調(diào)整心態(tài),善于把“忍”看成一種修養(yǎng)境界,乃至精神追求。關(guān)于“忍”的故事實在太多,從小立志的人,都應(yīng)該讀過這方面的文章,也讓人們對它有不同的理解?!叭套中念^一把刀”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字面理解不難看出能忍之人需要勇氣,是有修養(yǎng)之人,是有智慧之人的生存游戲。忍的范圍非常大,可歸納為“居家之忍、情感之忍、養(yǎng)生之忍、為政之忍、為商之忍、兵家之忍、儒家之忍、道家之忍、佛家之忍?!薄叭獭钡某潭纫灿写笥行?。過去我讀過一些這方面的書籍,“忍”就融化在中華文化之中。 儒家系統(tǒng)講“忍”的著作有《忍經(jīng)》《勸忍百戒》等,都非常全面具體地講述了“忍”的意義,而明朝洪應(yīng)明寫的千古名著《菜根譚》,更是融合儒釋道思想,從精神境界上把握,讓人理解“忍”的真實況味,值得我們?nèi)テ肺?。如果人們動不動就“為利爭力”,為了些許言語的不合心意就要一決雌雄,這樣不僅有失做人本分,還會因言語相激壞了事情。 孔子很重視對弟子們言語的教育。古人說:“三寸之舌是禍福之門”,說話一不留意,就會種下禍根,所以在言語的忍讓上,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在生活中若不留神,我們隨時隨處就造了口業(yè),惹出很多麻煩。所以,真的能夠在言語上加強修養(yǎng),能夠在語言中忍得一時,就會讓事情變得簡單。在生活中,我看到太多家長里短的事情,都是因為不能忍耐,不善于忍耐,在語言上相互譏諷,演變成謾罵,最終大打出手,甚至鬧出人命,一個理性的人,不該為了些許言語,爭一時意氣之事。這里,我們要學(xué)習(xí)的,還有很多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