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是舒服的。這也是誰都想成功的原因吧。 比如馬云,他一半見解相當卓越,因為他創(chuàng)建了大企業(yè),這部分的經歷、眼界,只有他這個層級的企業(yè)家才有,全世界能有幾個? 他另一半見解,就是胡言亂語,感覺就是一個為了博關注的青少年,一個怕過氣的網紅。 但是他胡言亂語時,你一點辦法沒有,因為他是首富,是耀眼的成功者。 如果你有馬云的財富,你也可以這樣,別人得忍你。 而失敗者就雙重不舒服了,你或有卓越的見識,但是別人懷疑,你一胡言亂語,別人更加嫌棄。 正因為失敗如可怕,太多人想擺脫“失敗者”的標簽,它幾乎是人生最大的危機,太多人一失敗就驚慌失措,結果逃到了更糟糕的境地。 他們應對失敗,還是按照人類大腦最本能的方式,就是爬蟲腦,像蛇一樣反應,不是拼死一戰(zhàn),就是奪路而逃。爬蟲幾乎都在逃跑,比它高級的、強大的動物很多,它總是處于惶恐的逃跑當中。 人之所以成為人,萬物之靈,地球食物鏈最頂端的王者,就是人腦最后會有理性思考,有邏輯,有概率,能夠過濾掉爬蟲腦帶來的恐慌,面對失敗不逃跑,把信息交給理性思維,這是人類特有的,也是人類進化得如此之快的原因。 失敗是養(yǎng)料。 遺憾的是,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學好失敗學,只要失敗一發(fā)生在自己身上(這是必然的),我們就覺得受辱,羞愧,無臉見人,只要讓我逃跑,什么都可以接受。 在上學的孩子,90%無論如何努力,無論進哪個名校,他們仍然無法進入前10%,他們成為家長、老師標準里的失敗者,家長們可能更愿意選擇責罵、加倍嚴厲來體現(xiàn)自己的責任感,孩子只好通過沉默、切斷溝通及自虐,建立一個保護殼。這些孩子長大了,更不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他們獨立后,可能更想放縱一下:反正我是失敗者,對自己沒什么期待值。 戀愛中的人,沒有失敗感受的,是不存在的。無法承受失敗的人,常會發(fā)生這種情況:一次戀情失敗后,迅速地隨便找個人結婚,這暫時發(fā)泄了怒氣、也向前任示了一下威,但卻不是正確對待失敗的方法,這種草率的婚姻,往往帶來無盡的悔恨,并生下一個或數(shù)個你覺得對不起他們的孩子,同時,他們也把你鎖死。 你創(chuàng)業(yè),你研究,你做的一切,都充滿了失敗。 就是我寫一篇文章,也會遇到失敗,腦子想的東西,要落實成一篇文字,轉化會遇到許多障礙,在任何一個失敗點停下,文章都無法完成。 失敗就是人的正常。對失敗無法忍受,即對人生無法忍受,我們就會陷入活死人狀態(tài):我什么都不嘗試,我徹底退讓,這樣總不會有失敗吧? 對失敗要有耐受力。這是最好的失敗觀。 人就是拳擊手,一直打到人生盡頭,再偉大的拳手,也會被擊倒,拳擊規(guī)則是,裁判數(shù)秒結束前站起來,你就還有博斗的機會,你躺著起不來,那就徹底輸了。 人生不是拼誰沒有倒地,而是拼誰倒地了可以最快站起來。 一切領域的成功者:作家、球員、程序員、收獲美好感情的人、得到孩子尊重的父母,他們都善于接受失敗,并通過吸取經驗避免同類失敗,最后到達了成功。他們并不會把失敗當成恥辱,被擊倒一次,就徹底躺下,他們總是盡快站起來,宣布新的博斗繼續(xù)。 失敗后,自憐、憤怒、沮喪、絕望,都可以理解,都是正常的反應,但要告訴自己,這些情緒只是提醒我要理性分析這次失敗,從而盡快站起來。 失敗者得到的關注、憐憫與尊重,總是比較少的,失敗者只有自己關注自己,自己為自己打氣,你才有第二次機會。 善于失敗是獲得成功的最基本技能。帶著這句話,去求知、戀愛、競爭。 你不是馬云,別人不會奉承你,你只有你自己,趕快站起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