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轉載]張兆璠:清朝乾隆年間武狀元(泰興名人)

 小莽蒼蒼微也大 2017-09-23

 

[轉載]張兆璠:清朝乾隆年間武狀元(泰興名人)

[轉載]張兆璠:清朝乾隆年間武狀元(泰興名人)

泰興印莊村張兆璠武狀元

 

《狀元及第》坊

    解放前,泰興鼓樓東路迎祥口向東今烈士堂烈士西橋西,有一橫截鼓樓東路的大石坊,是三敞通道,中間最高,南北對稱,中央頂立著一小長方塊石,直書《圣旨》兩字。上覆有飛檐滴水,下橫嵌長方青條石板,自右至左橫書《狀元及第》四個石刻大字。兩旁各直書一行小字,因年久月深,字跡模糊,依稀乾隆年立坊月日。南北對側坊,皆是浮雕石刻,東西兩面,都是坊面,通道口蹲有大獅,這是泰興縣自古以來,唯一的武狀元張兆璠《狀元及第坊》。

    傳說張兆璠是泰興花園莊人,字奐瑜,號琴若。自幼習武,亦擅詩詞,清高宗乾隆十三年(公元1784年)進士,乾隆十五年,參加廷試武狀元及第。選侍衛(wèi),授陜西宜君縣參將,累升興江總兵,調鎮(zhèn)江西南昌,暴病卒于鎮(zhèn)所。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中國歷代武狀元》一書中有傳。

    傳說,他這個武狀元也是來之不易,又恰遇著這一“機緣”。傳說清高宗傳諭武考廷試,張兆璠也參加這次考試。高宗已進入試場,由于安座時驟忽地鳴炮示儀,張兆璠已挺馬校場中,坐騎乃系剛由關外貢來,未諳如此場面,且又是生人駕馭,聞炮聲立即驚躍,直立前蹄,把張兆璠掀墜馬背。這時,張兆璠驚破心膽,后臂已著地,急換左手持矛,右手緊勒韁繩,不意中夾握馬尾梢,為了不讓墜地,急就手緊勒馬尾,馬負痛,前蹄著地,馬尾著力上下一甩,張兆璠就勢一躍騰空坐上馬背,松脫握著的馬尾,馬怒吼了幾聲,奔跑了幾丈,跟著馴伏了下來。這時,參試的幾千人及觀試群眾不禁掌聲雷鳴,乾隆及佐試官員也齊聲喝彩,張兆璠早已汗透內衣,方時驚魂入舍,安下驚心。當時高宗卻認為張兆璠故弄玄虛,施展這一驚險絕招,一定有獨特的本領,立即面授欽賜狀元及第。

    關于他“暴卒于鎮(zhèn)”的事也有一個傳說,說不定來自皇宮。

    傳說,有一次乾隆獨自坐在養(yǎng)心殿御書房燭光下看書。看的是《三國演義》火燒赤壁一節(jié),時已更深,伴隨太監(jiān)叩請歸安,他接著看到華容道緊張之處,放不下來,擺手示意,太監(jiān)只好輕輕退出。一忽,聽得內書房傳來腳步聲,侍御人員均在外,怎有人藏在內書房中擾亂他清靜。便很氣憤地問道:“誰?”立即傳來:“二弟云長?!狈綍r,在乾隆眼前仿佛一個面如重棗,飄揚著五綹長須,跨著赤兔馬,手挽青龍偃月刀的身影。古云:“聰明不過天子”立即追問“三弟何在?”內答:“鎮(zhèn)守黑龍江張……”。這時,在外的侍御人員聽得內宮人聲,急匆匆地擁入,使乾隆下面的話沒有聽清楚,即傳諭兵部查復,則找到張兆璠,立即傳旨欽召進京。

    這時的張兆璠,正因不久前與沙俄在烏蘇里江發(fā)生接觸,雖擊潰入侵者,由于某點指揮失察,傷亡慘重,上司參到兵部,已待查處。這次接到圣旨認為召進京殺頭,因為,在封建君主時代形成一個鐵的規(guī)律“文怕降,武怕召”,與其進京受死不如自己來一個全尸,便墜金暴卒了。

    這種傳說它的真實性怎樣,有待懷疑。首先張兆璠沒有去過黑龍江,“暴卒鎮(zhèn)”則有記載。如說民間謠傳那也不可能,很大程度出自宮中,這卻有可信的“佐證”。首先是清朝對關夫子的“幽靈”特別崇敬,到了乾隆年間尤為特甚。每年加三級,最后晉爵“協(xié)天大帝”相同于人間的攝政王,還不夠。最后代玉皇大帝下召“甲子(年)戊辰(月),禪位關卿”上號“玄旻玉皇大帝”。那乾隆皇帝本人居然自認劉備再世,連最大的貪污奸臣和珅一貫阿諛奉承討好主子竟避起圣諱“備”來(有文字記載,見和珅有關資料),不知這是清高宗乾隆用的一個“術”。因為到他中期滿漢矛盾又激化起來,以此神話傳出,我就是漢人,并且是漢人所崇拜的漢昭烈皇帝劉備轉世,借腹陳閣老“偷龍換鳳”而進入愛新覺羅圣體里來的。如以此推論,說不定張兆璠之死還是一個“犧牲品”呢。

    傳說張兆璠擅書狂草,詩詞豪放均佚失了?,F(xiàn)有《七絕·醉墨》一首,以饗讀者。

 

七絕 醉墨

孰謂毫端非武事,舉杯醉賦千秋史。

呼童磨墨兩三池,待我酒酣書大字。

[轉載]張兆璠:清朝乾隆年間武狀元(泰興名人)

[轉載]張兆璠:清朝乾隆年間武狀元(泰興名人)

張氏三鳳堂家族在泰興的足跡//汪念先 

 

 

    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釀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國歷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層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在歷史上留下較深的家族印記。大浪淘沙,風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繼,名流輩出,從而對社會生活某些方面產(chǎn)生過較深影響的家族,才有可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較為豐厚的家族文化積淀。這樣的家族,就是歷史上的名門望族,也就是泰興人常說的“大家人家”。
       
    在泰興歷史上,張氏三鳳堂家族是一個影響比較大的望族。八百多年來,從這個家族中走出過博雅端方的天國使臣,走出過神秀穎發(fā)的耿介御史,走出過憂國憂民的鐵骨錚臣,走出過勤政愛民的武狀元,走出過死而后己的抗日志士。這個家族中曾孕育出展現(xiàn)聰明睿智的小品,曾為四庫全書增添過精彩的奇葩。走進三鳳堂的歷史殿堂,讓人有一種敬畏與驚奇的感受,產(chǎn)生一種發(fā)自肺腑的遐思與感嘆,它既有廟堂之上的鐘鳴鼎沸,也有發(fā)自民間的精彩樂章,讓人流連忘返,令人魂牽夢縈。讓我們踏上三鳳堂那印滿歷史痕跡的石階,穿過昔日張氏宗祠的重重廻廊,一道去探究三鳳堂家族在泰興的足跡吧。
       
    張氏三鳳堂家族是北宋著名理學家張載的后裔,“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四句箴言振聾發(fā)聵,顯示了這個家族歷史的深遠與沉重。
       
    北宋末年,張氏三鳳堂的泰興始祖張本真隨父落戶泰興時尚在幼年,立腳之初,張氏三鳳堂的祖先們經(jīng)過了一個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蓽路藍縷,備嘗艱辛,直至明清時期,家族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具備了相當?shù)慕?jīng)濟實力,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礎,特別是由于科舉文化的涌動,三鳳堂家族五世祖、江西饒州府知府張忠和他的兩個兒子張琳、張珹在科名、學業(yè)、仕宦上取得了相應的成績,成為“數(shù)世科名,門第清華”的衣冠讀書之族。明弘治、正德年間,隆興橋張氏家族的八世孫張羽、張翀、張Hui兄弟三人相繼考中進士,并都任過御史,朝廷敕建“三鳳”牌坊。為了紀念這一歷史事實,張氏家族遂將家族的堂號命名為“三鳳堂”,并在隆興橋東興建了張氏宗祠。
       
    在泰興,張氏三鳳堂家族是公認的書香門第。所謂書香門第,即世世代代尊重知識、尊重文化、追求真理、講究科學的家族,他們愛書、讀書、藏書,且功名相聯(lián),學術有造詣,文化有建樹,不為功名所惑,不為世俗所迷,情操高雅。他們對于社會的文明生活有著良好的模范作用,對于社會的發(fā)展有著良好的引導作用。有鑒于此,張氏三鳳堂家族給予人們一種信譽、一種敬仰、一種崇拜,而人們這種信譽、敬仰、崇拜的心情,不是什么權力機關頒賜的,也不是任何功利主義者所期求而可得到的,書香門第,是社會的公認,人們的共識。人們從心底里把書香門第作為家政管理的最高目標,社會把書香門第作為社會管理的最佳典范。明清兩代,張氏三鳳堂家族參加科舉考試,并取得顯著成績,共有進士十二名,其中狀元一名,貢生以上功名者達二百余人,每代都有若干人,從未間斷過。宋、元、明三代,泰興推舉鄉(xiāng)賢八人,三鳳堂二人,清代泰興鄉(xiāng)賢四人,三鳳堂三人。
       
    為了表彰張氏三鳳堂家族,朝廷在泰興建了官職坊四座:
       
    文翰坊,為張珹,是頌揚他能博究群籍,詞翰美贍。
       
    雙豸坊,為張羽、張翀兄弟二人均任過御史而建立的。一種說法是,“豸”是一種神羊,能別曲直,楚文王常獲之,以為冠,這種帽子稱為“豸冠”,或稱為“獬豸冠”,是政府執(zhí)法的御史所戴的;另一種說法是,“獬豸”又可稱為“解豸”,形似山羊,只有一角,古代審判訟案時,對于說謊的人,“解豸”會用它的角去觸刺,使審判官不會因謊言而被蒙蔽,可以得到公正的判決,所以人稱為“法冠”。張羽兄弟任御史期間能盡言責,所以建雙豸坊作為紀念。
       
    三鳳坊,是為了紀念張羽、張翀、張Hui三兄弟而建立的。兄弟三人都是進士,又同是御史,所以稱為三風。古代用三風來頌揚兄弟齊名,學行并著的例子很多。
       
    大司馬坊,是專為張Hui曾任兵部侍郎而建立的,大司馬為古代官名,是六卿之一,執(zhí)掌兵政。所以用大司馬作坊名。
       
    科第坊三座:
       
    毓秀坊,建成城東,為紀念張珹而建。張珹雖是由薦辟而考中舉人,但他的后裔考中進士舉人的有多人,所以用毓秀作為坊名。
       
    狀元及第坊,是為紀念張兆璠考中乾隆十三年武狀元而建的,在儒學西邊。
       
    六子登科坊,是為了紀念張彤、張修、張彧、張珍、張彬、張彥兄弟六人,自嘉慶二十四年至道光十六年之間,先后都考中了武舉人,張修還考中了武進士而建的。
       
    恩例坊多座,最出名的有紀念張政的尚義坊,紀念張育寧的恩光坊等等。
       
    在泰興,至今還留有多座與張氏三鳳堂家族有關的古碑刻。
       
    在仙鶴灣風光帶,矗立著一塊刻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九月的“泰興縣城塹落成記”碑,俗稱“大明碑”。
       
    石碑高2.4米,寬0.8米,全文正書16行,共628字,為張Hui所撰,主要記述了泰興筑城經(jīng)過及城垣的范圍。
       
    自宋以來,泰興城墻屢建屢毀。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泰興也遭到倭寇的騷擾。針對泰興無城墻,易遭倭寇荼毒一事,退休在家的張Hui直接至書巡撫鄭曉,除要求筑城外,并建議鄭曉為保證工期,在朝廷下令修筑之前,就要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于是,鄭曉和御史李時逢、莫如士聯(lián)名上奏嘉靖皇帝,建議修筑泰興城墻?;实叟鷾柿诉@一建議,經(jīng)過泰興軍民的共同努力,城墻“閱期月而功告成”。
       
    建成后的泰興城墻,“凡七里有奇,其圍一千三百五十有三丈,高二丈,堞五尺,壕廣八丈”,城內一周還有馬道,以利運兵。城墻上有五個城門,分別取名曰鎮(zhèn)海(東)、阜成(西)、澄江(南)、拱極(北)、通濟(西南),五個城門同時建有吊橋供軍民進出。
       
    泰興城墻落成后,張Hui雖已77歲高齡,但仍提筆據(jù)實紀事,撰寫了這篇碑文,記述了這一段史實。
    嘉靖三十五年,城剛竣工,倭寇即來侵犯并迫近城下,城上衛(wèi)士射殺兩倭,余倭逃命而去,泰興城遂得以保全。
       
    在朱東潤紀念館還有兩塊石碑,一塊是《遺帶亭記》碑,記述的是這樣一個歷史故事:
       
    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進士出身的江西南昌人舒曰敬來泰興任縣令,他“鋤奸宄而剔巨蠹”,打擊地方上的“豪者”、“強者”,深得民心,“民甚戴之”,同時,也獲得了正直的士子的擁護。舒曰敬為官清廉,也就沒有錢去上下打點,又因為脾氣“強直”,上司就不喜歡他。第二年八月,即萬歷二十一年八月,舒曰敬得罪了下來考察的吏部使者,加之泰興的土豪劣紳又去告狀,使者免去了他的知縣職務,于是,數(shù)千名泰興百姓去官府訴說舒曰敬的冤枉,但當事者一定要舒曰敬下臺。舒曰敬去官后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只好將自己做官時的腰帶解下來換成錢做盤纏,見到此情此景,泰興的老百姓“哭聲震市”,暗地里大家湊錢把舒曰敬的腰帶贖出來,并專門在東門為這根腰帶建了一個遺帶亭。然后,張京元奔赴千里之外,找到狀元公焦竑,請焦竑專門寫一篇有份量的文章為舒曰敬樹碑立傳。
       
    焦竑是萬歷十七年(1589年)狀元。舒曰敬的遭遇引起了焦竑的共嗚,狀元公欣然命筆,寫下了“遺帶亭記”這一令泰興人傳頌的名篇。文中,狀元公發(fā)出了“千人之譽,不足勝一人之毀;閭閻之情,又不足回尊膴者之意,欲以弛張如意,安位而行志也,其可得乎”的感嘆,對“豪者兼眾弱以成私”,“強者瞇上目以噬下”的社會丑惡現(xiàn)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但也不得不承認,在病入膏肓的晚明社會,“今之為令者難已”,要做一個好官,要想“植弱扶傾”、“察淵洞微”,要在“治民”與“獲上”之間求得一致是不可能了。
       
    文章寫好后,由焦竑的摯友、長于書法的張京元書寫了碑文。
       
    舒曰敬去官走了,但遺帶亭矗立在泰興大地上,《遺帶亭記》長期為泰興百姓所傳頌,它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只要真正為老百姓辦事,不管他以后遭遇如何,人民總不會忘記他,會永遠紀念他。
    另一塊是《桐竹園》碑,桐竹園是張玉履及其后裔的住宅。張玉履曾任長子縣、行唐縣知縣,在任內關心民間疾苦,整肅吏治,清正廉潔,史稱“字民肅吏,垂橐而反”,橐,指口袋,比喻張玉履離任回鄉(xiāng)時,兩袖清風,口袋空空回家。他的門生談到他在長子、行唐二縣知縣任內的業(yè)績時說:“性敏而仁厚,所在多惠政,聞兩邑(指長子、行唐)之民,或曰神君,或 
    曰慈母,峴山渤海之謠,藉藉滿輦下”。張玉履是康熙朝名臣鄂爾泰和蔣廷錫的恩師。雍正元年,鄂爾泰任揚州總督,拜見恩師時張玉履要求他“不愛錢、不畏勢、不受請托,以求仰答君父?!?br>        
    在泰興城北郭家寨,還有張公任墓。
       
    張公任,原名人杰,泰興縣城老虎巷人。日軍侵占上海時,回蘇北組織武裝斗爭,成立江蘇省民眾自衛(wèi)隊通如區(qū)右翼指揮部,任指揮官,并以民族利益為重,排除干擾,提出“不問黨不黨,只問抗不抗”、“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的口號,廣招人才,與陳玉生等部合作抗日。29年7月,新四軍挺進蘇北,公任與新四軍葉飛、管文蔚、惠浴宇等接觸頻繁,更堅定了團結抗日思想。郭村戰(zhàn)斗發(fā)生時,公任率領的三縱隊給新四軍讓路,并贈送槍支彈藥,深得陳毅司令及新四軍有關將領的贊許。10月,黃橋決戰(zhàn)打響后,公任及三縱隊積極協(xié)助新四軍抗擊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除支援槍支彈藥、醫(yī)療物資外,還組織救護隊,接納新四軍傷病員。
       
    百多年來,三鳳堂的祖先還給他們的后裔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和資料,其中最著名的是張羽的《東田遺稿》,該書入選《四庫全書》,紀曉嵐對它給予很高的評價,《皇華集》、《木田詩鈔》等數(shù)十部著作展現(xiàn)了三鳳堂族人聰明才智,而張京元留下的小品文和書法作品則在中國文學史和書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張氏三鳳堂家族還留下了大量的家譜,研讀這些家譜,可以清晰地展示張氏三鳳堂家族的文化歷史和文化發(fā)展的嬗變的軌跡。八百多年的家譜資料,將精忠報國的民族精神,至善至孝的道德規(guī)范,融化在人們的血液中,積淀在人們的生活里,不但用以律己,而且用以教育后代,家風象一根看不見的紅線,連接著世世代代的張氏子孫。
       
    《泰興縣志》中曾收錄了5篇泰興古代名篇,4篇與張氏三鳳堂有關。除了、清乾隆四十年知縣胡寧的《重修奎文閣記》(記述了張氏三鳳堂家族后裔張廷鶴、張家熹重修奎文閣的事跡),還有張羽的《劾劉瑾疏》,張Hui的《諫南巡疏》。
       
    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劉瑾專權,張羽不畏權勢,仗義直言,彈劾劉瑾罪狀,張羽在列數(shù)了劉瑾蒙敝圣上不理朝政,貪贓枉法,橫征暴斂,冒功領賞,任用私人的大量罪行后,稱劉瑾“為國家天下之大蠹”,對上疏的后果,張羽也很清楚:“臣固知今日言之,明日必為劉瑾所中傷,禍不旋踵,然身為王臣,復有言質”,“死生輕重之間,臣籌之熟矣?!逼鋭傉畾獗憩F(xiàn)得淋漓盡致。事后果然不出張羽所料,劉瑾一伙將他下錦衣衛(wèi)獄,但后人卻給予他很高的評價,史書對張羽御史任內的評介是:“晉內臺,伸威提法,風裁徵明,不為利疚,不以勢詘。”清《四庫全書》的主編紀曉嵐稱他:“抗疏劾劉瑾,直聲震朝野?!?br>        
    張Hui從小就確立了做一個敢說敢為、敢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正臣、良臣的志向,國家興亡,匹夫尚且有責,何況身為志在安邦濟民的儒家傳人,在御座之前作官當然要不茍立于朝。綜觀張 
         
    為官的三十余年,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不但“直諫”,而且敢于“死諫”,敢于“鐵肩擔道義,棘手著文章”,血染春秋經(jīng)。正德十四年春,武宗一意孤行,又要巡行南方。一旦成行,勢必造成隋煬帝下?lián)P州的禍國殃民之舉。這個消息如石擊水,在朝廷上掀起了軒然大波。以翰林院修撰舒芬為首的大臣們集合闕下,諫阻皇帝遠行。時任禮部精膳司主事的張Hui也上疏正名,疏中張Hui慷慨陳詞,力陳南巡之弊,諫阻武宗南巡,這就是著名的《諫南巡疏》。武宗將諫南巡的大臣統(tǒng)統(tǒng)痛打三十廷杖,其中十一人慘死于棍棒之下,張Hui也差點丟掉性命。但是,張Hui為國家著想、為百姓請命的大無畏之舉,敢于為信念置榮、辱、生、死于度外,面對廷杖、詔獄而無所畏懼的浩然之氣,受到了朝野人士的敬仰。
       
    一部名門望族史,變幻著歷史風云,凝結著人世滄桑,負載著文化的傳繼,其豐厚底蘊,煥發(fā)著異常的色彩,決定了其在社會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價值。至今,人們對張氏三鳳堂家族中對泰興人民作出貢獻的族人充滿敬佩之情,許多有關張氏三鳳堂的傳說,一直在民間流傳。在新區(qū),人們用張Hui的名字命名了一條河——羽惠河,并在河邊建了一座狀元亭,紀念張八狀元。

[轉載]張兆璠:清朝乾隆年間武狀元(泰興名人)

清代武狀元名單//皓月

 

    清代武科會試之后,沒有“進土題名碑”及“館選錄”之類傳世。

    朱彭壽〈舊典備征〉對清代武鼎甲姓氏作了匯考,解放軍出版社的“中國歷代武狀元”一書發(fā)表了詳細的記錄,現(xiàn)據(jù)他的記載,將清代武科狀元的科分、姓氏、籍貫、匯編于下:

 

順治朝 (7)

順治三年   丙戌科 (1646年) 郭士衡 山東章邱。

順治六年   己丑科 (1649年) 金抱一 順天(北京)。

順治九年   壬辰科 (1652年) 王玉璽 浙江杭州。

順治十二年 乙未科 (1655年) 于國柱 江蘇吳縣。

順治十五年 戊戌科 (1658年) 劉 炎 浙江山陰。

順治十七年 庚子補行已亥科 (1660年) 林本直 江蘇上元

順治十八年 辛丑科 (1661年) 霍維鼐 山東濟寧。

 

康熙朝 (21)

康熙三年     甲辰科 (1664年) 吳三畏 河北。

康熙六年     丁未科 (1667年) 秦藩信 江西永修。

康熙九年     庚戌科 (1670年) 張英奇 直隸灤縣。

康熙十二年   癸丑科 (1673年) 郎天柞 浙江紹興。

康熙十五年   丙辰科 (1676年) 荀國梁。

康熙十八年   己未科 (1679年) 羅 淇 浙江紹興。

康熙二十一年 壬戌科 (1682年) 王繼先。

康熙二十四年 乙丑科 (1685年) 徐憲武 直隸。

康熙二十七年 戊辰科 (1688年) 王應統(tǒng)

康熙三十年   辛未科 (1691年) 張文煥 甘肅寧夏。

康熙三十三年 甲戌科 (1694年) 曹日緯 順天(北京)。

康熙三十六年 丁丑科 (1697年) 繳煜章 順天(北京)。

康熙三十九年 庚辰科 (1700年) 馬會伯 寧夏銀川。

康熙四十二年 癸未科 (1703年) 曹維城 貴州貴陽。

康熙四十五年 丙戊科 (1706年) 楊 謙 江蘇揚州。

康熙四十八年 己丑科 (1709年) 田 畯 直隸獻縣。

康熙五十一年 壬辰科 (1712年) 李顯光 甘肅寧夏。

康熙五十二年 癸巳科 (1713年) 宋如柏 甘肅寧夏。

康熙五十四年 乙未科 (1715年) 賽 都 漢軍正紅旗。

康熙五十七年 戊戌科 (1718年) 封榮九

康熙六十年   辛丑科 (1721年) 林德鏞 廣東揭陽。

 

雍正朝(5)

雍正元年     癸卯科 (1723年) 李 琰。

雍正二年     甲辰科 (1724年) 苗國琮 漢軍鑲白旗。

雍正五年     丁未科 (1727年) 王元浩 山東膠州。

雍正八年     庚戌科 (1730年) 齊大勇 直隸昌黎。

雍正十一年   癸丑科 (1733年) 孫宗夏 陜西商縣。

 

乾隆朝( 27)

乾隆元年     丙辰科 (1736年) 馬負書 漢軍鑲黃旗。

乾隆二年     丁已科 (1737年) 哈攀龍 直隸肅寧。

乾隆四年     己未科 (1739年) 朱秋魁 浙江金華。

乾隆七年     壬戊科 (1742年) 賈廷詔 山西清源。

乾隆十年     乙丑科 (1745年) 董 孟 漢軍正黃旗。

 

乾隆十三年   戊辰科 (1748張兆璠 江蘇泰興。

乾隆十六年   辛未科 (1751年) 張大經(jīng) 山西風臺。

乾隆十七年   壬申科 (1752年) 哈廷梁 直隸獻縣。

乾隆十九年   甲戊科 (1754年) 顧 

乾隆二十二年 丁丑科 (1757年) 李國梁 直隸豐潤。

乾隆二十五年 庚辰科 (1760年) 馬 全 山西太原。

壬中科時已取中探花,名馬瓊,此科更名再中。

乾隆二十六年 辛巳科 (1761年) 段飛龍 直隸永年。

乾隆二十八年 癸未科 (1763年) 德 灝 滿洲正黃旗。

乾隆三十—年 丙戌科 (1766年) 白成龍。

乾隆三十四年 己丑科 (1769年) 錢治平 直隸霸州。

乾隆三十六年 辛卯科 (1771年)  林大滮 浙江金華。

乾隆三十七年 壬辰科 (1772年) 李威光 廣東長樂。

乾隆四十年   乙未科 (1775年) 玉懋賞 山東福山。

乾隆四十三年 戊戌科 (1778年) 邢敦行 直隸定州。

乾隆四十五年 庚子科 (1780年) 黃 瑞 浙江金華。

乾隆四十六年 辛丑科 (1781年) 劉 雙 順天大興。

乾隆四十九年 甲辰科 (1784年) 劉榮慶 江蘇泰州。

乾隆五十二年 丁未科 (1787年) 馬兆瑞 山東臨清。

乾隆五十四年 己酉科 (1789年) 劉國慶 江蘇泰州。

乾隆五十五年 庚戊科 (1790年) 玉 福 漢軍鑲黃旗。

乾隆五十八年 癸丑科 (1793年) 徐殿飆 山東掖縣,

乾隆六十年   乙卯科 (1795年) 邸飛虎。

 

 

嘉慶朝 (12)

嘉慶元年     丙辰科 (1796年) 黃仁勇 廣東潮州.

嘉慶四年     己未科 (1799年) 李云龍 直隸阜城。

嘉慶六年     辛酉科 (1801年) 姚大寧 廣東南海。

嘉慶七年     壬戌科 (1802年) 李白玉 直隸藁城。

嘉慶十年     乙丑科 (1805年) 張聯(lián)元 直隸獻縣。

嘉慶十三年   戊辰科 (1808年) 徐華清 山東臨淄。

嘉慶十四年   己巳科 (1809年) 汪道誠 江西樂平。

嘉慶十六年   辛未科 (1811年) 馬殿甲 河南登縣。

嘉慶十九年   甲戌科 (1814年) 丁殿寧 山東益都。

嘉慶二十二年 丁丑科 (1817年) 武鳳來

嘉慶二十四年 己卯科 (1819年) 徐開業(yè) 以傳臚未到除名。

以榜眼秦鐘英推升狀元,陜西神木。

嘉慶二十五年 庚辰科 (1820年) 昌伊蘇 滿洲正黃旗。

 

 

道光朝 (15)

道光二年     壬午科 (1822年) 張云亭 直隸清豐。

道光三年     癸末科 (1823年) 張從龍 山西臨縣。

道光六年     丙戌科 (1826年) 李相清 山西陽曲。

道光九年     己丑科 (1829年) 吳 鉞 山東蓬萊。

道光十二年   壬辰科 (1832年) 李廣金 山西靈丘。

道光十三年   癸已科 (1833年) 牛鳳山 河南汜縣。

道光十五年   乙末科 (1835年) 波啟善 滿洲正紅旗。

道光十六年   丙申科 (1836年) 王 瑞 直隸徐水。

道光十八年   戊戌科 (1838年) 郝光甲 宜隸任丘。

道光二十年   庚子科 (1840年) 趙云鵬 河南汝陽。

道光二十一年 辛丑科 (1841年) 德 麟 漢軍鑲白旗。

道光二十四年 甲辰科 (1844年) 張殿華 直隸棗強。

道光二十五年 乙巳科 (1845年) 吳德新 直隸東明。

道光二十七年 丁末科 (1847年) 李 信 直隸晉州。

道光三十年   庚戌科 (1850年) 彭陽春 四川成都。

 

 

咸豐朝 (5)

咸豐三年     王子科 (1852年) 田在田 山東鉅野。

咸豐三年     癸丑科 (1853年) 溫常勇 直隸天津。

咸豐六年     丙辰科 (1856年) 王世清 河南南陽.

咸豐九年     己未科 (1859年) 韓金甲 山東歷城。

咸豐十年     庚申科 (1860年) 馬鴻圖 直隸撫寧。

 

同治朝 (6)

同治元年     壬戌科 (1862年) 史天樣 直隸邯鄲。

同治二年     癸亥科 (1863年) 黃大元 直隸懷安。

同治四年     乙丑科 (1865年) 張蜀錦 宜隸廣平。

同治七年     戊辰科 (1868年) 陳桂芬 浙江天臺。

同治十年     辛末科 (1871年) 丁錦堂 福建上杭。

同治十三年   甲戌科 (1874年) 張風鳴 河南西平。

 

光緒朝 (11)

光緒二年     丙子科 (1876年) 宋鴻圖 福建閩侯。

光緒三年     丁丑科 (1877年) 佟在棠 直隸天津。

光緒六年     庚辰科 (1880年) 黃培松 福建龍泉。

光緒九年     癸未科 (1883年) 楊廷弼 河南開封。

光緒十二年   丙戌科 (1886年) 宋占魁 山東昌邑。

光緒十五年   己丑科 (1889年) 李夢說 山東陽谷。

光緒十六年   庚寅科 (1890年) 張憲周 山東鄆城。

光緒十八年   壬辰科 (1892年) 卞 賡 江蘇東海。

光緒二十年   甲午科 (1894年) 張鴻翥 江西鄱陽。

光緒二十一年 乙未科 (1895年) 潘 濤。

光緒二十四年 戊戌科 (1898年) 張三甲 直隸開州。

 

以上從順治三年至光緒二十四年共取中武狀元109人。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