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管家 傳世的大彬壺多被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香港茶具文物館等文博機構(gòu)收藏,不過數(shù)十件而已,流傳于民間又有紀年可考的,更是珍罕。 ▲時大彬圈鈕壺 尺寸:高9cm;寬12.8cm。 此件圈鈕壺為2010年在西冷印社秋季拍賣會專場焦點,以13,440,000高價成交。此壺曾著述于《荊溪紫砂器》,刊載于封面,可見精貴之至。 時大彬?qū)ψ仙皦厮嚨?strong>最大貢獻在于,重新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成型方式,即“打身筒”和“鑲身筒”的技法。 以泥片成型法制成身筒,拋棄模具,全靠手工拍打,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工藝與技術(shù),大彬的這一創(chuàng)舉是紫砂壺成型工藝中的最大變革。 這種獨特的成型技藝,奠定了宜興紫砂發(fā)展的根基,直至今天仍然沿用,是紫砂工藝史上的里程碑,使紫砂技藝能夠在眾多技藝中獨樹一幟,成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在泥料的選擇上,大彬?qū)⒅拼晒に囍械摹岸洹狈?,移植到紫砂制作中?strong>首創(chuàng)調(diào)砂法。 在泥料中加入粗砂,一方面改變泥坯在干燥和燒成過程中的物理性質(zhì),使之不易破裂;另一方面,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 這把圈鈕壺泥質(zhì)細潤,黃色砂點隱現(xiàn),成為一種自然天成的裝飾,被鑒藏家贊譽“珠粒隱隱,更自奪目”。 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潛心調(diào)配泥料,晚年突然感悟“吾之精終不及時之粗”! 紫砂壺器型從大到小的變化,對于紫砂壺歷史來說也是一次重要變革。 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中記時大彬“后游婁東,聞陳眉公與瑯琊、太原諸公品茶施茶之論,乃作小壺,幾案有一具,生人閑遠之思,前后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標大雅之遺,擅空群之目矣。” 時大彬早期做大壺,在婁東與陳繼儒等著名文人交游后,受文人飲茶方式和審美觀念的影響改制小壺。 制壺時融入文人思想,從而決定性地改變了紫砂壺發(fā)展的方向與道路,促使紫砂成為工藝與理念相結(jié)合的藝術(shù)作品,而不僅僅是實用器。 ▲故宮博物院藏 時大彬早期大執(zhí)壺 尺寸:通高28.4厘米 口徑11.5厘米 底徑15厘米 通過記載及后來紫砂歷史發(fā)展軌跡,文人的的審美觀自始至終對紫砂壺的發(fā)展具有決定性作用。 案頭常置大彬圈鈕壺,不論是靜靜觀賞還是品飲佳茗,你是否會感受紫砂歷史發(fā)展的脈搏,與大師進行靈魂的交流與對話。 |
|
來自: 昵稱29217474 > 《待分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