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關(guān)于“信任”的歷史隨筆,約2700字,閱讀需時6分鐘左右。) 哥哥信公公,弟弟信東林。信你或不信你,背后總有一番故事。 一)弟弟 在騰訊視頻看了電影《繡春刀2·修羅戰(zhàn)場》,拍得還可以,而且故事的編排也很有意思。 片中,北齋先生,東林黨人,要滅魏忠賢,要換皇帝,弟弟朱由檢'謀害'皇兄朱由校,在龍船上做手腳。 最后,床上病懨懨的哥哥對弟弟說:“來,我弟要做堯舜。”就這樣,弟弟贏了,東林黨贏了。 這個小情節(jié),正史有記載。公元1627年,兄終弟及,朱由檢從哥哥手中接過帝位,成了明朝的崇禎皇帝。 他上臺3個月,在東林讀書人的簇?fù)硐?,將魏公公“閹黨”一網(wǎng)打盡。東林文官彈冠相慶,變天了,好日子到了!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弟弟信東林黨,殺“閹黨”,大明并沒有實現(xiàn)中興,反而一步一步走向滅亡。 17年后,李自成殺入北京,弟弟上吊自殺,身邊沒有一個東林官僚,陪伴他的卻是一個閹黨王承恩。 二)哥哥 哥哥朱由校,是帝國的第15個皇帝,年號“天啟”,廟號“熹宗”,1620年九月初六登基,1627年八月十一日病亡。 哥哥只活了23歲,只做了不到7年的皇帝。在明末時期寫就的大量文章里,哥哥常被譏笑,人送外號“木匠皇帝”。 他們譏笑他癡迷木工,不務(wù)正業(yè)?!笆バ杂趾蒙w房,凡自操斧鋸鑿削”,“每營造得意”,忘記吃飯,忘記寒暑。 他們譏笑他傻不拉嘰上了魏公公的當(dāng),大肆用低賤的“閹黨”,而不用“愛國”的東林讀書人,貽誤江山,云云。 文章都是讀書人寫的。當(dāng)時,東林黨是最大的讀書人,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集團(tuán)。哥哥信公公,用公公,深深得罪了那時的文臣官僚。 哥哥是聰明人,可惜死得早。例如,在位短短七年,他和他信任的公公輔政團(tuán)隊,領(lǐng)導(dǎo)軍民打贏了幾場大仗。 這些仗,對內(nèi)對外都有。天啟2年,平息山東白蓮教;天啟4年,在澎湖打敗荷蘭;天啟6年,“寧遠(yuǎn)大捷”打敗后金。 三)三殿 我們把目光放“木匠皇帝”四個字。這個用來諷刺哥哥的外號,背后隱藏的卻是另一番宏大故事。 時間往前推移,公元1597年,明神宗萬歷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皇宮再次突起大火,居然把“三殿”燒為灰燼。 “三殿”在當(dāng)時名叫皇極殿、中極殿和建極殿,即今天故宮里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這是國家極端重要的政治建筑。 三殿,是帝國臉面、國家象征。三殿盡毀,如同美國白宮、國會大廈、自由女神像一夜之間被恐怖分子炸掉。 可見,這場大火對帝國政治生活的嚴(yán)重沖擊,要有多大就有多大。正常情況下,三殿需要馬上重建,刻不容緩。 但是,如此重大而緊迫的國家頭等大事、超級工程,朱由校的爺爺明神宗,終其余生,都沒有重建起來。 整整23年過去,在紫禁城里,光禿禿的三殿遺址,猶如帝國面上的三塊癩疤,成為無言的恥辱! 四)預(yù)算 三殿建不起來,不是不想建,而是“沒法建”。火災(zāi)過后,驚魂未定的明神宗要求文官內(nèi)閣“即議修復(fù)”。 工部很快提交“大工”預(yù)算:白銀3000萬兩。把神宗嚇呆了。天啊,這可是戶部10年的財政盈余! 當(dāng)時,帝國財政已捉襟見肘。戶部太倉每年額收稅銀不過300萬兩,而“九邊”一年軍費就超過此數(shù)。 邊軍年年缺餉,戶部時時告窮。用神宗的話說,“官民兩竭”。工部提出的這個天量預(yù)算,怎么拿得出來? 為了籌錢,文臣內(nèi)閣提出了很多辦法,諸如開征礦稅、復(fù)征罰臟銀兩、匯積各省財政結(jié)余、發(fā)動官民捐獻(xiàn),等等。 可惜,這些政策,一如既往在龐大官僚系統(tǒng)手里變了樣,成了層層經(jīng)辦人中飽私囊的絕佳機(jī)會。 幾年下來,籌錢不到百萬,連預(yù)算零頭都不夠,反而造成民怨四起。神宗放棄治療了,在剩余的23年皇帝生涯,他龜縮偏殿辦公。 五)公公 這時,哥哥朱由校匆匆上臺。他剛滿16歲,身邊有個53歲的老太監(jiān),不是別人,魏忠賢公公。 出身貧窮的魏公公,入宮30年,頭發(fā)熬白了,才從底層倒馬桶太監(jiān),晉升為東宮太子一個才人的伙食管理員。 命運很奇妙。這個才人,恰好為太子生了一個長子。公公伺候才人,自然而然也連帶伺候這個小皇孫。 煎熬了那么多年,公公極度珍惜這份工作,對才人和小皇孫有種說不出的忠誠與依戀,伺候主人一絲不茍,全力以赴。 公公手把手將小皇孫帶大。想象一下,400多年前,夕陽從紫禁城頭落下,公公抱著小皇孫,絮絮講故事、哼歌曲。 在那十幾年的歲月里,公公一定會講到皇宮里三殿遺址的恥辱,講到重建預(yù)算大到離譜,講到征稅過程中官員的貪墨。 這個小皇孫,就是哥哥朱由校。因這層關(guān)系,他與公公的感情,他對公公的信任,異乎尋常的不一般。 六)重建 朱由校決心重修三殿。他即位之初,馬上下詔:“傳起建皇極門殿,擇日興工。” 對于工部的天量預(yù)算,他懷疑,他不信。他用了最笨但也是最好的辦法:自己學(xué)木工,鉆技術(shù),分賢愚,辨忠奸。 哥哥真的沉下心去學(xué)。他聰明,學(xué)得快,“自操斧鋸鑿削,巧工所不能及”。他成了建筑工程專家。 哥哥的任職日志《明熹宗實錄》,記載了他掌控三殿重修的各個關(guān)鍵施工環(huán)節(jié):興工禮、立金柱、升金梁、竣工典,等。 天啟六年九月,“皇極殿成”。次年,“中極、建極殿成”。作為帝國權(quán)力象征的三殿,終于再次屹立在紫禁城里。 那么,哥哥重建三殿,實際上花了多少錢?睜大眼,看清楚,一共是白銀5957519.7684161兩。 你并沒有看錯,就是這么變態(tài),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7位。這個數(shù)字不是我編的,是明朝的官方文告。 《明熹宗實錄》載:“工部奏,三殿大工……報竣,……所費銀計五百九十五萬七千五百一十九兩七錢六分八厘四毫一絲六忽一微?!?/strong> 七)造化 以前,每逢為內(nèi)廷興建或修葺工程,工部官僚冒領(lǐng)工料價款、貪污中飽已成慣例。何況修三殿屬于大工,更是機(jī)會難得。 現(xiàn)在,他們遇到“木匠皇帝”,真正的內(nèi)行,專家中的專家。工程的貓膩,官員的伎倆,逃不過他法眼。竣工決算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7位。 600萬兩與3000萬兩,差距達(dá)2400萬兩,文臣官僚虛報工價高達(dá)5倍之多。太黑了。這才是真正的禍國殃民。 膽敢聯(lián)合起來蒙騙朕。東林黨人,文臣官僚,在皇帝眼里一文不值,公公們得到極大重用。天啟五年,皇帝詔令燒毀全國書院。 魏公公也貪,但是,他所有的贓款加起來,也很難超過2400萬兩。而且,公公們忠心,人少,辦事高效,遠(yuǎn)比當(dāng)時的文臣官僚強(qiáng)。 信任,才是要害。有明一代,層出不窮的“宦官專權(quán)”現(xiàn)象,骨子里揭示的正是皇帝對文臣官僚系統(tǒng)的不信任。 可惜,造化弄人。三殿剛完工,哥哥病亡。弟弟是親王,沒受過系統(tǒng)的帝王教育,沒當(dāng)過家。北齋先生們在他耳邊日夜忽悠,“太監(jiān)是奸臣”。 志大才疏、剛愎自用的弟弟真信了。上臺后立刻鏟除“閹黨”。崇禎二年,為東林黨人恢復(fù)名譽。殺凈宦官,重用東林。 原本艱難的朝局,徹底失衡,一面倒。貪污腐化、慣于內(nèi)斗、空談?wù)`國的東林文官集團(tuán)空前膨脹。弟弟中興大明的夢想,破滅。 1644年,崇禎十七年四月三十日,李自成撤出北京,一把火將紫禁城焚毀,哥哥親手重建的三殿未能幸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