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2. 傷 寒

 學中醫(yī)書館 2017-09-18


2. 傷 寒

 一 字散 治 傷寒 頭痛 鼻塞。  方見“中風·一字散 ”。 

二附散 《圣濟總錄》卷二十  二方。治傷寒中風 , 頭痛 , 四肢煩  疼。附子 ( 炮 )、白附 子 ( 炮 )、半夏  (洗 , 炒干 ) 各一分。為末 , 每服半  錢匕, 濃煎 姜 湯調 下 , 不 拘時 候。  得汗即止。 

二物 通汗 散 《備急 千 金 要  方》卷五方。治小兒傷寒 , 發(fā)熱 無  汗證。雷 丸 四 兩 , 粉 半 斤。為 細  末 ,和勻粉兒身。

 十棗湯 《傷寒論》方。治 太  陽中風, 下利呃逆 , 其人 汗出 ,  發(fā)作有時 , 頭痛 , 心下痞硬滿 , 引脅  下痛 ,干嘔短氣 , 汗出不惡寒 , 表解 傷寒 二畫~三畫 3 ]  里未和者。芫花 ( 熬 )、甘遂、大戟  各等分。為末 , 強人服一錢 匕 , 羸  人服半錢 , 以大棗十枚煮湯去滓 ,  納藥末 , 清晨溫 服。若下 , 病少除  者 ,明日更服 , 加半錢。得快下利  后 ,米粥自養(yǎng)?!督饏T要略》治懸飲  咳唾 ,胸脅引痛?!锻馀_秘要》用棗  十二枚 ,又名朱雀湯 , 兼治眼睛、身  體、手足、十指甲盡黃。 

丁香湯 《圣濟總錄》卷二  十五方。治傷寒嘔噦不止 , 或吐酸  水。丁香三分 , 厚樸 ( 去粗皮 , 姜汁  炙) 、干姜 ( 炮 ) 各 一兩 , 高良 姜一  分。為 末 , 每 服 三 錢 匕 , 水 煎 , 熱  服 , 不 拘 時 候。 兼 治 一 切 冷  氣吐逆。  《圣 濟 總 錄》卷 四 十七 方。  治胃寒 ,胸膈虛滿 , 面浮腫 , 飲食不  化。丁香、藿香葉、附子 ( 炮制 , 去  皮、臍 ) 各一分 , 干姜 ( 炮 ) 半分。為  末 ,水煎 ,徐徐呷盡。  《圣濟總錄》卷四十七方。  治胃冷嘔逆 , 氣厥不通。丁香 ( 碎 )  三粒 , 陳橘皮 ( 去白 ) 一枚。水煎 ,  熱呷。 《圣濟總錄》卷一百七十  六方。治 小兒 胃 氣 虛寒 , 嘔 吐不  止 ,不下乳食。丁香一錢 , 胡椒一  錢 ,檳榔 ( 銼 ) 一枚。為末 , 每服半  錢匕 ,入白 茅根少許 , 水煎 , 溫服 ,  不拘時候。量兒大小 ,加減服之。  《圣濟總錄》卷一百七十五  方。治 小 兒 氣 脹 , 胸 膈 腹 滿。為  末 ,周歲內兒 , 每服半錢匕 , 水煎溫  服 ,日三次。三四歲兒 , 漸加至一  錢匕。 

丁香 柿 蒂 散 治 傷寒 呃 逆。  方見“嘔吐呃逆·丁香柿蒂散”。  人參大黃湯 《辨證錄》卷一  方。治冬月傷寒 , 譫語發(fā)潮熱 , 用  承氣湯下后無效 , 脈反微澀者。人  參一兩, 大黃一錢。水煎服。 

人參丸 治傷寒嘔 噦。方 見  “驚悸怔忡·人參丸 ”。 

人參雙姜湯 《辨證錄》卷 一  方。治冬月傷 寒四五日后 , 下利 ,  手足逆冷 , 無脈證。人參一兩 , 干  姜三錢, 生姜三錢。水煎服。 

人參湯 治傷寒后胃中虛熱 ,  干嘔不下食。方見“胸痹心痛·人  參湯 ”。  人參散 治傷寒大汗后 , 煩  渴 , 熱 不 解, 脈 大。方 見“痰 核 瘰  疬·人參散 ”。 治傷寒后心  虛驚悸 , 恍惚不安。方見“痰核 瘰  疬·人參散 ”。 功能和氣溫  中 ,安神。治傷寒 , 神魂不 安。方  見“痰核瘰疬·人參散 ”。  人參膏 《壽世保元》卷四方。  治傷寒汗吐下后 , 或行倒倉法吐下  后 ,元氣耗憊。人參 (去蘆 ) 不拘多  少。切 片 入砂 鍋 內 , 文 火 慢 熬 成  膏。每服二三匙 ,米湯調下。  三白飲 《古今醫(yī)鑒》卷三方。  治傷寒時氣 , 熱極狂亂 , 發(fā)熱不退。  雞子( 用清 ) 一個 , 白蜜一大匙 , 芒  硝三錢。以水調和飲服。 

三味湯 《圣濟總錄》卷三 十  三方。治傷寒后肺瘧 , 痰熱聚于胸  膈 , 令人心寒 , 甚則發(fā)熱 , 熱則驚 ,  如有 所 見者。常 山 一兩 , 秫 米 半  匙 ,甘草 ( 銼 , 炙 ) 一分。為末 , 每服  五錢匕, 水一盞半 , 加生姜一棗大 ,  拍碎 ,水煎 ,臨發(fā)時溫服。  三建湯 治傷寒陰證 , 厥逆脈  微。方見“虛損·三建湯 ”。 

三神丸 《太平圣惠方》卷 4 傷寒 三畫 ]  九方。治傷寒表里不解。附子 ( 燒  令半黑) 半兩 , 芫花 ( 醋拌炒、令黃 )  一兩 ,皂莢 (去皮、炙焦黃 , 去子 ) 一  兩。為末 ,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  丸。不拘時候 , 以粥飲下。  《圣濟總錄》卷一百二十七  方。治瘰疬。斑蝥一分, 石決明一  枚 ,麝香 ( 研 ) 一分。為末 , 和粥面  少許 ,搗成劑 , 入麝香再搗研 , 丸如  綠豆 大。每服 五 丸 , 臨 臥 煎 生姜  湯下。  《圣濟總錄》卷一百三十七  方。治一切癬。蒺藜子 ( 炒 ) 、海桐  皮( 銼 ) 、草烏頭 ( 鹽炒熟 , 去鹽 ) 各  一兩。為末 , 面糊 和丸如綠 豆大。  每服 十 丸 至 十 五 丸 , 溫 水 鹽 湯  任下。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八  方。治飽食久坐而成痔者。枳殼、  煅皂角、炒五倍 子等分。為 末 , 煉  蜜為丸 ,溫水送下。  《重 訂 嚴氏 濟生 方 · 婦人  門》方。治室女血氣相搏 , 腹中刺  痛 ,痛引心端 , 經行澀少 , 或經事不  調 , 腹 痛。橘紅 二 兩 , 玄 胡 索 ( 去  皮 ,醋煮 ) 一兩 , 當歸 ( 去蘆 , 酒浸 ,  銼 ,略炒 ) 一兩。為末 , 酒煮米糊為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 , 加至  一百丸 ,空腹 ,艾湯或米飲送下。 

三黃散 治傷寒四日 , 三陰受  病 , 腹 滿 , 口 熱舌 干而 渴 , 大 便不  利 ,脈浮而滑。方見“黃疸·三黃  散 ”。 

三黃熟艾湯 《世醫(yī)得效方》  卷六方。功能除 熱止痢。治傷寒  四五日 , 大 下 熱痢 , 諸藥 不止 者。  黃芩、黃柏、黃連各二分 , 熟艾一團  (半個雞 子大 ) 。為末 , 每服 三錢 ,  水煎服, 不拘時候。 

干棗丸 《外臺秘要》卷二方。  治傷 寒 熱病 后 , 口 干多 唾 , 咽 痛。  干棗二十枚 , 烏梅十枚。為末 , 蜜  如丸 如 杏核 大。綿 裹含 化 , 咽 津  吞下。 

干姜附子湯 《傷寒論》方。  治傷寒下之后 , 復發(fā)汗 , 晝 日煩躁  不得眠, 夜而安靜 , 不渴不嘔 , 身無  大熱 , 脈沉微。干姜一兩 , 生附子  一枚。水煎頓服。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 二  方。治中寒 , 卒然暈倒?;蛲履嫦?nbsp; 沫 ,狀如暗風 , 手腳攣搐 , 口噤 , 四  肢厥冷, 或復燥熱。干姜 ( 炮 ) 、附  子( 炮、去皮臍 )。為末 , 每服四錢 ,  水煎去渣 , 食前服。入肝加木瓜 ,  入肺加桑白皮 , 入脾加白術 , 入心  加茯苓, 隨證加減。

 土瓜根湯 《圣濟總錄》卷 二  十三方。治傷寒后毒氣上攻 , 津液  燥少 , 大 渴 引 飲。土 瓜 根、甘 草  (炙 ) 各半兩 , 豉半合。為 末, 分 作  三服。每服入棗二枚 , 水煎 , 食后  溫服。 

大安丸 《圣濟總錄》卷二 十  三方。治傷寒狂 躁悶亂。凝水 石  (煅赤 , 黃土內腌兩宿 , 取出研末 ,  用菠菜汁和作餅 , 陰干 , 再研 , 又和  又陰三次為度 ) 半斤 , 樸硝四兩, 甘  草( 炙末 ) 二兩。為細末 , 再用菠菜  汁和丸, 丸如彈子大 , 每服一九, 生  地黃汁化下。

 大青湯 《備急千金要方》  卷九方。治傷寒熱病十日以上 , 發(fā)  汗不解 , 吐下后諸熱不除 , 及下痢  不止斑出者。大青四兩 , 甘草、阿  膠各二兩 , 豆豉一升。水煎 , 去豉 , 傷寒 三畫 5 ]  入阿膠烊。頓服 , 日三次。《深師  方》又治傷寒勞復。  《外 臺秘要》卷三 方。治天  行壯熱頭痛 , 瘡如豌豆發(fā)遍全身。  大青三兩 , 梔子 ( 擘 ) 二七枚 , 犀角  一兩 ,豉五合。水煎 , 分三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八十方。  治小兒口瘡。大青三分 , 黃連 ( 去  須) 三 分。為末 , 每 服半 錢 匕 , 水  煎 ,食后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六十八  方。治小兒服 藥吐利 后 , 身 壯熱 ,  精神昏昧 , 或微 利 , 內 有結熱。大  青( 半兩 ) , 大黃 ( 銼 , 炒 ) 一分 , 甘草  (炙 ) 半兩 , 麻黃 ( 去根節(jié) ) 半兩。為  末 ,二三歲兒 , 每服半錢匕 , 水煎食  后服 ,日三。隨兒大小 , 以意增減。  《重 訂 嚴氏 濟生 方 · 咽喉  門》方。治咽喉唇腫 , 口舌糜爛 , 疳  惡口瘡。大青、升麻、大黃 ( 銼 , 炒 )  各二兩 , 地黃 ( 生切 , 焙 ) 三兩。為  末 ,每服二錢 ,水煎溫服。微利止。  大青飲 《圣濟總錄》卷一百  十八方。治傷寒后口中生瘡 , 咽喉  腫塞。大青 ( 去根 ) 一兩 , 吳藍 ( 去  根) 半兩 , 石 膏 ( 研 ) 一 兩 , 芍 藥一  兩。為 末 , 每 服三 錢 匕 , 入 大 蔥、  鹽、豆豉各少許 ,水煎 ,臨臥溫服。 

大青散 《太平圣惠方》卷  十方。治傷寒 , 身面發(fā)斑。大青一  兩半 , 川升麻二兩 , 甘 草 ( 炙微赤 ,  銼 ) 二兩。為 末。每服五錢 , 入豉  小半合 ,水煎溫服。  《太 平 圣 惠方》卷 十八 方。  治熱病 , 熱毒發(fā) 斑。大青二 兩 , 阿  膠( 搗碎 , 炒令香燥 ) 半兩 , 豉一合。  水煎 ,不拘時候 ,分溫二服。  大承氣湯 《傷寒論》方。功  能峻下熱結。治傷寒 , 若吐若下后  不解 , 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 , 腹  滿痛拒按 , 日晡潮熱 , 手足 濈然汗  出 , 不惡寒 , 獨語如見鬼狀 ; 劇者 ,  發(fā)則不識人 , 目中不了了 , 睛不和 ,  循衣摸床 , 惕而不安 , 微喘直視, 脈  實 ;或治少陰病 , 自利清水 , 口干咽  燥。大黃 ( 酒洗 ) 四兩 , 厚樸 ( 炙 , 去  皮) 半斤 , 枳 實 ( 炙 ) 五枚 , 芒 硝 三  合。先煮厚樸、枳實 , 去渣 ; 入大黃  更煮 ,去渣 ; 納芒硝 , 更上微火煮一  兩沸。分溫再服?!督饏T要 略》用  治痙病, 胸滿口噤 , 臥不著席 , 腳攣  急 ,必 齒。又治產后七八日少腹  堅痛 , 惡 露 不盡 , 不大 便 , 煩 躁 發(fā)  熱 ,脈實等。

 大陷胸丸 《傷寒 論》方。治  傷寒結胸 , 項強 , 如柔痙狀 , 下之則  和。大黃半斤 , 葶藶子 ( 熬 ) 半升 ,  芒硝半升 , 杏仁 ( 去皮尖 , 熬黑 ) 半  升。前二味為細末 , 納杏仁、芒硝  合研如脂 , 取如彈丸一枚 , 別搗甘  遂末一錢匕 , 白蜜二合 , 水煎放溫 ,  頓服之。一宿 乃下 ; 如不下更服 ,  以下為效。 

大陷胸湯 《傷寒 論》方。治  太陽病表未解 , 醫(yī)反下之 , 致邪熱  內陷 , 飲熱互結而成結胸 , 短氣煩  躁 ,心中懊 , 心下痛 , 按之硬 , 甚  者心下至少腹硬滿疼痛而 手不可  觸按 , 脈沉緊者。大黃六兩 , 芒硝  一升 , 甘遂一錢匕。先煮大黃 , 去  渣 , 納芒硝 , 煮一二沸 , 納甘遂末 ,  溫服。得快利 ,止后服。

 大黃湯 治傷寒內有瘀血 ,  大便 不 利 , 小 腹 急 痛。方 見“ 痢  疾·大黃湯 ”。 治傷寒五六日  不解 , 頭痛 , 壯熱 , 四肢煩疼 , 不得 6 傷寒 三畫~四畫 ]  飲食。方見“痢疾·大黃湯 ”。  大黃桔梗湯 《圣濟總錄》卷  二十二方。治傷寒熱病飲水 , 結胸  硬滿。大黃 ( 醋炒 ) 二兩 , 桔梗 ( 炒 )  一兩 ,炙甘草、樸硝各半兩。為末 ,  每服五錢匕 , 水煎 ,食前溫服。 

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論》  方。治傷寒心下痞 , 按之濡 , 其脈  關上浮者。大 黃二兩 , 黃連 一兩。  上二味 ,水煎 ,分溫服。  大腹皮湯 《圣濟總錄》卷二  十四方。治傷寒汗后發(fā)喘 , 壯熱不  除。大腹皮 ( 銼 )、柴胡各一 兩 , 赤  茯苓 ( 去黑皮 ) 三分 , 桑根白皮 ( 微  炙 , 銼 ) 半兩。為末 , 每 服三錢匕 ,  入生姜三片 , 水煎溫服 , 不拘時候。 

大橘皮湯 《外臺秘要》卷二  引《深師方》方。治傷寒嘔噦 , 胸滿  虛煩不安。橘皮一兩 , 甘草 ( 炙 ) 一  兩 ,生姜四兩, 人參二兩。水煎 , 分  三服。忌海藻、菘菜。  萬應散 《圣濟總錄》卷二十  一方。治傷寒過經 , 心胸痞 滿 , 煩  躁狂言 ,積熱毒氣 , 及婦人血風、血  氣 ,經候不調, 寒熱有積。甘遂、威  靈仙 ( 去 土 )、五 靈脂 各 一 兩。為  末 ,每服一 錢匕。如傷寒日 數(shù)多 ,  有積熱者, 雞子清蜜水調下。

 小承氣湯 《傷寒論》方。功  能泄 熱 通 便, 除 滿 消痞。治 陽明  病 ,胃中 燥, 大便 硬 , 譫語 潮熱 , 胸  腹痞 滿 , 舌黃 , 脈 滑數(shù)。大 黃 ( 酒  洗) 四兩, 厚樸 ( 炙 , 去皮 ) 二兩 , 枳  實( 炙 )三枚。水煎 ,分二次服。 

小陷胸湯 《傷寒論》方。功  能清熱化痰 , 寬胸散結。治小結胸  病 ,正在心 下 , 按 之則痛 , 脈浮滑。  黃連一兩 , 半夏 ( 洗 ) 半升 , 栝蔞實  (大者 ) 一枚。先煮 栝蔞 , 去渣 , 納  諸藥 ,分溫三服。 

小黃芩湯 《圣濟總錄》卷 二  十一 方。治傷 寒 八 九日 , 大 便 不  通 , 心 神悶 亂。黃芩 ( 去黑 心 ) 一  兩 ,大黃 ( 炒 ) 二兩 , 枳殼 (炒 ) 、大腹  皮( 醋炒 ) 各一兩。為末 , 每服三錢  匕 , 水煎溫服 , 不拘時候。藥后未  通再服, 以通為度。 

飛雪湯 《太平圣惠方》卷 十  方。治傷寒衄血 數(shù)升不住者。麻  黃( 去 根節(jié) ) 三 兩 , 石 膏 ( 杵碎 ) 三  兩 , 芫花一兩 , 川大黃二兩。水煎  放冷 , 披 發(fā) 仰臥 , 以淋 其囟 , 血 住  即止。

 馬兜鈴湯 《圣濟總錄》卷  二十四 方。治 傷寒 后 肺氣 喘 促。  馬兜鈴一分 , 木通 ( 銼 ) 一兩 , 陳橘  皮半兩 , 紫蘇莖葉一分。為末 , 每  服五錢匕 , 入燈心十五莖、棗三枚  (劈 破 ) , 水 煎 溫 服 , 食 后 日 二。  《圣濟 總錄》卷 四十八方。治 肺  熱實 ,卒嗽氣促急妨悶 , 喘息不安。  馬兜鈴七個 , 桑根白皮三兩 , 升麻  一兩 , 甘草 ( 炙 ) 二 兩。銼 如 麻 豆  大 ,每服五錢匕 ,水煎溫服。 

無憂散 《三因極一病證方  論》卷五方。治傷寒調理 失序 , 毒  氣內結, 胸腹脹滿 , 坐臥不安 , 日久  不瘥 ,狂躁妄語 , 大小便不通 , 或復  吐逆。臘 月牛 黃 膽 ( 以 天南 星 為  末 , 入膽內縛緊 , 當風避日 懸之候  干) 。為末 ,以人參半兩水煎 , 調末  二錢 , 溫 服。服 后 下 黃 黑 惡 物  是效。  《御藥院方》卷七方。治 諸  熱譫語, 精神昏冒及里有蓄熱。天  南星( 牛膽制 , 研細末 ) 一兩 , 龍腦 傷寒 四畫 7 ]  半錢。為末 , 每服三錢 , 濃煎人參  湯調下。 

天南星丸 治傷寒 頭痛。方  見“痰飲·天南星丸 ”。  不臥散 《雞峰普濟方》卷  五方。治傷寒。蒼術、川芎、甘草、  藁本各一兩。為末。每服三錢 , 水  煎 ,蔥白三寸同煎。溫服、熱服 , 不  拘時候。  《丹 溪心法》卷四 方。治頭  痛。豬牙皂角一錢 , 玄胡、青黛少  許。為細末 , 吹鼻中取涎。 

車前子湯 《圣濟總錄》卷  二十 六 方。治 傷 寒 小便 不 通 , 腹  脹。車前子三兩。為末, 每服五錢  匕 ,水煎溫服。  《圣 濟 總 錄》卷 九 十五 方。  治大小便俱 不通。車前 子 ( 生用 )  五兩 , 木 通 ( 銼 ) 四兩 , 黃 芩 ( 去黑  心) 、郁李仁 ( 湯浸 ,去皮尖雙仁 , 研  如膏 ) 各三兩。將前三味為 末 , 與  郁李仁拌勻 , 每服五錢匕 , 水煎去  渣 ,入樸硝末半錢匕 , 更煎二沸 , 食  前溫服 ,日三。  《圣濟總錄》卷九十八方。  ① 治熱淋。車前子半斤。為末 ,每  服三錢 匕 , 水 煎溫 服 , 不 拘時 候。  ② 治熱 淋 , 小便赤 澀疼痛。車前  子、葵根各一斤 , 木通 三兩。銼如  麻豆大 ,水煎去渣 , 入芒硝末半兩 ,  分溫四服。如人行六七里 , 再進一  服 ,微利為度。 《圣濟總錄》卷一  百七 十 九 方。治 諸 淋澀 , 心 煩悶  亂。車前子、石燕 ( 研 ) 、麥門冬 ( 去  心 , 焙 ) 各半兩。為 末。每服一錢  匕 ,水煎溫服 ,不拘時候。  《圣濟總錄》卷一百五十七  方。治妊娠小便澀。車前子二合 ,  冬葵根 ( 洗, 銼 ) 二兩半。為末。每  服五錢匕 , 水煎 ,空腹溫服。 

止逆 湯 《辨證 錄》卷 一 方。  治少陰腎經直中寒邪 , 小腹疼痛 ,  兩足厥逆。附 子一錢 , 白術三錢 ,  車前 子 三 分 , 吳 茱 萸 五 分。 水  煎服。

 止嗽丸 《圣濟總錄》卷二 十  四方。治傷寒后 上氣咳嗽。干 姜  (炮 )、皂莢 ( 涂酥 , 炙令黃去皮子 )、  桂( 去粗皮 ) 等 分。為細 末。煉 蜜  和杵三五百下, 丸如梧子大。每服  二十丸, 食后米飲下, 日二。  內消散 治傷寒熱病 , 豌痘瘡  欲發(fā)而未出。方見“痘疹·內消散  ”。

 升麻丸 《圣濟總錄》卷  三十方。治傷寒 , 臟腑虛熱 , 毒氣  攻沖 , 咽 喉腫塞急痛。升麻三兩 ,  甘草 ( 生用 )、射干 各二兩。為末 ,  用牛蒡 汁或 入蜜少 許 , 丸 如彈 子  大。每服綿裹一丸 , 含化咽津 , 不  拘時。 《圣濟總錄》卷三十二方。  治傷寒后喉內生瘡 , 及喉腫阻塞 ,  毒熱上沖。升麻、苦藥子、鉛丹、大  黃( 生用 ) 各半兩。為末 , 蜜和丸如  彈子 大。每服 一 丸 , 綿 裹 咽 津 化  盡 ,再服之。  《圣濟總錄》卷一百八十方。  治小兒腦熱 , 鼻干無涕。升麻、防  風、梔子仁各半兩。為末 , 青羊腦  髓和丸如麻子大。一二歲兒每 服  三丸 , 溫水研化下 , 食后午 時臨臥  各一。量兒大小加減。  《圣濟總錄》卷一百一十 七  方。治口糜生瘡。升麻、黃連 ( 去  須) 、黃柏 ( 炙 , 銼 )、杏仁 ( 湯浸 , 去  皮尖、雙仁 ) 各一兩。為末 , 研杏仁 8 傷寒 四畫~五畫 ]  如膏 , 煉蜜三兩 , 以藥末并杏仁膏  合和 , 丸如彈子 大。每服一 丸 , 含  化咽津。 
升麻 葛根 湯 《閻 氏小 兒方  論》方。功能辛涼解肌 , 透疹解毒。  治傷寒、溫疫、風 熱 , 壯熱 頭痛 , 肢  體痛, 瘡 疹 已 發(fā) 未 發(fā)。干 葛 ( 細  銼) 、升麻、芍藥、甘草 ( 銼 ,炙 ) 各等  分。為末 , 每服四錢 , 水煎溫服 , 不  拘時。 

牛蒡根湯 《幼幼集成》卷二  方。治發(fā)汗不 透 , 余毒在心 包絡 ,  手足搐搦 , 或寒 或熱。牛蒡 根、凈  麻黃、川牛膝、制南星 各六錢。為  末 ,每服五分 ,好酒調下 ,日三服。 

烏扇膏 《外臺秘要》卷八十  五引《集驗方》方。治傷寒熱病 , 喉  中痛, 閉塞 不 通。生 烏扇 ( 切 ) 一  斤 ,豬脂一斤。合煎 , 藥成去渣 , 取  半雞子大綿裹納口中 , 稍稍咽之。  忌酒、蒜等物。  文蛤散 《傷寒論》方。治  太陽病 ,應從汗解 , 反以冷水潠之 ,  其熱被劫不去 , 彌更益煩 , 肉上粟  起 ,意欲飲水 , 反不渴 者。文蛤五  兩。為末 , 每服一方寸匕 , 水調服。  《外臺秘要》治傷寒結胸。  《金 匱要略》卷中 方。治渴  欲飲水不止者。文蛤五兩。為末。  取一方寸匕 , 以沸湯和服。  《外 科正宗》卷十 一方。治  奶癬。文蛤四兩 , 川椒二兩 , 輕粉  五錢。先將文蛤炒黃色, 次下川椒  炒至黑色煙起為度 , 入罐內封口存  性 ,次日入 輕粉 , 碾為細末 , 收貯。  香油調搽。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  六方。治熱壅 , 舌上出血如泉。五  倍子( 洗 )、白膠香、牡蠣粉各等分。  為細末, 每用少許摻病處。 

玉屑 散 《三 因 極一 病 證 方  論》卷十六方。治傷寒發(fā) 熱, 涎 潮  上厥 ,伏留陽經 , 頭疼眩暈 , 不可忍  者。石膏 ( 煅 , 研細 )。每服蔥白點  茶調 下 二錢。小 兒 量大 小 , 加 減  與之。 

玉屑膏 治 傷寒熱毒發(fā)豌 痘  瘡。方見“痘疹·玉屑散 ”。 

艾葉湯 《太平圣惠方》卷  十方。治傷寒衄血及吐血 , 連日不  絕 ,欲死。艾葉 ( 細銼 , 炒微黃 ) 半  兩 ,生干地黃半兩 , 阿膠 ( 杵碎 , 炒  令黃 燥 ) 一分。為末 , 和令勻。水  煎至五分 , 去渣 , 下赤馬通 汁一合  半 ,攪勻。不拘時候 , 放溫頓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五 十  五方。治妊娠卒下血不止 , 胎上逼  心 ,手足逆冷欲死。生艾葉 ( 絞汁 )  一盞 ,阿膠 (炙令燥 ) 半兩 , 蜜一合。  煎取 一 盞 , 分 為二 服 , 溫 溫服 之。  《圣濟總 錄》卷一 百五 十 七方。  治妊娠墮胎后出血不止 , 腹痛。艾  葉一 兩 , 阿 膠 ( 炙 令 燥 ) 半 兩。為  末。每服三錢匕 ,水煎 , 空腹服。 

正陽丸 《圣濟總錄》卷二 十  三方。治傷寒 手足厥冷 , 脈沉細。  硫黃一兩 , 硝石一兩 , 玄精石半兩。  上藥細研 , 入瓷瓶內 , 黃泥 固濟陰  干 ,炭火燒 , 放冷出藥 , 研如粉 , 酒  煮面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十 五  至二十丸 , 熱酒下 ,不拘時候。  甘草 干 姜湯 《傷 寒論》方。  治傷寒誤汗后 , 四肢厥冷 , 咽中干 ,  煩躁 吐 逆。炙 甘 草 四兩 , 干 姜 二  兩。水煎分二 次服?!督?匱要略》  卷上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 傷寒 五畫 9 ] 


甘草竹茹湯 《外臺秘要》卷  二引《深師方》方。治傷 寒噦。甘  竹茹四兩 , 生白 米一升。水 煎 , 取  米熟湯成 , 徐徐服之。兼治風熱氣  噦、諸噦等。 

甘草 湯 《傷 寒 論》方。  治少 陰 病 二三 日 , 咽痛。甘 草二  兩。水煎溫服 , 日二服。 《外臺  秘要》卷二引《深師方》方。治傷寒  病呃不止 , 兼主天行。甘草 ( 炙 ) 三  兩 ,橘皮三兩。水煎 , 頓服之 , 日三  四服。忌海藻、菘菜。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七方。  《千金翼方》又名溫液 湯。治肺痿  涎唾 , 多出血 , 心中溫 溫液液。甘  草二兩。水煎 , 分三服。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八方。  治心下痰 飲 , 胸 脅支滿 , 目眩。甘  草二兩 ,桂心、白術各三兩 , 茯苓四  兩。水 煎 , 日 三 服。 服 后 小 便  當利。 
《外臺秘要》卷三十八方。  治下痢。甘草 ( 炙 )、人參、黃連各  一兩 , 梔子仁二 十一枚。水 煎 , 分  服之。 《圣濟總錄》卷七十五方。  治夏月暴下熱痢。甘草 ( 炙 , 銼 ) 半  兩 ,生姜 ( 切 ) 一分 , 生 蜜一合。水  煎 ,空腹溫分二服。
《圣濟總錄》  卷七十五方。治冷痢下白色 , 食不  消化。甘草 ( 炙, 銼 ) 半兩 , 黃連 ( 去  須炒) 、附子 ( 炮裂 , 去皮、臍 ) 各三  分 , 阿 膠 ( 炙 令燥 ) 半兩。如 麻豆  大 ,每服五 錢匕 , 水煎 , 空腹溫服 ,  日二次。  《圣 濟總錄》卷四 十方。治  霍亂 ,煩躁不安。甘草 ( 炙 , 銼 )、半  夏( 洗 ) 、人參、陳橘皮 ( 去白 , 焙 ) 各  二兩。為末 , 每服五錢匕 , 入豉半  合、生姜五片 ,水煎 ,溫服 , 日二。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方。  治中蠱, 欲死。甘草 ( 生用 ) 半兩。  水煎 ,頓服。服后當吐痰出。 

《圣濟總錄》卷一百四十 六  方。治中藥毒 , 心膈煩悶 , 甚者如  錐刺痛, 宜速吐之。甘草 (生用 ) 二  兩 , 白 藥 二 兩。水 煎 , 候 冷 頓 服。  以吐出惡物為度 , 吐后再單煎甘草  一味 ,服之尤佳。 

《圣濟總錄》卷一百三十 五  方。治熱毒腫 , 或身生瘭漿。甘草  (炙 , 銼 ) 二兩。為末 , 水煎 服。食  后及夜臥時各一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四 十  四方。治諸傷 損 , 惡 血積滯腹中。  甘草 (炙 , 銼 ) 、白茯苓 ( 去黑皮 )、桂  (去 粗 皮 )、杏 仁 ( 去 皮 尖、雙 仁 ,  炒 )。為 末 , 每 服 三錢 匕 , 水 煎 溫  服 ,不拘時。 《圣濟總錄》卷一百  四十五方。治墜撲損傷肺氣 , 咳唾  血出。甘草 ( 炙 ) 一兩 , 白茯苓 ( 去  黑皮) 一兩 , 杏仁 ( 湯浸 , 去 皮尖雙  仁 ,炒研 ) 三分 , 人參一兩。除杏仁  外均為末 , 入杏仁拌勻。每服三錢  匕 ,水煎溫服 ,不拘時候。 

《圣濟總錄》卷一百五 十  五方。治妊娠卒下血 , 胎動不安或  連腰 痛。甘草 ( 炙赤 )、阿膠 ( 炙  燥) 各 一兩 , 生干地 黃 ( 焙 ) 半兩。  為末 , 每服三錢匕 , 水煎溫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 五十九方。治  妊娠顛撲內損, 致于死腹中。甘草  (炙 ,銼 )、桂 ( 去粗皮 ) 各一兩。為  末 , 每服三錢匕 , 水煎溫服。若三  五服未下 , 再服。一方加香豉 ( 炒 )  二兩。 

《備 急 千金 要 方》卷 三 方。 10 傷寒 五畫 ]  治產后腹中傷絕, 寒熱恍惚 , 狂言  見鬼。甘草、芍藥各五兩 , 通草三  兩 ,羊肉三斤。先煮肉取汁 , 入藥  煎煮 ,分五服 ,日三夜二。 

《圣濟總錄》卷一百零三方。  治目赤痛 , 心躁口干。甘草 ( 炙 )  一兩 ,地骨皮五兩 , 薺苨五兩 , 葛根  (銼 ) 一兩。為末 , 每服五錢 匕 , 水  煎放溫 ,食后臨臥服。 治眼赤腫  痛。甘草 (炙 ) 、甘竹茹 ( 細切 ) 各一  兩 , 蘆根 ( 銼 ) 二兩 , 新 粟 米三 合。  為末 ,每 服五錢匕 , 水煎 , 食后、臨  臥再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十九方。  治舌卒 腫 , 滿 口塞 喉 , 氣 息不 通。  以針刺舌下兩邊第一大脈出血 ,以  銅箸燒赤 , 熨瘡 數(shù)遍 , 令血絕。甘  草不拘多少。煎濃湯 , 熱含 冷吐。  另以苦酒調涂舌上。  甘草散 治傷寒咽喉腫痛。  方見“臍 風臍 疾·

甘 草 散 ”。  治小兒傷寒熱渴。方見“臍風臍  疾·甘草散 ”。  甘桔湯 又 名桔梗 湯。方見  本病證門“桔梗湯 ”。  術桂干姜湯 《辨證錄》卷二  十七方。功能溫三焦 , 散陰寒。治  陰寒直 中入 腑, 手足 身體 皆冷寒  顫 , 面 目色 青 , 口 嘔清 水 , 腹 中雷  鳴 ,胸脅逆滿 , 腹中覺有冷氣沖上 ,  則猝 不 知 人。白 術 一兩 , 肉 桂三  錢 ,干姜三錢。水煎服。 

術桂豆苓湯 《辨證錄》卷一  方。治少陰腎經直中寒邪 , 小腹作  痛 ,兩足厥逆。肉桂一錢 , 白術一  兩 , 茯 苓 三 錢 , 肉 豆 蔻 一 枚。水  煎服。 

龍齒犀角湯 《圣濟總錄》卷  二十 八 方。治 傷 寒 剛痙 , 通 身 壯  熱。龍 齒、犀 角 ( 鎊 ) 、前 胡 ( 去 蘆  頭) 各一兩 , 牛黃一錢半。為末 , 每  服五錢匕 , 水煎溫服, 不拘時候。  龍骨湯 《外臺秘要》卷 二  方。治傷寒八九日至十余日 , 大煩  渴熱盛 , 或張口吐舌 , 咽爛 口鼻生  瘡 , 吟語不識人 , 除熱毒止痢。龍  骨半斤( 碎 )。水煎 ,徐徐進之。 

《圣 濟 總錄》卷 七十 五 方。  治冷白滯痢 , 腹痛。龍骨一兩半 ,  當歸 ( 切 , 焙 ) 、厚樸 ( 去粗皮 , 姜汁  炙) 各一兩 , 赤石脂一兩半。為末 ,  每服五錢匕 , 水煎??崭埂⑹城皽?nbsp; 服 ,日三。或熱加白頭翁、牡蠣。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 七  方。治新生兒臍 濕或臍瘡。煅 龍  骨、枯礬各等分。為細末 , 摻臍部 ,  或油調敷。  龍骨散 治傷寒熱病后 , 下痢  膿血。方見“痢疾·龍骨散 ”。  龍膽湯 治傷寒后盜汗不止。  方見“黃疸·龍膽湯 ”。  石膏 丸 治 傷 寒 頭痛 痰 盛。  方見“頭痛·

石膏丸 ”。  石膏湯 治傷寒頭痛不可忍。  方見“產后病·石膏湯 ”。  石膏 茶 治 傷 寒 頭疼 煩 熱。  方見“溫病·石膏茶 ”。 

石膏散 治傷寒頭痛不可忍。  方見“諸風·石膏散 ”。  滅瘢膏 治 小兒傷寒熱毒 癍  瘡、痘疹愈后 , 瘢痕不消。方見“痘  疹·滅瘢膏”。 

四白 散 治 傷 寒 頭痛 身 熱。  百節(jié) 疼痛。方 見“諸瘡 · 四 白 散  ”。  四生飲 《圣濟總錄》卷二 十 傷寒 五畫 11 ]  九方。治傷寒衄血 , 心胸煩滿。生  地黃汁三合 , 白藥 子一分。為末 ,  和勻微溫, 食后分二服。

 四味承氣湯 《圣濟總錄》卷  二十一方。治傷寒四日后 , 腹脹滿  痛 ,喘粗壯熱。大黃 ( 細銼 , 醋炒 )  二兩 ,枳殼 (炒 ) 一兩半, 樸硝二兩 ,  甘草 ( 炙 ) 三 分。為 末 , 每 服 五錢  匕 ,水煎 ,空腹溫服。  四物湯 治 小兒傷 寒。方見  “咳嗽·四物湯 ”。 

四逆湯 《傷 寒論》方。功能  回陽救逆。主治傷寒少陰病 , 陽氣  虛衰 , 陰寒內盛而致的四肢厥逆 ,  惡寒蜷臥, 神疲欲寐 , 下利清谷 , 腹  中冷痛 ,口淡不渴 , 舌淡苔白 , 脈沉  微 ;及誤汗或大汗而致的亡陽證。  甘草 ( 炙 ) 二兩 , 干姜一兩半 , 附子  (生用 ,去皮 , 破八片 ) 一枚。水煎 ,  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 , 干  姜三兩?!短绞セ莘健芳庸鹦囊?nbsp; 兩 ,治兩感傷寒 , 陰陽二毒交并 , 肢  體厥逆 , 心 中 熱悶 , 強 語 , 三 部脈  微細。

 四逆加人參湯 《傷寒論》方。  治陽虛寒盛 , 四肢厥逆 , 汗多氣促 ,  下利 , 脈沉微。甘草 ( 炙 ) 二 兩 , 附  子( 生 , 去皮 , 破八片 ) 一枚 , 干姜一  兩半 ,人參一兩。水煎 , 分溫再服。

 四逆散 《傷 寒論》方。治少  陰病 ,四 逆, 其人 或咳 , 或 悸 , 或小  便不利 ,或腹中痛 , 或泄利下重者。  甘草 ( 炙 )、枳實 ( 破 , 水漬炙干 ) 、柴  胡、芍藥各十分。為末 , 每服方寸  匕 ,白飲和下 , 日三服??日呒游?nbsp; 味子、干姜各五分 ; 悸者加桂枝五  分 ;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 腹中  痛者加炮附子一枚 ; 泄利下重者 ,  以薤白三升 , 水煎 , 用散三方寸匕 ,  納湯中煮煎 , 分溫再服。 

生地煎 亦名地黃 煎。方 見  “癰疽·地黃煎 ”。  白術防風湯 《幼科釋謎》卷  六方。治 傷寒 太 陽 經證 , 汗 多 不  止。防風四錢 , 白術、黃芪各二錢。  為末 ,每服二錢 ,水煎。

 白術飲 《圣濟總錄》卷二 十  五方。治 傷寒 邪 熱 雖退 , 胃 中 不  和 ,干嘔不已 , 甚則吐逆。白術、蘆  根、厚樸 ( 去粗皮 , 姜汁炙 ) 各一兩 ,  枇杷葉 ( 去毛 , 炙 ) 半兩。為末 , 每  服三錢匕 , 入姜五片 , 水煎溫服, 不  拘時。 

白芍 藥 湯 治 傷 寒誤 汗 下。  方見“諸疝·白芍藥湯”。  白虎湯 《傷寒 論》方。治  傷寒三陽合病 , 腹?jié)M身重 , 難以轉  側 ,口不仁面垢 , 譫語遺尿 , 下之額  上生汗, 手足逆冷?;虬Y見高熱頭  痛 , 口干 舌 燥 , 煩 渴引 飲 , 面 赤 惡  熱 , 脈洪大 有力 等溫 病氣 分熱 盛  者。知母六兩 , 石膏 ( 碎 ) 一斤 , 甘  草 ( 炙 ) 二兩 , 粳米 六合。水 煎 溫  服 ,日三服。 

《小兒藥證直訣》附《董氏小  兒斑疹備急方論》方。治 痘皰、麩  疹、癍瘡 , 及疹毒余熱、溫熱病、中  暑等病, 證見煩躁熱渴者。石膏四  兩 ,知母 ( 銼 ) 一兩半 , 甘草 ( 炙 ) 三  兩 ,人參半兩。為末 , 每服二錢 , 入  粳米 二 十粒 , 水煎 溫服 , 不拘 時。  小兒減半。 

白通湯 《傷寒論》方。治 少  陰病下利脈微者。蔥白四莖 , 干姜  一兩 ,附子 (生 , 去皮破八片 ) 一枚。  水煎 , 分 溫再服。服 后下利不止 , 12 傷寒 五畫 ]  厥逆無脈 , 干嘔煩者 , 加豬膽汁一  合 ,人尿五 合。服 湯脈暴出 者死 ,  微續(xù)者生。

 白散 《圣濟總錄》卷二十二  方。治傷寒寒實結胸 , 無熱 證 , 痰  涎壅盛 ,呼吸困難。桔梗 (微炒 ) 三  分 ,巴豆 (研熬如脂 ) 一分 , 貝母 ( 去  心) 三分。為末 , 入巴豆研勻 , 強人  每服半錢匕 , 羸人減之 , 溫水調服。  病在膈上必吐 , 在膈下必利 ; 不利  進熱粥一杯 , 利不止 , 進冷粥一杯。  若汗出腹中痛 , 與芍藥三兩。  白散子 治陰陽傷寒 , 六脈沉  伏 ,昏不知人等。方見“咳嗽·白  散子 ”。  白膏 治 傷 寒一 日 , 色惡  寒 ,肢節(jié)疼痛 , 咽痛。方見“皰疹痤  疣·白膏 ”。 

白薇 散 《備 急千 金要  方》卷九方。治 傷寒二日不解者。  白薇十二銖 , 杏仁、貝母各十八銖 ,  麻黃 一 兩 八銖。為 末 , 酒 服 方寸  匕。覆臥 , 取汗出。 《太平圣惠  方》卷九方。治傷寒二日不 解 , 宜  發(fā)汗。白薇半兩 , 麻黃 ( 去根節(jié) ) 一  兩半 ,貝母 ( 煨令微黃 ) 三分 , 杏仁  (湯浸 , 去皮尖雙仁, 麩炒 )。為末 ,  每服二錢, 不拘時候 , 以溫酒送下。  蓋衣取汗。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方。  治小 便 不 禁。白 薇 一兩 , 白 蘞一  兩 , 白 芍 藥 一 兩。為 末。每 于 食  前 ,以粥飲調下二錢。  《丹 溪心法》卷三 方。治血  淋 ,熱淋。白薇、赤芍等分。為末 ,  每服二錢, 溫酒調下。 

《圣濟總錄》卷一百五十七  方。治妊娠小便無度。白薇、白芍  藥各一兩。為末。每服一錢匕 , 食  前溫酒調下 , 日三。  瓜蒂 散 《傷 寒 論》方。  治傷寒胸中有寒 , 病如桂枝證 , 頭  不痛 , 項 不 強 , 寸 脈微 浮 , 胸 中 痞  硬 , 氣 上 沖咽 喉 不得 息 者。瓜 蒂  (熬 ) 一分 , 赤小豆一分。為末 , 取  一錢 匕 , 用 香豉 一合 , 水煎 , 溫 頓  服。

《圣 濟 總 錄》卷 二十 四 方。  治傷寒膈上有涎 , 頭疼胸滿 , 發(fā)熱 ,  脈緊而不大者。瓜蒂一兩。為末 ,  每服 一 錢匕 , 溫水 調服 , 當吐 涎。  《御藥 院方》卷二 方。治太陽 經  頭痛 寒 熱。瓜 蒂 十 枚 , 穿 山 甲 鱗  (瓦上 焙 焦 ) 一 片。為末 , 每 用 少  許 ,鼻內 之。  《外 臺 秘 要》卷 四 方。  ① 治天行 熱 毒, 及 黃疸、黑 疸、白  疸、赤疸、谷疸等。瓜蒂二七枚, 赤  小豆三七枚 , 秫米二七粒。為末, 取  如大豆粒, 吹入鼻中。不瘥 ,間日復  用之。② 治溫病 ,諸黃。丁香一分,  赤小豆一分 , 瓜蒂一分。為末 , 溫水  食前頓服之。服后當下利 , 并吐黃  水。一方加秫米一分。 《張氏醫(yī)  通》卷上方。治溫疫胸膈悶 , 心煩喜  嘔,欲吐不吐, 雖吐而不得大吐 , 腹  不滿 ,欲飲不能飲, 欲食不能食。甜  瓜蒂一錢,赤小豆 ( 研碎 )二錢 , 生山  梔仁二錢。水煎, 后入赤小豆煮, 先  服一半 ,不吐再服盡。  《外臺秘要》卷七方。治 卒  中惡 ,心腹絞刺痛 , 氣急脹 , 奄奄欲  絕。雄黃 ( 研 ) 四兩 , 赤小豆 ( 熬 ) 四  分 , 瓜 蒂 ( 研 ) 三分。每服 一 錢 匕  半 ,空腹溫水調服。不吐加至二錢  匕。忌生冷油膩等。  《外臺秘要》卷八方。治 宿 傷寒 五畫 13 ]  食結實及痰澼。瓜蒂一兩 , 赤小豆  四兩。為末 , 每服一錢匕 , 水煎溫  服。不吐更服半錢 ; 如吐不 止 , 飲  冷水。  《醫(yī)方類聚》卷二十一引《仁  齋直指方》方。功能涌吐痰涎。治  風癲。瓜蒂末一錢。溫水調下。  《攝 生 眾妙 方》卷六 方。  治痰 涎 壅 塞, 不 省 人事。瓜 蒂一  兩 ,牙皂五錢。為細末 , 每服二茶  匙 ,白湯調灌下。 《張氏醫(yī)通》卷  十三方。治寒痰結于膈上 , 及濕熱  頭重鼻塞。瓜蒂 ( 熬 ) 一分 , 赤小豆  二分。為末 , 取 一 錢 匕 , 水 煎 , 溫  服之。  《辨 證錄》卷十方。治河豚  毒 ,舌麻心悶 , 重者腹脹而氣急 , 口  開聲 不 出。瓜 蒂 七 枚 , 白 茅 根一  兩 ,蘆根一兩。水煎飲之。服后大  吐 ,吐盡病解。  《圣濟總錄》卷一百六十七  方。治小兒口噤。瓜蒂七枚 , 全蝎  (微炒 ) 一 枚, 赤 小豆 二 七 粒。為  末 ,每服粥飲調下半錢匕。服后以  吐為效 ,量兒大小 ,加減服之。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  方。治鼻塞不聞香臭。瓜蒂一分 ,  藜蘆一分。為細末 , 每服半 錢 , 以  狗膽汁調 , 以綿裹塞鼻中 , 日換三  次。 《圣濟總錄》卷一百十六方。  ① 治鼻窒塞 ,氣息不通。瓜蒂二十  七枚。為細末 , 以 少許吹入 鼻中。  ② 治鼻塞不聞香臭。瓜蒂、藜蘆各  一分。為細末 , 每以一錢匕 , 綿裹  塞鼻中 , 日三易之。 《全生指迷  方》卷 二 方。治鼻 窒 塞 , 氣 不 通。  瓜蒂、細辛 ( 去苗 )、藜蘆 ( 去苗 ) 各  等分。為細末 , 每用半字許 , 納鼻  中 ,以氣通為度。  玄參升麻湯 《三因極一病證  方論》卷四方。治傷寒失 下, 或 不  當下而下之 , 熱毒在胃 , 發(fā) 斑如錦  紋 , 甚則 煩 躁 , 譫 語, 兼 治喉 閉 腫  痛。玄參、升麻、甘草 ( 炙 ) 各半兩。  為末。每服五錢匕 ,水煎溫服。  玄參散 《太平圣惠方》卷 十  一方。治傷寒 , 上焦虛 , 熱毒壅塞 ,  咽喉連舌腫痛。玄參一兩 , 射干一  兩 ,黃藥 一兩。為末。每服 五錢 ,  水煎溫服 , 不拘時候。  半夏湯 治傷寒痞滿嘔噦 , 心  下悸 , 不能食。方見“嘔吐呃逆 ·  半夏湯 ”。  半夏散 《傷寒 論》方。治  少陰病, 咽中痛。半夏 ( 洗 )、桂 枝  (去皮 )、甘 草 ( 炙 ) 等分。為末 , 白  飲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若不能服  散者 , 每 服 二方 寸匕 , 水煎 , 少 少  咽之。  《外臺秘要》卷二方。治  嘔噦。半夏 ( 洗 , 焙干 )。為末 , 生  姜湯和服一錢 匕。忌羊肉、餳等。  《幼科 釋謎》卷六 方。治小兒 胃  虛嘔吐 , 水谷不化。半夏一兩 , 陳  糯米 三 錢。每 服 加 姜五 片、棗 一  枚 ,水煎。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一方。  治痰飲冷氣上沖 , 胸膈滿悶 , 吐逆  不下飲食。半夏二兩 , 陳橘皮 ( 湯  浸 ,去 白瓤 , 焙 ) 三 兩, 草豆 蔻 ( 去  皮) 二兩。為末 , 每服三錢 , 入生姜  半分 ,水煎溫服 ,不拘時候。  《圣 濟 總錄》卷 三十 六 方。  治脾瘧。半夏 ( 為末 , 姜汁調作餅 ,  焙干) 、阿魏 ( 研 ) 各一錢。研勻 , 以  溫酒 半 斤。 未 發(fā) 前 調 勻 , 旋 旋 14 傷寒 五畫 ]  服之。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方。  治胸脅氣不利 , 腹脹急痛。半夏一  兩半 ,桂心一兩 , 檳榔一兩。為末 ,  每服三錢 , 加入生姜半分 , 水煎溫  服 ,不拘時候。  《太 平 圣 惠方》卷 十八 方。  治熱 病 , 毒氣 壅 為 瘡腫。半 夏一  兩 ,川大黃一兩 , 乳香一兩。為末 ,  以蔥白三兩 , 細切 , 入諸藥 , 同搗為  膏 ,涂于瘡腫上 ,干即重換。  《圣濟總錄》卷一百三十七  方。治一切癬。半夏半兩。為末 ,  以陳醬汁調和如糊 ,涂于癬上。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八方。  治金瘡 ,箭頭在肉中不出。半夏一  兩 ,白蘞一兩 , 牡丹一兩 , 桑根白皮  二兩。為末 , 每服一錢 , 以溫酒調  下 ,日三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五十九  方。治橫產及倒生, 胎死腹中及胞  衣不出 ,母欲絕。半夏 ( 為末 , 用姜  汁制作餅 , 暴干 ) 半兩 , 白蘞一兩。  為末 , 每服二錢 匕 , 溫 酒調下。產  難一 服。橫 產 二 服。倒 產 三 服。  胎死衣不出四服。此方加瞿麥一  兩煎服 ,尤佳。  《普 濟本事 方》卷 十方。治  婦人血暈 , 敗血沖心 , 昏悶不省人  事。半夏末如豆大, 以竹管吹入鼻  中可醒。  《類編朱氏集驗醫(yī)方》卷九  方。治咽 喉病。半夏、南 星、白僵  蠶( 直者 ) 各一錢。用巴豆七粒 , 去  油 , 合前藥細研 , 用少許生姜自然  汁調涂外面腫處。  《醫(yī)方類聚》卷二百四十五  引《醫(yī)林方》方。治小兒嗄病 , 聲音  嘶啞 , 咽喉中有聲者。蒼耳子、半  夏各等分。上 二味打破 , 炒黃色 ,  為細末, 每服一錢 , 豬靨子一個, 燈  焰上燒熱 , 與藥在上 , 又燒三四次 ,  臨臥口中噙之。  寧嗽定喘飲 《醫(yī)學衷中參西  錄》方。治傷寒溫病 , 陽明大熱 已  退 , 其人 素 虛 , 或 在老 年 , 形 愈 怯  弱 ,或喘或嗽 , 或痰涎壅盛 , 氣息似  甚不足者。生懷山藥兩半 , 甘蔗汁  一兩 , 酸石榴汁六錢 , 生雞 子黃四  個。先煎山藥清湯一大碗 , 再入余  藥調于碗中 , 分三次溫飲下。  發(fā)灰散 《圣濟總錄》卷 二  十九 方。治傷寒 鼻衄不止。亂 發(fā)  一團如碗大 ( 燒灰 ) , 麝香 ( 研 ) 半錢  匕。為末 , 每服一錢匕 , 新 汲水調  下 ;另取少許吹鼻中。  《圣 濟 總錄》卷 九十 五 方。  治大 小 便 不 通。亂 發(fā) ( 洗 凈 , 燒  灰) 。為末 , 每服 三錢匕 , 溫水調 ,  食前日三。以通利為度。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 九  方。治小便尿血 , 或先血后尿 , 兼  治肺疽、內崩、吐血、舌上出血。發(fā)  灰二錢。用米醋二合 ( 或井花水 )  調服。原書卷十二治飲食忍小便 ,  或走馬及房勞 , 而致胞轉 , 臍下急  滿不 通。與葵 子 等 分為 末 , 調 服  二錢。  《圣濟總錄》卷一百二十 八  方。治乳中結塞腫痛。亂發(fā)灰、蛇  蛻皮灰 各半 兩 , 蔓荊 實 ( 微炒 ) 一  兩。為末 , 每服二錢匕 , 溫酒調下 ,  日三。  發(fā)表散 《壽世保元》卷二方。  治傷寒傷風 , 頭疼發(fā)熱 , 口干鼻涕 ,  四時瘟疫流行。葛根二錢 , 川芎一 傷寒 六畫 15 ]  錢五分 , 黃芩二 錢 , 甘 草八分。為  末 , 入 生姜 三 片、蔥 白三 根水 煎。  熱服出汗。  地龍水 《壽世保元》卷二方。  治陽毒傷寒 , 藥下雖通 , 結胸不減 ,  痛楚喘促 , 或發(fā)狂亂者。大頭縮地  龍四條。洗凈研爛, 入生姜自然汁  一匙 ,更入片腦一分或半分 , 研勻 ,  徐徐灌令盡 , 穩(wěn)睡一頓飯時 , 揉心  下片時 , 再令睡 , 當有 汗出。若服  后不應 ,須再服一次。  地黃湯 治傷寒熱病 , 當發(fā)汗  而不發(fā) , 內 有 瘀熱 , 鼻 衄 , 吐 血不  止。方見“衄血·地黃湯 ”。  地黃飲 《圣濟總錄》卷二  十九方。治傷寒 鼻衄。生地黃汁  二合 ,蜜二合。攪勻 , 頓服。  《圣 濟 總 錄》卷 四 十七 方。  治胃氣盛實 , 壅澀不宣 , 蘊積為熱 ,  口干煩渴。生地黃汁、生姜 汁、藕  節(jié)汁、生蜜各二 合。調勻 , 分服三  服 ,不拘時。  《圣 濟 總 錄》卷 六 十一 方。  治雞黃 ,面目俱黃 , 好向暗處眠臥 ,  不欲見 明 , 手 舁衣 服 , 狀 如鬼 神。  地黃( 洗 ,劈碎 ) 半斤 , 黃雌雞 ( 去皮  毛、腸胃 , 細銼 ) 一只。水煎 , 一日  內徐徐服盡。  《圣 濟 總 錄》卷 六 十八 方。  治肺損 , 吐血不止。生地黃 ( 研取  汁) 八兩 ,鹿角膠 ( 炙燥 , 碾為末 ) 一  兩。先以童尿 五合 , 于銅器 中煎 ,  次下地黃汁及膠末打勻 , 煎令熔 ,  分作三服。  《赤 水玄珠》卷九 方。治衄  血往來 , 日久不 愈。生地黃、熟地  黃、枸杞子、地骨皮各等分。為末 ,  每服二錢, 蜜湯調下, 日三服。  《圣 濟 總錄》卷 九十 六 方。  治小便出血。生地黃汁一升 , 生姜  汁一合。取汁相合 , 分作三服 , 溫  服 ,自早至日中服盡。  《圣濟總錄》卷一百五十 二  方。治婦人血漏 , 點滴不斷。生地  黃五兩, 細辛 ( 去苗葉 ) 二兩。銼如  麻豆大, 每服三錢匕 , 水煎 , 食前溫  服 ,日三。  《圣濟總錄》卷一百六十方。  治產 后 血暈 , 心 悶氣 絕。生 地 黃  (肥嫩 者 ) 半 斤。搗 取自 然 汁 , 煎  沸 ,每服半盞。未效再服。一方加  童便。  地黃 散 治 傷 寒 吐血 不 止。  方見“虛損·地黃散 ”。  地黃煎 治傷寒心脾熱 , 口  舌腫痛生瘡。方見“癰疽·地黃煎  ”。 治傷寒后積熱 上攻 , 咽  喉腫痛, 不能咽食 , 口中生瘡 , 涎出  不止。方見“癰疽·地黃煎 ”。  地骨皮飲 《圣濟總錄》卷 三  十二方。治傷寒后虛煩客熱 , 數(shù)夜  不得寐 , 頭痛眼疼 , 迷悶。地骨皮  (洗 )、麥門冬 ( 去心 ) 各二兩 , 酸棗  仁( 炒 )三兩。為末。每服五錢匕 ,  加生姜五片水煎 , 食后溫服。  地榆飲 《圣濟總錄》卷 二  十六 方。治傷寒 后下痢赤白。地  榆三兩 , 赤石脂一兩。為末 , 每服  三錢匕, 水煎 ,食前溫服 ,日二。  《圣濟總錄》卷一百六十 五  方。治產后赤白痢 , 久不止 , 臍腹  痛。地榆 ( 銼 , 焙干 )、酸石榴 皮  各一 兩 , 黃 連 ( 去 須 ) 三 兩 , 當 歸  (銼 ,炒 ) 二兩。為末 , 每服三錢匕 ,  水煎 ,食前溫服。  芍藥四物解肌湯 《備急千金 16 傷寒 六畫 ]  要方》卷 五 方。治 小 兒 傷 寒。芍  藥、黃芩、升 麻、葛 根 各 半 兩。水  煎 ,一歲以上分三服。  芍藥甘草附子湯 《傷寒論》  方。治虛人傷寒發(fā)汗 , 病不解反惡  寒者。芍藥、甘草 ( 炙 ) 各三 兩 , 附  子( 炮 ,去皮 , 破八片 ) 一枚。水煎 ,  分溫三服。  芍藥地黃湯 《外臺秘要》卷  二引《小品方》方。治傷寒及溫病 ,  應發(fā)汗而不發(fā) , 內有瘀血 , 面黃大  便黑者 , 并治鼻 衄、吐 血。芍藥三  分 ,地黃半斤 , 丹皮一兩 , 犀角屑一  兩。水煎溫服 , 日二三服。有熱如  狂者 ,加黃芩二兩。  芍藥湯 治 傷寒數(shù)日內不  得汗 , 內有蓄血。方見“產后病·  芍藥 湯 ”。 治 傷 寒下 痢清  谷 , 里 寒外 熱 , 汗 出而 厥 , 腹 痛兼  嘔。方見“產后病·芍藥湯 ”。  芍藥散 《太平圣惠方》卷  八十 四 方。治 小 兒 傷寒 , 煩 熱體  痛。赤芍藥半兩 , 黃芩半兩 , 川升  麻半兩 , 葛根 ( 銼 ) 半兩。為 末 , 每  服一錢 ,水煎溫服。  《博 濟方》卷三方。治非時  下血 及 血 痢。芍 藥 一兩 半 , 官桂  (去粗皮 ) 三兩 , 甘草 ( 炮 ) 半兩。為  末 ,每服一錢 ,水煎溫服。  《蘇沈良方》卷八方。治痢。  吳茱萸 ( 炒 ) 半兩 , 黃連 ( 炒 ) 、赤芍  藥各一兩。水煎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五十一  方。治室女月水來腹 痛。芍藥、  當歸 ( 切 , 焙 ) 、芎 ?各 一兩 , 干姜  (炮 ) 半兩。為末 , 每服二錢 匕 , 溫  酒調下 ,不拘時。  《圣濟總錄》卷一百六十方。  治產后血暈 , 絕不識人。芍藥 ( 搗  末) 半兩 , 亂發(fā) ( 燒灰 ) 一分。和 研  令勻 , 每 服 二錢 匕 , 以 熱酒 調 , 溫  服。須臾再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七十方。  治小兒夜啼 , 腹痛。芍藥、芎?、  蟲( 炙令焦 ) 各一分。為末 , 一月及  百日兒, 每服一字匕 , 用乳汁調服 ;  半歲至一歲兒 , 每服半錢匕 , 連夜  四服。  芎?湯 治傷寒初病三 日  內 ,脈浮有表證。方見“癲狂癇 ·  芎?湯 ”。 治傷 寒里實 , 譫  語狂妄。方見“癲狂癇·芎?湯  ”。  芎?飲 《圣濟總錄》卷 二  十四 方。治傷寒 頭痛不止。芎 ?  半兩 ,馬牙消 ( 研 )、石膏 ( 研 ) 各一  兩。為末 , 每服二錢匕 , 入 生姜三  片 , 好茶 一 錢匕 , 水煎 溫服 , 不 拘  時候。  《圣濟總錄》卷一百五十 四  方。功能止血安 胎。治妊娠漏 胎  下血過多 , 腹中刺痛。芎?、當歸  (切 ,焙 ) 、竹茹各一兩 , 阿膠 ( 炙 ) 三  分。為末 , 每服三錢匕 , 水煎溫服 ,  早晨、午時及晚各一服。  奪命獨參湯 《壽世保元》卷  二方。治傷寒汗下后不解 , 或誤服  藥物 , 終日昏悶不省人事 , 發(fā)熱而  渴。人參 一兩。切片 , 水煎 , 不 拘  時服 ,渣再煎服。服后以額下鼻尖  微汗為效。  吐痰散 《太平圣惠方》卷 九  方。治傷寒四日 , 毒氣入胃 , 喉中  閉悶。瓜蒂一分 , 丁香一分 , 赤小  豆 ( 炒熟 ) 半分。為末 , 每服二錢 ,  空腹溫水調下。服之當吐 , 吐后進 傷寒 六畫~七畫 17 ]  蔥豉粥補之。  竹葉湯 治傷寒時氣 , 發(fā)瘡如  豌豆。方見“痘疹·竹葉湯 ”。  竹茹湯 《圣濟總錄》卷  二十三方。治傷寒吐利后 , 煩渴不  利。青竹茹雞子大 , 人參半 兩 , 烏  梅 ( 去 核 ) 兩 枚。為 末 , 每 服 三錢  匕 ,水煎溫服 , 不拘時。 《圣濟總  錄》卷二十九方。① 治傷寒鼻衄不  止。青竹茹、黃芩各一兩 , 蒲黃、伏  龍肝各半兩。為末 , 每服五 錢匕 ,  水煎去滓, 下藕汁一合 , 食后溫服。  ② 治傷寒鼻衄不止。青竹茹 ( 雞子  大) 一塊, 生地 黃 ( 拍碎 ) 半兩。水  煎 ,食后溫服。  《圣 濟 總 錄》卷 三 十四 方。  治傷暑煩渴不止。竹茹一合 , 甘草  (銼 ) 一分 , 烏梅兩枚。水煎放溫 ,  時時細呷。  《普 濟本事 方》卷 四方。治  胃熱嘔吐。干葛三兩 , 甘草 ( 炙 ) 三  分 ,半夏 ( 姜汁炒 ) 三分。為 末 , 每  服五錢 ,入生姜三片、竹茹彈子大、  棗一個 ,水煎溫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五十一  方。治婦人月水不斷。青竹茹 ( 微  炒) 三兩。為末 , 每服三錢匕 , 水煎  溫服。同書一百五十五卷治妊娠  心痛。《醫(yī)碥》卷四方治熱在心肺 ,  起臥不安者。  朱雀湯 亦 名十棗 湯。方見  本病證門“十棗湯”。  血余散 《圣濟總錄》卷二  十六方。治傷寒小腸不通 , 便如血  淋。亂發(fā)灰二錢匕 , 大麻根 ( 切 ) 一  兩。以水一盞 , 先 煎麻根至 半盞 ,  去渣入亂發(fā)灰 , 攪勻, 食前溫服。  《圣 濟總錄》卷七 十方。治  鼻衄久不止。亂發(fā)灰一錢 , 人中白  半兩 , 麝香半錢。同研勻 , 每用一  小豆許, 吹入鼻中。  《圣濟總錄》卷一百二十 四  方。治進食骨鯁 , 繞喉不下。亂發(fā)  (燒灰 ) 一團。研為細末 , 每服一錢  匕 ,粥飲調下。  行軍散 《壽世保元》卷二方。  治傷寒。綠豆、麻黃各一升、雄黃  三錢。為末 , 每服一錢 , 重者二錢 ,  水送下。汗出 可愈?!都?驗良方》  去雄黃, 加干姜、陳皮各一兩 , 名諸  葛行軍散 , 治冬月正傷寒。  守中金丸 治傷寒時氣 , 里寒  外熱。方見“腹痛 腹脹 · 守 中 金  丸”。  陽起石 丸 治傷寒 四逆。方  見“癲狂癇·陽起石丸 ”。  防風湯 治 傷寒表證未解 入  里。方見“咳嗽·防風湯 ”。  如圣湯 又名桔梗 湯。方 見  本病證門“桔梗湯 ”。  如神托里散 治傷寒郁閉 不  宣。方見“癰疽·如神托里散”。  紅棉散 治傷寒壯 熱。方 見  “耳病·紅棉散 ”。  麥門冬湯 治傷寒壞病 , 經久  不瘥 ,潮熱不退 , 身體沉重 , 昏憒煩  悶。方見“厥脫·麥門冬湯 ”。  麥門冬飲 治傷寒六七日 , 煩  渴不 止。方 見“虛 損 · 麥門 冬 飲  ”。  麥門冬散 治小兒傷寒 , 煩熱  頭痛 , 嘔逆。方見“產后病·麥 門  冬散 ”。  走馬通圣散 《景岳全書》卷  五十 一方。治傷 寒陰邪初感。麻  黃、炙甘草各一兩 , 雄黃一錢。為 18 傷寒 七畫 ]  細末 ,每服一錢 , 熱酒下 , 汗出?;?nbsp; 加川芎二錢。  走馬散 《太平圣惠方》卷  九方。治傷寒二日 , 頭痛壯熱。草  烏頭 ( 燒灰 ) 半兩 , 桂心半兩 , 硫黃  (細研 ) 半分。為末 , 每服一 錢 , 入  生姜半 分 , 水 煎, 不拘 時 候, 稍熱  頻服。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方。  治寒疝 ,亦治飛尸。巴豆 ( 去皮臍 )  二枚 ,杏仁 ( 去皮 ) 二枚。上藥以綿  裹 ,輕錘令碎 , 用熱酒一大盞 , 浸良  久服之。  赤小豆湯 《圣濟總錄》卷三  十二 方。治傷 寒 后 腳膝 腫 滿 , 氣  急 ,大便秘澀。赤小豆半合 , 桑根  白皮半兩 , 紫蘇莖葉一兩 , 檳榔半  兩。后三味為末 , 上藥相合 , 入生  姜一分 , 水 煎 分二 服 , 食 前溫 服。  《圣濟總錄》去檳榔 , 治腳氣 , 氣急 ,  大小便澀, 通身腫。  赤石脂湯 《外臺秘要》卷二  引《肘后備急方》方。治傷寒下膿  血。赤石脂 ( 研 ) 二兩 , 干姜 ( 切 ) 二  兩 ,附子 ( 炮 , 破 ) 一兩。水煎 , 分溫  三服。臍下痛者加當歸一兩 , 芍藥  二兩。忌豬肉。  赤石脂散 治傷寒腹痛 , 下痢  膿血 等。方 見“痰 飲 · 赤石 脂散  ”。  赤蘇湯 《外臺秘要》卷二引  《深 師方》方。治 傷 寒 病呃 不 止。  赤蘇一把。水煎 ,稍稍飲之。  赤茯苓散 《太平圣惠方》  卷十方。治傷寒 , 心中煩熱 , 譫語  恍惚 不 定。赤 茯 苓 一兩 半 , 牡蠣  (燒為粉 ) 一兩 , 龍骨一兩半 , 黃芩  一兩。為末 , 先以水二大盞 , 入羊  心一枚, 煮熟去羊心 , 次入藥五錢 ,  生姜半分 , 水煎 , 不拘時候 , 分二次  溫服。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方。  治胸膈氣壅滯, 暴渴不止。赤茯苓  一兩 ,訶黎勒皮三分 , 龍腦 ( 細研 )  一錢 , 人參 ( 去蘆頭 ) 三分。為末 ,  研勻 ,不拘時候 ,以粥飲調下一錢。  芫花湯 《外臺秘要》卷 二  引《小品方》方。治傷寒鼻衄不止。  芫花一大把。水煎 , 分三服。若無  芫花取茅根代之。  《外臺秘要》卷七方。治 卒  心痛連背 , 背痛徹心 , 如鬼所刺, 絞  急欲死者。芫 花十分 , 大黃十分。  為末。取四方寸匕 , 水煎頓服。服  后吐之愈。  芫花 散 治 傷寒 后 , 腰 腳 疼  痛。方見“諸蟲·芫花散 ”。  蘆根 飲 治 傷 寒 熱病 干 嘔。  方見“溫病·蘆根飲 ”。  蘆根飲 子 《備 急千 金 要  方》卷十方。治傷寒 后嘔噦翻胃 ,  及干嘔不下食。生蘆根 ( 切 ) 、青竹  茹各 一 升 , 粳 米三 合 , 生 姜三 兩。  水煎服。 《太平圣 惠方》卷十 一  方。治 傷 寒 干 嘔 , 不 下 食。蘆 根  (銼 ) , 陳橘皮 ( 湯浸去白瓤 , 焙 )、竹  茹各三兩。為末 , 每服半兩 , 入粳  米五十粒、生姜半分, 水煎溫服。  杜仲散 治傷寒后未平復合 ,  陰陽 易 , 脫 力 汗出 , 及鼻 衄頭 痛。  方見“汗證·杜仲散 ”。  還陽散 《普濟本事方》卷 九  方。治傷寒陰毒 , 面色青 , 四肢逆  冷 ,心躁腹痛。硫黃末二錢。新汲  水調服, 良久再服。汗出愈。  來蘇丹 《太平圣惠方》卷 傷寒 七畫 19 ]  十一 方。治 陰 毒 傷 寒。硫 黃、消  石、玄精石各一 兩。細研 , 盛于瓷  瓶中 ,以瓦子蓋瓶口 , 用黃泥固濟 ,  陰干 ,以炭火半斤 , 養(yǎng)令火盡 , 即出  之 ,更研如粉 , 用湯浸蒸餅 , 和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 , 不拘  時候 ,熱酒下。衣蓋取汗。  《普 濟本事 方》卷 九方。治  久嗽氣喘。雄黃、雌黃、砒霜各等  分。為粗末 , 瓷罐收盛 , 上覆蓋新  瓷盞蓋頭 , 赤石脂水調泥合縫 , 候  干透以 炭火 加熱 , 盞 內盛 清水半  盞 ,水耗再添 , 自早至晚后住火 , 經  一夜 , 取盞底藥研細 , 棗肉或蒸餅  為丸麻子大。每服三至五丸 , 溫水  送下。  連須蔥白湯 《圣濟總錄》卷  二十三方。治傷寒已發(fā)汗或未發(fā)  汗 , 頭 疼如 破。連須 蔥白 ( 切 ) 三  莖 ,生姜 ( 切 ) 二兩。分作三 服 , 水  煎溫服。  牡蠣澤瀉湯 《幼幼集成》卷  二方。治傷寒 , 腰以下浮腫。牡蠣  (煅 )、澤瀉、葶藶、天花 粉各等分。  為細末。每服一錢 ,米飲調下。  牡蠣散 治傷寒壯熱 , 下痢煩  渴。方見“汗證·牡蠣散 ”。  皂莢丸 治傷 寒發(fā)汗下利不  解 , 心 中躁 悶 , 復 發(fā)壯 熱 , 變 成狐  惑。方見“咳嗽·皂莢丸 ”。  返火 湯 《辨證 錄》卷一 方。  治冬月傷寒上熱下寒戴陽證。大  汗 ,氣喘不 得息 , 面紅 , 口不能言 ,  飲水自救 ,卻僅能飲一口而不欲多  飲。熟地三兩 , 山茱萸一兩 , 肉桂  三錢。水煎服。  返陰 丹 《博濟 方》卷一 方。  治傷寒厥逆。玄精石一兩 , 硫黃一  兩 ,硝石一兩 , 輕粉半兩。慢火煨 ,  為末 ,蒸餅和丸如皂子大。若傷寒  脈微細, 四肢冷逆 , 及曾經轉瀉者 ,  煎艾湯一盞 , 先熱服艾湯一半 , 細  嚼一丸, 以湯下。  沒藥散 治 傷寒后腰痛不 可  忍。方見“腹痛腹脹·沒藥散 ”。  訶黎勒飲 《圣濟總錄》卷 二  十六方。治傷寒后氣不和 , 自利無  度。訶黎勒皮 ( 二生二煨 ) 四枚 , 草  豆蔻 ( 二生 二 煨, 去 皮 ) 四 棵。為  末 ,每服二錢匕 ,水煎 ,空腹溫服。  阿膠湯 《圣濟總錄》卷  二十七方。治傷寒熱病七日以上 ,  發(fā)汗不解及吐下后諸熱不除 , 遂至  發(fā)斑。阿 膠 ( 炒 燥 ) 一 兩 , 大 青 二  兩 ,甘草 ( 炙 ) 一兩。為末 , 每服 五  錢匕 ,入豉百粒 , 水煎溫服。 《醫(yī)  方類聚》卷一百四十一引《袖珍方》  方。治傷寒熱 毒入胃 , 下痢膿血。  黃連 ( 炒 ) 二 兩 , 梔 子 五 錢 , 阿 膠  (炙 )、黃柏 ( 去皮 , 炙 ) 各一兩。為  末 ,每服一兩 ,水煎 ,食前溫服。  《圣 濟 總錄》卷 六十 五 方。  治咳嗽。阿膠 ( 炙燥 ) 一兩 , 人參二  兩。為末 , 每服三錢匕 , 入 豉湯一  盞 , 蔥 白 少 許 水 煎 , 咳 時 溫 服 三  五口。  《圣 濟 總錄》卷 四十 三 方。  治小 腸 寒 , 腸 中懊 痛 , 下 痢赤 白。  阿膠 ( 炙燥 ) 二兩 , 肉桂 ( 去粗皮 )、  生姜( 切焙干 ) 各半兩 , 黃連 ( 去須 )  三分。為末 , 每服五錢匕 , 水煎溫  服 ,日三次。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 十  二方。治 遺 尿 , 小 便 失 禁。阿 膠  (炒 )二兩 ,牡蠣 ( 煅粉 ) 、鹿茸 ( 切酥  炙) 各四兩。為末 , 每服四大錢 , 水 20 傷寒 七畫 ]  煎 ,空腹晨服 ; 作細末 , 以飲調服亦  可。《證 治 準 繩》加 桑螵 蛸 , 以酒  炙用。  《圣 濟 總 錄》卷 六 十九 方。  治嘔 血 煩 滿少 氣 , 胸中 痛。阿膠  (炙燥 ) 、甘 草 ( 炙 ) 各一 兩 半。為  末 ,每服三錢匕 , 人生地黃汁三合 ,  水煎溫服, 不拘時。  《醫(yī)方類聚》卷一百四十一  引《醫(yī)林方》方。治便血 不止。真  阿膠 七片 ( 于 鐵器 內炮 盡膠 性 ) 。  為細末 ,作一服 ,水煎溫服。  《圣 濟 總 錄》卷 九 十九 方。  治蟲蝕下部癢 , 谷道中生瘡。阿膠  (炙燥 ) , 當歸 ( 切 , 焙 ) 、青葙子 ( 炒 )  各一兩。為末 , 每服五錢匕 , 入艾  葉十余片 , 水煎 , 空腹服 , 午食、晚  飯前各一次。原書卷一百四十二  又治脈痔癢痛 , 生瘡血出。  《赤 水 玄 珠》卷 二 十九 方。  治一切癰癤 毒。牛膠 ( 銼 , 蛤粉炒  成珠 )、粉甘草各一兩 , 橘紅五錢。  分作三劑, 水煎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四十四  方。治墜墮傷 損 , 氣血瘀滯 疼痛。  阿膠 ( 炙 燥 ) 、艾 葉 各 二 兩 , 干 姜  (炮 ) 半兩 , 芍藥一兩。為末 , 每服  三錢匕 ,水煎 ,溫服 ,不拘時。  《圣濟總錄》卷一百五十  四方。① 功能安胎止痛。治妊娠  胎動不安 , 腰腹疼痛。阿膠 ( 炒令  燥) 半兩 ,當歸 ( 銼碎 ) 半兩, 桑寄生  (銼碎 ) 半兩。為末 , 每 服三錢匕 ,  水煎, 空腹熱服。② 治妊娠胎動不  安 ,腹痛。阿膠 ( 炒令燥 ) 一 兩 , 芎  ?一兩半 , 當歸 (切 , 焙 ) 二兩 , 甘草  (炙 ) 一兩。為末 , 每服三錢 匕 , 水  煎 ,空腹日午、臨臥服。③ 治妊娠  卒胎動 , 下血不止。阿膠 ( 炙燥 )、  熟地黃 ( 焙 ) 各二兩。為末 , 每服三  錢匕 ,入水酒共一盞煎 , 去渣溫服。  《圣濟總 錄》卷一 百五 十 五方。  治妊娠胎萎不 動。阿膠 ( 炙燥 ) 一  兩半 ,當歸 ( 切 , 焙 ) 一兩 , 甘草 ( 炙  銼) 三分 , 白術二兩。為末 , 每服三  錢匕 ,水煎溫服 , 日三。 《圣濟總  錄》卷 一 百五 十七 方。治妊 娠 墮  胎 ,胞衣不出。阿膠 ( 炙令 燥 ) 、冬  葵子 ( 炒 ) 、牛膝 ( 酒浸 , 切、焙 ) 、當  歸( 切、焙 ) 各三分。為末 , 每服 三  錢匕 ,水煎溫服 ,以下為度。  《圣 濟 總錄》卷 六十 九 方。  治舌上出血及鼻衄久不止。阿 膠  (炒令燥 ) 一兩 , 蒲 黃半兩。為末 ,  每服二錢匕 , 入生地黃汁一合 , 水  煎溫服, 不拘時候。  阿膠 散 治 傷寒 壯 熱 , 頭  痛 , 四肢 煩 疼 , 未 經發(fā) 汗 , 下 之 過  早 ,遂令汗出 , 下痢不止。方見“月  經病 · 阿膠 散 ”。 治妊 娠 傷  寒。方見“月經病·阿膠散 ”。  陳皮竹茹湯 《醫(yī)學正傳》卷  三方。治 傷寒 余 熱 未解 , 時 時 發(fā)  呃。甘草 ( 炙 ) 一錢 , 人參 二錢 , 陳  皮 ( 去 白 ) 三 錢 , 青 竹茹 四 錢。為  末 , 加 生 姜 三 片 , 大 棗 一 枚 , 水  煎服。  陳橘皮湯 《圣濟總錄》卷  二十五方。 治傷寒后胃氣虛熱 ,  干嘔 不 止 , 煩 渴。陳 橘皮 ( 去 白 ,  焙) 一兩半 , 甘草 ( 炙 ) 半兩 , 枇杷葉  (去毛 ,姜汁炙 ) 一兩半 , 粟米三合。  為末 ,每服五錢匕 , 入生姜 ( 拍碎 )  半分 , 水煎溫服 , 不拘時候。 治  傷寒胸中痞滿, 心腹冷痛。陳橘皮  (湯洗去白 , 焙 ) 一兩 , 桂 ( 去粗皮 ) 傷寒 七畫 21 ]  半兩 , 半夏三分 , 吳茱萸 ( 湯洗 , 焙  炒) 一分。為麻豆大, 每服五錢匕 ,  入姜拍碎—分 , 水煎溫服。  《圣 濟 總 錄》卷 三 十四 方。  治中暍垂死。陳橘皮 ( 湯浸去白 ,  焙) 、干姜 ( 炮 ) 、甘草 ( 炙 ) 等分。為  末 ,每服三 錢匕 , 水煎 , 稍稍令咽。  勿頓服 ,以蘇為度。  《圣濟總錄》卷三十九方。  治干霍亂, 腹脹脅滿 , 不吐利 , 心胸  悶亂不可忍。陳橘皮 ( 湯浸去白 ,  焙) 三兩 , 蜀椒 ( 去目并閉口 , 炒出  汗) 四十粒。為末 , 每服五錢匕 , 入  生姜三 片 , 水 煎溫 服 , 不 拘時 候。  《圣濟總錄》卷四 十方。治霍亂  下利。陳橘皮 ( 湯浸去白 , 炒干 ) 、  高良姜( 銼 ) 各三分 , 厚樸 ( 去粗皮 ,  姜汁涂炙三 遍 ) 一兩。為末 , 每服  三錢匕 ,生姜拍碎半分 , 水煎溫服 ,  日四五服。  《圣 濟 總 錄》卷 八 十七 方。  治氣勞 , 心腹妨 悶 , 不 欲飲食。陳  橘皮 ( 湯 浸 去 白 , 焙 ) 一 兩, 甘 草  (炙 ) 二兩 , 桃 仁 ( 湯浸 , 去皮 尖雙  仁 ,炒 ) 五十四枚 , 訶黎勒三兩。為  末 ,每服五錢匕 , 水煎后入 豬膽  少許。食后溫服 ,良久再服。  附子干姜湯 《千金翼方》卷  十方。治傷寒下后再發(fā)汗 , 晝日煩  躁不眠 ,夜晚安靜 , 不嘔不渴 , 身無  大熱 , 脈沉微。附子一枚 ( 生用去  皮 , 破 ) , 干 姜 一 兩。水 煎 去 渣 ,  頓服。  附子丸 《外臺秘要》卷二  引《張文仲方》方。治傷寒毒攻咽  喉 , 腫 痛。附子 ( 炮 )、藜 蘆 等 分。  為細 末 , 蜜丸 如 梧 子大。每 服一  丸。含黃柏亦佳。  《圣 濟 總錄》卷 六十 二 方。  治膈 氣 噎塞 , 不 思飲 食。生 附 子  (去皮 臍 , 切 破 , 姜 汁煮 透、焙 ) 一  兩 , 丁香半兩。為細末 , 研 硇砂少  許 ,滲棗肉 , 蒸熟去皮核 , 和藥丸如  梧子大。每服 十五丸 , 溫米飲下 ,  食前服。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 三  方。治小兒冷痢 , 日夜數(shù)十行。附  子 ( 炮 裂 , 去 皮 臍 ) 一 枚 , 訶 黎 勒  (煨 ,用皮 ) 一分 , 甘草 ( 炙 ) 一分, 白  礬( 燒令汁盡 ) 三分。為細末 , 煮飯  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 五  丸 , 日三四服。量兒大小 , 加減服  之。 《圣濟總錄》卷五 十方。治  久痢不瘥, 腸垢出。附子 ( 炮 ) 、赤  石脂、桂 ( 去粗皮 )、干姜 ( 炮 ) 各半  兩。為細末 , 蜜丸如梧子大。每服  二十丸 , 米飲下 , 空腹食前 , 日三。  《圣濟 總錄》卷七 十七方。治 休  息痢及赤白痢。附子 (炮 ) 半兩 , 雞  子( 取白 ) 二枚。先將附子搗末 , 以  雞子白和 , 為丸如梧子大。一時傾  入沸湯內 , 煮數(shù)沸濾出 , 分作兩服 ,  米飲下, 空腹日午各一服。  《圣 濟 總錄》卷 七十 四 方。  ① 治 寒濕濡瀉久 不瘥。附 子 ( 炮  裂 ,去皮臍 ) 一兩 , 甘草 ( 炙 ) 二兩。  為細末, 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  丸 ,空腹生姜湯下 , 日二。② 治濡  瀉不止, 或冷痢無度。附子 ( 炮裂 ,  去皮臍 ) , 高良姜各一兩 , 甘草 ( 炙 )  一分。為細末 , 陳米煮糊 , 丸如梧  子大。每服二十丸 , 米飲下 , 不拘  時候。③ 治洞泄寒中 , 注下水谷 ,  或痢 赤 白 , 食 入即 出 , 食 物不 消。  附子 ( 炮裂 , 去皮臍 ) 、烏 梅肉 ( 炒  干) 各一兩 , 干姜 ( 炮 ) 一兩半 , 黃連 22 傷寒 七畫 ]  (去須 , 炒 ) 二兩。為細末 , 蜜丸如  梧子 大。每服 十 五 丸 , 空 腹 米飲  下 ,日晚二服。  《圣 濟總錄》卷八 方。治風  冷腰腳痿弱 , 痹不仁。附子 ( 炮 )  二兩 , 干姜 ( 炮 ) 、黃芪 各一兩。為  末 ,牛乳一升二合 , 濃煎至六合 , 入  藥末 ,慢火煎至可丸 , 丸如梧子大。  空腹 溫 酒 下 二 十 至 三 十 丸, 日  三服。  《外 臺秘 要》卷 七引《集驗  方》方。治寒疝下牽小腹痛。附子  (炮 ) 二兩 , 桃仁 ( 去皮尖 ) 三兩 , 蒺  藜子 ( 去角尖 , 熬 ) 一斤。為細末 ,  蜜丸如梧子大??崭咕葡率?, 漸  加至十五丸至二十丸。忌生菜、熱  面、炙肉、筍蒜、豬魚。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方。  治虛勞膝冷。附子 ( 水浸七 日 , 一  日一換水 , 去黑 皮, 薄切 曝干 ) 半  斤 ,石斛 (去根 ) 四兩 , 肉蓯蓉 ( 酒浸  一宿, 炙干) 四兩 , 補骨脂 ( 微炒 ) 四  兩。為細末 , 蜜和 丸如梧桐 子大。  食前 , 溫酒下三十丸。 《太平圣  惠方》卷 九十八方。① 治下元虛  寒。附子 ( 生用 ) 半斤 , 硫黃 ( 細研 ,  水飛過) 二兩。以新汲水浸附子七  晝夜 ,日換 水一遍 , 陰干 , 去皮臍。  為細末 , 入硫黃攪令勻 , 以羊腎三  對去筋膜, 研 , 以酒三升煮令稠 , 和  藥末搗丸如梧桐子大。空腹 , 鹽湯  下二十 丸。② 功能 暖脾 腎 , 益氣  力 ,治下元虛寒冷氣。附子 ( 大者 ,  以尖刀子于心中剜去一半 ) 十枚 ,  朱砂( 細研 , 水飛過 ) 一兩 , 硇砂 ( 細  研) 一兩, 阿魏 ( 細研 ) 一兩。將朱  砂、硇砂、阿魏合研令勻 , 藥末放入  附子心中 , 用紙片蓋住附子口 ; 另  用十枚大蘿卜頭 , 剜去其心 , 納入  附子 , 用竹簽子簽定蘿卜頭 , 和大  麥面裹合 , 入 火燒至面熟取出 ,  去蘿卜, 入臼搗爛 , 丸如梧桐子大。  空腹 , 鹽湯或溫酒下十丸。 《圣  濟總錄》卷一百八十五方。治腎氣  衰 , 風虛 勞 冷 , 腰 腳無 力 , 筋 骨 疼  痛 , 日加 痿 瘁 , 飲 食不 化 , 脾 泄 瀉  痢 , 面無顏色 , 及治傷寒頭痛。附  子( 炮裂 , 去皮臍 ) 四兩 ,硇砂 ( 用漿  水半升, 同附子慢火煎干 ) 半兩, 沉  香一兩, 蒺藜子 ( 微炒 , 去角 ) 三兩。  為細末, 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  丸。空腹溫酒或以鹽湯下 , 漸加丸  數(shù)久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五十 二  方。治婦人經血不止 , 臍腹 痛。  附子 (炮裂 , 去皮臍 )、硫黃 ( 研 )、干  姜( 炮 )、赤石脂各 一兩。為細末 ,  醋煮面糊 ,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  十至三十丸 , 熱米飲下 , 空心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七十 二  方。治 小 兒 急 疳 , 蝕 唇 鼻。附 子  (炮裂 , 去皮臍 ) 、黃蠟各 半兩。為  細末 ,和丸。納蟲孔中。  《圣濟總錄》卷一百一十 四  方。治 耳 聾。附 子 ( 炮 裂 , 去 皮  臍) 、菖蒲各半兩。為末 , 以醋和如  棗核。臨臥時 塞耳中 , 每晚易之。  當有黃水出。  附子湯 治傷寒四肢厥冷 , 下  利惡寒。方見“痿痹·附子湯 ”。  附子飲 治傷寒頭疼壯熱 , 恐  成陰毒。方見“痿痹·附子飲 ”。  附子 瀉 心湯 《傷 寒論》方。  治傷寒心下痞 , 而復惡寒汗出者。  大黃二兩 , 黃連一兩 , 黃芩一兩, 附  子一兩 ( 炮 , 去皮 , 破 , 別 煮取汁 )。 傷寒 七畫~八畫 23 ]  前三味切, 水煎絞去滓 , 納附子汁 ,  分溫再服。  附姜白通湯 《醫(yī)醇 義》卷  一方。功能回陽 救逆。治暴卒中  寒厥逆 ,嘔吐瀉痢 , 面青氣冷 , 肌膚  凜慄無汗。附 子五錢 , 干姜 五錢 ,  蔥白五莖, 豬膽半枚。先煎附、姜 ,  后入蔥汁、膽汁 ,和勻溫服。  附桂散 《圣濟總錄》卷二十  二方。治傷寒時氣。附子 ( 炮 )、桂  (去粗皮 ) 各半兩。為末 , 每服三錢  匕 , 熱酒 調 , 頓 服。厚 衣 蓋 , 汗 出  為度。  雞子湯 《外臺秘要》卷一方。  治傷寒發(fā)汗后二三日不解 , 頭痛身  熱。麻黃 ( 去節(jié) ) 一兩 , 甘草 ( 炙 ) 一  分。水二升 , 加入雞子白調 和 , 再  入藥攪和 , 煎至 一升 , 頓服。衣覆  汗出 ,粉撲之。忌海藻、菘菜。  雞冠花散 《太平圣惠方》  卷九方。治傷寒 鼻衄不 止。雞冠  花一兩, 麝香 ( 細研 ) 一分。為末 ,  以生地黃汁一合, 冷水攪勻 , 調下  二錢 ,頻服。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方。  治小 兒 痔 疾, 下 血 不止。雞 冠花  (焙令香 ) 一兩 , 棕櫚 ( 燒灰 ) 二兩 ,  羌活一兩。為末 , 每服以粥調下半  錢 , 日 三 四 服。量 兒 大 小 , 加 減  服之。  雞清散 《圣濟總錄》卷二十  三方。治傷寒煩躁 , 悶亂不解。郁  金二 枚 ( 一 枚 生 , 一 枚煨 熟 ) 。為  末 ,新汲水一盞 , 生雞子清一枚 , 調  勻頓服。  青連湯 《圣濟總錄》卷三十  方。治傷寒舌腫 , 口內生瘡 , 心脾  積熱 上 沖 所致。大 青、升 麻 各半  兩 ,黃連 ( 去須 ) 一分 , 大黃 ( 銼 , 炒 )  半兩。為末 , 每服三錢匕 , 水煎 , 食  后溫服。  苦藥散 《圣濟總錄》卷二 十  九方。治傷寒鼻 衄不止。苦藥 一  兩。為末 , 每服一錢匕 , 食 后新汲  水調下。  苦酒湯 《傷寒論》方。治 少  陰病 ,咽中生瘡 , 不能語言 , 聲不出  者。半夏 ( 洗 , 破 ) 十四枚 , 雞子 ( 去  黃) 一 枚 , 苦酒 適量 ( 入 于雞 子 殼  中) 。將半夏置入苦酒中 , 再將 雞  子殼置火上 , 令三沸 , 去半夏 , 趁熱  下雞子清攪勻 , 少少含咽之。  茅根橘皮湯 治春夏天行 傷  寒。方見“溫病·茅根橘皮湯”。  松蘿散 《太平圣惠方》卷  九方。治傷寒四日 , 寒熱不退 , 頭  痛 , 百節(jié)煩疼。松蘿半兩 , 升麻一  兩 , 甘草 ( 生 用 ) 一 兩 , 常 山半 兩。  為末 , 每服五錢 , 水煎 , 空腹溫服 ,  須臾再服 , 以吐為度。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方。  治小兒瘧疾 , 胸膈間痰涎 , 寒熱時  作時止。松蘿三分 , 常山一兩 , 甘  草( 炙微赤 , 銼 ) 三分。為 末, 每 服  一錢 , 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 , 去渣  溫服。量小兒大 小加減。以吐 為  效 ,不吐再服。  抵當湯 《傷寒論》方。治 太  陽病六七日 , 熱在下焦 , 其人發(fā)狂 ,  少腹硬滿 , 大便色黑硬而易解 , 小  便自利 , 喜忘 , 脈微而沉者。水蛭  (熬 )、虻蟲 (去翅足 , 熬 ) 各三十個 ,  桃仁( 去皮尖 ) 二十個 , 大黃 ( 洗 ) 三  兩。水煎 , 溫服。不下 , 更服。《金  匱要略》治婦人經水不利 , 及男子  膀胱滿急 , 有瘀血者。 24 傷寒 八畫~九畫 ]  虎杖湯 《圣濟總錄》卷三十  方。治傷寒毒氣攻手足, 虛腫疼痛  甚者。虎杖 ( 細銼 ) 四兩。水煎 , 稍  溫以漬手足。  明月 丹 治 傷 寒 煩躁 骨 熱。  方見“虛損·明月丹”。  知母湯 治傷寒煩渴 , 熱不  解。方見“溫病·知母湯 ①”。  治傷 寒 煩躁 , 喘 熱頭 疼。方見  “溫病·知母湯 ②”。 治傷  寒狐 惑。方 見“溫 病· 知 母湯  ”。  知母犀角湯 《圣濟總錄》卷  二十 三 方。治 傷 寒 煩渴 , 飲 水無  度 ,日漸瘦悴。知母 ( 焙 ) 、犀角屑、  升麻各 半兩 , 石膏 ( 碎 ) 三 分。為  末 ,每服五錢匕 , 入竹葉三七片 , 小  麥五十粒, 水煎 , 入土瓜根汁、栝蔞  根汁各半合 , 攪勻。食后溫服。  金花 散 治 傷 寒 吐血 不 止。  方見“丹毒·金花散 ”。  金黃散 治傷寒結胸 , 心下  堅滿。方見“產 后 病· 金 黃散  ”。 治 傷 寒 鼻 衄 不 止。方 見  “產后病·金黃散 ”。  金液丹 治傷寒陰證 , 手足厥  逆。方見“虛損·金液丹”。  瀉心湯 治 傷寒四 日。方見  “咳血吐血·瀉心湯 ”。  定氣散 《圣濟總錄》卷二十  五方。治傷寒 , 時嘔噦不止。高良  姜半兩 , 草豆蔻 ( 去皮 ) 一枚 , 甘草  (炙 )、木香 ( 炮 ) 各一分。藥用酒浸  紙裹 ,煨令香熟 , 焙干為散 , 每服二  錢匕 ,醋湯調下。  參術附棗湯 《辨證錄》卷一  方。治冬月傷寒四五日后 , 手足逆  冷 ,惡寒身 踡 , 躁 擾不寧 , 脈不至。  人參一兩 , 白術二兩 , 附子一錢, 炒  棗仁五錢。水煎服。  參歸湯 《圣濟總錄》卷 三  十方。治 傷寒 上 焦 虛熱 , 毒 氣 壅  塞 ,喉咽連舌腫痛。玄參、射干、當  歸( 切 , 焙 ) 一兩。為末。每服三錢  匕 ,水煎 ,食后溫服。  《不居集》卷二十方。治 心  虛盜汗。人參、當歸等分。先用豬  心一枚, 破作數(shù)片 , 煎取清汁 , 后入  諸藥煎。  參苓麻草湯 《辨證錄》卷 一  方。治冬月傷寒 , 頭痛 , 遍身亦疼 ,  尺脈遲緩。麻 黃一錢 , 人參三錢 ,  茯苓一兩 , 甘草一錢。水煎服。  承氣丸 治傷寒時氣 , 大便不  通。方見“便秘·承氣丸 ”。  貫眾 散 治 傷寒 后 , 余 毒 有  熱 ,下血不止。方見“諸蟲·貫 眾  散 ”。  荊芥散 治傷寒頭痛 , 鼻塞流  涕 , 聲重 咽 干 , 胸 膈滿 悶 , 頭 痛 如  破。方見“跌打損傷·荊芥散 ”。  蓽澄茄湯 《圣濟總錄》卷 二  十五方。治傷 寒嘔逆 , 日夜不止。  蓽澄茄、高良姜各三分。為末。每  服三錢匕 , 水煎 , 入醋少許 , 攪勻熱  服 ,不拘時。  草花 湯 《辨證 錄》卷 一 方。  治冬月傷寒八九日 , 腹痛下痢 , 便  膿血 , 喉中作痛 , 心內時煩。甘草  二錢 , 赤石脂二錢 , 糯米一撮。水  煎服。  茯苓 甘 草湯 《傷 寒論》方。  治傷寒汗出而不渴者 , 又治厥而心  下悸者。茯苓二兩 , 桂枝二兩 ( 去  皮) , 甘草 ( 炙 ) 一兩 , 生姜 ( 切 ) 三  兩。水煎 , 分溫三服。 傷寒 九畫 25 ]  茯苓湯 治傷寒心下痞滿 ,  小便不利。方見“胸痹心痛·茯苓  湯 ”。 治小兒傷寒 , 氣急喘  粗 ,肌熱煩躁作渴。方見“胸痹心  痛·茯苓湯 ”。 治傷寒發(fā)汗  后 ,腹下氣滿 , 小便不利。方見“胸  痹心痛·茯苓湯 ”。 亦名茯  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見本病證  門“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傷寒  論》方?!秱浼鼻Ы鹨健酚置蜍?nbsp; 湯。治傷寒 , 若吐若下后 , 心下逆  滿 ,氣上沖 胸 , 起 則頭眩 , 脈沉緊 ,  發(fā)汗則動經 , 身為振振搖者。茯苓  四兩 ,桂枝 (去皮 ) 三兩, 白術、甘草  ( 炙 ) 各 二 兩。水 煎 , 分 溫 三 服。  《金匱要略》治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  滿 ,目眩。  蕩胸湯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方。治寒溫結胸 , 胸膈痰飲 , 與外  感之邪互相凝結, 上塞咽喉 , 下滯  胃口 ,呼吸不利 , 滿悶短氣 , 飲水不  能下 行 , 或轉 吐 出。兼 治 疫 證結  胸。蔞仁 ( 炒 , 搗 ) 二兩 , 生赭石 ( 研  細) 二兩 , 蘇 子 ( 炒搗 ) 六 錢 , 芒硝  (沖服 ) 四錢。水煎 , 分二次服。若  大便通行則停后服 ; 若結胸未開 ,  過兩小時后再溫服 ; 若胸中之結已  開 , 而大便猶未通下 , 且不覺轉矢  氣者 ,再服半劑。  胡荽湯 治傷寒發(fā)豌豆瘡 , 四  邊赤腫。方見“痘疹·胡荽湯”。  枳殼湯 《蘇沈良方》卷三  方。治 傷 寒 痞 氣 , 胸 滿 欲 死。桔  梗、枳殼 ( 炙 , 去瓤 ) 各 一兩。銼如  米豆大 ,水煎 ,分二服。  《圣 濟 總錄》卷 十一 方。  治風瘙 癢。枳殼 ( 麩炒 ) 三兩。為  末 ,每服三錢匕 , 水煎溫服。 《圣  濟總錄》卷十三方。治勞 風, 涕 唾  稠黏。枳殼 ( 麩炒 ) 二兩 , 人參、赤  茯苓各一兩。為末 , 每服三錢匕 ,  水煎溫服。  《類編朱氏集驗醫(yī)方》卷 六  方。治遠年腸風下血。枳殼 ( 燒黑  灰 , 存 性 ) 五 錢 , 羊脛 灰 三 錢。為  末 , 用濃米飲一盞調下 , 五 更初一  服 ,須臾再服。  《雞峰普濟方》卷三十 八  方。治腸風 痔疾。皂角 仁、枳殼、  青皮各半兩。為細末 , 每服一錢 ,  米飲調下。 《外科正宗》卷三方。  治痔瘡。枳殼 二兩 , 荔枝草二兩。  水煎 ,先熏后洗 ,日二次。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下 方。治婦人 懷胎腹脹。炒 枳  殼三兩 , 黃芩一兩。為末 , 每服半  兩 , 水 煎 服。 一 方 加 白 術 一 兩。  《易簡 方》卷一 方。功能寬中 下  氣。治妊娠婦女 縮胎易產。兼 治  腸中諸疾。枳 殼五兩 , 甘草兩半。  為末 , 每服四錢 , 水煎熱服。臨月  服 之。 或 加 香 附 子 三 兩 更 效。  《赤水 玄珠》卷 二十一方。治 虛  熱 ,胎漏下血。枳殼、黃芩各半兩 ,  白術一兩。水煎 ,食前分三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六十 二  方。治產后霍 亂吐利 , 厥逆不食。  枳殼( 去瓤, 麩炒 )、甘草各三分, 胡  椒一分 , 人參一兩。為末 , 每服五  錢匕 ,水煎溫服 ,不拘時候。  枳實梔子豉湯 《傷寒論》方。  治傷 寒 , 大病 瘥 后勞 復 者。枳 實  (炙 ) 三枚 , 梔子 ( 擘 ) 十四個 , 香豉  (綿裹 ) 一升。為末 , 以清漿水先煎  枳實、梔子 , 后下豉 , 溫分再服。若 26 傷寒 九畫 ]  有宿食 ,納大黃五六枚。  枳實散 治 妊娠傷 寒。方見  “痢疾·枳實散 ”。  柏葉散 《太平圣惠方》卷  十一方。治傷寒 吐血不 止。青柏  葉一兩 , 生 干地 黃一兩 , 阿膠 ( 搗  碎 , 炮令黃 ) 一分。為末 , 水煎 , 別  攪馬通汁一合相和 , 更煎一兩沸。  不拘時候, 分溫三服。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方。  治吐血。柏葉不拘量 , 為末。每服  二方寸匕, 米湯調下。  《證 治 準 繩》瘍 醫(yī) 卷四 方。  治燙火傷。柏 葉、梔子仁各 一兩 ,  胡粉( 研 ) 半兩。為細末 , 以羊髓五  大合 , 焙化和藥 , 以木椎研三五百  遍。一日三次 , 涂患處。  《御 藥院方》卷八 方。治髭  須早白。側柏葉四兩 , 何首 烏、地  骨皮、白芷各二兩。為末。每用半  兩 ,入生姜 十片 , 水煎 , 淋洗髭須 ,  臨睡用。  柏皮湯 《外臺秘要》卷二  引《集驗方》方。治 傷寒后下利膿  血。黃柏二兩 , 黃連四兩 , 梔子仁  (擘 ) 十四 枚 , 阿 膠 ( 炙 ) 一 兩。水  煎 ,去渣入阿膠 烊 , 溫 分二服。忌  豬肉、冷水。  《醫(yī)方類聚》卷六十二引《袖  珍方》方。治 熱毒入深 , 吐血。柏  皮、黃芩、黃連各二錢。水煎 , 入阿  膠錢半 ,煎至一盞服, 不拘時候。  《證 治 準 繩》幼 科 集三 方。  治小兒衄 血。當歸身、人參、生地  黃各五分。水煎服。  梔子 干 姜湯 《傷 寒論》方。  治傷寒 ,攻下以后 , 身熱不去 , 微煩  者。梔子十四個 ( 擘 ) , 干姜二兩。  水煎。溫進一服 ,得吐者止后服。  梔子甘草豉湯 《傷寒論》方。  治傷寒發(fā)汗吐下后 , 虛煩不得眠 ,  少氣 , 甚則 反 復顛 倒 , 心 中懊 。  梔子 ( 擘 ) 十四個 , 甘草 ( 炙 ) 二兩 ,  香豉( 綿裹 ) 四合。以水四升 , 先煮  梔子、甘草取二升半 , 納豉 煮取一  升半 , 分二服。溫進一服 , 得吐止  后服。  梔子生姜豉湯 《傷寒論》方。  治傷寒發(fā)汗吐下后 , 虛煩不得眠 ,  嘔吐 , 甚則 反 復顛 倒 , 心 中懊 。  梔子 ( 擘 ) 十四個 , 生姜 ( 切 ) 五兩 ,  香豉( 綿裹 ) 四合。以水四升 , 先煮  梔子、生姜取二升半 , 納豉 煮取一  升半 , 分 二 服。 進 一 服 , 得 吐 止  后服。  梔子湯 治傷寒 勞復。方  見“瘧疾·梔子湯 ”。 亦名梔  子豉湯。方見本病證門“梔子豉湯  ”。  梔子 柏 皮湯 《傷 寒論》方。  治傷寒身熱發(fā) 黃。梔子 ( 擘 ) 十 五  個 ,炙甘草一兩 , 黃柏二兩。水煎 ,  分二次溫服。  梔子 厚 樸湯 《傷 寒論》方。  治傷寒下后 , 心煩腹?jié)M , 臥 起不安  者。梔子 ( 擘 ) 十四個 , 厚樸 ( 炙 , 去  皮) 四兩 , 枳 實 ( 水 浸 , 炙 令黃 ) 四  枚。水煎 , 溫分二 服。得吐者 , 止  后服。  梔子 豉 湯 《傷 寒 論》方。  《備急千金 要方》又 名梔子湯。治  太陽病發(fā)汗吐下后 , 虛煩不得眠 ,  心中懊 ; 或煩熱胸中窒 , 氣逆搶  心 ;或陽明病大下后 , 身熱不去, 但  頭汗出 , 心中結痛 , 饑不能食。梔  子( 擘 ) 十四個 , 香豉 ( 綿裹 ) 四合。 傷寒 九畫 27 ]  先煎梔子, 后入豆豉 , 分二次溫服。  得吐 ,止后服。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  方。治進宿食、變 質之物而 傷胃。  梔子三七枚 , 香豉三升 , 甘草三兩。  水煎 , 分 三 次 服。亦 可 加 人 參、  蔥白。  厚樸半夏湯 《圣濟總錄》卷  二十 六 方。治 傷 寒 大便 不 通 , 嘔  吐。厚樸 ( 姜汁炙 , 銼 )、半夏 ( 洗 ,  焙) 各一兩 , 枳殼 ( 炒 ) 半 兩 , 大黃  (銼 ) 二兩。為末 , 每服五錢 匕 , 入  姜一棗大拍碎 , 水煎 , 空腹溫服 , 如  人行五里再服。  貼喉膏 《外臺秘要》卷二引  《深 師方》方。治 傷 寒 舌強 喉 痛。  蜜一升 , 甘草四 兩 , 豬 膏半斤。微  火煎甘 草、豬 膏合 沸 , 入 蜜令 烊。  取如 棗 大 含化 , 稍 稍咽 之。忌海  藻、菘菜。  香蘇散 治 四時傷 寒。方見  “溫病·香蘇散 ”。  香連散 《圣濟總錄》卷三十  三方。治 傷 寒 后下 痢 膿 血疼 痛。  木香半兩 , 黃連 ( 去須 ) 一兩 , 青皮  (去白焙 ) 半兩 , 梔子仁一分。為細  末 ,每服二錢匕 , 以米飲調下 , 不拘  時服。  鐘乳散 治傷寒后咳嗽不解。  方見“虛損·鐘乳散 ”。  順元 散 《博濟 方》卷二 方。  功能溫通血脈 , 回陽救逆。治痼寒  積冷。川烏頭 ( 炮 ) 二兩 , 附子 ( 炮 )  一兩 , 天南星 ( 炮 ) 一兩。為細末 ,  每服三錢匕, 水煎服?!短K沈良方》  治傷寒手足逆冷, 脈沉細伏 , 毛發(fā)  恂栗。  保真 湯 《太 平惠 民和 劑局  方》卷二 方。治 四 時 傷 寒。藁 本  (去蘆 ) 、川芎各四兩 , 甘草 ( 炒 ) 二  兩 ,蒼術 ( 洗 , 銼 , 麩炒 ) 十六兩。為  末 , 每服 三 錢 , 生 姜三 片 , 水 煎 熱  服 ,不拘時候。  勝金散 治傷寒汗后 , 陽毒入  胃 , 下血頻并 , 疼痛不可忍。方見  “頭痛·勝金散 ”。  急黃丸 《圣濟總錄》卷二 十  八方。治傷寒熱毒所加 , 卒然心中  滿 ,氣喘 急 , 發(fā) 熱心戰(zhàn)。大 黃 ( 生 ,  銼) 半兩 , 樸硝 ( 別研 ) 一分。水 煎  大黃 , 去渣 , 下樸硝 , 溫分三服 , 不  拘時候。服后當下利。  姜附丸 《圣濟總錄》卷二 十  六方。治傷寒霍亂 , 嘔吐不止 , 手  足厥逆。干姜 ( 炮 ) 半兩 , 附子 ( 炮 )  二兩 , 厚樸 ( 姜炙 ) 一兩。為細末 ,  醋煮面糊丸 , 如梧子大。每服三十  丸 ,食前米飲下。  姜橘湯 《圣濟總錄》卷二 十  五方。治 傷寒 干 嘔 不止 , 手 足 逆  冷。生姜 ( 切 , 焙 ) 、陳橘皮 ( 湯浸去  白 ,焙 ) 等分。為 末, 每 服三錢匕 ,  水煎溫服 , 下拘時?!痘钣仔臅芳?nbsp; 甘草三錢 , 治脾胃寒冷 , 嘔吐不止。  前胡湯 治妊娠傷寒 , 頭痛壯  熱。方見“胸痹心痛·前胡湯 ”。  宣風丸 《圣濟總錄》卷二 十  二方。治傷寒 , 熱氣 蘊蓄結胸證。  大黃末、牽牛子末、郁李仁 ( 研 ) 各  半兩 , 巴豆 ( 去心皮、油 , 研 ) 一分。  同研勻, 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據(jù)其  虛實 ,生姜蜜水下一至二丸。  宣毒散 《圣濟總錄》卷 二  十一方。治傷 寒脈大 , 潮躁伏熱。  大黃 ( 炒 ) 、甘草 ( 炙 ) 各半兩 , 樸硝  (研 ) 一 分 , 牽 牛 子 一 兩 半 ( 生 半 28 傷寒 九畫~十畫 ]  兩) 。為 末, 每服 二錢匕 , 龍腦、膩  粉、蜜水調下。一方煉蜜為丸如梧  子大, 每服 十 五丸 , 用 龍 腦、膩粉  水下。  《醫(yī)方類聚》卷一百八十四  引《施圓端效方》方。治便癰腫毒。  大黃 一 兩, 牡 蠣一 兩 ( 燒 ) 。為細  末。每服三錢 , 酒煎 , 溫服 , 以利為  度 ,水調涂腫上即消。  《證 治 準 繩》瘍 醫(yī) 卷一 方。  治毒瘡便秘 , 脈沉 實者。煨 大黃、  白芷各五錢。水煎 ,食前服。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  下方。治眼發(fā)赤腫 , 毒氣侵 睛 , 脹  痛。芒 硝、雄 黃、乳 香、沒 藥 各 等  分。為細末。以少許鼻內 之。  神術湯 治太陽證發(fā)熱惡寒 ,  脈浮 緊 者。 方 見“感 冒 · 神 術  湯 ”。  神術散 《醫(yī)方類聚》卷六十  二引《經驗秘方》方。治四時傷寒 ,  初發(fā)即服。甘草 ( 微炙 ) 一兩 , 防風  一兩 , 蒼術 ( 去粗皮 ) 三兩。為末 ,  每服五錢 , 入生姜七片 , 帶須蔥三  莖 ,水煎溫服。再飲酸醋湯 , 蓋衣  被睡 ,汗出為效。  神應散 治四時 瘟疫、傷寒。  方見“諸疝·神應散 ”。  退陰 散 《博濟 方》卷一 方。  功能溫陽散寒 , 消陰結。治陰毒傷  寒 , 手 足逆 冷 , 脈 息沉 細 , 頭 痛腰  重。川烏頭 ( 炮 ) 、干姜各半兩。為  末 ,水煎 ,溫服一錢。  絳雪丸 《圣濟總錄》卷二十  八方。治傷寒發(fā)狂眼赤, 大小便出  血 ,身如金色 , 及狂躁 發(fā)熱。消石  一兩 , 丹砂一分。為末 , 粟米飯和  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 沙糖冷水  化下。服后便睡 ,移時出汗為效。  秦艽散 《太平圣惠方》卷  十一方。治傷寒潮熱不退 , 發(fā)歇無  時。秦 艽一 兩 ( 去苗 ) , 鱉 甲 一 兩  (去裙邊 , 涂酥炙令黃 ) , 甘草半 兩  (炙微赤 , 銼 ) 。為末。每服 五錢 ,  入生姜半分、豉半合 , 蔥白二莖, 水  煎溫服, 不拘時候。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方。  治陰黃。秦艽 一兩 , 旋復花半兩 ,  赤茯苓 半 兩, 甘草 半 兩 ( 炙微 赤 ,  銼 ) 。為末。每服四錢 , 以牛乳 一  盅盞煎服。不拘時候 ,溫服。  《圣 濟 總錄》卷 九十 五 方。  治小便不通。秦艽一分 ( 去苗 ) , 冬  葵子一兩。為末。每服三錢匕 , 溫  酒調下。未通再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十七方。  治虛勞 , 及口瘡久不瘥。秦艽 ( 去  苗土) 、柴胡 ( 去苗 ) 各一兩。為 細  末 , 每服三錢匕 , 以酒煮豬 肝二三  片 ,去肝 ,候湯溫 ,調下藥末。  《圣 濟 總錄》卷 九十 三 方。  治骨蒸潮熱 , 煩渴引飲 , 不思飲食。  秦艽 ( 去苗土 ) 、柴胡 ( 去苗 ) 、甘草  (炙 ,銼 ) 、烏梅 ( 焙 ) 各二兩。為末 ,  每服一錢匕 , 水煎。食后、臨臥服。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 五  方。治妊娠胎動 , 煩熱不安。秦艽  半兩 ( 去苗 ) , 甘草 半 兩 ( 炙 微赤 ,  銼 ) , 鹿 角 膠 半 兩 ( 搗 碎 , 炒 令 黃  燥) 。為末 ,每服三錢 , 入糯米五十  粒 ,不拘時候 , 溫服。 《全生指迷  方》卷四方。治胎動不安。秦艽、  阿膠( 炒 )、艾葉等分。為末。每服  五錢 ,入糯米百粒 ,水煎溫服。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 九  方。治小兒五歲至十歲以來 , 骨熱 傷寒 十畫 29 ]  及手足心煩悶 , 不欲飲食。秦艽一  兩( 去苗 ) , 甘草一兩 ( 炙微赤, 銼 ) 。  為末 , 每服一錢 , 水煎 溫服。不拘  時候。更隨兒大小 , 以意加減。  《小兒藥證 直訣》卷下 方。治小兒  潮熱 , 減食蒸瘦方。秦艽 ( 焙 ) 、甘  草 ( 炙 ) 各一 兩 , 干 薄荷 半 兩。為  末 ,每服一二錢 ,水煎。食后溫服。  秦皮湯 《外臺秘要》卷  二引范汪方。治傷寒腹中微痛不  止 ,下利。秦皮三兩 , 黃連四兩 , 白  頭翁 二 兩 , 阿 膠 三 兩。前 三 味先  煎 ,去滓入阿膠烊。日二服。忌豬  肉、冷水。 《外臺秘要》卷二引張  文仲方。治傷 寒病熱 , 毒氣 入眼 ,  生赤脈赤膜白翳者 , 及赤痛不得見  光 ,痛而煩惱者。秦皮、升麻、黃連  各一兩。水煎 , 冷之滴眼 , 日用五  六遍。忌豬肉、冷水。  《圣濟總錄》卷一百三十五  方。治熱腫 , 懼向暖處 , 周身毒熱  蒸人者。秦皮 ( 銼 ) 一 兩半 , 防風  (去叉 ) 三兩 , 車前子 ( 微炒 ) 二兩 ,  黃連( 去須 ) 三分。為末 , 每服五錢  匕 ,水煎 ,食后臨臥溫服。  《外臺秘要》卷二十一引  《近效方》方。治黑 睛及瞳仁有瘡  翳。秦皮一兩 , 梔子仁二七 枚 , 淡  竹葉一握。綿裹入銅器中煎三五  沸 , 以 綿 濾取 洗 眼。須 凈 器 物盛  之。忌用辛辣及溫藥洗之。 《圣  濟總錄》卷一百零三方。治目赤腫  痛。秦皮一兩 , 黃連 ( 去須 ) 兩半 ,  苦竹葉三 握。為末 , 水煎過 濾 , 微  熱淋洗 ,不計度數(shù)。 《圣濟總錄》  一百零 四方。治 暴赤眼 腫痛。秦  皮、黃連 (去須 )、黃柏 ( 去粗皮 ) 、甘  草( 炙 ) 各一兩。為末。每用三錢  匕 ,水一盞 , 入沙糖一彈子大 , 同煎  一二十沸 , 濾去滓 , 稍熱洗眼 , 如冷  再溫 ,一服可洗五度。  桃皮湯 治傷寒 后 蟲食 下  部。方見“諸蟲·桃皮湯 ”。  桃花湯 《傷寒論》方。治 傷  寒 ,少陰病下利 , 便膿血及腹痛, 小  便不利 者。赤 石 脂一 斤 ( 一 半 全  用 ,一米篩末 ) , 干姜一 兩, 粳米 一  升。水煎令米熟 , 去滓 , 每 服加赤  石脂末方寸匕 , 日三服。  桂心散 治小兒傷 寒。方 見  “客忤·桂心散 ”。  桂術加蔥湯 《辨證錄》卷 一  方。治 冬 月傷 寒 , 五六 日 傳 少 陰  經 ,腹痛利不止 , 厥逆無脈 , 干嘔而  煩。白術五錢 , 肉桂一錢 , 蔥一條。  水煎溫服。  桂附散 《太平圣惠方》卷 十  方。治傷寒中風 , 身體疼 , 不煩躁 ,  能自轉側 , 脈浮虛者 , 可發(fā)汗。桂  心一兩, 附子 ( 炮裂 , 去皮臍 ) 一兩 ,  半夏 ( 炙微赤 , 銼 ) 半兩。為末 , 每  服三錢, 水煎 ,稍熱服 ,衣覆出汗。  桂枝 甘 草湯 《傷 寒論》方。  治傷寒 發(fā)汗 過多 , 其 人叉 手自 冒  心 ,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 ( 去皮 )  四兩 ,甘草 (炙 )二兩。水煎頓服。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傷寒  論》方。治傷寒火逆下之 , 因燒 針  煩躁 者。桂枝 ( 去皮 ) 一兩 , 甘 草  (炙 ) 一兩 , 牡蠣 ( 熬 ) 二兩 , 龍骨二  兩。水煎溫服 ,日三次。  桂枝芍藥當歸湯 治妊娠 傷  寒 ,脈浮頭重 , 腹中痛。方見“妊娠  病·桂枝芍藥當歸湯”。  桂枝湯 治傷寒中風 , 汗出干  嘔。方見“咳嗽·桂枝湯 ”。 30 傷寒 十畫 ]  桂枝防風湯 《幼幼集成》卷  二方。功能有 汗能止 , 無汗 能發(fā) ,  不致過汗亡陽。治半歲至三五歲  幼兒 ,傷寒初起 , 惡寒發(fā)熱 , 體重面  黃 ,或面白喘急 , 口中氣熱 , 呵欠頓  悶。嫩 桂 枝一 錢 五 分 , 杭 白 芍二  錢 ,北防風一錢五分 , 炙甘草一錢。  作一劑 , 加老生姜一錢 , 大紅棗五  枚 , 水 煎 熱服。有 痰加 白 芥 子一  錢 ;嘔吐加陳皮、半夏各一錢 ; 熱重  加柴胡一錢 ; 胸緊氣急加枳殼、桔  梗各一錢。  桂枝紅花湯 《婦人良方》卷  六方。治傷寒發(fā)熱 , 口燥舌 干 , 經  脈不來。桂枝、芍藥、甘草 ( 炙 ) 各  一錢 , 紅花二錢。水煎 , 入姜棗煎  服。汗出可解。  桔梗半夏湯 《圣濟總錄》卷  二十五 方。功能 順氣消 痞。治傷  寒冷熱不和 , 心腹痞滿 , 時發(fā)疼痛。  桔梗 ( 銼 , 炒 ) 、半 夏 ( 姜 汁 制, 切 ,  焙) 、陳橘 皮 ( 湯浸 去白 , 焙 ) 各一  兩。為末 , 每服四錢匕 , 入姜三片 ,  水煎熱服。  桔梗湯 《傷寒論》方。《三  因極一病證方論》名如圣湯 ,《袖珍  方》又 名 甘桔 湯。治 少 陰病 咽痛  者。桔梗一 兩, 甘草 二兩。水煎 ,  分溫再服?!督饏T要略》治肺癰 , 癥  見咳而胸滿 , 振寒脈數(shù) , 咽干不渴 ,  時唾腥臭, 久久吐膿如米粥。  《圣濟總錄》卷一百七十五  方。治小兒月內及百日暴嗽吐乳 ,  嘔逆不得息。桔梗 ( 炒 ) 、紫菀 ( 去  苗土) 各三分 , 麥門冬 ( 去心 , 焙 ) 一  兩三分 , 甘草 ( 炙 ) 一分。為 末 , 每  服一 錢 匕 , 水 煎 溫 服, 量 兒 大 小  加減。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 四  方。功能除痰下氣。治胸脅脹滿 ,  寒熱嘔逆 , 心下堅痞 , 短氣煩悶, 痰  逆惡心, 飲食不下。桔梗 ( 細銼 , 微  炒) 、半夏 (姜汁制 )、陳皮 ( 去瓤 ) 各  十兩 , 枳實 ( 麩炒 赤 黃 ) 五 兩。為  末 ,每服二錢 , 入生姜五片 , 水煎溫  服 ,不拘時候。  《圣 濟 總錄》卷 五十 七 方。  治臌脹。桔梗 ( 銼 , 炒 ) 二 兩, 防 葵  半兩 , 大黃 ( 銼 , 炒 ) 一 兩半 , 桃 仁  (湯浸 ,去皮雙仁 , 麩炒 ) 四十九枚。  為麻豆大 , 每服三錢匕 , 水煎 , 入芒  硝末半錢匕 , 空腹溫服。如人行五  六里再服 , 日三。  《醫(yī)方類聚》卷一百六十 四  引《吳氏集驗方》方。治中野葛毒。  桔梗、甘草各等分。水煎 , 冷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六十 六  方。治產后乳汁 不下。桔 梗 ( 炒 )  一兩 ,漏蘆 ( 去蘆頭 ) 、鐘乳 粉各半  兩 ,蠐螬 ( 炙干 ) 三分。為 末, 每 服  三錢匕, 水煎溫服 ,不拘時候。  《圣濟總錄》卷一百七十 二  方。治小兒腦疳 , 頭發(fā)如穗 , 頭皮  光急 ,或有瘡 , 或時腮頷腫 , 眼目不  明 ,漸至羸弱。桔梗 ( 銼、炒 ) 半兩 ,  黃柏 (去粗皮炙 , 銼 )、大黃 ( 銼 , 炒 )  各一分。為末 , 每服二錢匕 , 入生  地黃長二寸 , 水煎 ,分溫二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二十 四  方。治咽喉中如 有物妨悶。桔 梗  (炒 ) 二 兩 , 半夏 ( 切 , 焙 ) 一兩 , 人  參、甘草 ( 炙 ) 各半兩。為 末, 每 服  三錢匕, 入生姜五片, 水煎。食后、  臨臥溫服。  桔梗枳殼湯 《三因極一病證  方論》卷四方。治傷寒氣 痞, 胸 滿 傷寒 十畫 31 ]  欲死。桔梗、枳殼 ( 麩炒 , 去瓤 ) 各  一分。為末 , 每服五錢匕 , 水煎 , 食  前服。  桔梗散 治傷寒二三日 , 咽喉  痛。方見“咳嗽·桔梗散 ”。  栝蔞子膏 治傷寒豌痘瘡 , 瘢  痕腫 赤不 消。方見“痘 疹 · 栝蔞  子膏”。  栝蔞 湯 治 傷 寒陰 陽 易。  又治傷寒煩渴不止。方見“消渴·  栝蔞湯 ”。 治傷寒中風。方見  “消渴·栝蔞湯 ”。  栝蔞實湯 《圣濟總錄》卷二  十五方。治傷寒五六日以上 , 胸中  煩 , 干 嘔。瓜蔞 實 一兩 , 柴 胡 ( 去  苗) 八兩 ,黃芩 ( 去黑心 ) 三兩 , 甘草  (炙 ) 三 兩。為 麻 豆 大 , 每 服 五錢  匕 ,水煎溫服。  栝蔞散 《圣濟總錄》卷二  十三方 , 治傷寒發(fā)熱煩躁 , 言語譫  妄 ,目赤口干 , 心神恍 惚。栝蔞根  二兩 , 郁金、甘草 ( 生 ) 各一兩。為  末。每服一錢 , 生姜蜜水調 下 , 不  拘時候。  《圣 濟 總 錄》卷 七 十三 方。  治酒癖 , 脅下脹 滿 , 不 能飲食。栝  蔞實( 去殼 , 焙干 ) 一兩 , 陳曲末 ( 微  炒 ) 半兩。為細末。每 服二錢匕 ,  蔥白湯調下。  《圣濟總錄》卷七十七方。  治休息 痢。栝 蔞 一枚 ( 出卻 一半  瓤) ,白礬一兩 , 白石英一兩。后二  味入栝蔞中 , 濕紙裹 , 燒赤為度 , 為  末。每服一錢 匕 , 食前粥飲 調下。  《證治準繩》類方 第六冊方。治  五色 痢久 不 愈者。煨 栝 蔞一 個。  為細末 ,溫酒調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四十二  方。治腸痔下血。栝蔞一個 , 烏梅  肉十個。將栝 蔞切下蓋 , 少取瓤 ,  以烏梅 肉實 其中 , 蓋 定用 黃泥 固  濟 ,候泥干 , 以火煅存性 , 去泥 , 為  末。每服二錢匕 ,空腹溫酒調下。  《醫(yī)學心悟》卷三方。治 肝  氣脅痛 , 或發(fā)水泡。栝蔞一枚 ( 連  皮搗爛 ) , 粉甘草二錢 , 紅花七分。  水煎服。  《濟 陰 綱目》卷十 四 方。  治吹 乳。乳香 ( 研 ) 一 錢 , 栝 蔞 一  個。為末 , 溫酒調服二 錢。 《外  科十法》方。治早期乳癰。栝蔞一  個 ,明乳香一錢。若婦人郁怒而乳  腫者 , 更加柴胡、赤芍藥、甘草、橘  葉之屬。  《圣濟總錄》卷一百六十 六  方。治產后無乳 汁。栝蔞根五 兩  (切 , 焙干 )。為末。每服二 錢匕 ,  以白粥飲調下 , 溫酒亦得 , 早晨日  午至夜各一次。  柴胡湯 《圣濟總錄》卷 二  十一方。治傷寒三日以前表證 不  除。柴胡 ( 去苗 )、麻黃、石膏各 一  兩 ,炙甘草半兩。為末。每服三錢  匕 , 入鹽 豉 三十 粒 , 蔥 白二 寸 , 水  煎 ,并三服。汗出為度。  《圣 濟 總錄》卷 五十 九 方。  治暴渴心煩 , 口舌干燥。柴胡 ( 去  苗) 、烏梅肉 ( 炒 ) 各二兩 , 炙甘草一  兩 ,麥門冬 ( 去心 , 焙 ) 一兩半。為  末。每 服 四 錢 匕 , 水 煎 溫 服 , 不  拘時。  《圣 濟 總錄》卷 八十 八 方。  治虛勞發(fā)熱 , 肢體煩疼。柴胡 ( 去  苗) 、麻黃 ( 去根節(jié) , 湯煮掠去沫 ) 各  一兩。為末 , 用童子小便五盞 , 同  煎至二盞 , 分溫三服。 32 傷寒 十畫 ]  《圣濟總錄》卷一百一十七  方。治口糜生瘡。柴胡 ( 去苗 )、地  骨皮各一兩。為末。每服三錢匕 ,  水煎 ,含咽之。  柴胡散 治 傷寒時 疾等。方  見“消渴·柴胡散 ”。  常山 湯 治 傷 寒 結胸 煩 滿。  方見“瘧疾·常山湯 ”。  射干煎 治傷寒熱病后 , 咽喉  疼痛 , 閉塞不通 , 毒熱 上攻。方見  “中風·射干煎 ”。  脂草 飲 《辨證 錄》卷一 方。  治冬月傷寒 , 腹痛下利 , 便膿血 , 喉  中作痛 , 心內時 煩。甘草、赤石脂  各一錢 ,人參二錢。水煎服。  高良姜湯 治 傷寒嘔噦心腹  冷痛 , 痰逆不消及一切冷氣 , 心腹  疼痛。方見“胃痛 脘痞 · 高 良姜  湯 ”。  消石丸 《圣濟總錄》卷二十  二方。治傷寒煩躁 , 身熱譫妄。消  石半兩 ,丹砂一分。糯米粥和丸如  櫻桃大。每服一丸, 生糯米汁入油  一兩點化藥 , 青柳枝打勻服。  消食丸 治傷寒后脾胃氣虛 ,  不嗜 食。 方 見“傷 食 厭 食 · 消  食丸”。  消濕散 《圣濟總錄》卷二十  方。功能利水道 , 退黃。治傷寒瘀  熱在內 ,濕氣郁而不散 , 肌膚發(fā)黃 ,  小便不利。牽牛子半斤 ( 炒 , 取末  二兩) , 赤茯苓 ( 去黑皮 ) 、木香、陳  橘皮( 湯浸去白、焙 ) 各半兩。為細  末。每服二錢匕 , 蔥白湯調 服 , 不  拘時候。  浮萍草散 《太平圣惠方》卷  九方。治傷寒發(fā)汗。浮萍草一兩 ,  麻黃( 去根節(jié) ) 半兩 , 附子 ( 炮裂 , 去  皮臍) 半兩 , 桂心半兩。為末 , 每服  二錢 , 入 生 姜半 分 , 水 煎 , 不 拘 時  候 ,和渣熱服。  海蛤散 治婦人傷寒 , 血結胸  膈。方見“淋濁·海蛤散 ”。  益智散 治傷寒陰盛 , 心腹痞  滿 ,嘔吐泄利 , 手足厥冷。方見“胸  痹心痛·益智散 ”。  調胃 承 氣湯 《傷 寒論》方。  功能通便軟堅, 和胃泄熱。治太陽  病 , 發(fā)汗 不 解 , 蒸 蒸發(fā) 熱 , 熱 邪 結  胃 ,口渴心煩 , 或陽明病腹?jié)M便秘 ,  苔黃脈滑數(shù)者。大黃 ( 去皮 , 酒洗 )  四兩 , 甘 草 ( 炙 ) 二 兩 , 芒 硝半 斤。  水煎 ,去渣 , 納芒硝 , 更上火微煮令  沸 ,溫服之。  調胃承氣加橘皮湯 《圣濟總  錄》卷 二 十一 方。治 傷 寒發(fā) 汗 不  解 , 蒸 蒸發(fā) 熱 者。陳 橘皮 ( 焙 ) 半  兩 ,大黃 ( 醋炒 ) 一兩 , 甘草 ( 炙 ) 半  兩。為 末。每 服 四 錢 匕 , 水 一 盞  半 ,煎至一盞去渣 , 入芒硝一錢匕 ,  攪勻 ,更煎三兩沸 ,溫服。  諸葛行軍散 治冬月正傷寒。  方見本病證門“行軍散”。  桑白皮湯 《圣濟總錄》卷  二十六方。治傷寒五六日 , 大便不  通 ,氣喘。桑根白皮 ( 銼 ) 一兩 , 大  腹皮 ( 銼 ) 半 兩 , 枳 實 ( 炒 ) 、大 黃  (銼 , 炒 ) 各二兩。為末 , 每服三 錢  匕 ,加生姜一棗大 ( 拍碎 ) , 水煎, 入  樸硝末半錢匕, 空腹溫服。大便未  通再服, 以通為度。  《圣 濟 總錄》卷八 十 方。  治水腫 , 通身皆腫。桑根白皮 ( 炙  黃色 ,銼 ) 五兩 , 吳茱萸 ( 浸 , 炒干 )  二兩 , 甘草 ( 炙 ) 一兩。為 粗末 , 每  服五錢匕 , 加生姜一棗大、飴糖半 傷寒 十畫 33 ]  匙 , 水 煎 溫服 , 日 二。 《圣 濟總  錄》卷八十二方。治腎熱 , 四肢腫  滿拘急。桑根白皮 ( 切 ) 三合 , 茱萸  根( 銼 , 切 ) 一合半。以酒二 升 , 煮  取一升 ,空腹分溫二服。  《圣 濟 總 錄》卷 八 十二 方。  治腳氣 ,面目腫 ,上氣不得眠 ,氣  欲絕。桑根白皮 ( 炙黃 ) 三兩 , 陳橘  皮( 湯浸去白 , 焙 ) 一兩 , 葶藶子 ( 紙  上炒紫色 , 別搗 ) 二兩。為末 , 每服  三錢匕 , 加棗五 枚 , 水 煎溫服。須  臾再服 , 服后當利一二行 , 腫氣下  即瘥, 三五日服一劑。 治腳氣跗  腫。桑根白皮二兩 , 杏仁 ( 去皮尖  雙仁 ,炒 ) 一兩 , 檳榔 ( 生 , 銼 ) 三兩。  為末 ,每服 五錢匕 , 水煎 , 空腹午、  晚溫服。  《圣 濟 總 錄》卷 九 十八 方。  治氣淋結澀 , 溲便不利。桑根白皮  (銼 ) 一兩半 , 茅根 ( 銼 ) 二兩半 , 木  通 ( 銼 ) 、干 百合 ( 銼 ) 各 二 兩。為  末 , 每 服三 錢 匕, 水煎 溫 服, 不拘  時候。  《圣濟總錄》卷一百七十四  方。治小兒發(fā)黃。桑根白皮 ( 銼 ) 、  麻黃( 去根節(jié) , 湯煮去沫 )、秦艽 ( 去  苗上) 各一分 , 大黃 ( 銼 , 炒 ) 半兩。  為末 ,每服一錢匕 , 加牛乳一合 , 與  水同煎 , 分溫食 前 , 日 三服。量兒  大小加減。  通正散 《圣濟總錄》卷二十  五方。治傷寒 , 噦逆嘔吐 , 虛氣妄  行。丁香、干 柿蒂各一兩 , 蓮子肉  (去心 ) 五 十枚。為 末 , 每 服 二錢  匕 ,溫酒調下 ,或米飲調下亦得。  通關散 《太平圣惠方》卷  九方。治傷寒三日不得汗 , 四肢不  利。附子 ( 炮裂 , 去皮臍 ) 一 枚 , 干  姜( 炮裂 , 銼 ) 半兩, 桂心一分 , 麻黃  (去根 節(jié) ) 一 分。為 末 , 入 蔥 白 二  莖 ,水煎熱服 ,不拘時候。  《丹溪心法附余》卷一方。  功能通關開竅。治突然昏厥 , 人事  不省 ,牙關緊閉 , 面色蒼白 , 痰涎壅  塞。皂角、細辛 各一 錢。為 細末 ,  取少許吹鼻取嚏。 《喉癥全科紫  珍集》卷上方。治口噤不 開, 痰 涎  壅塞 , 厥逆不知人事。皂角 ( 瓦 上  焙干 ,存性 ) 一兩 , 川芎五錢。一方  加麝香一分 , 細辛三錢。為細末 ,  吹入鼻中取嚏。  《萬病回春》卷四方。治 不  渴而小便閉 , 熱在下焦血分 , 兼治  淋癃。黃柏 ( 酒洗 , 焙干 )、知母 ( 酒  洗 , 焙 干 ) 各 一 兩 , 肉 桂 一 錢。為  末 , 和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 , 空  腹白滾湯下。  《清 太 醫(yī)院 配 方》卷 七 方。  治中風 痰厥 , 昏 迷不 省人 事欲 絕  者。牙皂二兩 , 細辛二兩 , 麝香一  分。為細末 , 用少許吹入鼻中。  《集驗良方》卷四方。治 乳  蛾 , 及 熱 毒而 致 的喉 癥。硼 砂 一  錢 , 膽礬二錢。為細末 , 入 青魚膽  內 ,陰干研細 , 加山豆根細末一錢 ,  混勻 ,吹患處。  通變大柴胡湯 《醫(yī)學衷中參  西錄》方。治 傷 寒、溫 病 , 表 證 未  罷 , 大便已實者。柴胡三錢 , 薄荷  三錢 , 知母四錢 , 大黃四錢。此方  若治傷寒 , 以防風易薄荷。  通表散 治妊娠中期 , 卒患傷  寒 ,煩熱 , 四肢疼痛 , 不得安臥。方  見“妊娠病·通表散”。  通脈散 《太平圣惠方》卷 十  二方。治傷寒病極 , 脈沉厥逆。麻 34 傷寒 十畫~十一畫 ]  黃( 去根節(jié) ) 一兩半 , 肉桂 ( 去皺皮 )  一兩 ,甘草 (炙微赤 , 銼 ) 半兩 , 附子  (炮 , 去皮臍 ) 一兩。為末 , 每服四  錢 , 入 生姜 半 分, 棗三 枚 , 水 煎熱  服 ,不拘時候。  通脈 四 逆湯 《傷 寒論》方。  治少陰病, 下利清谷 , 里寒外熱 , 手  足厥逆 ,脈微欲絕 , 身反不惡寒 , 其  人面色 赤 , 或 腹痛 , 或 干 嘔, 或咽  痛 ,或利止脈不出者。甘草 ( 炙 ) 二  兩 ,附子大者一枚 ( 生用去皮 , 破八  片) ,干姜三兩 ( 強人可 四兩 ) 。水  煎 ,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  色赤者 ,加蔥九莖 ; 腹中痛者 , 去蔥  加芍藥二兩 ; 嘔者 , 加生姜二兩 ; 咽  痛者 , 去芍藥加桔梗一兩 ; 利止脈  不出者 ,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傷寒  論》方。治吐已下斷 , 汗出而厥 , 四  肢拘 急 不 解, 脈 微 欲絕 者。甘草  (炙 ) 二 兩 , 干 姜 三 兩 ( 強 人 可 四  兩) ,附子大者一枚 ( 生去皮 , 破八  片) ,豬膽汁半合。水煎去渣 , 加入  豬膽汁 ,分二次溫服。  黃龍湯 治妊娠傷寒 , 寒熱頭  痛 ,嘿嘿不食 , 脅痛嘔痰。方見“妊  娠病·黃龍湯 ”。  黃芩 湯 《傷 寒 論》方。  治太陽與少陽合病, 自下利者。黃  芩三兩 ,芍藥二兩 , 甘草二兩 ( 炙 ) ,  大棗 十 二枚 ( 擘 ) 。水煎 溫 服 , 日  再、夜一 服。嘔 吐 者 , 加 半 夏、生  姜。 《圣 濟 總 錄》卷 二十 一 方。  治傷寒 五日 , 口干 頭痛 , 大便 澀。  黃芩( 去黑心 ) 、山梔子仁、大黃 ( 醋  炒) 各一兩 ,陳橘皮 ( 湯浸去白 , 焙 )  一分。為末 , 每服五錢匕 , 水煎溫  服。 《圣 濟 總 錄》卷 二十 七 方。  功能除胃內瘀熱。治傷寒發(fā)斑 , 煩  躁。黃芩 ( 去黑心 ) 一兩 , 山梔子仁  一兩 ,甘草 (炙 ) 一兩 , 馬牙消半兩。  為末 , 每 服 三錢 匕 , 水 煎溫 服 , 不  拘時。  《外臺秘要》卷三方。治 天  行五六日 , 頭痛 , 骨節(jié)疼痛 , 腰痛兼  痢。黃芩三兩 , 梔子仁三兩 , 芍藥  三兩 , 豉一升 ( 綿裹 ) 。水 煎, 分 三  服。忌蒜、熱面等。  《圣 濟 總錄》卷 七十 七 方。  治蠱毒痢 , 如鵝鴨肝 , 腹痛不可忍。  黃芩 ( 去黑心 ) 、黃連 ( 去須 , 炒 ) 各  半兩。為 末 , 水 煎 , 空 腹 日 晚 乘  熱服。  《圣 濟 總錄》卷 六十 一 方。  治黃疸, 胸中氣滿或硬 , 不下飲食。  黃芩三分 , 芍藥一兩半。為末 , 每  服五錢匕 , 水煎 ,食后溫服 ,日三。  《圣 濟 總錄》卷 九十 六 方。  治小便出血。黃芩 ( 去黑心 ) 、阿膠  (炒 )、甘草 ( 炙 , 銼 ) 各二兩 ,柏葉一  把 ( 銼 ) 。為末 , 每服五錢 匕, 水 一  盞半 ,入生地黃一分 ( 拍碎 ) , 同煎  至八分, 溫服食前。  《證 治 準繩》女 科卷 四 方。  治婦人胎孕不安。黃芩、白術各半  兩 ,當歸二錢。水煎 , 不拘時服。  《外 臺 秘要》卷 二十 二 方。  治口瘡 , 咽喉塞痛 , 食不得入。黃  芩、黃連、甘草 ( 炙 ) 、黃柏各一兩。  水煎 ,含之冷吐。  黃芩芍藥湯 《圣濟總錄》  卷二 十 九方。治 傷 寒鼻 衄 , 脈 微  者。黃芩三分 , 芍藥、甘草 ( 炙 ) 各  半兩。為 末 , 每 服 三 錢 匕 , 水 煎  溫服。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 傷寒 十一畫 35 ]  中方。又名芍藥 黃芩湯。治泄痢  腹痛 ,或后重身熱 , 久而不愈 , 脈洪  疾 ,及下痢血稠 粘。黃芩、芍藥各  一兩 , 炙甘草五 錢。為粗末 , 每服  五錢 ,水煎服。如痛甚 , 加桂少許。  黃芩散 治傷寒煩熱不解 , 譫  語狂言 , 欲發(fā)狂走。方見“咳血吐  血·黃芩散 ”。  黃連丸 治 傷寒及傷寒后  諸痢。方見“消渴 · 黃連 丸  ”。 治傷寒時氣 , 煩渴 , 飲水不  止。方見“消渴·黃連丸 ”。  黃連當歸丸 《圣濟總錄》  卷二十 六方。治 傷寒熱 痢。黃連  (炒 )、當歸 ( 焙 ) 各一兩 , 干姜 ( 炮 ) 、  赤石脂各半兩。為末 , 和丸如梧子  大。每服三十丸 ,食前米飲下。  《圣 濟 總 錄》卷 七 十四 方。  治洞泄寒中 , 水谷不化。黃連 ( 去  須) 、當歸 ( 切 , 焙 ) 、甘草 ( 炙 , 銼 ) 各  二兩 , 酸石榴皮 ( 銼 , 炒 ) 四兩。為  末 , 每 服五 錢 匕, 水煎 溫 服, 空腹  食前。  黃連湯 治 傷寒熱病發(fā)豌  豆瘡。方見“溫病·黃連湯 ”。  治傷寒吐血不止。方見“溫病·  黃連湯 ”。  黃連散 治傷寒吐下后 , 毒  氣不解 , 致成下痢。方見“瘧疾·  黃連散 ”。 治傷寒發(fā)斑。方  見“瘧疾·黃連散 ”。 治傷  寒后 盜汗。方 見“瘧疾 · 黃 連散  ”。  黃柏湯 《圣濟總錄》卷二  十六方。治傷寒 后下痢 膿血。黃  柏( 去粗皮 ) 、阿膠 ( 銼 , 炒燥 ) 各半  兩 ,黃連 ( 去須 , 銼 , 炒 ) 一 兩 , 山梔  子仁 一 分。為 麻 豆 大 , 每 服 三錢  匕 ,水煎 ,食前溫服。  《圣 濟 總錄》卷 七十 六 方。  治血痢晝夜不止。黃柏 ( 去粗皮 ,  炙) 、黃連 ( 去 須 ) 各二 兩 , 木 香 一  兩。為末 , 每服五錢匕 , 水煎溫服 ,  食前日三。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方。  治小兒胎赤眼。黃柏 (銼 ) 一兩 , 秦  皮一兩 , 蕤仁 一分 ( 湯浸 , 去 皮 )。  為末 , 每服五錢 , 入棗五枚 , 水煎 ,  放溫洗之。  《圣濟總錄》卷一百十六方。  治疳熱 , 蟲蝕鼻生瘡。黃柏 ( 去 粗  皮) 二兩。為末 , 以新水浸二日 , 絞  取濃汁, 水煎溫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八十 一  方。治小兒咽 喉腫脹 , 咽氣不利。  黃柏 ( 去粗皮 , 蜜炙 )、甘草 ( 炙 ) 各  一分。為末 , 每服一錢匕 , 水煎溫  服 ,不拘時候。  黃柏蜜 《外臺秘要》卷二 引  《深 師方》方。治 傷 寒 熱病 口 瘡。  黃柏去粗皮 , 以蜜半斤漬柏一宿。  口含 其 汁 , 良 久吐 之 , 更 復如 前。  若胸中熱有瘡時 , 飲三五合尤良。  梅實散 治傷寒燥 渴。方 見  “霍亂·梅實散”。  梅實丸 《圣濟總錄》卷三 十  二方。治傷寒后 膽冷不得睡。梅  實肉、大 棗肉、酸棗 仁 ( 炒 ) 等 分。  同搗成膏 , 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  丸 ,臨臥含化服。  豉薤湯 《外臺秘要》卷二 錄  張文仲 引 陶氏 方。治 傷寒 下 利。  豉 ( 綿 裹 ) 一 斤 , 薤 白 一 握 , 梔 子  ( 擘 ) 十 四 枚。水 煎 , 分 溫 三 服。  《小品》云 : 此 方主 溫毒 及傷 寒 內  虛 , 外熱攻腸胃 , 下黃赤汁 如爛肉 36 傷寒 十一畫 ]  汁 ,并去伏氣腹痛諸熱毒。  雪煎 《備急千金要方》卷  九方。治傷寒。麻黃十斤 , 杏仁一  斗四升 ,大黃一斤十三兩。用雪水  浸麻黃三宿 , 入大黃拌攪后煎 , 杏  仁搗碎入汁再煎 , 去滓 , 置銅器中 ,  又用雪 水合 煎, 藥成 制丸 如彈子  大。以白湯調研 一丸服 之。當出  汗 ,若不愈再服一丸。  《太 平 圣 惠方》卷 十七 方。  治熱病狂語 , 及諸黃。川大黃 ( 銼 ,  微炒 ) 五兩。為末 , 用臘月雪水五  升 ,煎如膏。每服半匙 , 不拘時候 ,  以冷水調服之。  救腑回陽湯 《辨證錄》卷二  十七方。功能溫三焦 , 散陰寒。治  陰寒直 中入 腑, 手足 身體 皆冷寒  顫 , 面 目色 青 , 口 嘔清 水 , 腹 中雷  鳴 ,胸脅逆滿 , 腹中覺有冷氣沖上 ,  猝不知人。人 參五錢 , 附子 一錢 ,  肉桂二錢, 巴戟天一兩。水煎服。  崔文行解散 治時氣不和 , 傷  寒發(fā) 熱者。方 見“溫病 · 崔 文行  解散”。  豬腸湯 《備急千金要方》卷  十方。治傷寒五六日斑出。豬膽、  苦酒 各 三 合, 雞 子 一枚。合 煎三  沸。強人服盡 ; 羸 人須煎六 七沸 ,  分二服。汗出可愈。  豬膚湯 《傷 寒論》方。治少  陰病 ,下利 , 咽痛 , 胸滿心煩。豬膚  一斤。水煎去滓 , 加白蜜一 升 , 白  粉五 合 , 熬 香 , 和 令 相 得 , 溫 分  六服。  麻黃 湯 《傷 寒 論》方。  治太陽病, 頭痛發(fā)熱 , 身疼腰痛 , 骨  節(jié)疼痛 , 惡 風 , 無 汗而 喘 , 脈 浮緊  者。麻黃 (去節(jié) ) 三兩 , 桂枝 ( 去皮 )  二兩 , 甘 草 ( 炙 ) 一 兩 , 杏 仁 ( 去 皮  尖) 七十個。先煮麻黃 , 去沫 , 后入  諸藥水煎溫服 , 取微汗。 《外 臺  秘要》卷一方。治傷寒服葛根湯仍  不作 汗 , 因惡 寒 甚而 拘 急。麻 贊  (去節(jié) ) 二兩 , 葛根三兩 , 蔥 白十四  莖 ,豉 (綿裹 ) 一升。水煎 ,分三服。  《備 急 千金 要 方》卷 十 方。  治溫瘧。麻黃、栝蔞根、大 黃各四  兩 ,甘草一 兩。水 煎 , 分三 服。未  發(fā)前食頃一服, 臨發(fā)一服。服后皆  厚覆取汗。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七方。  治上氣脈浮咳逆 , 喉中水雞聲 , 喘  息不通 , 呼吸欲死。麻黃八兩 , 甘  草四 兩 , 大 棗 三十 枚 , 射 干二 枚。  水煎麻黃三沸 , 去沫 , 入諸藥再煎。  分四服, 日三夜一。  《千金翼方》卷十九方。治  風濕水 疾 , 身體 面目 浮腫 不仁 而  重。麻黃 ( 去節(jié) ) 四兩 , 甘草 ( 炙 ) 二  兩。為末 , 水煎 , 分 三服。若汗 不  出 ,更服之。慎風寒。  《外臺秘要》卷九引《深師  方》方。① 治卒咳逆, 上氣肩息 , 晝  夜不止欲絕。麻黃 ( 去節(jié) )、細辛各  二兩 , 甘 草 ( 炙 ) 半 兩 , 桃 仁 ( 去 皮  尖 ) 二十枚。水煎 , 分三服。忌 海  藻、菘菜、生菜。② 治新久咳嗽 , 唾  膿血 , 連年不瘥 , 晝夜肩息。麻黃  (去節(jié) )四兩 , 桂心二兩 , 甘草二兩 ,  大棗 十四 枚 ( 擘 ) 。水煎 , 分 溫 三  服 ,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蔥。  《圣濟總錄》卷六十 六方。治咳 嗽  聲嘶。麻黃 ( 去根節(jié) ) 二錢 , 甘草三  錢 ,杏仁 ( 去皮尖、雙仁 , 麩炒 ) 二十  一枚 ,烏梅七枚。水煎 , 分三服 , 食  后溫服。 傷寒 十一畫~十二畫 37 ]  《圣 濟總錄》卷八 方。治中  風 ,四肢 拘攣 , 百 節(jié)疼痛 , 心煩 , 惡  寒淅淅 ,不欲飲食。麻黃 ( 煎去沫 ,  焙干) 一兩半 , 獨活一兩 , 細辛 ( 去  莖葉) 、黃芩各半兩。為末 , 每服五  錢匕 , 水煎 , 空腹溫服。有熱加大  黃二分 , 腹?jié)M加枳殼二分 , 氣逆加  人參二 分 , 脅下 悸滿 加牡 蠣灰二  分 , 渴加栝蔞根二分 , 素有寒加附  子一枚。  《圣 濟 總 錄》卷 六 十一 方。  治風黃 , 腰脊急 , 手足強 , 口干 , 舌  上生 瘡 , 三 部 脈 亂。麻 黃 ( 去 根  節(jié)) 、葛 根 ( 銼 ) 、白術 各 一 兩。為  末。每服五錢匕 ,水煎 , 食后溫服。  《圣 濟 總 錄》卷 八 十七 方。  治急熱勞。麻黃 ( 去根節(jié) ) 半斤 , 甘  草( 銼 ) 、杏仁 ( 去 皮 尖雙 仁 ) 各一  兩 ,蛤粉一兩半。為末 , 水煎 , 于銀  石器內煎熬成膏, 絞汁一盞 , 臨臥  溫服。  《外 臺 秘 要》卷 三 十四 方。  治婦人陰腫及瘡爛。麻黃 ( 去節(jié) ) 、  黃連、蛇床 子 各一 兩 , 烏 梅十 枚。  水煎 ,洗之。  麻黃杏仁湯 《癥因脈治》卷  二方。治傷寒咳嗽, 寒傷肺而無郁  熱 ,脈浮緊 者。麻 黃、杏仁、桔梗、  甘草。水煎服。如肺熱加石膏 ; 頭  痛身痛加羌活、防風。  麻黃附子甘草湯 《傷寒論》  方。治 少 陰病 得 之 二三 日 , 無里  證 ,以微發(fā)汗。麻黃 ( 去節(jié) ) 二兩 ,  甘草( 炙 ) 二兩 , 附子 ( 炮去皮 , 破八  片) 一枚。先煮麻黃一兩沸 , 去沫 ,  后入諸藥煎 , 溫服。  麻黃細辛附子湯 《傷寒論》  方。功能助陽解表。治少陰病 , 始  得之 , 反 發(fā)熱 , 脈 沉者。麻 黃 ( 去  節(jié)) 二 兩 , 細 辛二 兩 , 附 子 ( 炮 , 去  皮 ,破八片 ) 一枚。以水一斗 , 先煮  麻黃去上沫 , 納諸藥 , 煮取三升, 溫  分三服。  麻黃散 治 傷寒三日不解 頭  痛肌熱。方見“咳嗽·麻黃散 ”。  麻黃解肌湯 《外臺秘要》卷  一引《深師方》方。治傷寒三四日 ,  煩疼不解者。麻黃三兩 ( 去節(jié) ) , 甘  草一兩 ( 炙 ) , 杏仁 七 十枚 ( 去皮、  尖、熬 ) , 桂心 二兩。先煮麻 黃 , 去  沫 ,后入諸藥水煎分服 , 汗出為度。  忌海藻、菘菜、生蔥。  麻黃 醇酒 湯 《備急 千 金 要  方》卷十方。治傷寒表熱 , 發(fā)黃疸。  麻黃三兩。以醇酒五升 , 煮取一升  半。盡服之 , 溫覆汗出。冬月寒時  用清酒, 春月宜用水。  葛根湯 《外臺秘要》卷  一方。治傷寒服蔥豉湯不得汗者。  蔥白十四莖 , 豉一升 ( 綿裹 ) , 葛根  三兩( 切 )。水煎 , 分二服。溫覆取  汗。 《圣 濟 總 錄》卷 三十 二 方。  治傷寒后咽喉疼痛。葛根 ( 銼 )、青  竹茹各一兩 , 倉粳米一 合。為末。  每服三錢匕 , 入生姜一棗大拍碎 ,  水煎 ,食后溫服 ,日三。  《圣濟總錄》卷五方。治 中  風因飲酒過度 , 不能言語 , 手足不  隨 , 精神恍惚 , 得病一二日服。生  葛根一尺二寸 , 生姜汁一合 , 竹瀝  二升。取生葛為汁 , 三汁合勻 , 煎  三五沸 , 食前溫服 , 不拘時。如覺  腹內氣轉作聲似痛 ,即食后溫服。  《圣 濟 總錄》卷 二十 二 方。  治時行疫癘兼風熱 , 目疼 , 心中妨  悶。葛根一兩 , 芍藥三分 , 蔥白三 38 傷寒 十二畫 ]  莖 ( 切 ) , 豉 半 合 ( 銼 如麻 豆 ) 。水  煎 ,分溫二服。  《圣 濟 總 錄》卷 九 十三 方。  治骨蒸 , 熱煩渴 , 嘔逆 不下食。葛  根( 炙 ) 一兩 , 赤茯苓 ( 去黑皮 ) 、麥  門冬 ( 去 心 , 焙 ) 各 一 兩 半, 甘 草  (炙 , 銼 ) 一 兩。為 末。每 用 五 錢  匕 , 加 竹茹 三 片, 生蘆 根 三枚 , 水  煎 ,分溫二服 ,空腹食后各一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四十六  方。治飲酒過度 , 酒醉不醒。葛根  (細銼 )二兩。為末。每服三錢匕 ,  水煎溫服, 不拘時候。  《赤 水玄珠》卷十 一方。治  消渴消腎 , 日飲水一石者。葛根三  兩 , 瓜 蔞根、黃丹 各二 兩 , 大 附子  (炮 , 去皮臍 ) 一兩。蜜 丸桐子大。  每服 十 丸, 日 進 三 服。 春 夏 去  附子。  《圣濟總錄》卷一百三十九  方。治金瘡中風 , 作痙欲死 , 兼治  金刃箭 鏃等 瘡。生葛 根一 斤 ( 銼  搗) 。水煎 , 每服一盞 , 空腹、日午、  夜臥各一服。無生葛 , 即用 干者。  為末 ,溫酒 調下二 錢匕。若 口噤 ,  強開之 ,更宜竹瀝三合灌之。  《瘍 醫(yī)大全》卷十 六方。治  齒痛。葛 根二 錢 , 赤芍 藥 一 錢五  分 ,赤茯苓、甘草各五分。水煎服。  若風勝加荊芥、防風、薄荷 , 火盛加  連翹、生地黃、牡丹皮、牛蒡子。  葛根飲 治 小兒傷 寒。方見  “溫病·葛根飲 ”。  葛根桂枝人參湯 《辨證錄》  卷一方。治冬月傷寒 , 太陽陽明合  病 ,頭痛幾幾, 下利。葛根三錢 , 桂  枝五分 ,人參一錢。水煎服。  葛根黃芩黃連湯 《傷寒論》  方。功能清里解 表。治太陽病 桂  枝證 , 醫(yī)反下之 , 利遂不止 , 脈促 ,  喘而汗出者。葛根半斤 , 甘草 ( 炙 )  二兩 , 黃芩三兩 , 黃連三兩。先煮  葛根 ,后納諸藥煎煮, 分溫再服。  葛根蔥白湯 《圣濟總錄》卷  二十 三方。治傷 寒頭疼不上。葛  根( 銼 )、芍藥、知母各半兩 , 川芎三  分。為麻豆大 , 每服五錢匕 , 入蔥  白三寸, 生姜如棗大拍碎 , 水煎服。  蔥豉湯 《外臺秘要》卷  一引《崔 氏方》方。治傷寒服藥 后  而不汗出者。蔥十四莖 , 豉 ( 綿裹 )  一 升。 水 煎 頓 服。 覆 取 汗 出。  《太子圣惠方》卷九方。治傷寒 ,  初得一日 , 壯熱頭痛。蔥白 ( 切 ) 三  莖 ,麻 黃 ( 去 根節(jié) , 銼 ) 一兩 , 豉 一  合 ,生姜 ( 拍碎 ) 半兩。水 煎, 不 拘  時候 , 稍 熱分為三服。衣覆取汗。  《類證 活人書》卷 十八方。治 傷  寒一二日 , 頭項腰背痛 , 惡 寒脈緊  無汗者。蔥白 十五莖 , 豆豉二合 ,  麻黃 四 分, 葛 根 八 分。水 煎 服 ,  取汗。  《圣 濟 總錄》卷 二十 二 方。  治疫 癘 病初 起 , 頭疼 壯 熱。蔥 白  (細切 ) 二莖 , 豉一合 , 蜀椒 ( 炒 ) 四  十九粒。為末 , 水 煎 , 頓熱 服。汗  出瘥。  蔥豉荷米湯 《重訂通俗傷寒  論》方。治小兒傷寒初起 , 頭痛 身  熱 , 發(fā)冷無汗。鮮蔥白一枚 , 豆豉  二錢 , 薄荷四分 , 粳米三十粒。水  煎服。  葶藶 丸 治 傷 寒 時氣 發(fā) 黃。  方見“消渴·葶藶丸 ”。  葵子湯 《外臺秘要》卷 二  引《深師方》方。治傷寒瘥后勞復。 傷寒 十二畫 39 ]  葵子二升 , 粱米一升。合煮薄粥飲  之 ,多多為佳 ,取汗出瘥。  《外臺秘要》卷三十八方。  治熱而小便數(shù)少如淋。冬葵子一  升。水煎 , 分服之。 《圣濟總錄》  卷九 十六 方。治小 便 淋 澀不 通。  冬葵子一合 , 樸硝 半兩。同 研勻 ,  水煎至一盞半 , 去渣下樸硝 , 空腹  分溫服。 《圣濟總 錄》卷一百七  十九 方。治 小 兒 諸 淋。葵子 ( 陳  者) 三分 , 石 葦 ( 去毛 ) 三 分 , 滑石  (別研 ) 一兩半。為末 , 五六歲兒每  服一錢匕, 入棗二枚 , 水煎溫二服 ,  早晚食前各一。量兒大小加減。  《外臺秘要》卷三十三方。  功能安胎除熱。治妊娠得病六七  日以上 , 身 熱 入臟 , 大小 便不 利。  葵子二升 , 滑石 ( 碎 ) 四兩。水煎一  升盡服。須臾當下便。 《圣濟總  錄》卷一百五十七方。治妊娠數(shù)日  不產。 冬 葵 子 ( 炒 ) 一 合 , 滑 石  (碎 )、瞿麥 ( 去根 , 銼 ) 各一兩 , 丹參  (銼 ) 一兩半。為末 , 每 服四錢匕 ,  水盞至八分 , 去渣下牛酥、白蜜各  半合 , 再煎至六 分 , 食 前溫服。入  月預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五十九  方。功能滑胞胎 , 順氣血。治子死  腹中???( 炒 )、阿膠 ( 炒燥 ) 各一  兩。為末 , 每服三錢匕 , 水煎溫服。  連三二服, 未下再服。  逼毒散 治瘴氣 , 截傷寒。方  見“溫病·逼毒散”。  援命拒寒湯 《辨證錄》卷一  方。治命門火 冷 , 不能外拒 陰寒 ,  陰寒直中, 腎經獨受 , 身顫手戰(zhàn)者。  白術三兩, 肉桂三錢 , 破故紙三錢 ,  杜仲三錢。水煎服。  紫丸 治小兒變蒸不解 , 挾傷  寒溫熱。方見“小兒熱證·紫丸”。  紫蘇湯 《圣濟總錄》卷 二  十四 方。治傷寒 咳嗽。紫蘇葉 一  兩 ,麻黃 ( 煮去沫 , 焙 ) 一兩半 , 杏仁  (炒 ) 二兩 , 甘草 ( 炙 ) 半兩。為末 ,  每服三錢匕 , 水煎溫服 , 不拘時。  《圣濟總錄》卷六十六方。  ① 治咳嗽卒短氣。紫蘇 ( 銼 ) 二兩 ,  陳橘皮 ( 去白 , 焙 ) 半兩。為末 , 每  服三錢匕, 加姜二枚 ( 擘 ) , 水煎溫  服 ,日三。② 治咳逆短氣。紫蘇莖  葉( 銼 ) 一兩 , 人參半兩。為末 , 每  服三錢匕 , 水煎溫服 , 日二。 《太  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方。功能消  痰止嗽 , 調氣利膈。治心胸煩悶 ,  口干多渴。紫蘇葉六斤 , 烏梅 ( 去  核 ,微炒 ) 九斤 , 甘草 ( 炒 ) 十斤 , 杏  仁 ( 去 皮尖 , 麩炒 , 別搗 ) 三 斤 , 鹽  (炒 ) 十斤。同為末 , 每服 一錢 , 沸  湯點服, 不拘時候。  《圣濟總錄》卷八十二方。  治腳氣、肺氣 , 不問冷熱 , 一切氣。  紫蘇葉 ( 銼 ) 一兩半 , 白茯苓 ( 去黑  皮) 一兩 , 陳橘皮 ( 湯浸 , 去白 , 焙 )  半兩。為末 , 每服三錢匕 , 入生姜  (拍破 ) 半分 , 水煎 , 空腹溫服 , 日、  晚二服。若肢體熱者 , 加麥門冬一  兩 ( 去 心 , 焙 ) ; 冷者加 厚 樸 ( 去 粗  皮 ,生姜汁炙 ) 一兩。小便澀少者 ,  加桑白皮 ( 炙 ) 一兩。大便秘者 , 加  檳榔仁 ( 銼 ) 一兩?;魜y腹脹 , 加甘  草( 炙 ,銼 ) 一兩。瘧加黃連、人參。  皆隨病狀 , 以意加減。 《圣濟 總  錄》卷八十三方。治腳氣 沖心 , 悶  亂不識人 , 嘔逆不下。紫蘇莖葉一  兩半 , 吳 茱萸 ( 湯浸 , 炒 黃 )、橘 皮  (湯浸去白 , 焙 ) 各一分。為末 , 每 40 傷寒 十二畫 ]  服三錢匕, 水煎溫服。  紫河車散 《圣濟總錄》卷三  十方。治傷寒吐血 , 煩躁。紫河車  三分 ,樸硝、甘草 ( 生 ) 各半兩 , 蛤粉  一分。為末。每服二錢匕 , 沙糖及  水調下 ,不拘時 ,日三服。  紫草飲 《圣濟總錄》卷二  十八方。治傷寒 , 熱病生皰 瘡 , 煩  躁迷悶。紫 草二 兩。為末。每服  三錢匕 ,水煎溫服 ,不拘時服。  《醫(yī)學入 門》卷 七方。治  痘疹欲 出未出。紫草一 兩。如發(fā)  癍疹加鉤藤 , 酒調服。 《張氏醫(yī)  通》卷十五方。治痘疹血熱 , 口渴  不能起發(fā)。紫草一錢 , 甘草 ( 炙 ) 五  分 ,黃芪一錢半 , 糯米一撮。水煎 ,  日再服。  黑圣散 《太平圣惠方》卷  十一方。治陰毒傷寒 , 宜發(fā)汗。川  烏頭( 每個擘作四片 ) 三兩, 吳茱萸  (湯浸七遍 , 焙干 ) 六兩。先掘地作  一坑子 ,筑令凈潔 , 以大火燒赤 , 凈  掃去灰 ,下吳茱萸 , 次下烏頭 , 用好  醋一大碗 , 旋旋澆入坑子內 , 以盡  為度 , 以瓦盆蓋 之 , 待 冷取出。為  末 , 每 服 一 錢 , 生 姜 熱 酒 下。汗  出瘥。  《圣 濟 總 錄》卷 七 十八 方。  治瀉痢日久 , 脫肛疼痛。大蜘蛛一  枚( 用瓠子葉兩重 , 以線系定合子  內燒黑色 ) 。為末 , 入鉛丹少許研  勻。先用白礬蔥椒煎湯, 洗浴拭干  后 ,將藥滲在軟帛上 , 置于掌中 , 以  手上托肛脫處 , 挼回即可。  黑散 治小兒傷寒。方見“小  兒熱證·黑散 ”。  黑散子 治小兒壯熱變蒸時 ,  患傷寒時氣。方見“小兒熱證·黑  散子 ”。  惺惺 散 《三 因 極一 病 證 方  論》卷十六方。治傷寒發(fā) 熱, 頭 疼  腦痛。石膏、生甘草、麻 黃 ( 去節(jié) )  各等分。為末 , 每服二錢 , 入茶半  錢 ,蔥白三寸 , 碎擘 , 煎三五沸 , 先  嚼蔥白 , 細細咽下 , 去枕仰臥。如  發(fā)熱 ,再投一服 ,出汗為宜。  普救散 《洪氏集驗方》卷 三  方。治四時傷寒 , 渾身發(fā)熱 , 四肢  疼痛 ,頭重眼疼 , 不問陰陽二證, 并  皆治之。蒼術 ( 米泔水浸三日 , 切 ,  焙干) , 干葛 (切 , 焙 ) 半斤 , 甘草 ( 炙  赤色 ,切細 ) 。為末。每服二大錢 ,  加連根蔥白二寸 , 水煎 , 不拘時服。  溫風丸 治濕溫傷寒 , 身涼脈  短 , 下虛 上 實 , 頭 目昏 痛 , 有 汗 出  者。方見“溫病·溫風丸”。  溫白丸 《圣濟總錄》卷 二  十一方。治傷 寒面青 , 心下堅硬 ,  口開氣出 , 身體不熱 , 頭面多汗, 四  肢厥 冷。半 夏 ( 洗, 焙 ) 、白 附 子  (炮 )、硫 黃 ( 研 ) 各一兩。為細末 ,  粳米飲搗和 , 為丸如梧子大。每服  十丸 ,溫酒下。  《圣 濟 總錄》卷 四十 四 方。  治脾胃虛寒 , 宿食不消 , 痰飲留滯。  半夏 ( 為末 , 姜 汁和 作餅 暴干 ) 二  兩 ,白術一兩 , 丁香一分。為細末 ,  姜汁煮面糊 , 丸如梧子大。每服二  十丸 ,空腹煎生姜湯下。如腹痛及  嘔逆 ,食后服。  滑石丸 治傷寒衄 血。方 見  “癃閉·滑石丸 ”。  滑石湯 《外臺秘要》卷  二引《崔氏方》方。治傷寒熱盛 , 小  便不利 , 兼療天行?;级?,  葶藶子 ( 熬 ) 一合。水煎, 頓服。一 傷寒 十二畫~十三畫 41 ]  方加大黃二分。 《圣濟總錄》卷  二十 六 方。治 傷 寒 時行 , 小 腹脹  滿 ,小便不通?;?, 葶藶子  (微 炒 ) 、防 己 各一 兩 , 木 香半 兩。  為末 ,每服三錢匕 , 水煎溫服 , 空腹  日晚二服。  《外臺秘要》卷三十六引  《廣濟方》方。治小兒熱病 , 小便赤  澀 ,或不通 , 尿則大啼?;?nbsp; 分 ,子芩十四分 , 冬葵子八分 , 車前  子( 切 ) 一升。水煎。一 歲至四五  歲服一合 , 日二服。 《圣濟總錄》  卷九 十八 方。治熱 淋 小 便澀 痛。  滑石 ( 研 ) 四 兩 , 冬 葵子 二 兩。為  末 ,每服五錢匕 ,水煎溫服 ,食前。  《圣濟總錄》卷五十三方。  治轉 胞 小 便不 通 , 八九 日?;?nbsp; (碎 ) 一兩半 , 寒水石 ( 碎 ) 一兩 , 冬  葵子半合。為末 , 每服五錢 匕 , 水  煎 ,食前溫服。 《圣濟總錄》卷一  百五十 六方。治 妊娠子 淋?;?nbsp; (研 ) 二兩 , 赤 柳根 ( 銼 , 焙 ) 半兩。  為末 , 每 服 五 錢 匕 , 水 煎 , 食 前  溫服。  滑石 散 治 傷 寒 小便 不 利。  方見“產后病·滑石散 ”。  犀角 地黃 湯 《備 急千 金要  方》卷十二方。功能清熱解 毒 , 涼  血散瘀。治傷寒及溫病應發(fā)汗而  不汗之 ,內蓄血者 , 并治鼻衄、吐血  不盡 ,內有瘀血 , 面黃 , 大便黑。犀  角一兩 ,生地黃八兩 , 芍藥三兩 , 牡  丹皮二兩。水煎 , 分三服。喜妄如  狂者 ,加大黃二兩、黃芩三兩。《外  科正宗》卷四治陽明積熱 , 牙齦腐  爛等。  犀角湯 《外臺秘要》卷  二引《張文仲方》方。治傷寒下利 ,  惡血不止。干姜一兩 , 犀角 ( 末 ) 一  兩 ,地榆一兩 , 蜜二合。水煎去渣 ,  入蜜復煮 , 分三服。 《圣濟總錄》  卷二十八方。治傷寒熱毒氣盛 , 發(fā)  瘡如 豌 豆。犀 角 ( 鎊 ) 二兩 , 麻 黃  (去根節(jié) ) 、黃連各一兩 半, 木香 一  兩。為末 , 每服五錢匕 , 水煎溫服。  《圣濟總錄》卷六十方。治  胃實熱 , 嘔逆不下食。犀角屑、葛  根( 銼 ) 各三分 , 枇杷葉 ( 拭去毛 , 炙  黃) 、麥門冬 ( 去心 ) 各一兩。為末 ,  每服三錢匕 , 加生姜半分 , 水煎溫  服 ,不拘時候。  《圣 濟 總錄》卷 五十 六 方。  功能 去 惡氣。治 卒 中惡 , 心 腹 刺  痛。犀角 ( 鎊 )、木香各半 兩, 麝 香  (細研 ) 一 分。為末 , 每服 二錢匕 ,  空腹以溫水調下 , 未止再服。  《圣濟總錄》卷一百六十 八  方。治小兒壯熱 不除。犀 角 ( 鎊 )  半兩 ,升麻一分 , 大黃 ( 銼炒 ) 一分 ,  石膏( 搗研 ) 三分。為末 , 入石膏拌  勻 ,每服半錢匕 , 水煎放溫 , 相繼三  服。隨兒大小 ,以意加減。  疏氣丸 《圣濟總錄》卷三 十  二方。治傷寒后宿食不消 , 心腹妨  悶 ,大便不利。京三棱 ( 炮 , 銼 ) 二  兩 ,牽牛子 ( 微炒 ) 四兩 , 干姜 ( 炮 )  半兩 ,陳橘皮 ( 湯浸 , 去白焙 ) 一兩。  為細末 , 煉蜜和搗三五百杵 , 丸如  梧子 大??崭?服 , 生姜 湯 下 二 十  丸。未 利 , 稍 加 至 三 十 丸 , 微 利  為度。  鵲石散 《普濟本事方》卷 九  方。治傷寒發(fā)狂 , 或棄衣奔走 , 逾  墻上屋。黃連、寒水石各等分。為  末。每服二錢 , 濃煎甘草湯 , 放冷  調服。 42 傷寒 十三畫~十四畫 ]  蒺藜散 治傷寒后脾胃熱壅 ,  唇口 常有 瘡。方見“癰 疽 · 蒺藜  散 ”。  罩胎散 治 妊娠傷 寒。方見  “妊娠病·罩胎散”。  鼠屎湯 《外臺秘要》卷二引  《崔氏方》方。治傷寒勞 復。梔子  (擘 )二七枚 , 豉五合 , 鼠屎 ( 兩頭尖  者) 二七枚。為末, 水煎頓服。  解合 湯 《辨證 錄》卷一 方。  治冬月傷寒 , 太陽陽明合病 , 頭痛  幾幾 ,下利。葛根二錢 , 茯苓五錢 ,  桂枝三分。水煎服。  解肌湯 《外臺秘要》卷一方。  治傷 寒 發(fā) 熱, 身 體 疼煩。葛 根四  兩 ,麻黃 ( 去節(jié) ) 、茯苓各三兩 , 牡蠣  二兩( 熬 ) 。水煎。分三服 , 徐徐服  之 ,得汗則止。忌醋物。  解表湯 《圣濟總錄》卷二十  二方。治傷寒時氣 , 壯熱頭痛。甘  草 ( 炙 ) 二 兩 , 生 姜 二 兩 半, 黑 豆  (銼 , 切 ) 二合。每服五錢匕 , 水煎  頓服。蓋厚衣取汗。  解表散 《太平圣惠方》卷十  三方。治兩感傷寒 , 毒氣相 傳 , 陰  陽交并。附子 ( 炮裂 , 去皮 臍 ) 一  兩 , 麻黃 ( 去 根節(jié) ) 一兩 , 干姜 ( 炮  裂 , 銼 ) 半兩 , 薄荷一分。為末 , 每  服五 錢 , 水 煎。不 拘 時 候 , 熱 服。  衣蓋出汗。  餾水石膏飲 《醫(yī)學衷中參西  錄》方。治胸中蘊熱 , 繼受外感 , 心  胸煩悶 ,喘息迫促 , 脈浮洪有力 , 按  之未實 ,舌苔白而未黃者。生石膏  (軋細 ) 二兩 , 甘草三錢, 麻黃二錢。  用蒸餾水煎二三沸 ,分六次溫服。  檳榔散 《太平圣惠方》卷  九方。治傷寒五日 , 少陰受 病 , 口  舌干燥, 煩渴欲飲 , 心膈不利 , 大便  秘澀 , 氣逆不順。檳榔一兩 , 牽牛  子( 微炒 ) 一兩 , 川大黃 ( 銼 , 微炒 )  半兩 ,青橘皮 ( 湯浸 , 去白瓤 , 焙 ) 半  兩。為末 , 每服二錢 , 以溫茶調下 ,  良久 ,服姜粥 ,當下利。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 五  方。治腳氣沖心 , 煩悶不識人。檳  榔一兩 , 木香半兩 , 茴香子 ( 微炒 )  半兩 ,為末 , 每服三錢 , 以童子小便  一中盞煎 , 不拘時候 , 溫服。 《圣  濟總錄》卷八 十三 方。治腳 氣 浮  腫 ,心腹脹滿 , 大小便不通 , 氣急喘  息。白檳 榔 ( 銼 ) 五 枚 , 大 腹 皮 七  枚 ,木香 ( 銼 ) 一兩三分。先煎大腹  皮一枚 , 木香末二錢匕 , 次 下檳榔  末三錢匕再煎 , 和滓空腹溫服。  《圣濟總錄》卷五十五方。  治心痛不止。檳榔 ( 銼 ) 半兩 , 姜黃  半兩。為末 , 每服二錢匕 , 熱酒調  下。 《醫(yī)方類聚》卷九十三引《袖  珍方》方。治男子婦人心脾疼。五  靈脂、檳榔。為末 , 煎菖蒲 湯調下  三錢 ,食前服。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  中方。治 上焦 氣 熱 上沖 , 食 已 暴  吐 , 脈浮而洪。檳榔二錢 , 木香一  錢半 , 輕粉少許。為粗末 , 用荊黃  調服?;蛴盟麸灋橥栊《勾?,  每服二十丸 , 食后服。  《圣濟總錄》卷九十七方。  治風熱大便不通。檳榔 ( 銼 ) 二枚 ,  樸硝 ( 研 ) 、大黃 ( 銼 , 炒 ) 、青 橘 皮  (湯浸去白 , 焙 ) 各一兩。為末 , 每  服二錢匕 , 食后、臨臥蔥蜜湯調下。  《重訂嚴氏濟生方·大便門》方。  治腸胃有濕 , 大便秘澀。檳榔不拘  多少。為末 , 每服二錢 , 用 蜜湯點 傷寒 十四畫 43 ]  服 ,不拘時候。  《圣 濟 總 錄》卷 七 十一 方。  治奔豚氣逆沖心滿悶 , 并治陰陽二  毒、傷寒及腳氣。檳榔子、訶 ( 煨 ,  去核) 各二兩 , 吳茱萸 ( 陳者 , 湯洗 ,  焙干炒 ) 一兩半 , 牽牛子 ( 微炒 ) 三  兩。為末 , 每服一錢匕 , 童便半盞 ,  空腹調下。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七  方。治寸白蟲。檳榔二兩 , 桑根白  皮( 銼 ) 三分 , 蕪荑仁半兩 , 陳橘皮  三分 ( 湯浸去白 , 焙 ) 。為末 , 取酸  石榴根二( 一 ) 握銼 , 以漿水一中盞  煎 ,令溫調下二 ( 三 ) 錢。五更初服  藥 ,至明未有所 下 , 即 便再服。未  服前 , 宜先嚼淡肉脯咽汁 , 以汁引  動蟲。服藥日宜食粥。 《太平圣  惠方》卷九十二方。① 治小兒蛔蟲  攻臟腑 , 痛。檳榔半兩 , 苦楝根  皮( 銼 ) 半兩 , 麝香 ( 細研 ) 一錢 , 石  榴根皮 ( 銼 ) 半兩。為末 , 五歲兒每  服半錢 , 熱茶調 下。量兒大 小 , 以  意加減。② 治小兒寸白蟲久不愈。  檳榔 ( 銼 ) 二枚 , 豬 牙皂 角 ( 洗 ) 三  挺 ,苦楝子 ( 銼 ) 五枚。為末 , 每服  半錢 , 空腹 , 苦楝根皮 湯調下。量  兒大小 ,加減服之。 《圣濟總錄》  卷九十 九方。治 寸白蟲。石榴根  (銼 )、陳橘皮 ( 湯浸去白 ,焙 ) 、桑根  白皮各一 兩。為末 , 分作三 服 , 每  服水煎調檳榔末二錢匕。五更初  服后 , 至天明不瀉又一服 , 如蟲未  下再服。  《類編朱氏集驗醫(yī)方》卷二  方。治瘧疾。大檳榔三個 , 常山一  錢 ,烏梅一個 , 鱉甲 ( 煨 ) 一錢。為  末 ,雞鳴時一碗酒、一碗水 , 煎至半  碗 ,候冷服。飯食、茶湯要冷服。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  治小兒心腹脹滿 , 氣不和 , 不欲乳  食。檳榔半兩, 厚樸 ( 去皮 , 涂生姜  汁 ,炙熟 ) 半兩 , 丁香一分。為末 ,  每服一錢 , 不拘時候 , 溫服。量兒  大小 ,以意加減。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方。  治小兒水氣 , 腫滿喘促 , 坐臥不安。  檳榔半兩 , 川大黃 ( 銼 , 微炒 ) 半兩 ,  牽牛子 ( 微炒 ) 半兩 , 甜葶藶 ( 隔紙  炒令紫色 ) 半兩。為末 , 每服半錢 ,  溫水調下 , 日二三服。量兒大小增  之 ,以利為度。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 八  方。治 癰 疽瘡 癤 膿 潰后 , 外 觸 風  寒 , 腫焮 結 硬 , 膿 水清 稀 , 惡 汁 臭  敗 ,瘡口干急 , 肌肉不生 , 及療疳瘺  惡瘡、臁 瘡 , 侵 潰 不 斂。檳 榔、黃  連、木 香 各 等 分。 為 細 末 , 干  貼瘡上。  《圣濟總錄》卷一百三十 三  方。治里外臁瘡 , 遠年不差者。檳  榔( 銼 ) 半 兩, 干豬 糞 ( 燒 存性 ) 半  兩 ,龍骨一分 , 輕粉二錢匕。為末 ,  研勻 , 以生油調藥如膏 , 涂 熟絹上  貼瘡。三日 一易。忌無 鱗魚、酢、  熱面。  《圣濟總錄》卷一百三十 九  方。功能止血定痛。治金瘡血出 ,  痛甚。白檳榔 ( 銼 ) 、黃連 ( 去須 ) 各  一兩。為末 , 敷之。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七方。  功能止痛生肌。治傷損瘡口不合。  檳榔一兩 , 黃連 ( 去須 ) 一兩 , 木香  一兩。為末 , 敷貼瘡上。一方加龍  骨( 煅 )半兩。  《圣濟總錄》卷一百十七方。  治口瘡。檳榔 ( 銼 ) 。為末 , 每服半 44 傷寒 十四畫~二十一畫 ]  錢匕 ,涂舌及唇上。  《重 訂 瑞 竹堂 經 驗方》方。  治鼻赤。雞心 檳榔、硫黃各 等分 ,  片腦少許。為末 , 用絹帛包 裹 , 時  時搽 于 鼻 上。或 加 蓖麻 子、肉為  末 ,酥油調 ,臨睡少許搽于鼻上。  蜜煎導 《傷 寒論》方。治陽  明病誤汗津竭 , 小便自利 , 大便硬  結不下者。蜜七合, 于銅器內微火  煎如飴狀, 頻頻攪之勿焦 , 欲可丸 ,  手捻作挺, 令頭銳 , 大如指 , 長二寸  許 , 納入肛門 , 以手按至欲大便時  乃去之。  蕙草湯 《外臺秘要》卷二引  《范汪方》方。功能除熱 , 止下利。  治傷寒及濕熱痢疾、泄瀉等。蕙草  二兩 , 黃連四兩 , 當歸 二兩。水煎  服 ,日三。忌豬肉、冷水。  鎮(zhèn)逆白虎湯 《醫(yī)學衷中參西  錄》方。治傷寒溫病 , 邪傳胃腑 , 燥  渴身熱 ,白虎證俱 , 胃氣上逆 , 心下  滿悶者。生石膏 ( 搗細 ) 三兩 , 知母  半兩 , 清半夏八 錢 , 竹 茹六錢。水  煎溫服。  懊 散 《外臺秘要》卷二引  《范汪方》方。治傷寒心中懊 , 下  利 ,谷道中爛傷。雚蘆十分 , 干漆  二分 , 萹蓄二分。為末 , 以粥調服  一錢匕 ,日二服。  藜蘆 丸 《備 急千 金要  方》卷九 方。治 傷 寒 不 得 吐。藜  蘆、附子各一兩。為末 , 蜜和如扁  豆大。如不食 服二丸 , 不效 增之。  得病四日內 , 服藥后日移三丈 , 不  吐 ,進熱粥汁發(fā)之。 《太平圣惠  方》卷 十 三方。治傷 寒 下部 生  瘡 , 時 久不 瘥。藜蘆 ( 去蘆 頭 ) 半  兩 , 桂心一兩 , 巴豆 ( 去皮心 , 紙裹  壓去油 ) 一分 , 附子 ( 炮裂 , 去皮臍 )  一兩。為 末 , 煉 蜜 為丸 如 梧 桐 子  大。食前 , 以粥飲下一丸。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方。  治小兒泄清痢。藜蘆二分 , 黃連二  分 , 附子一分。為末 , 蜜和 丸如麻  子大 ,粥飲下二丸。  《圣濟總錄》卷四十方。治  霍亂 ,赤白冷熱等利 , 及暴瀉 , 病勢  初發(fā) 吐 瀉不 止 , 食入 不 得。藜 蘆  (炙 ,去苗 ) 、皂莢 ( 酥炙 , 去皮子 )、  巴豆 ( 去心皮膜 , 炒出油 ) 各一兩。  為末 ,同研勻 , 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清晨米飲下一丸 , 取利為度 , 未利  稍加之。  藿香人參湯 《圣濟總錄》卷  二十五方。治傷寒嘔噦不止 , 胸滿  煩躁。藿香葉三分 , 人參一兩 , 陳  橘皮 ( 湯浸去白 , 焙 )、甘草 ( 炙 ) 各  半兩。為末 , 每服三錢匕 , 入姜三  片 ,水煎溫服 ,不拘時。  藿香玉 液散 治傷 寒。方 見  “霍亂·藿香玉液散”。  露宿丸 治傷寒 , 晨夜觸寒冷  惡氣。方見“嘔吐呃逆·露宿丸”。  霹靂散 《太平圣惠方》卷  九方。治傷寒二日 , 頭痛 , 腰脊強  硬 , 憎寒壯熱 , 遍身疼痛。大黑附  子( 入急火內燒 , 臨出火時 便用瓷  器合蓋 , 不令去卻煙焰 ) 一枚。為  末。每服一錢 , 不拘時候 , 以熱酒  調下。  《楊 氏 家藏 方》卷十 六 方。  治經 脈 妄行 , 血 崩不 止。香 附 子  (去毛 ) 六兩 , 川烏頭 ( 炮 , 去皮尖 )  二兩 , 石灰 ( 油炒 ) 二兩。為末 , 每  服二錢, 食前酒調下。  《幼科發(fā)揮》卷二方。治 小 溫病 一畫~三畫 45 ]  兒中惡 , 眩 仆 , 四 肢厥 冷 , 兩 手握  拳 ,不能喘息。躑躅花一分 半 , 雄  黃三分 ,麝香少許。為末。用燈心  三寸長, 蘸藥少許 , 插入鼻孔 , 得嚏  即醒。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