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神丸 《普濟(jì)本事方》卷二 方。治脾胃虛弱 , 全不進(jìn)食。破故 紙( 炒香 ) 四兩 , 肉豆蔻 ( 生 ) 二兩。 為末。用 大肥 棗 四 十九 個(gè)、生姜 (切片 ) 四兩 , 同煮棗爛, 去姜 , 棗去 皮核 , 用肉 研膏 入藥 和丸 如梧子 大。每服三 十丸 , 鹽湯送下?!度?nbsp; 竹堂經(jīng)驗(yàn)方》用治脾腎泄瀉不止。 十全溫白丸 《醫(yī)方類(lèi)聚》卷 一百零九引《御醫(yī)撮 要》方。治脾 不納食 , 宿食不消 , 并通治脾胃諸 痰。半夏 ( 為末 , 姜汁和作餅子 , 焙 干) 二兩 , 白術(shù)一兩 , 丁香一分。為 末 ,用姜汁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 服十丸 ,濃煎生姜湯送下 , 空腹服 ; 如腹疼嘔逆 , 食后服。 丁香湯 治胃寒 , 飲食 不化。 方見(jiàn)“傷寒·丁香湯 ”。 三子養(yǎng)親湯 治痰食互結(jié) , 胸 痞食少 , 食物難消。方見(jiàn)“咳嗽· 三子養(yǎng)親湯 ”。 三仙散 功 能消食 化滯。治 小兒宿食停滯 , 消化不良 , 腹痛脹 滿(mǎn) ,飲食減少。方見(jiàn)“厥脫·三仙 散 ”。 干姜丸 《千金翼方》卷 十九方。治胃中冷 , 不能食 , 或食 后不消。干姜 十兩 , 赤石脂 六兩。 為末 ,蜜丸 如梧子 大。每服 十丸 , 稍加至三十丸 , 不拘時(shí)服 , 日三次。 《圣濟(jì) 總錄》卷六 十二方。治 膈 氣痰積, 上焦冷氣 , 吞酸吐沫 , 嘔逆 不食。干姜 ( 炮 ) 一分 , 半夏 ( 湯 浸 去滑、焙 ) 二兩 , 丁香半兩。為末 , 姜汁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 十 五丸 ,煎木瓜鹽湯送下 , 不拘時(shí)候。 《外臺(tái)秘要》卷二引《深師 方》方。治嘔 噦。干姜六分 , 附 子 (炮 )四分。為末 , 苦酒和丸如梧子 大。每 服 三 丸 , 酒 飲 下 , 日 三 次。 忌豬肉。 《圣濟(jì)總 錄》卷四十 七 方。治脾胃俱虛 , 內(nèi)挾風(fēng)冷 , 噦逆 上氣。干 姜 ( 炮 裂 ) 一 兩半 , 附 子 (炮 )、桂 ( 去粗皮 ) 各一兩。為末 , 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至二 十 丸 , 食 前 濃米 飲 送下。如 嘔 噦 冷 沫 ,濃煎生姜橘皮湯送下。 《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方。 治飧 泄 色 白 , 食 不 消 化。 干 姜 (炮 )、黃連 ( 去須炒 ) 各一兩半。為 末。每用四錢(qián)匕 , 水煎 , 空腹溫服。 未止再服。 《圣濟(jì) 總錄》卷七 十 五方。治冷痢久不瘥。干姜 ( 炮 )、 附子 ( 生 , 去 皮 臍 ) 、赤 石脂、黃 連 (去須 ) 各一兩。為末 , 面糊為丸如 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 , 米 飲送下, 日三次。 《圣 濟(jì) 總錄》卷 九十 一 方。 傷食厭食 三畫(huà)~四畫(huà) 149 ] 治冷勞氣痢等疾。干姜二兩 ( 炮 ) 。 為末 , 熔黃蠟拌和為丸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 , 空腹粥飲送下 , 未瘥 , 日二服。 大應(yīng)丸 《圣濟(jì)總錄》卷四十 四方。治脾胃虛寒 , 宿食不 消 , 壯 熱憎寒 ,頭目重痛。巴豆 ( 去皮 , 漿 水一盞煮干為度 ) 十五粒 , 大黃 ( 蒸 熟) 一分 , 五靈脂 ( 炒 )、青橘皮 ( 湯 浸去白 ,炒 ) 各半兩。為末 , 面糊和 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 生姜湯送 下 ,食后臨臥服。 大黃 丸 治 暴 宿食 , 留 飲不 除 ,腹中為患者。方見(jiàn)“黃疸·大 黃丸 ”。 山芋丸 《圣濟(jì)總錄》卷四 十六方。治脾 胃虛弱 , 不思 飲食。 山芋、白術(shù)各一 兩 , 人 參三分。為 末 ,煮白面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 十丸 ,溫米飲送下 ,空腹食前服。 《圣濟(jì)總錄》卷一百八十七 方。功能補(bǔ)丹田 , 悅顏色 , 長(zhǎng)肌膚 , 進(jìn)飲食。治虛損。山芋、仙靈脾各 一兩 ,車(chē)前子 ( 酒浸潤(rùn) , 經(jīng)宿焙干 ) 三兩 ,菟絲子 ( 酒浸潤(rùn) , 經(jīng)宿焙干 ) 三兩。為末 , 蜜丸如梧子大。每服 十五丸 ,食前溫酒或鹽湯送下。 小三棱煎丸 《圣濟(jì)總錄》卷 四十 四 方。治 宿 食 不消 , 心 腹脹 滿(mǎn) ,吐送吞酸。三棱、莪術(shù)各四兩 , 芫花一兩。同入瓷瓶?jī)?nèi), 以醋五升 浸滿(mǎn) , 封瓶口 , 慢火煨 干。取前二 味為末 , 再以余醋炒芫花微焦 , 并 焙干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至五丸 , 姜湯送下 ; 婦人醋 湯送下。 小抱龍丸 治伏暑頭痛 , 心胸 煩悶 , 不思飲食。方見(jiàn)“溫病·小 抱龍丸”。 小阿魏丸 《證治準(zhǔn)繩》幼 科集七方。治小兒食積肉積 , 腹中 脹滿(mǎn)。山楂肉三兩 , 石堿三錢(qián) , 半 夏一兩, 阿魏 ( 醋浸 ) 半兩。為末 , 醋糊為丸 , 開(kāi)水送服。 《雜病 源 流犀燭》卷十四方。治小兒食積肉 積 ,腹中脹滿(mǎn)。阿魏 ( 醋化 )、山 楂 各一 兩 , 黃 連 六錢(qián) 半 , 連 翹八 錢(qián)。 為末 ,醋糊為丸服。 木香 干姜 枳 實(shí) 丸 《蘭 室 秘 藏》卷上方。功能除 寒理滯消食。 治中寒食滯不化。木香三錢(qián) , 干姜 (炮 ) 五錢(qián) , 枳實(shí) ( 炒 ) 一兩 , 白術(shù)一 兩五錢(qián)。為末, 荷葉裹燒飯為丸如 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 食前溫水 送下。 木香丸 治妊娠傷食 , 及妊娠 后脾胃虛弱 , 飲食不消。方見(jiàn)“虛 損·木香丸 ”。 木香枳術(shù)丸 《醫(yī)學(xué)入門(mén)》卷 七方。治氣滯食積。木香、枳實(shí)各 一兩 , 白術(shù)二兩。為末 , 荷 葉裹飯 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 開(kāi)水 送下。 五靈 脂丸 《太平 圣 惠 方》卷四十九方。功 能化氣消食。 治宿食積滯。五靈脂 , 巴豆 ( 去 皮 心膜 , 煨熟 , 壓去油 ) 四 十枚 , 木 香 半兩。為末令勻 , 面糊和丸如綠豆 大。每 服 五 丸 , 橘 皮 湯 送 下。 《太平 圣惠方》卷八十九方。治 小兒宿食不消, 心腹脹悶。五靈脂 一兩 , 代赭一兩 , 巴豆霜一分。為 末令勻, 面糊丸如粟米大。每一歲 以溫水下一丸 , 加至三丸。 《圣 濟(jì) 總錄》卷 四十 五 方。 治吐逆粥藥不可下者。五靈脂 不 150 傷食厭食 四畫(huà)~六畫(huà) ] 拘多少。為末 , 狗膽汁和丸如芡實(shí) 大。每服一丸 , 煎 熱生姜酒 化下。 先煮溫粥半斤 , 令病人乘藥勢(shì) , 以 粥送下。 五積丸 《雞峰普濟(jì)方》卷二 十方。治宿食不消 , 吞酸噫氣。面 五兩, 大棗 七 個(gè) , 巴 豆三 十一 個(gè)。 白面米 湯調(diào) 硬軟適 宜裹 巴豆 , 候 干 ,炭火燒存性 , 放冷。為細(xì)末 , 水 糊和丸如黃米大。每服三五丸 , 食 后白湯送下。 太倉(cāng)丸 《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 嘔吐翻 胃噎 膈 門(mén)》方。治脾 胃虛 弱 ,不進(jìn)飲食 , 或翻胃 不食。陳倉(cāng) 米( 黃土炒 ,米熟 , 去土不用 ) 一升 , 白豆蔻二兩 , 丁香一兩 , 砂仁二兩。 為末 ,姜汁和丸如梧子大。每服百 丸 ,食后淡姜湯送下。 內(nèi)應(yīng)散 治胃氣虛弱 , 干嘔不 止 ,不思飲食。方見(jiàn)“嘔吐呃逆· 內(nèi)應(yīng)散”。 升麻湯 治 乳不消 化。方見(jiàn) “產(chǎn)后病·升麻湯 ”。 巴豆丸 治寒癖宿食 , 久飲飽 不消 , 大便不通。方見(jiàn)“積聚·巴 豆丸 ”。 龍腦湯 《醫(yī)方類(lèi)聚》卷一百 六十五引《御醫(yī)撮要》方。功能醒 酒消食。治酒食傷。砂八兩 , 甘草 六 兩。 為 末。 每 服 半 錢(qián) , 如 茶 點(diǎn)進(jìn)。 四味阿魏丸 《張氏醫(yī)通》卷 十三方。治肉積發(fā)熱。山楂肉 ( 姜 汁炒) 一兩 ,連翹仁、黃連 ( 姜汁炒 ) 各五錢(qián)。為末 , 另用阿魏一 兩 , 醋 煮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至三 十丸 ,食前 沸湯送 下。脾胃 虛者 , 六君子湯送下。 四味萸連丸 治腹脹 , 噫氣吞 酸 ,食不能化。方見(jiàn)“腹痛腹脹 · 四味萸連丸”。 生韭飲 功能開(kāi)提 氣血。治 食郁己久 , 胃脘有瘀血作痛。方見(jiàn) “胃痛·生韭飲”。 生胃 丸 《類(lèi) 編 朱氏 集 驗(yàn) 醫(yī) 方》卷四方。治酒食所傷 , 胸膈 不 快 , 不思飲食。良姜、白姜 各四兩 (并油炒 ) , 丁香 , 胡椒。為末 , 面糊 丸如梧子大。每服百十丸 , 米飲陳 皮湯送下。 生姜湯 治飲漿酪 , 脾停痰飲 胃 , 胸滿(mǎn)吐逆 , 不下食或吐 清水涎 沫。方見(jiàn)“胸痹心痛·生姜湯 ”。 生姜煎 治脾胃虛弱 , 不能飲 食。方見(jiàn)“溫病·生姜煎 ”。 白術(shù)湯 治小兒脾虛 , 乳食不 消 , 腹 脹。方 見(jiàn)“妊 娠 病 · 白 術(shù) 湯 ”。 白豆蔻丸 《圣濟(jì)總錄》卷 四 十六方。治脾 胃不和 , 不能飲食。 白豆 蔻 ( 去 皮 ) 一 兩 , 白 術(shù)、干 姜 (炮 ) 各 三分。為 末 , 蜜 丸 如 梧 子 大。每服二十 丸 , 煎 姜棗湯送下 , 空腹食前各一次。 瓜蒂散 治宿食結(jié) 實(shí)。方 見(jiàn) “傷寒·瓜蒂散 ”。 圣術(shù)散 《景岳全書(shū)》卷五 十 一方。治飲食偶傷 , 或吐或?yàn)a , 胸 膈痞悶 , 或脅肋疼痛 , 或過(guò) 用克伐 之藥而傷臟氣 , 脈息無(wú)力 , 氣怯神 倦。白術(shù) ( 炒 ) 五錢(qián) 至 二兩 , 干 姜 (炒 )、肉桂各一至二錢(qián) , 陳皮酌 用 或不 用。水煎服。若虛寒瀉痢 嘔 吐 ,加人參、炙甘草 ; 中虛感寒 , 加 麻黃、柴胡。 地黃飲子 《外臺(tái)秘要》卷 傷食厭食 六畫(huà)~九畫(huà) 151 ] 三十五引《廣濟(jì)方》方。治小兒心 腹?jié)M, 吃食 不 下。生 地黃 ( 汁 ) 三 合 ,生姜 ( 汁 ) 三合 , 訶黎勒 ( 末 ) 四 分 ,白蜜一匙。相和調(diào)勻 , 分溫服 用。微利尤佳。 《醫(yī)方類(lèi)聚》卷十引《神巧萬(wàn) 全方》方。治小腸實(shí)熱 , 心中煩熱 , 小便出血。生地黃、白茅根、木通 各一兩 ,蔥白五莖。為末 , 水煎 , 食 前分二次服。 芍藥枳實(shí)丸 《景岳全書(shū)》卷 五十 一 方。治 脾 胃 不和 , 食 積痞 滿(mǎn) , 及 小兒 腹 大脹 滿(mǎn) , 時(shí) 常疼 痛。 白術(shù) ( 面炒 ) 二 兩 , 赤芍 ( 酒炒 ) 二 兩 , 枳實(shí) ( 面 炒 ) 一 兩 , 陳 皮一 兩。 荷葉 湯煮 黃米粥 為丸 如梧 子大。 每服百余丸 , 米飲或開(kāi)水送下。如 臟寒加干姜 ( 炒黃 ) 五錢(qián)或一二兩 , 脾胃氣虛加人參一二兩。 百消丸 《壽世保元》卷二方。 《幼幼集成》又名消積丸。治食積、 酒積、痰 積、氣 積、水 積 等。黑 丑 (頭末 ) 二兩 , 香附米 ( 炒 ) 、五靈脂 各一兩。為末 , 蜜丸如綠豆大。每 服二十丸至五六十丸 , 食后姜湯送 下?!队子准伞分^ 久病羸弱者不 宜用。 曲術(shù)丸 治中脘宿食留飲 , 吞酸噯腐 , 脘痛 , 吐清水。方見(jiàn)“吞 酸嘈雜·曲術(shù)丸 ”。 治飲食所 傷 ,胸膈痞悶。方見(jiàn)“吞酸嘈雜· 曲術(shù)丸 ”。 曲糵枳術(shù)丸 《醫(yī)方類(lèi)聚》卷 一百零九引《袖珍方》方。治飲食 過(guò)度 , 心腹?jié)M悶不快。神曲 ( 炒 ) 、 麥芽( 炒 ) 、枳實(shí)各一兩, 白術(shù)二兩。 為末 ,薄荷葉燒飯丸如梧子大。每 服五十丸, 食遠(yuǎn)溫水送下。 肉豆蔻散 治小兒宿食不消。 方見(jiàn)“虛損·肉豆蔻散 ”。 朱氏洗心散 《證治準(zhǔn)繩》幼 科集八方。治小兒乳食傷心中熱 , 喘息不調(diào) , 咳嗽多睡。甘草 ( 生 ) 一 錢(qián) ,麥門(mén)冬一分半 , 皂角 ( 入沙糖涂 酥炙 , 出火 毒 ) 半兩。為末。每 用 二錢(qián) ,水煎 ,作五服 ,時(shí)時(shí)服用。 豆蔻 湯 治 留 飲 宿食 不 消。 方見(jiàn)“腹痛腹脹·豆蔻湯 ”。 快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卷十方。治脾 胃虛冷 , 酒食所傷 , 胸膈不快 , 嘔逆惡心 , 吞酸吐水, 口 淡舌澀, 不思飲食。甘草 (炙 ) 十八 兩 ,干姜 ( 炮 ) 二斤半 , 粟米 ( 炒 ) 三 十兩 ,桔梗 ( 炒 ) 三斤 , 同炒 鹽一百 二十錢(qián) , 共為細(xì)末。每服一錢(qián) , 食 前沸湯點(diǎn)服。 訶黎 勒 粥 功 能 消去 宿 食。 方見(jiàn)“霍亂·訶黎勒粥 ”。 靈液丹 治胃中虛寒 , 食飲不 化 ,惡聞食氣。方見(jiàn)“嘔吐呃逆 · 靈液丹”。 金露丸 《素問(wèn)病機(jī)氣宜保命 集》卷下方。治天行時(shí)病 , 內(nèi)傷 冷 物飲食 , 心下痞悶。桔梗二兩 , 大 黃一兩, 枳實(shí) ( 炒 ) 五錢(qián) , 牽 牛頭末 二錢(qián)半。為末 , 飯丸如梧子大。每 服三十丸 , 食后溫水送下。常服則 用十丸至二十丸。 蓽澄茄丸 《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 方·五臟門(mén)》方。治脾 胃虛弱 , 胸 膈不快, 不進(jìn)飲食。蓽澄茄不拘多 少。為末 , 姜汁打神曲末煮糊為丸 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 , 食后淡湯 送下。 《類(lèi)證治裁》卷六方。治 鼻 塞不聞香臭。薄荷二錢(qián) , 荊芥穗一 152 傷食厭食 九畫(huà) ] 錢(qián) ,蓽澄茄二分。為細(xì)末 , 蜜丸 , 含 化下。 草豆蔻撥刀 《太平圣惠方》 卷五方。治脾胃虛弱 , 嘔逆不能飲 食。草豆蔻 ( 去皮 ) 二枚 , 高良姜半 兩 ,生姜汁半合。前二味為 末 , 以 水一中盞 , 煎取二合 , 并生姜汁搜 白面四兩為撥刀。以羊肉臛汁內(nèi) , 煮令熟 ,空腹食之。 茱萸 消石 湯 《備 急千 金要 方》卷十六方。治久寒不欲飲食 , 數(shù)十年澼飲。吳茱萸八合 , 硝石一 升 ,生姜一斤。水酒各一斗 , 煮藥 取四升。服二升 , 病即下 , 病去勿 更服。初下如泔 , 后如污泥 , 若如 沫 渣。吐 者 更 可 服 之。養(yǎng) 如 乳 婦法。 茱萸膏 治脾氣虛寒 , 氣脹咽 滿(mǎn) ,食不下通 , 噫宿食臭。方見(jiàn)“虛 損·茱萸膏”。 茯苓 丸 治 初 生 兒不 吮 乳。 方見(jiàn)“溫病·茯苓丸 ”。 梔子豉湯 治進(jìn)宿食、變質(zhì)之 物而 傷胃。方 見(jiàn)“傷寒 · 梔 子豉 湯 ”。 枳術(shù)丸 《內(nèi)外傷辨惑論》卷 下引 張潔 古 方。功 能 健 脾消 痞。 治脾胃運(yùn)化無(wú)力, 飲食停滯 , 腹脹 痞滿(mǎn)。枳實(shí) ( 麩炒黃色 ) 一兩 , 白術(shù) 二兩。為末 , 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 子大。每服五十丸 ,不拘時(shí)服。 枳實(shí)散 治食積腹脹 , 按之實(shí) 痛 ,或起一條杠 , 或見(jiàn)壘壘小塊 , 或 痛而 欲 利 , 利 后 稍 減。方 見(jiàn)“痢 疾·枳實(shí)散 ”。 撾脾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 方》卷十方。功 能快氣解酒進(jìn)食。 治脾胃不快 , 宿酲留滯 , 嘔吐酸水 , 心腹 脹 痛 , 不 思飲 食 , 傷 冷泄 瀉。 麻油四兩, 良姜十五兩 , 茴香 ( 炒 ) 七兩半, 甘草十一兩七錢(qián)半。用鹽 一斤同藥炒 , 為細(xì)末。每服一錢(qián) , 白湯點(diǎn)下。 《幼科發(fā)揮》卷四方。 治胸中 宿食 蘊(yùn) 蒸之 熱。枳 實(shí) ( 麩 炒) 、厚樸 ( 姜汁 炒 ) 、大黃各等分。 為末 ,神曲糊丸如麻子大。每服量 大小虛實(shí) , 溫水送下。 順氣丸 《圣濟(jì)總錄》卷 一 百七十五方。治小兒乳食不化 , 腹 急氣逆。巴豆 ( 去皮 , 分作二十片 ) 十粒 ,胡椒二十粒 , 丁香二十粒, 青 橘皮( 全者 , 湯浸去白, 每放入巴豆 半粒 , 胡 椒、丁 香 各一 粒 , 用 線 纏 之) 二十枚。米醋一升煮 , 醋干 取 出 , 焙 干為 末 , 爛 飯 丸如 粟米 大。 每服 二 丸 , 米 飲 送下。量 兒 大 小 加減。 《醫(yī)方類(lèi)聚》卷七十五引《施 圓端效力》方。治咽膈痞痛 , 失音 , 不語(yǔ)如啞。杏仁 ( 去 皮尖、炒 ) 、桂 各半兩。為末 , 蜜丸如彈子大。每 服一丸, 含化。 香砂枳實(shí)丸 《景岳全書(shū)》卷 五十 四 方。治 氣 滯 停食 , 脘 痞 胸 滿(mǎn) ,不思飲食。木香、砂仁各五錢(qián) , 枳實(shí)( 麩炒 ) 一兩 , 白術(shù) ( 米泔炒 ) 二 兩。為末 , 荷葉裹米燒飯丸如梧子 大。每服五十丸 ,白術(shù)煎湯送下。 勝金丸 《博濟(jì)方》卷二方。 治冷熱氣不和 , 不思飲食 , 或腹痛 刺。梔 子、川 烏 頭 各 等 分。為 末 , 酒 糊 丸如 梧 子大。每 服 十 五 丸 , 生姜湯送下。如小腸氣痛 , 炒 茴香蔥酒下二十丸。 《圣 濟(jì) 總錄》卷 五十 五 方。 治心氣痛。干漆 (炒煙盡 ) 半兩 , 桂 傷食厭食 九畫(huà)~十畫(huà) 153 ] (去粗皮 ) 、三棱 ( 生用 ) 各一兩。為 末 ,面糊丸 如梧子 大。每服 一丸 , 用新綿灰一錢(qián)匕 , 熱酒調(diào)送下。如 有塊即下赤黃水或下血 ,臨臥再服 一丸。 《圣濟(jì)總錄》卷一百四十 一方。治痔疾。雌黃 ( 研 ) 半兩 , 白 礬( 研 ) 一兩 , 麝香 (研 ) 一大錢(qián)。合 勻 , 醋 半盞 , 慢火 熬至 一 半, 再研 勻 ,熬成膏 , 更入麝香 ( 研 ) 及煎餅 各少 許 , 和丸 如 綠 豆大。每 服十 丸 ,夜臥水送服。再用一丸 , 漿水 化開(kāi) ,涂痔上。 《楊氏家藏方》卷 十三方。治諸般痔疾。貫眾、萆薢 各等分。為末 , 醋煮面糊為丸如梧 子大。每服四十丸 , 熟水送 下 , 空 腹食前用。也可入麝香少許作散 , 每服二錢(qián) , 煎阿膠湯或酒調(diào)服。以 出穢膿血、生肌為效。 《圣濟(jì)總錄》卷一百五十方。 治風(fēng)毒眼癢痛 , 連瞼赤爛 , 及暴赤 眼。銅綠、白礬各等分。炭火燒令 煙盡 ,為細(xì)末 , 沙糖和丸如豌豆大 , 于南粉末內(nèi)滾過(guò)。每用二丸 , 以熱 湯半盞浸化 , 洗眼 , 如冷更暖 , 洗三 五次。 獨(dú)圣湯 治脾胃不足 , 過(guò)食瓜 果或麥 面所 致心腹 堅(jiān)脹 , 痛悶不 安。方見(jiàn)“衄血·獨(dú)圣湯 ”。 獨(dú)圣散 治諸 風(fēng)痰宿食停滯 上膈當(dāng)吐者 , 及果食積滯 , 心腹脹 痛。方見(jiàn)“破傷風(fēng)·獨(dú)圣散 ”。 獨(dú)行丸 《醫(yī)學(xué)心悟》卷三方。 治中食 ,胸高滿(mǎn)悶 , 用吐法不效者。 大黃 ( 酒炒 ) 、巴豆 ( 去殼、去油 ) 、干 姜各一錢(qián)。為末 , 姜汁為丸如黃豆 大。每服五至七丸 , 姜湯化下。若 服后瀉不止 , 用冷粥飲之 ; 若昏暈 不醒 ,四肢僵硬 , 但心頭溫者 , 抉齒 灌之。 姜曲丸 治食積瀉。方見(jiàn)“泄 瀉·姜曲丸”。 姜棗丸 治胃寒痰逆 , 噫醋吞 酸 ,胸膈不利 , 不思飲食。方見(jiàn)“吞 酸嘈雜·姜棗丸”。 姜蜜煎 《圣濟(jì)總錄》卷四 十 六方。治脾胃 氣虛弱 , 不能飲食 , 肌體黃瘦。生 姜汁一合 , 蜜一合 , 生地黃汁一升。相和 , 慢火煎成稀 餳。每服 , 半匙 , 溫酒化服 , 空腹晚 食前各一次。 高良姜丸 治宿食內(nèi)停 , 醋心 吐沫 , 氣逆脹滿(mǎn)。方見(jiàn)“痰飲· 高 良姜丸”。 高良姜散 治卒心痛 , 腹脅氣 脹 ,不欲飲食。方見(jiàn)“胃痛脘痞 · 高良姜散 ”。 酒煮 黃 連 丸 治 食積 泄 瀉。 方見(jiàn)“泄瀉·酒煮黃連丸”。 消谷丸 亦名消食 丸。方 見(jiàn) 本病證門(mén)“消食丸”。 消脹丸 《楊氏家藏方》卷 五 方。功能快氣寬 中。治宿食積 滯 腹脹。木香、檳榔、黑牽牛子 ( 炒 )、 蘿卜子 ( 微炒 ) 各等分。為末 , 滴水 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 食后 生姜蘿卜湯送下。 消食丸 《備急千金要方》卷 十五方?!肚Ы鹨矸健酚置韧?。 治寒在胸中 , 數(shù)年不能食。又治反 胃翻心。小麥糵、曲各一升 , 干姜、 烏梅各四兩。為末 , 蜜丸。每服十 五丸加至四十丸、日二 服?!妒?濟(jì) 總錄》又治傷寒后脾胃氣虛 , 不嗜 食 ,及新虛不勝谷氣者。 消食 斷下 丸 《備急 千 金 要 154 傷食厭食 十畫(huà)~十二畫(huà) ] 方》卷 十 五 方。治 脾 寒 不 能 食。 曲、大麥糵各一 升 , 吳 萸四兩。為 末 ,蜜丸如 梧子大。每服十 五丸 , 日三次。 消積 丸 《小 兒藥 證直 訣》卷下方。治小兒傷食積 滯 , 大 便酸 臭。丁香 九 個(gè) , 縮 砂 仁 十二 個(gè) , 烏 梅肉 三個(gè) , 巴 豆 ( 去皮 油心 膜) 二個(gè)。為末, 面糊丸如黍米大。 三歲以 上每 服三五 丸 , 以 下二三 丸 ,溫水送下 , 不拘時(shí)候?!镀諠?jì)本 事方》用治小兒食積 , 口中氣溫 , 面 黃色 白 , 多 睡 , 大 便 黃 赤 臭 穢。 亦名百消丸。方見(jiàn)本病證門(mén)“百 消丸”。 《幼 幼集成》卷三 方。治小 兒食停胃口 而作吐。砂 仁 ( 酒炒 ) 十二個(gè) ,公丁香九個(gè) , 巴豆仁 ( 壓去 油) 二個(gè) , 烏梅肉 ( 蒸 , 內(nèi)核 ) 三個(gè)。 為末 ,米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 丸 ,白湯送下?!队卓漆屆浴酚弥涡?nbsp; 兒吐瀉 ,大便酸臭。 寬中丸 《三因極一病證方 論》卷十六方。治氣滯不快 , 飲食 不消 ,胸膈痞塞 , 凝痰聚飲 , 頭痛胸 痞狀如傷寒。附子 ( 炮去皮臍 )、木 香( 炮 ) 、青皮、大黃 ( 濕紙裹煨 ) 各 等分。為末 , 醋煮 糊丸如梧 子大。 每服十丸 , 姜湯 送下。頭疼 甚 , 調(diào) 救生散 ( 菊花蒂 , 川芎 , 煅石膏 , 甘 草) 送 下。 《赤水 玄 珠》卷 十三 方。治胸膈痞悶 , 停滯飲食。山楂 肉蒸熟。研細(xì)末 ,為丸。 調(diào)氣散 《太平圣惠方》卷 八十四方。治小兒腹內(nèi)冷熱不調(diào) , 不能飲食。白術(shù)三分 , 人參 ( 去蘆 頭) 三分 , 甘草 ( 炙微赤 , 銼 ) 三分 , 厚樸( 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 一兩。為末。每用一錢(qián) , 加生姜少 許 , 水 煎 溫 服。 量 兒 大 小 , 加 減 用之。 《類(lèi)編朱氏集驗(yàn)醫(yī)方》卷 六 方。治老人大小 便不通。生姜 半 兩 ,蔥 (根葉并泥 ) 一莖 , 鹽一捻, 豆 豉三十粒。搗爛 ,安敷臍中。 桑耳丸 治宿食停 滯。方 見(jiàn) “痰飲·桑耳丸”。 黃龍?zhí)贉?治宿食不消 , 吐痢 不止。方見(jiàn)“霍亂·黃龍?zhí)贉薄?nbsp; 麻豆散 《備急千金要方》卷 十五方。治脾氣弱 , 不下食。大豆 黃二升, 大麻子 (熬令香 ) 三升。為 末 ,每服一合 ,飲和服 ,日四五次。 葶藶 丸 治 小 兒 乳食 不 和。 方見(jiàn)“消渴·葶藶丸 ”。 椒樸丸 《博濟(jì)方》卷 二 方。治脾胃虛乏 , 伏積冷氣 , 不思 飲食或飲食不消 , 多困羸瘦 , 面黃 口淡。厚 樸 ( 姜 炙 ) 十 兩 , 漢 椒 十 兩 , 鹽花 十兩 , 黑附 子 ( 炮 ) 二 兩。 藥合水十碗 , 煎至水盡 , 取 出焙干 為末 , 蜜、糯 米粉 和 丸如 梧子 大。 每服二 十至 三十丸 , 空腹 溫酒 送 下。如 大 腸滑 泄 , 生姜 米 飲 湯 送 下。 《蘇 沈 內(nèi) 翰良 方》卷 三 方。 治脾胃虛冷 , 歲久不思飲食 , 或發(fā) 虛腫 ,或日漸羸瘦 , 四肢衰倦 , 吐利 無(wú)節(jié) , 一 切 脾 虛 諸 癥。漢 椒 ( 去 目) 、厚樸 (去粗皮 , 銼 ) 、茴香、青鹽 各二兩。水二升 , 煎藥令干 , 焙燥 為末 ,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 十丸 ,米飲及鹽湯送下。病深者日 三服。 《醫(yī)方類(lèi)聚》卷一百二十 一 引《施圓 端效方》方。治婦人血 海 虛冷 , 臍腹 痛 , 崩漏赤白。又治 胃痛脘痞 二畫(huà) 155 ] 男子腎虛 , 下元久弱。川椒 ( 去目 , 炒出汗 ) 二兩 , 蒼術(shù) ( 去皮 , 酒浸曬 干) 四兩 , 干姜四兩 , 厚樸 ( 與姜同 炒) 二兩。為末 , 酒糊為丸如梧子 大。每服三十丸 ,食前溫酒送下。 硫磺粥 《太平圣惠方》卷九 十七方。治脾胃氣弱久冷 , 不思飲 食。硫磺 ( 細(xì)碎 ) 一 分 , 白 粱 米二 合。水煮米作粥 , 入硫磺末及酒二 合 ,攪令勻 ,空腹食。 脾積丸 治食積、茶積 , 飲食 減少 , 面黃腹痛。方見(jiàn)“積聚·脾 積丸”。 溫白丸 治脾胃虛寒 , 宿食不 消。方見(jiàn)“傷寒·溫白丸 ”。 膩粉丸 《太平圣惠方》卷八 十九方。治小兒乳癖 , 脅下結(jié)塊不 消。膩粉一錢(qián) , 雀糞 ( 微炒 ) 一分。 為末 ,棗肉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一 丸 , 水 送 下服。以 下黏 滯 惡 物為 效。量?jī)禾搶?shí)大小 ,以意加減。 褐丸 子 《類(lèi) 編朱 氏集 驗(yàn)醫(yī) 方》卷十一方。治傷寒臌脹。蘿卜 子( 炒 ) 、莪術(shù) ( 炮 ) 各一兩 , 胡椒半 兩。為末 , 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十 五丸 ,煎蘿卜湯送下, 不拘時(shí)。 薤白飲 《圣濟(jì)總錄》卷三 十二方。治傷寒后脾胃虛冷 , 嘔逆 不下食。薤白 ( 切 ) 五莖 , 生姜 ( 切 ) 一兩 , 附子 ( 炮 ) 一分。水煎去渣 , 再煎沸 入雞 子白一 枚 , 攪 勻空腹 溫服。 《圣濟(jì)總錄》卷一百七十八 方。治小兒血痢。薤白 ( 切 ) 十莖 , 香豉一合半 , 山梔仁五枚 , 黃連 ( 去 須) 半兩。除香豉外 , 余三味為末。 一二歲兒每用一錢(qián)匕 , 入香豉二七 粒 ,薤白 ( 切 ) 一莖 , 水煎分二次溫 服 ,量?jī)捍笮?,加減服用。 橘半枳實(shí)丸 《醫(yī)學(xué)入門(mén)》卷 七方。治飲食傷脾 , 停積痰飲 , 脘 痞胸滿(mǎn)。橘皮、枳實(shí)、半夏各一兩 , 白術(shù)二兩。為末 , 荷葉裹米燒飯為 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六十丸 , 橘 皮煎湯送服。如食不消 , 加神曲、 麥芽 ;氣逆加木香、白豆蔻 ; 胃脘痛 加草豆蔻 ; 氣升加沉香。 橘皮枳實(shí)丸 《蘭室秘藏》卷 上方。治元?dú)馓撊?, 飲食不消 , 或 臟腑不調(diào) , 心下痞悶。橘皮、枳實(shí) (麩炒黃色 ) 各一兩 , 白術(shù)二兩。為 末 , 荷葉裹 燒飯 為丸 如綠 豆一 倍 大。每服五十丸 ,開(kāi)水送下。 藿香半夏丸 治胸膈有痰 , 脾 胃積聚 , 噫酸吞酸 , 不思飲食。方 見(jiàn)“吞酸嘈雜·藿香半夏丸”。 藿香安胃散 治脾胃虛弱 不 欲食 , 食 即 嘔 吐。方 見(jiàn)“嘔 吐 呃 逆·藿香安胃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