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是指以患者自覺腰部疼痛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病癥。腰痛作為一個癥狀,常出現(xiàn)在多種疾病中。本篇主要辯治以腰痛為主要證候的一種病證。它為針灸臨床所常見,只要辯證正確,處方中的,效果甚好。絕不可單純地以痛止痛,以止痛為主。現(xiàn)代醫(yī)學的腎臟疾病、風濕病、類風濕病、腰部肌肉勞損、隱性脊柱裂、脊椎外傷等,以腰痛為著者,可參考本篇進行辯證治療。分別可獲治愈。 臨床表現(xiàn)有寒濕、濕熱、瘀血、氣滯、氣滯血瘀、氣血虧虛和腎虛腰痛等?,F(xiàn)將以上幾個證型的證治和病案舉例,分述如下。 【辯證治療】腰痛的辯證,首先分辨表里、虛實、寒熱。大抵感受外邪所致者,其證多屬表屬實,兼寒、兼熱;由腎精虧損和氣血虧虛所致者,其證多屬里屬虛;新病多實,久病多虛。在治療方面,應審因辯證,進行治療,而不可以痛止痛。止痛是目的,關鍵在于用什么治療法則,達到止痛的目的。 肥大性脊椎炎(在腰椎部);屬于祖國醫(yī)學中的腰痛范疇。督脈貫脊屬腎,腎主骨藏精生髓,腰椎、脊柱屬腎。本病與腎關系密切,臨證又多兼腎虛癥狀,其病理類型、治則、取穴也與腎虛腰痛基本相同。它屬勞損、衰退性病變,臨床又多見氣血虧虛癥狀,可補益氣血;或施用補腎壯腰和益氣養(yǎng)血之法。 腰大性脊椎炎和腰肌勞損性腰痛(多見氣血虧虛和腎精虧虛),易于發(fā)生何腰扭傷,發(fā)生后以扭傷性腰痛取穴施治,待劇痛緩解,仍以腎虛腰痛或氣血虧虛性腰痛治之。 1寒濕腰痛:腰部冷痛重著,逐漸加重,轉側不利,靜臥疼痛不減或反而加重,陰雨、感寒疼痛加劇,得暖痛減。舌苔白膩,脈沉而遲緩。寒重者兼見腰部拘孿難以屈伸,晚間休息反覺疼痛,晨起活動后稍有減輕。 治則:散寒除濕,溫經(jīng)通絡。 取穴:靈骨、木火、中白;瀉灸腎俞、阿是穴,若痛甚肢冷上方加補命門、溫腎祛寒,或針補關元配燒山火,合溫熱感走達腰部及兩下肢,溫陽逐寒。 2濕熱腰痛:腰重熱痛,久坐增劇,活動稍減,陰雨或感熱則疼痛加重,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象濡數(shù)。 治則:清熱利濕、舒筋活絡。 取穴:針瀉陰陵泉、膀胱俞(配透天涼)、阿是穴;或針瀉三焦俞、膀胱俞、阿是穴,均配透天涼。 3瘀血腰痛:腰痛如刺,痛處不移,壓痛明顯,輕則俯仰不便,重則不能轉側,痛處拒按,或見震動痛,活動受限。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治則: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取穴:腰肌疼痛明顯者,患側委中刺血,或針瀉以痛為腧的阿是穴(痛處2至3針)。若腰部疼痛明顯者,針瀉人中、阿是穴,通絡止痛。若瘀血挾有風寒或寒濕者,可針瀉三陰交、阿是穴(加灸),活血祛瘀、散寒止痛。 4氣滯腰痛:腰痛時輕時重,重則不能俯仰,甚則行走困難,轉側不利,咳嗽震痛,痛處走竄不定。 治則:理氣活絡。 取穴:二角明、鼻翼穴、針瀉間使行氣散滯,或配瀉以痛為腧的阿是穴。 當然腰痛還有腎虛性的、氣滯血瘀型的,此兩類在前面已論述,請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