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佳佳樓主古藺歷史沿革 古藺歷史沿革 古代為西南夷地,系彝、苗、羿人聚居地。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納溪縣以南設置羈縻藺州,古藺屬羈縻藺州地域。 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古藺屬潼川府瀘州。元代,古藺先屬四川行省永寧路,后屬四川行省永寧宣撫司。 明代,古藺先后屬永寧長官司、永寧安撫司、永寧宣撫司和四川布政使司敘州府敘永軍糧廳。明洪武四年(1377年)置永樂衛(wèi),二十三年置白撒(今白沙)千戶所,衛(wèi)所 隸貴州都司。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裁敘永軍糧廳并入永寧縣,古藺屬永寧縣。雍正九年(1731年)置古藺巡檢司于古藺州隸敘永廳,置赤水分縣于赤水河,隸永寧縣。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正月廿五日(2月26日),永寧縣自今敘永東城移至古藺場。宣統(tǒng)元年(1909),改縣名永寧為古藺,屬永寧直隸州管轄。 天啟三年(1630年)置敘用善后廳后改為敘用軍糧廳。 1911年11月27日,古藺保路同志會在縣城召開群眾大會,宣布古藺獨立,成立古藺縣大漢軍政府,李曉青任都督。同年12月6日,蜀軍政府派馬集成等13人來藺視察。次日,李曉青派兵殺害馬集成一行12人及同志軍10人。同月21日,殺害古藺同盟會重要成員周南,史稱“打馬殺周”。 民國二年(1913年),古藺屬下川南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古藺屬四川省政府,同年廢永寧直隸州,古藺縣隸屬于四川省永寧道。改軍政府為縣知事公署。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古藺屬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區(qū)。 民國19年隸四川省政府,21年裁赤水分縣隸四川第七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12月10日,古藺縣解放,隸屬川南行政區(qū)瀘縣專員公署。 解放初期,為適應土地改革,縮小區(qū)劃范圍,1952年,古藺縣屬四川省隆昌專員公署。1953年古藺縣設16個區(qū)6個鎮(zhèn)162個鄉(xiāng),后幾經(jīng)調整,1958年改鄉(xiāng)為人民公社,1960年改隸瀘州專區(qū),古藺縣隨瀘州專區(qū)并入宜賓專區(qū)。1984年復改人民公社為鄉(xiāng),古藺縣轄10個區(qū)1個直屬鎮(zhèn)72個鄉(xiāng)一個區(qū)轄鎮(zhèn)1985年劃歸瀘州市轄,1985年,省轄瀘州市成立,古藺縣屬瀘州市。 1987年經(jīng)省政府批準大村區(qū)所屬的復陶、二郎、新華三個鄉(xiāng)合并組建二郎鎮(zhèn),將箭竹、烏龍、大寨、馬嘶4個鄉(xiāng)(馬嘶鄉(xiāng)從建新劃入部分地域)改建為苗族鄉(xiāng)。1992年撤區(qū)并鄉(xiāng)建鎮(zhèn),將古藺縣組建為12個鎮(zhèn)17個鄉(xiāng)(其中4個苗族鄉(xiāng))。 1997年,古藺縣面積3181平方千米,人口70.8萬,轄12個鎮(zhèn)、17個鄉(xiāng)(包括4個民族鄉(xiāng)),614個行政村、22個居委會、4558個村民小組。 2004年,古藺縣行政村由原來的614個減少到269個:1000人以下的村有1個;1001至2000人的村有44個;2001至3000人的村有137個;4000人以上的村有24個。轄29個鄉(xiāng)(鎮(zhèn)),269個村。2004年,古藺縣全面推行強村擴組,古藺縣由原來的614個行政村調整為269個行政村,23個居民委員會調整為16個社區(qū)。村建制調整后,有的鄉(xiāng)僅管轄2—3個行政村。 2004年底,古藺縣轄12個鎮(zhèn)、13個鄉(xiāng)、4個民族鄉(xiāng)(馬嘶苗族、箭竹苗族、大寨苗族、烏龍苗族),269個村委會、16個居委會(社區(qū))(其中城市社區(qū)3個),4558個村民小組。古藺縣面積3182.3平方千米(實控3183.5平方千米),年末總人口801544人。 2006年末,轄12個鎮(zhèn)、14個鄉(xiāng)(其中3個民族鄉(xiā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