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上期給大家講的,女人為什么需要做艾灸,這期給大家講艾灸的分類以及如何操作。 艾柱灸 艾炷灸:是將艾絨作成圓錐形艾炷,置于腧穴上點燃施灸。 艾炷叫做灸一壯。分大、中、小三種 >>>>直 接 灸 灸將艾炷直接放在腧穴皮膚上施灸;(無瘢痕灸、瘢痕灸) ⑴ 無瘢痕灸(非化膿灸) 方法:在腧穴皮膚涂凡士林,將麥粒大小的艾炷放置腧穴上施灸,至患者略感灼痛即移去或按滅艾炷,灸3~7壯,以皮膚出現(xiàn)輕度紅暈為度。 適應癥:慢性虛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暈、慢性腹瀉、風寒濕痹和皮膚疣等。 ⑵ 瘢痕灸(化膿灸) 方法:在腧穴皮膚涂上大蒜液,放置艾炷點燃施灸,燃盡后方可換炷,每換一壯即涂大蒜液一次,可灸7~9壯。 處理:灸后在腧穴敷上灸瘡膏藥(淡水膏),大約1周化膿,化膿后每日換膏藥一次,保持局部清潔,45天左右愈合,留有疤痕。 適應癥:哮喘、慢性胃腸炎、瘰癘等。 注意: 灸瘡化膿期間局部注意清潔,避免感染 >>>> 間接灸 在腧穴皮膚上加墊藥物后再放艾炷施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 ⑴隔姜灸 操作:將新鮮的生姜切成直徑2~3cm,厚度0.2~0.3cm的薄片,用針在中間刺數(shù)孔便于熱力傳導,把姜片置于腧穴上,再在上面放置蠶豆大或黃豆大的艾炷,點燃施灸至感到灼熱時,換炷再灸一般可灸5~10壯,至腧穴皮膚潮紅濕潤為度 生姜功效:具有解表散寒、溫中行氣的功效 隔姜灸適應癥:外感風寒和脾胃虛寒的嘔吐、 胃脘痛、腹痛、泄瀉以及風濕痹痛等病癥。 ⑵ 隔蒜灸 操作:把大蒜切成厚度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刺數(shù)孔,上置艾炷后,置于腧穴或患處,點燃至感到灼熱時,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壯。 功效:消腫散結、拔毒止痛的功效,適用于肺結核、腹中積塊及未潰瘡瘍等證。 ⑶ 隔鹽灸 操作:在神闕穴上填滿細食鹽,上置艾炷施灸,稍感灼痛即更換艾炷。 功效:有回陽、救逆、固脫之功效,用于急性寒性腹痛、吐瀉、中風脫證等。一般不拘壯數(shù),灸至汗止脈起、四肢溫暖為止。 (4)隔附子餅灸 方法:附子研細末,黃酒調(diào)和做成餅,直徑2~3cm,厚度0.5~0.8cm,中間刺數(shù)孔,上置艾炷,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點燃施灸。 功效:附子辛溫大熱,有溫腎補陽的作用。本法常用于各種陽虛證,如陽痿、早泄、遺精或外科陰疽、瘡瘍久潰不斂的病證。 艾卷灸(懸灸、實按灸)>>>> 懸灸 概念:懸灸是將艾條懸于腧穴皮膚上方一定高度上進行熏烤,艾條點燃端不接觸皮膚。(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⑴ 溫和灸 操作: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穴位施灸,距離皮膚約2~3厘米進行熏烤,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每穴約灸10~15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 適應癥:一切虛寒證、腎虛腰痛、胃痛、虛寒性痛經(jīng)、糾正胎位、崩漏和保健灸等。 ⑵ 雀啄灸 操作: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穴位施灸,但艾條點燃的一端與穴位皮膚的距離不固定,象雀鳥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移動施灸 適應癥:臨床多用于治療小兒疾病、急癥搶救、肩周炎等。 ⑶ 回旋灸 操作:將點燃的艾條一端接近施灸部位,距皮膚3cm左右,平行往復回旋施灸 適應癥:臨床用于治療風寒濕證、神經(jīng)麻木和廣泛性皮膚病等 >>>> 實按灸 操作:在所灸的穴位上,覆蓋10層棉紙或5~7層棉布,再將藥艾條(太乙神針、雷火神針)艾火隔著紙或布,緊按在穴位上,使熱力透達深部。若艾火熄滅可重新點燃,如此反覆施灸5~10次。 適應癥:風寒濕痹、痿癥、腹痛及泄瀉等癥。 太乙神針(通用方):艾絨100g、硫黃6g,麝香、乳香、沒藥、松香、桂枝、杜仲、枳殼、皂角、細辛、川芎、獨活、穿山甲、雄黃、白芷、全蝎各3g組成。 雷火神針(《針灸大成》):沉香、木香、乳香、茵陳、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g,麝香少許,艾絨60g組成。 溫針灸 操作:針刺得氣后,留針于適當深度,針柄上置長約1.5cm的艾卷(或艾絨)點燃施灸;只待燃盡除去灰燼再將針取出。 適應癥:既要留針又需施灸的疾病。腰背痛、關節(jié)冷痛等疾病 注意:防止灰燼脫落燒傷皮膚。 溫灸器灸 概念:溫灸器是一種常用施灸的器具,臨床常用的是溫灸盒、溫灸筒。 操作:施灸時,將艾絨點燃后放入溫灸盒或溫灸筒里的鐵網(wǎng)上,然后將溫灸盒、溫灸筒放在施灸部位15~20min即可。 適用于:灸治腹部、腰部的一般常見疾病。 其他灸法 概念:又稱非艾條灸,是指以艾絨以外的物品作為施灸材料的灸治方法。(燈火灸。天 灸:蒜 泥 灸,細 辛 灸,天南星灸,白芥子灸) >>>> 燈火灸 概念:又稱燈草焠、燈草灸、油埝灸,也稱神燈灸,是民間沿用已久的簡便灸法。 操作方法:取10~15㎝燈心草,蘸麻油浸漬入3~4㎝,點燃后對準腧穴(如角孫、長強等),猛一接觸聽到“叭”的一聲迅速離開,如無爆焠之聲可重復一次。 適應癥:燈火灸用于小兒痄腮、喉蛾、吐瀉、麻疹、驚風等病癥。 >>>> 天灸 概念:又稱藥物灸、發(fā)泡灸,是一種不用火的灸法。將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藥物敷貼于腧穴,貼后腧穴皮膚出現(xiàn)紅暈,感到溫熱猶如施灸,甚至局部皮膚可起泡。 天灸的藥物:單味中藥:白芥子、細辛、天南星、大蒜等; 復方制劑:復方白芥子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