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 成】破故紙四兩酒浸一宿炒(25克);五味子三兩炒(15克);肉豆蔻二兩面裹煨(15克);吳茱萸一兩鹽湯炮(10克);生姜八兩(20克);大棗百枚(15克)。 注:本方原為丸藥方,括號內(nèi)所加為變湯劑的參考用量。 【煎 服 法】丸藥法:取前四位為細(xì)末,將姜、棗同煮,候棗爛,取棗肉合藥末為丸,每服二錢,淡鹽湯下,臨臥服。 煎服法:取上藥(括號內(nèi)劑量)放入500毫升水中,煮取約250毫升,分二服,早晚各一次。 【講 解】本方乃治療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陽,致脾腎陽虛泄瀉的名方。至于所虛之輕重不同,或兼有氣滯、寒凝、氣陷等而造成的泄瀉腹痛,溏泄無度,久泄脫肛等亦可酌情加減應(yīng)用。方中以補(bǔ)骨脂辛溫善補(bǔ)命門火衰為君,以溫腎暖脾;以肉豆蔻溫中澀腸、五味子酸斂固澀、吳茱萸辛熱補(bǔ)火燥濕為臣,君臣相合能溫補(bǔ)脾腎之陽,收攝腸道之氣,使得固閉而不瀉,以生姜、大棗為佐,取其生姜溫暖中土,驅(qū)散陰寒,大棗甘溫補(bǔ)脾,健中止瀉,共同組成大補(bǔ)下焦元陽,溫補(bǔ)中土陽氣,并能澀腸止瀉的專治火衰泄瀉的良方。 本方用意在于溫陽、收斂、止瀉,故虛寒久瀉宜用。濕熱瀉,苔膩脈滑舌紅,便下不爽如??;積滯傷食瀉,舌苔厚、黃,少津,瀉下敗腐,脈象滑實(shí),得瀉較適;外感瀉,風(fēng)寒襲中,腹痛作瀉,而外感證象俱在,均非所宜用,以防火上澆油,閉門留寇。 【臨證應(yīng)用】主用于命門火衰,脾土失溫的五更瀉,每于凌晨3-5時(shí)左右即須如廁,曾溫被暖房而不能改,以命火不足使然,一般無腹痛或甚輕微,兼見命火與中陽不足之象,如四肢不溫,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脘悶少食,食輒作脹等,本方兩溫脾腎,故于此等病效佳。四神,言四藥之效如神。 若腎陽衰甚,腰腹冷痛,足冷如冰,泄瀉無度者,可加炮附子、肉桂以助溫補(bǔ)腎陽之力,真陽旺則證自解。 若陽虛寒襲,臍腹冷痛,其痛較著者,需加溫驅(qū)散寒邪、理氣止痛之品,如小茴香、煨木香等。 若土虛而木盛,并有病瀉陣陣,面青脅脹或少腹兩側(cè)痛者,可加臺烏藥、川郁金等疏泄木郁,行郁止痛。 若泄瀉日久,肛脫不收,自覺中氣不足,言微息短者,可加炙黃芪、土炒白術(shù)、黨參等補(bǔ)益中氣,以及川升麻升提之。 本方之變化尚有: 僅用破故紙、肉豆蔻二味,為二神丸,棗肉為丸,治年久虛泄,全不進(jìn)食。 單用五味子、吳茱萸,名五味子散,用意亦在溫陽收澀止瀉,主治大略相同。 本方去五味子散,加木香、茴香,名澹寮四神丸,止?jié)p而溫理氣機(jī)、行氣止痛之力強(qiáng),治陽虛便溏、久瀉、五更瀉中腹痛較重者。 又,去五味子散后,加神曲、麥芽,亦為澹寮四神丸,治脾氣不開,全不思食,如上而兼有輕微食飲停滯未化者。 包潘良——在線輔導(dǎo) 浙江省東方中醫(yī)信息化技術(shù)研究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