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系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其中的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tài)。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 天地是個大宇宙,我們人體是個小宇宙,太極在人體則可以理解為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的狀態(tài)。 《清凈經(jīng)》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天地的生育運行離不開道,那么我們人體同樣離不開道,宇宙萬物都是道的產(chǎn)物,我們只是宇宙萬物中的一部分,所以如果想要生存或者說活的更好都不能與大自然抗衡,要順應自然,符合道的規(guī)律才能健康長壽。違背自然規(guī)律就會生病,而醫(yī)生所能做的只是運用針,灸,推拿,藥物的偏性等來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人體的內部氣血循環(huán)流暢,升清降濁,臟腑之間相生相克相互制約,相輔相成。 我們的藥物可以調整人體陰陽,陰陽九針可以借助道調平人體能量分布,那么艾灸一樣也可以達到這個目的,醫(yī)理相通,這樣臨床中我們就可以任意選用病人能夠接受的方式達到我們想要的治療效果,宇宙間的所有能量都是相通的,道無處不在。 道家偏于修身,佛家偏于修心,我們可以借用道家的修行模式來把疾病去掉,再修身養(yǎng)心性,后天返先天。 少年不戒色,傷精會影響頭部的能量輸送,進而出現(xiàn)神經(jīng)衰弱,智力減退。 看一個人有沒有靈氣,就是看精足不足,精不足,會導致精神渙散,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反應遲鈍。 從骶骨到頭部中間的通道是脊柱,脊柱有24節(jié),正好對應24個節(jié)氣,腰物五和骶骨之間,對應的是冬至,冬至一陽生,說明這里是陽氣開始生發(fā)的地方! 如果把骶骨比作電池,那么脊柱就是線路,頭部是電線那端連接的電器,其中這些環(huán)節(jié)都很重要,哪一段出現(xiàn)問題都會影響到頭部的能量攝入。 大自然中地氣上為云,天氣降為雨;修行上講:白云朝頂上,甘露灑須彌。 上升的是氣,下降的是雨,如果長期不下雨,大地就會干涸,在人體,如果陽氣不能轉化為陰液,不隨心火下降,可以導致骶骨能量不足。 當艾灸骶骨八髎時,下焦的陰寒可以被氣化,陰邪氣化后,可以上升至腦,濟心腦之熱! 腎水上升,心火下降,水火既濟。 臨床上遇到腳涼而又心煩的患者,說明是上熱下寒,這樣的病人太多了,非常適合灸八髎,啟陰濟陽,促進一氣周流,自體循環(huán)。 我們正常人表現(xiàn)應是腳熱,而頭腦時刻保持著一絲清涼,清醒,這樣才能身體健康,做事才能做好。 長壽的人共同點就是:”心態(tài)平和,心神清靜“,這才是長壽的核心和秘訣。 有句話叫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只要順道而成,身體自然精滿氣滿,之后形成良性循環(huán)。 操作從后天之本的中脘開始灸10分鐘,依次是關元5分鐘,八髎灸30分鐘,大椎10分鐘,最后到先天的神闕5分鐘。
中 脘 體表定位: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當臍中上4寸)。
中脘是胃經(jīng)的募穴,多條經(jīng)脈的匯聚點,如同多條小溪在此匯聚經(jīng)此處流向任脈的大海,所以灸時需要施灸者聚精會神,注意力集中到穴位處,將能量引導匯聚到此處,可加強灸效。 關元 體表定位: 關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將此線五等分,從肚臍往下五分之三處),即是此穴。也可用患者的手指同身寸,四指并攏即是三寸。 灸道相參:關元穴主管胞宮精室,為元陰元陽之氣閉藏的門戶,故稱關元。乃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處,是統(tǒng)攝元氣之所。 用艾灸關元能使命門真火充盛,小腸吸收功能增加,既補氣又補血,主諸虛百損。腎之動氣秉受于先天,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而此原動力,在人出生后,需要由小腸不斷地吸收營養(yǎng)來充養(yǎng),才能繼續(xù)發(fā)揮作用,這就是灸關元以后天補先天的道理。 另外心臟的陽氣來源于小腸,小腸功能強大,又可振奮心陽,可謂一穴多補。關元穴上一寸是石門穴,有資料稱灸石門可導致不孕,但只是瘢痕灸才有可能出現(xiàn)這種情況,懸灸、溫和灸屬補法,還能助孕。
八髎 體表定位:又稱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個穴位,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稱“八穴”。也可是一個區(qū)域,即骶骨。 心火過亢,下焦寒濕的患者最適合灸八髎,往往舌尖越紅,心火越亢的人,下焦越是寒涼,典型的上熱下寒證。 八髎部位受熱后可直接作用于前面的小腹部,對于小腸部痞塊有氣化作用,相當于一劑麻黃附子細辛湯,經(jīng)方火神派常說附子既補陽又滋陰,細想是有道理的,和灸八髎是一樣的道理,補足陽氣以濟心火,也就達到了滋陰降火的目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用9公分的艾條來灸也不會出現(xiàn)上火的原因。 這是太極周天灸的核心,能量從后面補向上能濟心火,如果從前面走就會上火,因為走向不一樣,灸八髎相當于在充電,但是想要給全身補足能量首先通道需要是暢通的,不然再強大的能量也補不進去,所以當灸后皮膚發(fā)癢,或者有哪里局部不舒服的時候是因為能量聚在那里沒有散開,或者有經(jīng)絡不通的地方,我們只要沿著經(jīng)絡走行的方向進行疏通按摩即可,如果是督脈上就沿著督脈向上用手掌推。 如果頭昏嚴重,或者鼻炎,腦萎縮等頭面部疾病,灸八髎的同時加灸印堂穴,這樣頭腦昏沉的灸30分鐘后就會神清氣爽,鼻塞明顯好轉。 骶骨又是人體的性能量庫,灸此處對于寒性男科婦科疾病,不孕不育等均有好處。 大椎 體表定位: 患者在取穴時正坐低頭,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線上,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約與兩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頭,手按頸項部骨突最高點處下緣即是)。
印堂 體表定位:在人體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 印堂與任脈交會,即完成了陰陽的交會,也是太極周天灸的意義所在,升清陽,降濁陰。所以在灸八髎時同時灸印堂,這樣才形成真正的周天灸。 神闕 體表定位:肚臍正中。 穴位特點:神闕穴及經(jīng)絡內連十二經(jīng)脈、五臟六腑。 灸道相參:神闕為任脈上的陽穴,命門為督脈上的陽穴,二穴前后相連,陰陽和合,是人體生命能源的所在地。在人出生之前,所有的能量都是通過臍帶輸入至胎兒,出生之后,就把此處封藏起來,出生之前是先天,出生之后就是后天,灸神闕的意義在于把先天的能量通道激活,即以先天補后天。
搓腳踝幾百下 足踝是足三陽、足三陰所過之處,踝關節(jié)處肌肉薄弱,少氣少血,易受外邪侵犯,加上平時喜歡將腳踝裸露,保護不當,更容易造成風寒濕侵襲,此處因外邪侵襲,經(jīng)絡不暢,則六條經(jīng)脈閉塞,人會不知不覺患上重病。 有位修佛的居士通過搓腳踝,治好一些癌癥,特意來任之堂傳授此法。 在做完周天灸后,搓腳踝幾百下,一則可以把艾火的力量向下引,就不會虛火上炎;二則可以疏通六條經(jīng)脈,強身健體,無病防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