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剛剛開幕的“第二屆中國胰腺腫瘤大會”上,大會執(zhí)行主席、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腫瘤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學胰腺癌診治中心主任、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胰腺癌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王理偉教授呼吁:正確理解精準醫(yī)療理念,結合腫瘤的分子分型、分期,以及患者的臨床特征,為患者提供全程、規(guī)范化、個體化及多學科綜合診治管理,才能延長胰腺癌患者生存,提高其生活質量,改變中國胰腺癌的診療現狀。 王理偉教授表示,明確胰腺癌患者的分子分型和分期有利于指導胰腺癌的個體化精準治療。未來胰腺癌的診療,應當根據胰腺癌不同臨床特征和分子分型,為患者選擇適合的綜合治療方案,如內科、外科、放療和介入治療等,并在胰腺癌患者確診以后,對其治療方案的選擇、營養(yǎng)支持、疼痛控制、隨訪和復查,實行規(guī)范、個體化、全程的管理。 王理偉教授介紹,該科有一名老患者,三年前因腹痛就診,腹部CT提示胰體尾部占位,伴周圍淋巴結轉移,做了胰體尾腫瘤完整切除術。手術后,該患者做了標準的吉西他濱輔助化療,因存在淋巴結轉移,化療后還進行了局部放療。術后8個月,該患者在隨訪中被發(fā)現肺部有轉移,做了局部介入治療。術后14個月,患者再次發(fā)生多發(fā)肺部轉移和肝轉移,在支持治療的基礎上,患者又相繼進行了替吉奧單藥、白蛋白紫杉醇單藥等多線治療。目前,該患者仍存活,生存期已超過三年,遠遠超過胰腺癌術后18個月的平均生存期,這就是規(guī)范診治、全程管理的優(yōu)越性。 發(fā)現糖尿病,要“多長一個心眼” 多數胰腺癌患者起病隱匿,早期癥狀不典型,加上胰腺位置較深,不易被及時發(fā)現。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胰腺癌患者因胰腺組織纖維化、胰腺內分泌功能受損,往往以“血糖升高”為主要癥狀,易被誤診為糖尿病。部分患者也可表現為糖尿病病情突然加重,甚至血糖無法控制。為避免漏診胰腺癌,王理偉教授建議: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應做一次上腹部磁共振檢查,排除胰腺癌導致的血糖波動。此外,有胰腺炎病史者,也應警惕胰腺癌的發(fā)生。 除血糖波動外,胰腺癌的常見癥狀還包括: 1. 上腹部不適 常見部位是中上腹和左季肋部,可向背、右肩胛、前胸等部位放射,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部分患者還會出現持續(xù)性腹痛,飯后加劇,起病急者可出現腹部絞痛或鈍痛。當腫瘤累及內臟包膜、腹膜或腹膜后組織時,可在相應部位有壓痛。 2. 腹脹、消瘦 由于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損,胰腺癌患者還常出現消化、吸收功能障礙相關癥狀,如上腹飽脹、消瘦、腹瀉(常為脂肪瀉)等。 3. 黃疸 黃疸是比較常見的胰腺癌晚期癥狀,少數早期胰腺癌患者也會出現黃疸。主要表現為尿色加深,大便可呈陶土色,球結膜(眼白)及皮膚發(fā)黃,部分患者還會出現頑固性的皮膚瘙癢。 此外,部分患者還可伴有發(fā)熱(低熱、高熱、間歇熱或不規(guī)則熱等),小關節(jié)紅、腫、熱、痛,關節(jié)周圍皮下脂肪壞死,睪丸痛,以及急躁、焦慮、抑郁、失眠等精神癥狀。 不良生活習慣與胰腺癌相關 研究表明,胰腺癌的發(fā)病是遺傳與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吸煙、酗酒、飲食、肥胖和糖尿病等因素均可增加胰腺癌的發(fā)病風險。 1. 吸煙、酗酒 煙草中含有尼古丁、芳香胺、亞硝胺等多種致癌物,這些物質進入人體后,經血液循環(huán)至肝臟內代謝,排入膽汁后可逆流入胰管。研究發(fā)現,吸煙量和煙齡長短均與胰腺癌發(fā)病相關。長期酗酒是慢性胰腺炎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酒精可使胰腺組織纖維化,導致慢性胰腺炎,進而誘發(fā)胰腺癌。 2. 飲食不當 進食過快,飲食無規(guī)律,經常食用過燙、燒烤食物或甜食,長期飲用咖啡等,會增加胰腺的負荷,進而增加胰腺癌的發(fā)生風險。減少高脂肪、高熱量、高鹽、辛辣食物,以及豬、牛、羊肉等紅肉的攝入,增加粗糧、新鮮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同時注意飲食清淡,切勿過飽,有助于保護胰腺,預防胰腺癌的發(fā)生。 3. 肥胖 研究發(fā)現,體重超重或肥胖者胰腺癌的患病風險要高于體重正常人群。加強體育鍛煉,有效控制體重,避免超重和肥胖,有助于預防胰腺癌。 4. 不良情緒 精神壓力也是誘發(fā)胰腺癌的重要因素之一。注意自我情緒調節(jié),保持樂觀開朗的良好心態(tài),有利于維護胰腺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