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附子5 g、茯苓 20 g、澤瀉 10 g、桂枝 5 g、豬苓 15 g、白術 10 g、香附 10 g、黃芪 15 g、金錢草 15 g、丹皮 10 g、大腹皮 20 g、炙甘草 10 g 本方以制附子和茯苓為君藥,制附子辛甘大熱,可溫腎助陽,以化氣行水,還能溫補中焦,溫運水濕,茯苓甘淡,滲濕健脾,利水消腫,使水濕之邪從小便而排除;桂枝辛甘化陽,溫陽化氣,即加強附子溫陽之功,還能解表散邪, 澤瀉, 利水消腫, 其性寒還可滲濕泄熱, 豬苓甘淡, 歸腎、膀胱經,以利水滲濕,白術健脾益氣,利尿消腫,香附疏肝解郁,理氣調中,此五藥共用可強君藥溫陽、行氣利水之功;黃芪健脾補氣,利尿,與茯苓、 白術相配, 健脾以治生濕之源, 金錢草甘咸微寒, 可清熱利濕退黃、利尿消腫,丹皮能入血分,可清熱涼血,活血祛瘀,大腹皮,行氣寬中,利水消腫, 四藥味佐藥, 炙甘草既可補脾益氣, 還能制約制附子大熱之性,緩和諸藥的藥性, 調和諸藥, 為佐使之用。 全方諸藥共湊溫腎健脾、 疏肝、益氣、行氣、活血、利水之功。 鼓脹學說形成過程 《靈樞·水脹》記載: “鼓脹如何,歧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腹脹等也……。 ”是中國歷史上最早關于鼓脹的闡述, 給出了病名并描述了其臨床特征。張仲景《金匱要略》 ,指出本病的臨床特點為腹部脹大,脅下疼痛, 腹水時時產生, 且小便不暢。 巢元方在 《諸病源候論》 中記載 “經絡痞澀,水氣停聚,在于腹內” ,指出經絡不暢,水氣滯留于腹內為其病機特點;朱丹溪又提出“七情內傷……清濁相混,隧道壅塞,郁而化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 ,指出了本病的病因病機,病機為濕熱等邪氣壅塞中焦。朱丹溪指出“鼓脹又名單鼓…理宜補脾,又須養(yǎng)肺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患;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 ,提出了本病在治療大法上當從肝脾肺腎等與水液代謝相關的臟腑上加以靈活施治的理論;李健齋提出: “凡脹初起是氣,久則成水…必補中行濕,兼以消積,更斷鹽醬” ,提示本病的病機演變過程,初起為氣鼓,后期為水鼓,在治療上當攻補兼顧,并在歷史上首次指出要限鹽、限醬等飲食原則。又有人指出“血分者,因水而病水也,水分者,水病而及血也” ,提示水病日久可導致血病,出現水、血同病。喻嘉言在前人認識之上總結出: “脹病不外乎水裹、氣結、血瘀”的病機。 溫腎健脾方理論依據 ①肝主疏泄和藏血,肝氣具有疏通和調暢全身氣機的功能,氣對水、血液和津液的運行有促進作用, 氣行則精血津液行, 氣滯則精血津液瘀滯。若血液淤滯,則為淤血、癥積和腫塊,與現代醫(yī)學中肝硬化患者出現的蜘蛛痣有相似之處,所以戴思恭稱此病為蜘蛛病。若津液運行失常,可形成水痰飲等病理產物, 出現四肢水腫和腹水; 脾氣以升為健, 胃氣以降為和,肝氣的疏泄功能是脾升胃降的重要保障,肝氣疏泄異常, 導致脾胃升降失常,脾不能運化水谷精微,胃失受納和降,清氣不升,胃氣不降,則出現出現胸脅肋脹滿、腹瀉、噯氣、惡心嘔吐、反酸的癥狀,膽汁的分泌和排泄受肝氣的調節(jié),肝氣未受損,膽汁代謝正常,若肝失疏泄,膽汁泛溢肌膚,則為黃疸;肝藏血,指其不僅能涵養(yǎng)肝氣,還可凝血以防出血,又血可化精,腎藏精,肝藏血量足可補充腎精,肝藏血兩不足可致腎精虧,進而影響腎功能。 ②脾主運化和統(tǒng)攝血液, 為后之本, 脾氣將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吸收可營養(yǎng)全身,可補充先天之本腎中精血,若脾氣運化失職,可出現消化功能降低, 又脾氣可將消化吸收的津液轉輸到肺,通過肺氣的宣發(fā)肅降布散到全身;水的上源是肺,下源是腎,而脾在中焦,是水液代謝的樞紐,水液的向上和向下運行都離不開脾氣的轉輸功能。 當脾氣虛衰, 水液代謝紊亂,可形成某些病理產物, 其中的濕邪又可困遏脾陽, 使脾運化能力繼續(xù)下降,加重水濕在體內的積聚,所以說“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血液在血脈中正常運行依賴脾氣的統(tǒng)攝功能,如脾氣不足,可致血溢脈外,出現鼻衄、齒衄、嘔血和便血等出血癥。 ③腎藏精和主水主, 腎是先天之本, 腎陰和腎陽可補充其他臟腑陰陽的不足, 腎氣可推動五臟六腑的氣化, 調控其他臟腑的功能和氣血津液等代謝,若腎推動臟腑氣化功能異常,則五臟六腑功能發(fā)揮異常,進而出現各種臨床病證,又腎氣對參與水液代謝的臟腑肺、脾、胃等有促進作用,間接影響水液代謝, 且腎氣可將腎和膀胱中的濁液進行蒸騰汽化, 其中清者重吸收,濁者化為尿液,在腎調節(jié)膀胱的開闔后,可排出體外,所以說腎為主水之臟。 ④水濕之邪在五行屬于陰邪, 陰邪易損害人體的陽氣, 所以鼓脹日久患者易出現陽虛癥候,所以治療上可予以溫法。 肝、脾、腎可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作用影響人體水液的代謝, “水液產生的根源在于脾,其布散在于肺,其主宰在于腎” ,所以鼓脹病變與這三個臟腑關系密切。現代中者認為,肝硬化失代償早期多為氣鼓,病變?yōu)楦纹?,而出現腹水多為中晚期,為水鼓,病位在肝、脾、腎又因為鼓脹中后期容易出現陽虛癥候,所以治療上以溫腎健脾法為主,兼以治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