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操作計劃,盤中就容易追漲殺跌。計劃是盈利概率及賠率的綜合考慮,仍需要盤前結合消息面適當修正,盤中則是執(zhí)行與應變。制定操作計劃的基礎是盤后復盤。 復盤是對當日大盤、板塊、個股走勢進行系統(tǒng)性的梳理分析。復盤系統(tǒng)性體現(xiàn)在自上而下的分析過程,即市場環(huán)境分析、板塊效應分析、龍頭個股選擇;高效性體現(xiàn)為忽略細枝末節(jié),抓住主流熱點板塊,將更多精力放在龍頭個股的選擇及適用戰(zhàn)法上。 一、市場環(huán)境分析。 除非指數(shù)產(chǎn)生系統(tǒng)性大跌風險,尤其是四大指數(shù)共振下跌,否則都應將精力放在板塊及個股上。大盤只要不是出現(xiàn)政策性的大利空,每天都會有強勢的板塊題材及漲停個股。至于大盤技術性走弱,都會給足夠的反應時間去應對,且大盤弱也首先反應在近期主流熱點板塊的走弱,同時又沒有新熱點接力。 1、賺錢效應:研判市場最重要的是賺錢效應,這是吸引資金參與的原動力。 中長線角度,看幾大主流板塊的持倉者是否處于盈利狀態(tài)。比如金融板塊是有賺錢效應的,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要買入高位的銀行、保險,而是其賺錢效應會吸引資金介入漲幅落后、相對低位的券商板塊。 再比如周期資源,中長線持倉者處于獲利狀態(tài),但短期又面臨高位放量導致的套牢盤壓力。結果就是內(nèi)部分化,炒作點在三季報預告,再創(chuàng)新高的品種更好。 短線角度,就是看熱點板塊個股是否有持續(xù)性。有二連板個股出現(xiàn),說明低吸、追漲、打板等三種短線模式都能獲利,這就有賺錢效應。如果大多數(shù)漲停個股,次日高開低走,甚至直接低開悶殺,說明短線賺錢效應很差。 短線客操作都是后車看前車,有三板票出現(xiàn),資金就敢二板接力;二板票多,資金打首板的膽子就大,因為看到次日有溢價。簡單辦法可使用指數(shù)880863昨日漲停,3%以上有三板,2%以上有二板,1%以下則較差。 2、資金動向。板塊個股上漲最直接的原因是資金推動,操作熱點就是跟隨資金動向。 最好的跟隨操作,就是某一大資金容量板塊的連續(xù)上漲,對維護賺錢效應最為有利。最早的50金融及白馬,之前的周期資源,最近的次新股等。資金不怕市場差、成交額少,就怕熱點多。 一旦主流板塊退潮,觀察是否有新熱點板塊接力最為關鍵。沒有說明資金撤退,大盤也會走弱。有則說明市場輪動有序,賺錢效應維持。有新題材,堅決拋棄舊題材。 二、板塊效應分析。 板塊研判是重中之重,承上啟下。沒有板塊效應保護,走獨立走勢的個股,堅決不碰,除非基本面發(fā)生重大變化,如并購重組復牌。 一般認為有板塊效應的情況是,3只以上漲停、5只以上漲幅超8%、10只以上漲幅超5%,當然具體數(shù)字與板塊個股容量有關,不必教條。 1、板塊設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常不直接使用軟件自帶的板塊分類及所屬個股,最好自己逐步建立完善。以通達信為例:
比如國改板塊,16年第一批混改六大集團所屬個股放在一起,接著是七大混改領域,還有受央企合并影響個股,最后是地方國改,上海、深圳、天津等。盤中觀察板塊效應,是整體爆發(fā),還是某細分領域爆發(fā),不難從中發(fā)現(xiàn)值得加入自選股備選操作的趨勢龍頭及短線龍頭。 注意“周一”至“周五”板塊,收錄每日漲停個股,每周循環(huán)更替,主要用于考察市場短線賺錢效應,是接力戰(zhàn)法還是反包戰(zhàn)法更適應短線節(jié)奏。比如近兩周,除次新外的二板接力很少,但放量次日的回調介入做反包,成功率高。 大的主流熱點板塊一啟動就應及時自建板塊,收錄漲停個股,后續(xù)再有表現(xiàn)隨時補充。一則熟悉比較個股基本面,誰主營業(yè)務更正宗,誰的業(yè)績更好;二來更早啟動的成為龍頭的概率更高,一波走完經(jīng)調整后走第二波,往往也是龍頭率先表現(xiàn)。一般非專業(yè)投資者,這個工作可以慢慢做,但做一定比不做好。 未完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