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的關河 “關河”一詞泛指老百姓口中的江山之別稱,或特指地理上的關塞河流之戰(zhàn)場險要前線。我們今天回望歷史沙塵中遠去的“關河”,會有一種怎樣的體會?我說的是從詩詞與國畫藝術的欣賞角度來看。 這緣由乃因前幾天,筆者寫了一篇文人國畫賞讀有感,題為【策馬嘯西風】的文字,11月24日投到【閑閑書話】,好友石中火 留言雅賞,并在11月25日分享了任伯年畫的【關河一望蕭索】來助興添趣,故而有了這篇后續(xù)文字:回望關河。 《一望》:我們看到近代從晚清到解放前,以北宋詞人柳永的“一望關河蕭索”這詩詞意象作畫。一幅是任伯年畫的一位風塵撲撲俠客,手扶馬鞍,眺望關河,風格遒勁蒼茫,給人蕭索,冷落,悲憤的感覺,滿眼盡是民族厄運的感慨。另一個幅是傅抱石的層迭河山,蒼茫遼闊,境界邃遠,右下角近景人物,腰挎寶劍,倚馬凝望關山,透出幾分凝重憂郁之氣。 《二望》:我們回看千年以前南北宋的柳永和陸游,分別以‘曲玉管’和‘訴衷情’詞牌寫成的詞作提到 “關河”,一個是被羈旅途中懷舊傷離的情緒所觸動,一個是說盡忠憤,為激昂報國的情懷所感動。 這些回望,又留給今天的我們,什么樣的歷史秋意? (二) 一望:任伯年的【關河一望蕭索】和陸游和【關河夢斷何處】帶給我們的激情。 附圖這幅任伯年創(chuàng)作于1885年的【關河一望蕭索】立軸,現(xiàn)由南京博物院珍藏。畫面上,一征人手扶馬鞍,仰天凝視遠方的群雁,給人蕭索,冷落,悲憤的感覺,流露出厚重的歷史感,暗含著家國破碎的隱痛,感慨民族的厄運。 這位晚清著名畫壇大師級的任伯年(1839~1895年)出生于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前夕,那是一個國家存亡,民族安危的年代,民族與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激烈,清王朝的腐敗,被逼與外國侵略者簽訂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慘遭蹂躪,瘡痍累累,這讓每個有志氣的中國人都感到痛心疾首,義憤填膺。大約是在1861年底,年輕的任伯年毅然隨太平天國起義軍轉戰(zhàn)大江南北,在軍中令掌軍旗,站在革命斗爭的最前線。1864年天京淪陷,任伯年回到家鄉(xiāng),寄居寧波四年。這段生活經歷,對任伯年后來的創(chuàng)作構思,有很大影響。作品諸如【故土難忘】【蘇武牧羊】【關河一望蕭索】等,從藝術構思上來看,都是一匹馬,一征人,手扶馬鞍,回頭眺望,流露出一種悲涼低徊的味道,這也正是他的繪畫時代精神之所在,反映了同情民生疾苦和抗議帝國主義侵略的憂國憂民的思想。 陸游(1125年—1210年)【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歷史的秋意,時代的風雨,英雄的本色,艱難的現(xiàn)實,共同釀就這首悲壯沉郁的《訴衷情》。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回憶當年鵬程萬里,為了尋覓封侯,單槍匹馬奔赴邊境保衛(wèi)梁州。如今防守邊疆要塞的從軍生活,仿佛如夢,而夢醒之后,身在何處?灰塵已掩遮了舊時出征的貂裘。胡人還未消滅,鬢邊已呈秋霜,感傷的眼淚失控流下。誰能預料,這一生,原想一心一意抗敵天山,如今卻告老滄洲! 大約是在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陸游于西北前線重鎮(zhèn)南鄭軍中任職,度過了八個多月的戎馬生活之后;那是陸游一生中最值得懷念的一段歲月。后來陸游被彈劾罷官退隱山陰故居長達十二年,常在風雪之夜,孤燈之下,回首往事,夢游梁州,寫下了一系列愛國詩詞。這首《訴衷情》是其中一篇。陸游作這首詞時,已年近七十,身處故地,未忘國憂,烈士暮年,雄心不已,這種高亢的政治熱情,永不衰竭的愛國精神。但壯志不得實現(xiàn),雄心無人理解,雖然“男兒到死心如鐵”,無奈“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這種深沉的壓抑感,又形成了詞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劇情調。 任伯年和陸游的詩詞與國畫中的“一望關河”,看似眼下小景,實際上是蕩氣回腸的大境界。 (三)二望:傅抱石和柳永的【一望關河蕭索】 附圖的《一望關河蕭索》,是國畫大師傅抱石(1904-1965)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于重慶金剛坡創(chuàng)作的。據說這幅畫是傅抱石根據任伯年的一幅山水人物作品的格局承襲而來,有評論家認為任伯年較之簡疏空曠,而筆者以為,從文學內涵所傳達的精神面貌來看,卻是飽滿的。 傅抱石這畫大幅度為層迭河山所占據,人物與馬被置于右下一角,畫家在皮紙上以淡墨著色揮寫河山,水、墨、色渾然一體,淋漓酣暢,蒼茫遼闊,境界邃遠;近景人物作唐人裝束,腰挎寶劍,倚馬凝望,氣韻傳神,透出幾分凝重憂郁和恬靜肅穆的氛圍。 柳永(984~1053年)的《曲玉管》 隴首云飛,江邊日晚,煙波滿目憑闌久。一望關河蕭索,千里清秋,忍凝眸?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別來錦字終難偶。斷雁無憑,冉冉飛下汀洲,思悠悠。暗想當初,有多少、幽歡佳會,豈知聚散難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臨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場消黯,永日無言,卻下層樓。 這首詞作的意思是說:隴山之巔,黃昏的云彩紛飛。向晚江邊, 暮靄沉沉。眼前是一片煙波萬里,憑欄遠望。這清秋時節(jié),只見山河清冷蕭條,處處凄涼,讓人心中不忍難受。在那遙遠的神京,有位盈盈如仙佳人。自從分手以后,就全無音訊,令我思念悠悠。我望斷南飛的大雁,也未等到來任何的消息,那只能使我的愁思更長?;叵氘敵?,有多少相聚的美好時光,誰知聚散不由人,當時的歡樂,反而變成今日的無限愁怨。千里之外,我們無從相見,只有彼此思念。每當我又見山水美景,都會勾起我的回憶,只好默默無語,獨自下樓離去。 本詞抒寫的是離別之恨與羈旅之愁。作者以登高臨遠,觸景生情,黯然消魂。此詞第一片“隴首”三句,寫當前景物和情況?!半]首”即山頭?!霸骑w”即云陣飛行?!瓣@”通“欄”,即欄干之意?!耙煌笔钦f一眼望過去,至“千里清秋”這幾句都是寫景,逼出“忍凝眸”三字,極寫對景懷人,不堪久望之意。第二片則反過來,先寫情,后寫景。“杳杳”三句承上而來,“思悠悠”三字總結次片之意。第三片是“思悠悠”的鋪敘?!鞍迪搿彼木涓爬ㄍ拢鉃橄嗨疾⒎侵辉诮袢?,尤見情深意篤。最后以無言下樓結束,于無可奈何中寓有深知?!白枳酚巍币韵略僬刍噩F(xiàn)實,永日無言,卻下層樓。全詞將情景結合,往復交織,前后照應,針線尤為細密。 柳永《八聲甘州》也用了“關河”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也是抒寫羈旅悲秋,相思愁恨。上片寫景,以暮雨、霜風、江流描繪了一幅風雨急驟的秋江雨景,接下寫雨后景象:以關河、夕陽之冷落、殘照展現(xiàn)驟雨沖洗后蒼茫浩闊、清寂高遠的江天境象,內蘊了蕭瑟、峻肅的悲秋氣韻。而“殘照當樓”則暗示出此樓即詞人登臨之地?!笆翘帯倍鋵憽凹t衰翠減”的近景細節(jié),詞人情思轉入深致低回,以“物華休”隱喻青春年華的消逝?!伴L江水”視野轉遠,景中見情,暗示詞人內心惆悵、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成為由景入情的過渡,引發(fā)下片抒情?!安蝗痰歉摺蹦耸菍Φ菢桥R遠的反應,詞人便層層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遙望故鄉(xiāng),觸發(fā)“歸思難收”;二是羈旅萍蹤,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憐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更懸想佳人癡望江天,誤認歸舟的相思苦況;不僅如此,還轉進一層反照自身,哀憐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欄凝望! 傅抱石和柳永的詩詞與國畫中的“一望關河”,看似眼前大景,更接近場面恢宏憂郁情深的個人世界。 (四)歷史的秋意 筆者嘗試把以上二組截然不同的詩與畫的藝術風格作個對比,并把人文情懷與精神內涵的感受提煉出來。筆者也嘗試從樹立詩詞境界說,以及梳理出“成就大事業(yè)大學問的三種境界”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里尋找答案。 就在長時間的凝望與思索之間,耳際傳來的竟然是1982年版電視連續(xù)劇【天龍八部】的主題曲【兩忘煙水里】的歌詞:“女兒意,英雄癡,吐盡恩義情深幾許。塞外約,枕畔詩,心中也留多少醉。磊落志,天地心,傾出摯誠不會悔。獻盡愛,竟是哀,風中化成唏噓句。笑莫笑,悲莫悲,此刻我乘風遠去。往日意,今日癡,他朝兩忘煙水里”。 我怎么可以因為自己的困惑與迷失,而把這“望”與“忘”混為一談?;秀遍g,我又聽到辛棄疾的《菩薩蠻》傳來深山鷓鴣聲聲,深情呼喚我的歸來:“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是的,歷史從未消失,它只是存在于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它是鮮活的,歷史的“關河”也一直深植我們的心中,不曾離去。 面對歷史的秋意,凜寒,卻能讓人清醒幾分。 寫于2016年11月2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