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劍閣》 梅疏影 劍門真壁立,中復(fù)聳危樓。 眺望三秦逼,登臨百感浮。 時遷成紫陌,叟老自青州。 知我蜀人故,班荊話武侯。 演奏:箜篌大師吳琳 《杜甫的故事》 《杜甫自隴入川遺蹤尋訪》 杜甫(公元712年元月一公元770年),字子美。杜甫于公元759年12月入川,到公元768年1月出川,是他生命的最后十年。杜甫一生一千三百多首詩,其中一百多首寫于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前。而有八百多首在巴蜀完成。這八百多首中又有四百多首在重慶完成的。并且在重慶寫的四百多首中,有他一生中最長的詩,最高成就的律詩。請跟隨我們詩意訪古的示意圖和解讀,走進(jìn)杜甫的世界,從他的詩詞故事中了解詩人生命最后,也是成就最高的十年。梅疏影 作 公元759年春天,杜甫從洛陽至華州,秋天從華州至甘肅秦州(天水),可他在天水的生活幾乎到了等米下鍋的地步。詩里寫道:"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多么的可憐。只有一文錢看守口袋了,沒有親身經(jīng)歷的人永遠(yuǎn)無法想象,一分錢難死英雄。秦州(天水)生活的艱難,讓杜甫決定去甘肅同谷(今成縣)試試運(yùn)氣。他到同谷前得到了詩友之信,歡迎他去投靠??伤嫒チ耍虐l(fā)現(xiàn)詩友只是口頭上慷慨,實(shí)際一毛不拔。同谷已經(jīng)十一月的天,杜甫在那里"手腳凍皴皮肉死",連衣服都穿不暖,更是可憐。杜甫一年之內(nèi)搬了四次家,可同谷也呆不下去了,杜甫作出了他一生最為艱難的選擇:去巴蜀!公元759年12月初,杜甫攜妻小從甘肅同谷(今成縣)向成都出發(fā)了。他是"迫物累",進(jìn)入避戰(zhàn)亂,可他萬萬沒想到,這一去,便是十年,到死也沒有回公元759年十二月初,杜甫攜妻小從甘肅同谷(今成縣)向成都出發(fā)了。他是"迫物累",進(jìn)入避戰(zhàn)亂,可他萬萬沒想到,這一去,便是十年,到死也沒有回長安和故土。*杜甫隴南行路線:秦州——赤谷——鐵堂峽——鹽井——寒峽——法鏡寺——青陽峽——龍門鎮(zhèn)——石龕——積草嶺——泥功山——同谷——鳳凰臺——萬丈崖——發(fā)同谷縣——木皮嶺——白沙備注:經(jīng)赤谷(今天水市暖和灣)、鐵堂峽、鹽井(今禮縣東鹽官鎮(zhèn))、寒峽(今西和縣長道鎮(zhèn)祈家峽)、法鏡寺(今西和縣北石堡城西山上)、青陽峽(今西和縣東南五十里處)、龍門鎮(zhèn)(今成縣紙坊鎮(zhèn)府城村)、石龕(今成縣觀音崖)、積草嶺(今成縣西北九十公里處的殿山梁)、泥功山(今成縣牛星山)來到成縣,在鳳凰山下鳳凰村結(jié)茅而居。約住一個月,至同年十二月初,離開成縣入川。*杜甫自隴入川的路線:甘肅成縣一粟亭休整兩天一翻越木皮嶺一攀越青泥嶺一渡白水峽,沿嘉陵江一線行進(jìn)一葭萌縣越牛頭山一大木樹一劍閣一德陽鹿頭山一成都。杜甫自隴入川的路線《秦州雜詩二十首》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之一?!抖旁娫斪ⅰ肪碇咴唬?乾元二年秋至秦州后作。其一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yuǎn)游。遲回度隴怯,浩蕩及關(guān)愁。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西征問烽火,心折此淹留。其二秦州城北寺,勝跡隗囂宮。苔蘚山門古,丹青野殿空。月明垂葉露,云逐渡溪風(fēng)。清渭無情極,愁時獨(dú)向東。南郭寺 其三: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無風(fēng)云出塞,不夜月臨關(guān)。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煙塵一悵望,衰颯正摧顏。其四: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一望幽燕隔,何時郡國開。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其五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秋花危石底,晚景臥鐘邊。俯仰悲身世,溪風(fēng)為颯然。北流泉青陽峽又名青羊峽,在西和縣南五十里處。青陽峽(杜甫)塞外苦厭山,南行道彌惡。岡巒相經(jīng)亙,云水氣參錯。林迥硤角來,天窄壁面削。溪西五里石,奮怒向我落。仰看日車側(cè),俯恐坤軸弱。魑魅嘯有風(fēng),霜霰浩漠漠。昨憶逾隴坂,高秋視吳岳。東笑蓮華卑,北知崆峒薄。超然侔壯觀,已謂殷寥廓。突兀猶趁人,及茲嘆冥莫。青陽峽 寒硤〈杜甫〉行邁日悄悄,山谷勢多端。云門轉(zhuǎn)絕岸,積阻霾天寒。寒峽不可渡:我實(shí)衣裳單;況當(dāng)仲冬交,泝沿增波瀾。野人尋煙語,行子傍水餐。此生免荷殳,未敢辭路難。甘肅成縣西狹頌梅疏影 作 法鏡寺的位置,在寒峽和青陽峽之間,這兩峽均在西和縣境內(nèi)。寒峽,今名祁家峽,南距縣城二十多公里,是西和北去天水最重要的通道,地質(zhì)險(xiǎn)隘,法鏡寺位于西和縣城以北12公里處的石堡鄉(xiāng)石堡村的五臺山,是隴南境內(nèi)一處著名的石窟佛寺。因唐代大詩人杜甫留詩而聲聞隴右:《法鏡寺》身危適他州,勉強(qiáng)終勞苦。神傷山行深,愁破崖寺古。嬋娟碧鮮凈,蕭摵寒籜聚。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泄云蒙清晨,初日翳復(fù)吐。朱甍半光炯,戶牖粲可數(shù)。拄策忘前期,出蘿已亭午。冥冥子規(guī)叫,微徑不復(fù)取。法鏡寺法鏡寺石窟杜公祠(杜甫草堂)坐落于成縣城東南3.5公里處的飛龍峽口杜公祠,是一組紀(jì)念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流寓同谷的祠堂式建筑,也是國內(nèi)現(xiàn)存三十七處'草堂'中歷史最久的一處。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即公元八七二年),成州刺史趙鴻在五律《杜甫同谷茅茨》中寫道:'工部棲遲后,鄰家大半無。青羌迷道路,白社宗杯盂。大雅何人繼,全坐此地孤。孤云飛鳥什,空勒舊山隅。'說明當(dāng)時故居遺跡尚存。宋徽宗宣和五年,(即公元一一二三年),'秀才趙惟恭捐地五畝,縣令涑水郭慥始立祠。使來者美其山川,而禮其像,忠其文',也就是在杜甫故居的遺址上重修了一座祠堂。后來經(jīng)過宋、明、清,民國年間幾次修建和補(bǔ)葺。杜少陵祠杜少陵祠是為紀(jì)念唐代大詩人,素有'詩圣'之稱的杜甫而建。杜少陵祠庭院中,碑石林立?,F(xiàn)存較早的有南宋光宗紹熙四年(癸丑)宇文子震刻寫的詩碑,明世宗嘉靖九年(庚寅)和十九年(庚子)立的兩座詩碑,明神宗萬歷四十七年立的《重修杜少陵祠記》碑石等。院內(nèi)原有八株參天古柏、一棵國槐和一簇海棠,人稱'八柏一槐一海棠'。現(xiàn)古柏僅存兩棵,一棵弓腰,宛若老者負(fù)重,一棵筆直向天,好似如椽巨筆,據(jù)說為杜甫親手所栽。杜少陵祠然而當(dāng)杜甫一家歷經(jīng)赤谷、寒峽、鐵堂峽、龍門鎮(zhèn)等險(xiǎn)要,又翻越了積草嶺、泥功山,千辛萬苦來到同谷縣后,縣令卻因杜甫已辭去左拾遺之官且窮困潦倒而避之不見。想象中的樂土瞬時化為烏有。'我衰更懶拙,生事不自謀',47歲的老書生杜甫此時只好自力更生。他先在同谷縣南山的飛龍峽口搭建起了一間茅屋。他和妻子楊婉、長子宗文、次子宗武、小女杜蓉和小弟杜占,一家六口暫時寄居于深山窮谷間。隆冬季節(jié),大雪封山,詩人全家饑寒交迫,生活的辛酸悲苦均見于血淚之作《乾元二年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簡稱'同谷七歌')。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fā)垂過耳。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鳳凰臺,其美稱為高臺鳴鳳。臺在成縣飛龍峽中,東河?xùn)|岸,東南距縣城5公里。山腰有進(jìn)現(xiàn)泉,雨則盈?!斗捷泟儆[》云:'天寶間哥舒翰有題刻。《鳳凰臺》亭亭鳳凰臺,北對西康州。西伯今寂寞,鳳聲亦悠悠。山峻路絕蹤,石林氣高浮。安得萬丈梯,為君上上頭。恐有無母雛,饑寒日啾啾。我能剖心出,飲啄慰孤愁。心以當(dāng)竹實(shí),炯然無外求。血以當(dāng)醴泉,豈徒比清流。所貴王者瑞,敢辭微命休。坐看彩翮長,舉意八極周。自天銜瑞圖,飛下十二樓。圖以奉至尊,鳳以垂鴻猷。再光中興業(yè),一洗蒼生憂。深衷正為此,群盜何淹留。鳳凰臺 《龍門鎮(zhèn)》細(xì)泉兼輕冰,沮洳棧道濕。不辭辛苦行,迫此短景急。石門雪云隘,古鎮(zhèn)峰巒集。旌竿暮慘澹,風(fēng)水白刃澀。胡馬屯成皋,防虞此何及。嗟爾遠(yuǎn)戍人,山寒夜中泣。木皮嶺,在甘肅省徽縣栗川鄉(xiāng)和成縣境內(nèi),木皮嶺因其上遍生木蘭樹(又名辛夷樹,木蓮樹,其皮入中藥名厚樸)而得名。木皮嶺是徽縣西部一道天然的屏障,山勢高峻,古代為入隴要沖。杜甫從同谷出發(fā),在甘肅粟亭小憩了兩天,便開始翻越甘肅入隴最險(xiǎn)處:木皮嶺,在甘肅省徽縣栗川鄉(xiāng)和成縣境內(nèi),木皮嶺因其上遍生木蘭樹(又名辛夷樹,木蓮樹,其皮入中藥名厚樸)而得名。其東南與青泥嶺相對,山勢巍峨險(xiǎn)峻,陡峭崔嵬,刺天裂地,云煙萬疊。杜甫《木皮嶺》里的詩句'西崖特秀發(fā),煥若靈芝繁。潤聚金碧氣,清無沙土痕"。可是,風(fēng)景好看不好走,杜甫年輕時也曾到過五岳,可如今上了木皮岒,才知"始知五岳外,別有他山尊"。大山高聳入云,遮天遮日,俯首卻是萬丈深淵。人煙稀少,怪獸出沒。不是"再聞虎豹斗",就是"山猿飲相喚"。《木皮嶺》季冬攜童稚,辛苦赴蜀門。南登木皮嶺,艱險(xiǎn)不易論。汗流被我體,祁寒為之喧。遠(yuǎn)岫爭輔佐,千巖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別有他山尊。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再聞虎豹斗,屢局風(fēng)水昏。高有廢閣道,摧折如斷轅。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長根。青泥嶺鐵山西北接木皮嶺,東南臨嘉陵江,青泥道蜿蜒其上。青泥嶺與青泥道是宋代之前由隴入蜀的'嘉陵道'中的艱險(xiǎn)地段,在大八渡溝必經(jīng)的一段300多米長的手扒崖又是這段路途中最為險(xiǎn)絕的路段。青泥嶺在甘肅省徽縣境內(nèi)。鐵山是青泥嶺山脈最高峰,海拔1746米,又名巾子山,位于徽縣東南20公里處。鐵山,又名巾子山、泥公山,是青泥山脈最高峰,是青泥嶺的組成部分,海拔1746米。地處古代古蜀道要津,為徽縣南境屏障。因嶺高雨頻,道路泥濘而得名,又因山色如鐵俗稱鐵山。詩人李白《蜀道難》詩中'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即嘆此。唐時在嶺前設(shè)青泥釋,山頂有鐵山寺、玉皇殿等古建筑。青泥嶺 杜甫一家從店村、橫川一線前往栗亭鎮(zhèn),在經(jīng)過幾日短暫的停留后向南攀越了木皮嶺(又名木蘭花掌),道經(jīng)廟山瓦房村(杜詩里的當(dāng)房村)、小地壩、小河村(古白沙渡)、大河店、黑溝、照壁崖、轉(zhuǎn)登青泥古道,過青泥店,辛家吊溝、孟家灘,至武家坪、太和庵、再經(jīng)鐵山棧道上的甘樹埡、穆家溝,于夜半時分在位于今虞關(guān)鄉(xiāng)的老虞關(guān)渡(水會渡)處橫渡嘉陵江。青泥嶺 甘肅成縣粟亭鄉(xiāng)三根村是杜甫歇息地。徽縣栗川鄉(xiāng)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與厚重文化的地方,這里物華天寶、地靈人杰。這里因詩圣杜甫的一段旅居故事而出名。徽縣城西40里的栗川鄉(xiāng)杜公行政村山根自然村一帶有與唐代大詩人杜甫有關(guān)的杜公村、杜公小學(xué)、杜公祠碑、杜公祠堂、杜公井、杜甫釣臺等文化遺跡。杜甫于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曾在栗亭山根村一帶寓居過,故而唐宋以來文人雅士在栗亭留下了許多緬懷杜甫的詩文、題記、碑刻,修建過紀(jì)念杜甫的祠堂。早在北宋中期,木皮嶺下的山寨坡已筑有杜公祠堂(距元觀峽一里余,即木皮寨杜公草堂。栗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疇'的詩意建造了一座紀(jì)念杜甫的祠堂,取名'嘉亭'。北宋大詩人賀鑄編成于哲宗紹圣二年(1095年)的《慶湖遺老前集》里有一首緬懷杜甫的《寄題栗亭縣名嘉亭》詩,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較早記述栗亭杜公祠的一首詩,可知栗亭草堂創(chuàng)修于公元1095年之前。1992年在杜公村換發(fā)現(xiàn)有一塊宋代《杜甫詩苑》文字石碑。現(xiàn)存杜公祠遺物有清代童華祖撰《重修杜少陵祠堂記》(百世師宗)石碑,張伯魁《重修杜少陵祠堂記》石碑與張若金《師范永垂》祠堂與戲樓之間中有一口水井,村民稱'杜公井'。杜甫釣臺位于杜公村南山雌牛灣、木皮嶺下的元觀峽內(nèi)。《徽縣志》記載:杜甫釣臺,元觀峽內(nèi)。唐乾元中,杜甫居同谷(栗亭當(dāng)時為同谷一鎮(zhèn),故諸史皆從行政區(qū)劃曰同谷),杜甫曾垂釣于此。明御史潘士藻游此以志其事,在河?xùn)|岸摩崖石刻 '宛在中央,少陵釣臺'字。文物部門1990年設(shè)立的'杜甫釣魚臺'文物保護(hù)碑一塊。成縣杜工部祠堂及碑刻 在陜西省略陽縣青泥河小學(xué)院內(nèi)有兩棵高大的銀杏樹,大的一棵相傳為李白手植,小的一棵相傳為杜甫所植。子美村《水會渡》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沒已久,崖傾路何難。大江動我前,洶若溟渤寬。篙師暗理楫,歌笑輕波瀾。霜濃木石滑,風(fēng)急手足寒。入舟已千憂,陟巘仍萬盤。迥眺積水外,始知眾星乾。遠(yuǎn)游令人瘦,衰疾慚加餐。杜甫在寒風(fēng)凜冽的隆冬季節(jié),晝夜兼程的行走在高山深谷中,他們每天起得很早,冬天的黎明最是寒冷,手腳都凍僵了,木道石階有霧水,時常打滑跌倒,"霜濃木石滑,風(fēng)急手腳寒"。而天都怪黑盡了,他們?nèi)晕凑业綏硖?。"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strong>有時候天黑渡河,一身都快濕透,讓杜甫悲痛交加。"浮生有定分,饑飽豈可逃?嘆息謂妻子,我何隨汝曹"。他在心中為妻兒擔(dān)心,自責(zé),更多無奈??上M腹經(jīng)綸,才華橫溢,卻在這亂世無安身立命之處,連家人也管不好。《白沙渡》畏途隨長江,渡口下絕岸。差池上舟楫,杳窕入云漢。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我馬向北嘶,山猿飲相喚。水清石礧礧,沙白灘漫漫。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高壁抵嶔崟,洪濤越凌亂。臨風(fēng)獨(dú)回首,攬轡復(fù)三嘆。梅疏影 作 龍門閣位于廣元市朝天區(qū)朝天鎮(zhèn)內(nèi),是古金牛道上最著名的棧閣之一,'龍門非禹鑿,詭怪乃天工',是川北道教圣地之一,龍門石林曲徑通幽,神韻萬端,龍門三洞氣勢宏偉,景色壯觀,被譽(yù)為'川北第一大洞'。《云棧記程》載:'龍洞背一名龍門山,有石穴高數(shù)十丈,其狀如門,潛水奔流其中,聲甚厲,穿山腹而出。分為三洞,水逕二洞出,三洞西南流入嘉陵江。' 龍門閣作為古代勾通秦蜀的險(xiǎn)要陸棧,有著十分重要的軍事價(jià)值。登頂極目,較場壩、營盤梁、朝天關(guān)、籌筆驛。《龍門閣》清江下龍門,絕壁無尺土。長風(fēng)駕高浪,浩浩自太古。危途中縈盤,仰望垂線縷。滑石欹誰鑿,浮梁裊相拄。目眩隕雜花,頭風(fēng)吹過雨。百年不敢料,一墜那得取。飽聞經(jīng)瞿唐,足見度大庾。終身歷艱險(xiǎn),恐懼從此數(shù)。"清江下龍門,絕壁無尺土"。秦嶺一帶的山多絕壁,下面便是咆嘯的急流。而棧道就盤旋在絕壁上。所謂道路就是將絕壁山打上洞,打天天插入木棒,再在上面輔上木板,走起來吱吱作響,晃蕩得讓人害怕。杜甫一家老小相互扶攜,戰(zhàn)戰(zhàn)兢兢走在棧道上,妻兒嚇得兩腿顫抖,輕聲啼哭,真擔(dān)心墜下懸崖,尸骨無存。"百年不敢料,一墜那得取"。杜甫過去游過很多險(xiǎn)境,可也沒見過龍門閣棧道這樣的危險(xiǎn)地。"終身歷艱險(xiǎn),恐懼從此數(shù)。"龍門閣 葭萌縣,本漢葭萌縣地,東晉[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於今縣南置晉安縣,隋改為葭萌縣,取漢舊縣名也。嘉陵江,在縣城南。葭萌縣 牛頭山位于出四川省廣元市元壩區(qū)昭化鎮(zhèn),《三國演義》中,有'姜維兵困牛頭山'的情節(jié),說的就是距昭化古城不遠(yuǎn)的牛頭山。出昭化古城西門,沿古蜀道爬山而行,約七公里,便到了。廣元牛頭山 一夫當(dāng)關(guān) 萬夫莫開。劍門關(guān),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軍鎮(zhèn),入川喉舌之地。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以漢德縣(治今漢陽鎮(zhèn))有'大劍至小劍隘束之路三十里,連山絕險(xiǎn)',于此地'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倚崖砌石為門,置閣尉,設(shè)戍守,謂之劍閣,成為軍事要隘。杜甫以前只在詩詞與傳聞中了解劍門關(guān),而經(jīng)過近二十天的翻山越嶺,杜甫終于到了劍門。唯天有設(shè)險(xiǎn),劍門天下壯。連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兩崖崇墉倚,刻畫城郭狀。一夫怒臨關(guān),百萬未可傍。珠玉走中原,岷峨氣凄愴。三皇五帝前,雞犬各相放。后王尚柔遠(yuǎn),職貢道已喪。至今英雄人,高視見霸王。并吞與割據(jù),極力不相讓。吾將罪真宰,意欲鏟疊嶂!恐此復(fù)偶然,臨風(fēng)默惆悵。劍門關(guān)成都平原東北邊緣,一條山脈從西北斜向東南。山雖不算高大,卻也十分俊逸,歷史上頗負(fù)盛名的三國蜀漢'興亡'的佐證地——鹿頭山白馬關(guān)就在這俊逸的山脈中段。《鹿頭山》連山西南斷,俯見千里豁。游子出京華,劍門不可越。及茲險(xiǎn)阻盡,始喜原野闊。殊方昔三分,霸氣曾間發(fā)。天下今一家,云端失雙闕。悠然想揚(yáng)馬,繼起名硉兀。有文令人傷,何處埋爾骨。紆馀脂膏地,慘澹豪俠窟。仗鉞非老臣,宣風(fēng)豈專達(dá)。冀公柱石姿,論道邦國活。斯人亦何幸,公鎮(zhèn)逾歲月。759年12月下旬,從甘肅成縣出發(fā)近一個月的杜甫終于到達(dá)離成都只有一百五十多公里的德陽鹿頭山。眼前便是一望無際的天府之國一一成都平原。杜甫欣喜若狂:鹿頭何亭亭,是日慰饑渴。連山西南斷,俯見千里豁。游子出京華,劍門不可越。及茲險(xiǎn)阻盡,始喜原野闊。詩人一家的入川路總算走上了平坦大道。鹿頭山白馬關(guān) 成都,公元前611年建城。至今三千年的歷史文化名城。成都?xì)v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據(jù)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jì)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xiāng)(雙流)遷往成都,構(gòu)筑城池。關(guān)于成都一名的來歷,據(jù)《太平環(huán)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jīng)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成都,有司馬相如,揚(yáng)雄這樣的文豪。有數(shù)不盡的文人墨客雅士。而杜甫到成都后的真實(shí)生活到底怎么樣呢?他怎么修起草堂的,他哪來的錢款修建?他為什么只呆了兩年便離開,而后在川北流亡?為什么他在川北流亡近兩年,打算舉家出川時,又返回成都住了兩年?他為什么最終還是離開了成都?且請收看第二集:杜甫最后十年之萬里橋西一草堂。杜甫草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