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按 聽說現(xiàn)在姑娘想當模特越來越難了,主要是姿勢太難拿。 當然,我說的是拍照姿勢—— 從早期只愛「S曲線」,到今天各種抽風式的詭異姿勢,時裝圈模特們究竟經(jīng)歷了什么? 本文由X分子「ID:xfenzi1」授權轉載 很長一段時期,拍片(Campaign/Editorial)是品牌、雜志甚至時尚愛好者最快速有效的廣告宣傳模式。而被拍攝對象,作為畫面的靈魂,擺什么造型就變成一件相當有考究的事情。 一個月前,蔡依林為「ZINE Magazine」拍攝了一組具有極強視覺效果的Editorial。再看看10年前甚至20年前的蔡依林,同樣的棚內拍攝方式(indoor)所呈現(xiàn)出的效果完全是另一種「風格」。 2010年,臺灣版「VOGUE」內頁: 2005年,「Girl」封面: 從最初各式大幅度動作、突顯「S曲線」的造型,到今天各種抽象靜止的「怪誕風格」,這中間,時尚模特的姿勢究竟經(jīng)歷了什么?
比起中國,西方的時尚行業(yè)發(fā)育成長得更早,模特各階段拍照姿勢的演化經(jīng)歷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過程。而最初,拍片這種方式始于時裝品牌的自我宣傳,怎么凸顯商品的特征,成為關鍵。在Vestoj的「Static Speed」一文中,作者Edwin Jiang闡述了關于這一變化的開端。 「當時(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服裝秀是一場大型的私人交易會,為了讓買手看清衣服的細節(jié),模特展示的姿勢都被限制在一個固定的模式之中?!?/span> 這個姿勢,需要滿足的條件僅僅是完美展示出當時主流價值觀中對女性美的定義——凹凸有致即可。 來源:Vogue US 1990s經(jīng)典的「Pouter Pigeon - 球胸鴿」姿勢 僅展示出靜止的「S型」美感 1920年代,受動態(tài)走秀的影響,品牌開始選取最能表現(xiàn)「動態(tài)行進過程」的姿勢為吸引買手的標準。 來源:Vestoj 「Animal Locomotion, Plate 442」, 1887 Eadweard Muybridge的人體動態(tài)拍攝實驗 最終定下來的姿勢,根據(jù)Edwin的描述,為「臀部前傾,肩膀靠后以及雙手別在臀部上」的姿勢。 而之后很長一段時期,時裝屋拍攝的Campaign都延續(xù)了這種風格。 50年代,Balenciaga Campaign
到20世紀中期,隨著動態(tài)走秀的風靡以及相機的普及,Campaign的形式早已無法滿足品牌宣傳的需要,這樣「動態(tài)靜止」的姿勢逐漸失去其原有價值。而時尚及人像攝影師Richard Avedon的出現(xiàn)改變了這一切。 Richard Avedon(1923-2004) The New York Times曾稱他為一名定義了上半世紀美國時尚攝影風格、審美以及文化的攝影師。更重要的是,他通過離開攝影棚,轉戰(zhàn)戶外拍攝的方式將Campaign中「動態(tài)靜止」的模特姿勢推向極富生命力的「流動姿態(tài)」。
不管是從模特的選擇到服裝造型的搭配,從拍攝畫面的設計到攝影師本身,時尚圈對于一個好的campaign的定義早已超越了服裝本身而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畫面的動態(tài)感(即畫面的故事性),時尚攝影也開始成為一種有效的藝術表達形式。于是,自1950年代起,模特的姿勢不再僅僅服務于品牌服裝及大眾審美,更重要是服務于畫面整體。 在Avedon的攝影作品中,當模特的姿勢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時,一種「動態(tài)的效果」就完美呈現(xiàn)在一張靜止的照片中:
盡管Campaign在上世紀中期直至21世紀初都是品牌不可或缺的廣告形式,但據(jù)統(tǒng)計,在過去的10年內,「Vogue」雜志每年涉及品牌Campaign的頁數(shù)減少了16%。在互聯(lián)網(wǎng)和Instagram的年代,很明顯,品牌已經(jīng)適應并采用了全新的營銷模式——滿足一個滾動屏幕消費的需要而非一張光滑的A4雜志內頁。 Balenciaga品牌Instagram頁面 在過去,我們會認為,或許時尚攝影一直追求的「模特姿勢的動態(tài)美」并不可能做到,但今天,或許我們根本不需要追求這種「動態(tài)美」? 在一張只被消費2秒鐘的照片上,花心思設計出一種「動態(tài)的」肢體語言似乎再無必要。再加上觀看時裝秀已經(jīng)變成點擊一下鼠標的事情,再去追求所謂「畫面的動態(tài)感」未免太過浪費精力,好好想想如何在刷過去的一瞬間吸引觀眾停下來欣賞才是關鍵。 來源:Instagra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