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王韓林兒,是元末宋國的國主。雖然其本人沒啥才干,但能在亂世中被劉福通所擁立,完全因為他有一個能干的爹——韓山童。 元末朝綱敗壞,群雄四起,各路人馬不管有才的沒才的,紛紛登場,其中韓山童號稱“天下當大亂,彌勒佛下生”,一時間吸引了眾多信徒,再加上劉福通等人為其鼓吹是“山童,宋徽宗八世孫,當主中國”,打著這樣的名號,一群人便成立了起義軍,以紅巾為號,又稱為“紅巾軍”。 韓山童死后,劉福通想借助于其“宋徽宗后代”的名聲起事,于是擁立了他的兒子韓林兒,立國號宋,以龍鳳為年號,號稱小明王。以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張?zhí)斓v、朱元璋為左右副元帥。 然而,那時候的朱元璋羽翼漸豐,已不是當初甘居人下的朱八八,再加上韓林兒也只是徒有虛名,他事事聽命于劉福通,劉福通才是掌握大權的人。故此,朱元璋聽到這個命令只說了一句話:大丈夫豈能受制于人? 于是,他選擇了不接受這個任命,但因為當時韓林兒的身份,尚有不小的號召力,因此朱元璋審時度勢,還是用其“龍鳳”的年號來號令軍中,這也就變相地認了韓林兒為主。 元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用呂珍為將,攻破安豐,殺死了劉福通。主心骨沒了,韓林兒慌了神,他想到了朱元璋,于是派人向他求救。 然而,正是因為這次求救,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 朱元璋并沒有坐視不管,他出兵了。因為他考慮到如果安豐被攻破,那么張士誠的勢力將大大加強,對自己是極為不利的,所以他最終決定親帥大軍,將韓林兒救出,送歸滁州。 但是,當后來朱元璋讓廖永忠將韓林兒迎回南京的時候,出事了。 韓林兒的船走到半路上,突然沉沒,小明王就此死于非命。 關于這件事,歷來眾說紛紜,疑點重重。有人認為是廖永忠干的,有人認為是朱元璋授意的,還有人覺得或許就是個意外。 的確,《明史朱元璋本紀》里面,僅僅記載了“韓林兒卒”,在《明史韓林兒列傳》里,也只是“覆舟沉于江”,而到了《明史廖永忠列傳》里,事情就清楚了: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不是意外,而是人為。這個人,就是廖永忠。 看到這里,大家可能都自然而然地覺得,一個武將不可能僅僅出于忠心,就敢擅自將小明王殺死,背后必有主使之人,這個主謀者很自然地,讓人想到了朱元璋。 懷疑主謀者是朱元璋的觀點認為,小明王韓林兒表面上是朱元璋的主君,這個身份妨礙了朱元璋稱王稱帝,故此廖永忠奉命在半路上制造了這起意外,替朱元璋一統(tǒng)天下掃平了道路。 道理雖然說的通,但細想一下有諸多的漏洞: 首先,朱元璋的江山是他自己打下來的,到最后關頭,其本人的威望已經遠遠超過了韓林兒,稱王稱帝可說是眾望所歸,沒有必要背上弒主的罪名; 其次,如果朱元璋真動了殺心,那至正二十三年那次,就不會親帥部將去救他。 那么,不是朱元璋,難道真的是廖永忠自作主張?筆者覺得也不大可能。像廖永忠這樣的武將,一般心思不會縝密如此,所以更可能的是受到了其他人的暗示,這個“其他人”或許就是朱元璋身邊的某位儒生:
這位和廖永忠相善的儒生,擅自揣摩朱元璋的意圖,認為殺掉小明王對朱元璋有利,于是和廖永忠商量,干掉了小明王韓林兒。 本號文章,皆為成周子原創(chuàng)。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作者。所用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