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紫砂壺名家、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路朔良 路朔良,1949年7月出生于江蘇宜興,字逸云、號北辰,無錫“云溪精舍” 紫砂陶坊創(chuàng)始人,江蘇省名人,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 從上世紀80年代初,投身于紫砂陶藝的制作與研究,先后將我國歷史上青銅器時代的紋飾工藝成功地移植到紫砂陶器上,讓失傳270多年的高超工藝得以復活。同時,將書畫、雕塑等表現手段運用在紫砂陶器表面,豐富了陶刻和陶塑的藝術語言,提高了紫砂藝術的品位和藝術價值。其作品典雅、高貴、既有皇家宮廷藝術氣質,雍華富麗;又有明清兩代詩魂文骨,簡約大氣;其作品多次榮獲全國工藝美術作品評比金獎。紫砂藝術作品先后被中南海紫光閣、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南京博物院、西安法門寺博物館、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星云大師等眾多博物館、文化單位及名人名家收藏,成為當代中國一代制壺名家。 鐘型壺江南山水(獲2012年江蘇省藝博懷金獎) 紫砂壺里定乾坤 渾厚古樸中國魂 訪中國紫砂壺名家、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路朔良 紫砂壺,一種蘊含濃郁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從古到今,驚才絕艷的制壺大師輩出,從他們手中,誕生了一個又一個名揚中外絕世精品。仿佛把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都沉淀到一把小壺中,滲透到紫砂泥土里。讓中國紫砂文化藝術在世界藝術之林獨樹一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成為人類藝術的瑰寶。 八月的江南,天藍云白,清秀嫵媚。陣陣微涼的風,拂去夏日的燥熱,帶來秋的涼爽。當我走進無錫這座山明水秀,人杰地靈的歷史文化名城時,一種濃郁的江南精致文化撲面而來。 蘭亭集仙壺(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紫砂壺,起于宋代,盛于明清。后經歷朝歷代的更替發(fā)展,紫砂技藝與中國傳統的詩詞歌賦、書法繪畫完美結合,從而形成紫砂壺千姿百態(tài)的造型藝術及特殊的文化屬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一載體。無錫“云溪精舍”紫砂陶坊創(chuàng)始人,制壺名家路朔良先生便是傳承這一載體的優(yōu)秀代表人物之一。 琴壺 路朔良繼清康熙制壺大家陳鳴遠之后,一位將青銅器紋飾工藝完美移植到紫砂陶器上的當代制壺高手。他的作品典雅、高貴、既有皇家宮廷藝術氣質,雍華富麗;又有明清兩代詩魂文骨,簡約大氣;他將書畫、雕塑等表現手段運用在紫砂陶器表面,以雕刻、堆塑、貼塑、泥繪、鏤空等技藝來創(chuàng)作紫砂陶器,豐富了陶刻和陶塑的藝術語言,大大提高了紫砂藝術的品位和藝術價值。其作品先后被中南海紫光閣、國家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南京博物院、西安法門寺博物館、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星云大師等眾多博物館、文化單位及名人名家收藏,成為當代中國一代制壺名家。 雙龍瓶(臺灣星云大師收藏) 路朔良,書香門第之家,生于宜興,長于無錫。江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悠久的人文環(huán)境,讓路朔良從小就浸潤在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成長起來。 上世紀五十年代,宜興壺藝大家顧景舟送給路朔良父親一把紫砂壺,這對喜愛紫砂藝術的路朔良來說是如獲珍寶。他感嘆這個使用功能如此簡單的紫砂器物,既有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神,又傳承并凝聚著民族藝術的獨特性。他從欣喜到愛不釋手,從愛不釋手到沉醉癡迷。 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百業(yè)盛興。路朔良長期積聚的藝術才華和紫砂情結,終于迎來了可施展抱負的大好時光。他辭去穩(wěn)定的工作,創(chuàng)辦了自己“云溪精舍”紫砂陶坊。他要把紫砂陶藝當作一生的追求,他要在紫砂陶坊里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金錦壺具 紫砂藝術,入門容易做精難。當命運把他與紫砂緊緊連在一起后,不知是紫砂藝術成就了他,還是他成就了紫砂藝術。無數次失敗,又無數次重來;在汗水中重復,在淚水中堅守;他以堅韌的毅力,執(zhí)著的精神在紫砂藝術道路上艱辛地探索跋涉著。 鏤空云龍壺 路朔良秉承制壺大家陳鳴遠“樸雅精巧”的藝術思想,拓展“塑鏤兼長”的裝飾技巧。借鑒古人名家成功經驗,啟發(fā)自己創(chuàng)作靈感,感受造化與滋養(yǎng),提高素養(yǎng)與品位。當對紫砂傳統技能和規(guī)律嫻熟在胸時,他將青銅器上的紋飾成功的移植于紫砂陶器上,將包容與濃縮融于一器。把失傳270多年的青銅器紋飾移植于紫砂陶器上的高超技藝復活,并臨摹和創(chuàng)作出上百件紫砂藝術精品,形成了精工致微的仿青銅器紫砂藝術。他的作品渾厚古樸、自成一體,變化豐富、美輪美奐,令人耳目一新。 鎦金八卦井欄壺 路朔良并不滿足現有成就,他是一位藝術至上,追求完美之人。他認為:傳統是紫砂的根脈,創(chuàng)新才是紫砂的生命。他要讓作品高貴典雅、雍華富麗,既要充滿明清詩魂文骨的大氣,又要渾厚古樸、立意簡約的遺風。 他創(chuàng)作的“雙流吉祥提梁壺”,構思奇妙,大度穩(wěn)重,既顯傳統美學平衡和中庸的審美觀,又形成蒼穹無限的虛空美;傳統吉祥圖案“五?!薄案毁F”紋飾壺身,其工藝獨特,細膩動人,堪稱玲瓏完美。其作品在2002年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2004年又被臺灣歷史博物館收藏。 雙頭吉祥提梁壺(2002年全國工藝美術大師展金獎、臺灣歷史博物館收藏) 路朔良先生以虔誠的心態(tài),創(chuàng)作每一件紫砂作品,他塑造的一尊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的觀世音菩薩像,形態(tài)端莊寧靜,面容莊嚴慈祥,倍受眾多藏家、專家與學者的好評,其作品獲2004年江蘇省首屆“大阿福獎”金獎。 他創(chuàng)作的朱泥蟠壚壺,造型三足鼎立,氣度雍容華貴,線條流暢貫通,比例優(yōu)美協調,圓球壺鈕鏤空成龍紋,壺身紋帶“九龍戲珠”。作品選用紫砂朱泥制作,難度極高,無論形、神、色、品,都顯出與眾不同的皇家宮廷氣派。該壺一經問世,好評如潮,隨即便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朱泥蟠爐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路朔良集青銅、彩陶、石雕、木雕、磚雕、書法、繪畫等藝術于創(chuàng)作之中。在他的作品里,讓人看到了商周秦漢、唐宋明清等歷史時代的背影。路朔良借古開今,融眾家之長。他的作品總以高雅古樸的形象,給人以視覺美感與心靈愉悅。 他創(chuàng)作出雙龍耳盤口瓶、蘭亭集賢壺、琴壺、唐韻合歡壺、銅鏡壺、漢扁壺、八卦太極壺、青銅紋四足香薰、青銅紋三足圓鼎等一批造型優(yōu)美,古韻濃郁,裝飾生動細膩且又富貴華麗,充滿藝術感染力的紫砂精品力作。作品一經問世,分別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國民族藝術珍寶館、南京博物院、西安法門寺博物館、臺灣歷史博物館等爭相收藏。 酒仙鐘型壺 路朔良先生把紫砂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融合,使紫砂壺文化內涵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且多項陶藝紫砂工藝獲國家專利,開拓出只屬于他路朔良自己“路氏風格”的紫砂藝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藝術家評委張道一教授評價說:“路朔良一方面吸收了商周青銅器造型和紋飾的特點,一方面在壺體上進行山水和人物的淺浮雕,對紫砂茗壺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局面……” 南京博物院研究員、著名學者宋伯胤說:“路朔良除了仿銅器物上古意盎然的紋飾外,還采用銅器上的蟬翼紋、帶狀紋作裝飾的紋樣,這在紫砂陶史上是少見的美化器物的手法。路朔良將銅器和紫砂陶器結合在一起,既有銅器的內外之美,又不失紫砂陶的賞玩、實用價值,把紫砂藝術帶到了另一種境界。” 紫砂仿青銅花觚 37年的癡迷探索,37年的藝術拼搏,路朔良在紫砂藝術道路上懷著一顆恭敬和虔誠之心,他在感悟一種歷史的博動,傳遞一種文化精神和藝術思想,在繼承和創(chuàng)新中創(chuàng)造出一批具有時代審美特征的紫砂藝術精品。 唐韻壺 北京電視臺專題報道路朔良的文化訪談,無錫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先后專題介紹了他的紫砂藝術;中央電視臺《鑒寶》欄目展示了他的紫砂作品“三足圓鼎”;《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了他“天雞鳳尾尊”等紫砂作品;豐碩的藝術成就,讓他本人在2004年被破格提升為高級工藝美術師,2012年又被授予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近幾年,捷報再傳,他的紫砂作品又應邀參加了巴黎盧浮宮藝術展,讓中國傳統紫砂藝術走進世界藝術之林。 山水金鐘壺 文化精神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精神支柱和靈魂,中國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積淀,有它獨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品格和藝術精神。紫砂藝術是一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做壺不僅僅是一種技藝的傳承,同時也代表著一種文化的傳承。 無錫,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承載著制壺名家路朔良先生一生的夢。這對于他,即是生活,更是熱愛。與其說他是在做壺,不如說是在傳承一門手藝,一種文化精神,一種精神信仰。 中國因紫砂壺藝術而驕傲,宜興因制壺名家路朔良而自豪。 文/康巴漢子 玉爐壺 藝術成就: 1998年12月,北京電視臺”專題介紹路朔良“云溪精舍”茶文化座談。 2001年 7月,上??萍汲霭嫔绯霭妗吨袊仙败鴫卣滟p》收錄路朔良獨立章節(jié)。 2001年 9月,中央電視臺四臺專題介紹路朔良的紫砂藝術。 2001年10月,無錫日報以“紫砂玩出新門道”為主題介紹路朔良制壺藝術。 2001年10月,無錫電視臺專題介紹路朔良的紫砂藝術。 2002年 9月,華東信息日報以,紫砂“飛地”研神功為題介紹路朔良紫砂藝術, 2002年11月,“雙頭吉祥提梁壺”獲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國 工藝美術優(yōu)秀作品評選金獎。 2002年12月,紫砂作品“蟬形紋四足香薰”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2003年 3月,15件紫砂作品被南京博物院收藏。 2004年 4月,路朔良“秦權壺”被法門寺博物館收藏. 2004年 6月,無錫電視臺“江南情物志”欄目專題介紹路朔良的紫砂藝術。 2004年 9月, 紫砂作品“蘭亭集賢壺”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2004年 9月, 陶塑“仿青州北魏觀音”獲江蘇省首屆大阿福獎金獎. 2004年 9月, 紫砂'蟬形紋四足香薰'入選第二屆中國無錫太湖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 2004年 9月, 新民晚報典藏鑒賞版刊登路朔良'雙頭吉祥提梁壺'等作品. 2004年11月,“雙頭吉祥提梁壺”被臺灣歷史博物館收藏。 2005年 4月,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天雞鳳尾尊”等作品。 2005年 8月,參加首屆工藝美術大師聯誼會。 2005年 9月,“軟耳三足鼎”獲第三屆太湖博覽會白花獎銀獎. 2006年 7月,人民日報海外版 “以云溪精舍出新作”為題,報道了路朔良的紫砂藝術。 2007年 3月,中國文化報以路朔良紫砂工藝自成一格為題介紹紫砂“大圓鼎”。 2007年 3月,人民日報介紹路朔良的紫砂藝術。 2007年 3月,中央電視臺”鑒寶”節(jié)目介紹了由路朔良制作的紫砂大鼎。 2007年 4月,中國民航報人物版以一抔紫砂一世情為題,介紹路朔良的紫砂藝術。 2007年 7至9月,新民晚報、解放軍報等報刊介紹路朔良制作的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的紫砂《長城壺》。 2008,紫砂作品仿青銅花觚紫砂作品被北京中國民族藝術珍寶館收藏。 2008年,被授予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稱號。 2008,紫砂作品雙龍耳瓶被故宮博物院收藏。 2011年,紫砂作品“花觚”“蟠壚壺”“雙龍耳瓶”被中南海紫光閣永久收藏。 2012年,被授予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2014年,紫砂作品赴法國盧浮宮參展。 康巴漢子:康平,作家、著名書畫評論家、中國收藏家雜志編輯,中國文化與產業(yè)雜志編委。近年來,撰寫出多篇影響廣泛的人物專訪和書畫藝術評論刊發(fā)人民曰報海外版、中國改革報、中國書畫報、中國收藏家、中華老字號、中國文化與產業(yè)、收藏與投資、香港中外美術研究等報刊雜志和各大主流網絡媒體上,把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播到海內外,已引起海內外藝術家、收藏家和藝術評論家的廣泛關注。他被京城藝術評論界譽為“用優(yōu)美文學語言去講述一個藝術家故事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