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各腫瘤的中醫(yī)藥偏方秘方[圖]
唐毅斌/轉(zhuǎn)載
本文轉(zhuǎn)自于上醫(yī)治未病QQ空間。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這些中醫(yī)藥偏方來自與網(wǎng)絡(luò),請慎用。用者請找中醫(yī)師根據(jù)患者情況,酌情使用。
一、治惡性淋巴瘤秘方
1、慈菇海藻湯 【來源】潘敏求,《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當歸、川芎、赤芍各10克,生地、元參、山慈菇、黃藥子、海藻、昆布、夏枯草各15克,牡蠣、蚤休各3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養(yǎng)血化瘀,軟堅散結(jié)。 【方解】惡性淋巴瘤,屬中醫(yī)“瘰疬”范圍,多因肝腎陰虧,虛火內(nèi)動,灼津為痰,痰火凝結(jié)而成。方中當歸、川芎、赤芍、生地滋養(yǎng)肝腎;元參滋陰降火;牡蠣益陰潛陽、軟堅化痰;山慈菇、黃藥子、昆布、海藻消痰結(jié);蚤休、夏枯草入肝經(jīng)而瀉肝火,合而用之消散之力更強。 【主治】惡性淋巴瘤。 【療效】治療10例(臨床分期為Ⅰ期4例,Ⅱ期2例,Ⅲ期1例,Ⅳ期3例)。結(jié)果:單純中藥治療7例中,腫塊消失3例,基本消失1例,縮小1/2以上者2例,腫塊保持不變1例。治療后觀察時間半年1例,1年1例,2年3例。中藥結(jié)合化療組3例中,2例腫塊消失,1例基本消失。
2、慈菇消瘤湯 【來源】陳林才,《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白花蛇舌草30克,山慈菇、三棱、莪術(shù)、炒白術(shù)各15克,僵蠶、夏枯草、昆布、煅牡蠣、煅瓦楞各30克,炮山甲、黃藥子各9克,全蝎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熱消散,軟堅散結(jié)。 【方解】方中山慈菇、昆布、僵蠶、牡蠣等化痰、軟堅散結(jié);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三棱、莪術(shù)活血化瘀、止痛,故對痰瘀凝結(jié)所致的惡性淋巴瘤有效。 【主治】惡性淋巴瘤。 【加減】氣虛加黃芪、黨參;血虛加當歸、紫河車;胃陰虛加石斛、麥冬、玉竹;肝腎陰虛加龜板、鱉甲、生地、枸杞子;陽虛加附子、桂枝、補骨脂、棉花根;實熱加生石膏、知母、黃芩、黃連;偏寒加炮姜、附子、桂枝;偏熱加狗舌草、天葵子。腫塊處可外敷獨角蓮或者鮮蟾皮。 【療效】治療11例,治后存活1年以上9例,存活3年以上5例,存活5年以上4例,存活10年以上2例。
3、復(fù)方健脾術(shù)苓湯 【來源】朱仁康,《千家妙方?下》 【組成】蒼術(shù)、白術(shù)、赤苓、豬苓、澤瀉、陳皮、淮山藥、扁豆衣、炒苡仁、萹蓄、萆薢,六一散(包)各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健脾利濕。 【主治】淋巴管瘤。 【療效】治療1例,連服60劑,告愈。
四、治滑膜肉瘤秘方 參芪紫銀湯 【來源】秦厚生,《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生黃芪15克,黨參10克,透骨草30克,金銀花藤15克,牛膝、伸筋草各30克,野于術(shù)10克,紫草18克。另用獨角蓮4.5克,研細末,分3次吞服。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扶正祛毒。 【方解】滑膜肉瘤,屬中醫(yī)“癰疽”范疇,《靈樞》云:“虛邪之入于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nèi)者。”故扶正祛毒(邪)是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方中用黃芪、黨參益氣托毒;銀花藤、紫草清熱解毒;獨角蓮性味辛溫有毒,有逐邪解百毒的功用;內(nèi)服外敷獨角蓮有解毒攻毒的作用,以整體與局部,攻與補相結(jié)合,故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主治】滑膜肉瘤。 【加減】腫物潰破用獨角蓮30克加輕粉6克同研制成生毒散。取本散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或隔2~3日1次。 【療效】治療1例經(jīng)病理活檢證實為左下肢滑膜肉瘤,因不愿截肢,服中藥5個月,獲臨床治愈,經(jīng)1年隨訪觀察,未見復(fù)發(fā)及轉(zhuǎn)移。 五、滑膜肉瘤方 【來源】田兆黎,《中國當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草河車、半枝蓮各30克,夏枯草12克,絡(luò)石藤15克,郁金9克,忍冬藤、全瓜蔞各30克,葶藶子9克,貓爪草、女貞子各30克,郁李仁6克,山慈菇30克,獨角蓮3克,生黃芪3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備用。每次服3克,每日早晚各服1次,用涼開水送下。 【功用】清熱解毒,軟堅散結(jié)。 【主治】滑膜肉瘤,術(shù)后復(fù)發(fā)或腫塊不消退者。 【療效】臨床屢用,均收到較好的療效。
六、治骨腫瘤秘方 1 蛇蟲參藤湯 【來源】趙茂初,《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地鱉蟲、白花蛇舌草、當歸、徐長卿各10克,露蜂房、炙甘草各6克,蜈蚣3克,黨參、黃芪各12克,熟地、雞血藤各15克,乳香、沒藥各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益氣活血,祛瘀通絡(luò),消腫散結(jié)。 【方解】方中地鱉蟲、白花蛇舌草、露蜂房、蜈蚣搜剔邪毒,驅(qū)風透骨;伍以徐長卿、乳香,沒藥活血祛瘀止痛;黨參、黃芪、當歸、熟地、炙甘草補益氣血;雞血藤舒筋活血,故用本方治療惡性骨腫瘤,收到了良好的療效。 【主治】骨癌。 【療效】治療轉(zhuǎn)移性骨癌3例,其中1例為前列腺癌骨轉(zhuǎn)移,化療后疼痛甚劇,活動明顯受限。連服本方3個月后,疼痛明顯緩解,活動無明顯限制,肌膚不仁消失,X線示骨質(zhì)破壞較前好轉(zhuǎn)。此后以補養(yǎng)氣血為主,隨訪3年穩(wěn)定。
2 鱉甲鳳尾湯 【來源】胡安邦,《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柴胡、龍膽草各9克,夏枯草15克,炙鱉甲24克,地骨皮12克,鳳尾草24克,板藍根15克,漏蘆6克,僵蠶、蟬衣、地龍各12克,生姜2片。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軟堅化痰,清熱解毒。 【方解】中醫(yī)認為本病多因肝膽風火挾痰毒上升入絡(luò),郁結(jié)為瘤所致。故本方用鱉甲、地骨皮清瀉肝經(jīng)血分伏火;柴胡、龍膽草以疏泄肝經(jīng)氣分郁火;鳳尾草、板藍根、漏蘆涼血解毒;僵蠶、蟬衣化痰散結(jié);地龍入絡(luò)通瘀,又佐一味生姜辛散辟穢以開胃,從而取得較好療效。 【主治】多發(fā)性骨血管瘤。 【療效】治療1例多發(fā)性骨血管瘤患者,枕部10×8厘米盤曲狀腫塊,左額部7×5×3厘米腫塊,中央可觸及骨質(zhì)缺損,有搏動感,左眼僅能掙開一條線,顱骨片示顱骨彌漫性、溶骨性及成骨性病變,治后獲愈。
3 黃芪海昆湯 【來源】林芹壁,《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當歸15克,郁金9克,川楝子5克,黃芪30克,黨參15克,白術(shù)12克,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各30克,赤芍12克,海藻、昆布各15克,陳皮、半夏各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益氣托毒,清熱消腫。 【方解】方中黃芪、黨參、白術(shù)益氣健脾,尤以重用黃芪益氣托毒;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等清熱解毒;海藻、昆布、陳皮、半夏軟堅化痰,故獲得臨床治愈。 【主治】晚期股骨肉瘤。 【療效】治療1例晚期股骨肉瘤,患者左大腿后上方6×6厘米潰瘍,高出皮膚,菜花樣外翻,左腹股溝5×4厘米硬質(zhì)腫塊,病理診斷為左股骨肉瘤,腹股溝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因拒絕截肢,服上方3個多月,傷口愈合,腹股溝淋巴結(jié)消失,隨訪10年仍健在。
七、治腦瘤秘方 .1 補腎化痰湯 【來源】錢伯文,《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姜半夏、制南星各15克,石菖蒲、當歸、山萸肉各9克,赤芍10克。 【用法】依法制成糖漿,口服。同時隨證加服湯劑。 【功用】補腎固本,軟堅逐瘀。 【方解】顱內(nèi)腫瘤,其本在肝腎虛虧,髓海不足,其標則為痰凝氣滯,瘀毒凝聚,故治宜標本兼顧。方中半夏、南星化痰軟堅;石菖蒲化痰開竅;當歸、赤芍活血化瘀;山萸肉滋補肝腎。諸藥相合,共奏化痰軟堅,活血逐瘀,滋補肝腎之功,故取得良好療效。 【主治】腦瘤。 【加減】痰濕內(nèi)阻,治以燥濕化痰,以溫膽湯、滌痰湯、導(dǎo)痰湯,指迷茯苓丸加減;肝膽實熱,治以清肝瀉火,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肝腎陰虛,治以滋補肝腎,用杞菊地黃丸、一貫煎加減;氣血郁結(jié),治以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加減;肝風內(nèi)動,治以鎮(zhèn)肝熄風,用鎮(zhèn)肝熄風湯、羚羊鉤藤湯、天麻鉤藤湯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 【療效】治療顱內(nèi)腫瘤213例,其中已手術(shù)29例。治后5年生存率為29.7%(19/64),3年生存率為34.9%(29/83),1年生存率為71.2%(141/198)。臨床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減輕、好轉(zhuǎn)或消失。
2 南星蠶夏湯 【來源】于敏,《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生南星、生半夏、夏枯草各15克,僵蠶9克,石菖蒲6克,地龍15克,蜈蚣2條,壁虎2條,地鱉蟲9克,豬苓、茯苓、決明子各15克,菊花、青葙子各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每療程為3個月。 【功用】化痰祛瘀,平肝熄風。 【方解】方中用半夏、南星、僵蠶、地鱉蟲、蜈蚣等化痰祛瘀;石菖蒲、地龍、菊花、決明子等平肝熄風。藥理研究證實,化痰、平肝、熄風藥物能抑制小鼠腫瘤細胞惡性生長,提高自身免疫機制,故本方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腫瘤具有改善癥狀、延長生存期的效用。 【主治】顱內(nèi)腫瘤。 【加減】偏癱加黃芪、赤芍、當歸;畏寒肢冷加炮姜,小茴香、吳茱萸;陽痿加菟絲子、仙茅、仙靈脾;閉經(jīng)加當歸、川芎、王不留行、穿山甲;失眠加燈芯草、遠志;惡心嘔吐加木香、竹茹、陳皮、九香蟲、旋覆花;陰虛潮熱加北沙參、石斛、龜板、鱉甲、生地;納呆加陳皮、焦楂曲、生苡仁、雞內(nèi)金;形羸體虛加黃芪、太子參、當歸、麥冬、生地。 【療效】治療67例原發(fā)性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腫瘤,其中41例曾行腫瘤部分切除術(shù),2例曾行減壓術(shù),24例未行手術(shù)。結(jié)果臨床治愈5例(占7.46%),顯效16例(占23.88%);有效31例(占46.27%);無效15例(占22.39%),總有效率為77.61%。有10人恢復(fù)工作,16人能正?;顒樱?SPAN>19人能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并對其中20例膠質(zhì)瘤進行隨訪,1年生存率為90%,2年生存率為85%,5年生存率為80%,10年生存率為30%。生存中數(shù)為7.27年。
3 通絡(luò)熄風散 【來源】雍履平,《腦病辨治》 【組成】土鱉蟲50克,制番木鱉6克,蘄蛇、制川烏各20克,丹參、川芎、全蝎、蜈蚣、僵蠶、地龍各4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過篩,瓶裝。每次服4.5克,日服3次,以透骨草100克煎水送服。1個月為1療程。 【功用】通絡(luò)熄風,活血止痛。 【主治】腦轉(zhuǎn)移癌,劇烈頭痛。 【療效】屢用有效,配服對證湯劑,效果更好。 【附記】又良性腦腫瘤,用鱉甲煎丸(中成藥),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各60克,煎水送服鱉甲煎丸,每次服5克,日服3次。連服3個月為1療程,效。 又江西名醫(yī)陳茂梧治療惡性腦膠質(zhì)瘤,常在祛痰化濕、消風活血內(nèi)服湯藥的基礎(chǔ)上,再輔以自擬“抗癌散”:大黃、芒硝、槐花、黃柏、甘草各60克,黑砂10克,共研細末,分60~120天服,日服2次。效果較好。
4 治腦瘤方 【來源】段鳳舞,《中國當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龍膽草3克,清半夏、云茯苓各10克,陳皮7克,磁石30克(先煎),蜈蚣5條,海浮石、烏梢蛇、天麻各10克,鉤藤、夏枯草各15克,昆布、海藻、絲瓜絡(luò)、浙貝母各10克,生黃芪、枸杞子各30克,焦三仙各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清熱化痰,軟堅散結(jié),扶正抗瘤。 【主治】腦腫瘤。癥見頭痛時作,或劇烈作痛,或肢體麻木,運動失靈,或記憶力減退,甚至神志模糊不清。 【加減】頭痛劇烈加細辛3克,花椒10克;肢體麻木加桂枝7克,牛膝10克;神志不清另加服局方至寶丹,每日1丸。 【療效】屢用屢驗,對改善腦腫瘤患者的自覺癥狀,抑制腦瘤生長有較好療效。
八、治甲狀腺囊腫秘方 1 漏蘆湯 【來源】王法昌,《千家妙方?下》 【組成】漏蘆、劉寄奴、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連翹各30克,柴胡13克,海藻15克,元參、香附、大貝母各12克,皂刺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3次去渣,合并濃縮為600毫升,分4次服,6小時服1次。 【功用】以清解肺胃之熱毒為主,配以理氣活血、軟堅散結(jié),佐以疏肝解郁化痰。 【主治】甲狀腺囊腫。 【加減】頭痛眩暈者加川芎、菊花;熱象不明顯者,去蒲公英、紫花地丁,減漏蘆用量;氣虛者,加黃芪;心悸失眠者,加柏子仁、生石膏、生牡蠣;心煩者,加山梔等。 【療效】治療12例,服藥6~16劑,有9例腫塊消小,3例腫塊減消大半。 【附記】用本方加減對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亦有一定療效。
2 消囊湯 【來源】楊泳仙,《千家妙方?下》 【組成】控涎丹2.5克(分吞),昆布、海藻各6克,炒白芥子4.5克,海浮石9克,蘇子6克,象貝母10克,夏枯草、炒天蟲各6克,桔梗2克,陳海蜇12克,地栗2枚。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宣絡(luò)消痰。 【主治】甲狀腺囊腫。 【加減】臨床應(yīng)用,可隨證加減。 【療效】自1935年起即應(yīng)用本方治療甲狀腺囊腫已數(shù)十年,臨床上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九、治血管瘤秘方 1 阿魏消瘤湯 【來源】張文明,《千家妙方?下》 【組成】阿魏1.5克,柴胡1.5克,甘草1.5克,當歸尾1.5克,赤芍4.5克,桔梗3克(本方用量為嬰兒分量,周歲以下者服用,年齡稍大者須增加分量,特別要增加阿魏的分量)。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3歲小孩此藥可作丸吞服。 【功用】理血清瘤。 【主治】血管瘤(嬰兒)。 【療效】治療4例(其中肋部、頭頂部、乳部、目眶部各1例),均見著效。 【附記】本方丸劑,服之以大便通利為度。方中桔梗一味是引經(jīng)藥,可視其瘤生部位適當更換。
2 活血化瘤丸 【來源】鐘新淵,《千家妙方?下》 【組成】生地8.1克,丹皮45克,茜草根18克,丹參15克,羚羊角3克,川黃連13.5克,甘草15克,山慈菇27克,側(cè)柏葉45克,荊芥炭8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以米飯適量為丸,如綠豆大,每日服3次,每次服1.5克(上為兒童量)。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活血,化瘤散結(jié)。 【方解】方中以生地、丹皮、丹參、茜草根涼血活血,養(yǎng)陰、清透血中所伏熱結(jié)為主;佐以荊芥炭入血;側(cè)柏葉寒澀涼血收斂,取其行中有止;山慈菇味辛氣寒,善散熱結(jié),主癰腫瘡瘺,故用以化瘤散結(jié);羚羊角、川黃連性寒,其味或咸或苦,咸能軟堅,苦能清熱,對血中熱毒有清解之功;選甘草一味調(diào)和諸藥并護胃氣。全方有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散結(jié)化瘤之功,而著眼于清血分郁熱之毒,以澄本清源,故不專攻瘤而瘤可化。 【主治】血管瘤。 【療效】屢用效佳。一般要連服半年始見其功。
十、治食管瘤秘方 化堅散結(jié)湯 【來源】趙振興,《千家妙方?下》 【組成】海藻30克,甘草6克,海浮石12克,連翹30克,王不留行15克,丹參30克,赤芍9克,山慈菇12克,穿山甲、皂刺各5克,陳皮3克。 【用法】每日1劑,上藥先于冷水中浸泡50分鐘,以浸透生藥為度,后文火煎之。日服2次。 【功用】軟堅散結(jié),活血化瘀。 【主治】食管瘤(食管良性腫物)以及各種良性瘤。 【療效】臨床實踐證明,用本方治療食管瘤及各種良性瘤都有較好的效果。食管瘤一般連服38劑可愈。多數(shù)良性腫瘤經(jīng)服此方后均能收效,且可望完全消失,如神經(jīng)纖維瘤等,亦有完全消除的病例。 【附記】本方可適用于各種良性瘤,特別是對于一些不愿接受手術(shù)治療或不適合手術(shù)治療的病人,應(yīng)用此方治療且更妥。
十一、治惡性腫瘤秘方 1 治癌散 【來源】邊同華,《中國當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①黃芪15克,附子、升麻各10克,龍骨粉、牡蠣各15克,馬子舌、沙奐翅各10克,山甲、海參各15克,藤黃、乳香、沒藥、炙甘草各10克。②桃仁、紅花、柴胡、人參、土鱉蟲各10克,麝香0.5克,牛膝、龜板、乳香、沒藥、山豆根、鴉膽子粉、元胡粉、炙甘草各10克。③熟地、山萸肉、豬苓各15克,澤瀉、丹皮各10克,鹿角膠粉15克,血竭10克,青蟲粉、紫河車各15克,川芎、燕窩、枳殼、炙甘草各10克。④黃芪、當歸各15克,升麻、柴胡各10克,茯苓15克,蟾酥片粉、莪術(shù)各10克,青蟲粉、熊膽各15克,靈芝10克,板藍根15克,三七5克,炙甘草10克。 【用法】上列4方,按方共研細末,貯瓶備用。每次服5克,日服2次。服用時,可根據(jù)病情辨證應(yīng)用。服用時加入10%純蜂蜜更佳。 【功用】①益氣助陽,軟堅散結(jié),祛瘀攻毒;②活血化瘀,解毒止痛;③滋補肝腎,活血利水;④益氣活血,祛瘀解毒。 【主治】各種癌癥,包括放療、化療和手術(shù)治療均可服用。偏陽氣虛患者用方①,氣滯血瘀型用方②,肝腎陰虛型用方③,氣血不足型用方④。 【療效】屢用有效。服藥后7~10天食欲增加,精神狀態(tài)好轉(zhuǎn),睡眠平穩(wěn)。 【附記】本系列方劑,特點是:易服用;不具毒性(雖方中個別藥物有毒性,但入方中,服時分量少);可辨證服用;適用范圍廣;服該藥無惡心、嘔吐等副作用。
2 加味犀黃丸 【來源】張代釗,《中國當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人工牛黃10克,麝香3克,炙乳香、炙沒藥各15克,三七粉、山慈菇、生苡仁、砂仁、雞內(nèi)金各30克,海馬15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裝入膠囊內(nèi)。每日服2~3次,每次服3~4粒。 【功用】解毒抗癌。 【主治】常見癌瘤。 【療效】屢用有效。 【附記】又同書中郁仁存之加味犀黃散,即本方減生苡仁、砂仁、雞內(nèi)金、海龍,加北豆根、人參。組成為牛黃3克(另研)、麝香9克(另研)、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北豆根、山慈菇、三七、人參各30克。后6味共研為細末,與前兩味混勻。每服2~3克(裝膠囊服),日服2次。或以黃酒送服。功能解毒消腫、活血止痛、主治各種癌癥。根據(jù)病情不同,可按比例加減調(diào)整藥味。
3 解毒消瘤湯 【來源】郁仁存,《中國當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半枝蓮、龍葵草、草河車各30克,白花蛇舌草60克,北豆根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溫服)。 【功用】清熱解毒,抗癌消瘤。 【主治】各種癌癥,具有毒熱征象者。 【療效】堅持服用,有一定的療效。 【附記】又北京日壇醫(yī)院用龍葵500克(鮮品,干品用120克)。每日1劑,水煎服。用治癌癥胸腹水4例病人。治后其胸腹水明顯減少。
十二、治癌癥疼痛秘方 1 止痛搽劑 【來源】陳曉平,《千家妙方?下》 【組成】硼砂10克,枯礬15克,冰片45克,95%酒精500毫升。 【用法】先將冰片溶化于酒精內(nèi),后再投入硼砂、枯礬,混合后即可外用(放置時間越久,則效果越好)。在癌瘤引起之疼痛部位擦用,每日應(yīng)用次數(shù)視病情而定。 【功用】理氣,通瘀,止痛。 【主治】晚期癌瘤疼痛。 【療效】臨床應(yīng)用于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等癌瘤的止痛效果較滿意,一般擦用一次可止痛6~8小時,晚期病人則可止痛2~3小時。肺癌、肝癌等癌瘤引起的疼痛效果較差。 【附記】本方乃為家傳方。經(jīng)長期應(yīng)用,證明確有對晚期癌瘤病人止痛的效果,減少病人的痛苦,但不能達到治療癌瘤延長病人壽命的效果。
2 姜桂行氣方 【來源】胡安黎,《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姜黃、枳殼、桂心、當歸、紅藤、厚樸、蜈蚣、郁金、柴胡、丹參各30克,制南星、半夏、大黃各18克,白芍60克,炙甘草12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備用。每次服5~15克,日服2~3次,以黃酒送服。 【功用】化痰散結(jié),理氣化瘀,通絡(luò)止痛。 【方解】方中當歸、桂心、姜黃、丹參、大黃溫經(jīng)、活血、止痛;枳殼、厚樸行氣消脹;柴胡、郁金疏肝理氣;南星、半夏、蜈蚣化痰散結(jié);芍藥、甘草緩急止痛。諸藥合用,具有理氣化瘀、散結(jié)止痛之功。 【主治】肝癌疼痛。 【療效】治療肝癌疼痛44例,治療2天后疼痛消失者9例,3天后疼痛消失者14例,4天后疼痛消失者10例。 【附記】用法中,所服劑量、次數(shù)、藥引(黃酒)為筆者擬加。筆者應(yīng)用,依本方加元胡30克,麝香1.5克,用如上法,用之臨床,止痛效果有所提高。
3 四黃止痛方 【來源】方松韻,《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大黃、姜黃、黃柏、皮硝、芙蓉葉各50克,冰片、生南星、乳香、沒藥各20克,雄黃30克,天花粉10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備用。每取本藥適量,以涼開水調(diào)和成糊狀,外敷于腫塊處,并包扎固定,每日換藥1次。 【功用】解毒消腫,活血止痛。 【方解】方中大黃、黃柏、芙蓉葉、姜黃、冰片清熱解毒;生南星、天花粉、雄黃解毒消腫;皮硝軟堅散結(jié);乳香、沒藥活血止痛。諸藥相配,具有解毒消腫、活血止痛之功,故對于瘀熱邪毒所致肝癌疼痛有止痛效果。 【主治】肝癌疼痛。 【療效】治療13例,均有不同程度止痛效果。
4 冰片藤黃方 【來源】管寄生,《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冰片、藤黃各3克,麝香0.3克,生南星20克。 【用法】上藥分別研為細末再混勻備用。上為1次量,以醋酒各半調(diào)和成糊狀,外敷疼痛處。 【功用】解毒散結(jié),活血止痛。 【方解】方中麝香、冰片芳香走竄,行氣止痛;藤黃、南星化痰散結(jié)、解毒消腫。諸藥配合為用,具有解毒消腫、活血止痛之功,對痰毒凝滯所致的胃癌等癌瘤疼痛有一定的止痛效果。 【主治】癌癥疼痛。 【療效】臨床屢用,均收到較好的止痛效果。 治乳腺癌中藥方 露蜂房30克,山慈菇30克,皂角刺30克,貓抓草30克,夏枯草30克,生牡蠣30克(先煎),八月禮30克,黃芪15克,丹參15克,當歸30克,炮山甲10克,浙貝母15克,郁金15克,香附15克,柴胡15克,桃仁9克,紅花9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治乳腺癌外敷方 1、雄黃、老生姜等份,將雄黃置于等量老生姜內(nèi),放入陳皮,上文火烤干至金黃色,研末,外敷于乳腺腫瘤組織表面。2-3日換藥1次。 2、當歸12克,赤芍12克,紅花5克,生香附15克,制乳香6克,川芎6克,白芥子9克。上藥共研細末,加蜂蜜及面粉適量調(diào)成糊狀,敷左髖部一晝夜換藥1 次。此方適用于乳腺癌骨盆轉(zhuǎn)移,同時內(nèi)服益氣和血藥。治療3個月,臨床癥狀可基本消
膀胱腫瘤外敷藥物 1.鮮金錢草 不拘量,清水洗凈,加食鹽少量,搗爛,敷于腫痛相應(yīng)部位,稍厚如分幣,每天換一次。外敷處起皰灼痛以及破潰者可適用消毒,并服用抗生素預(yù)防感染。此法可減輕癌癥疼痛,方法簡便,適于基層或家庭腫瘤患者。 2.癌痛散 山柰、乳香、沒藥、姜黃、桅子、白芷、黃苓各20g,小茴香、公丁香、赤芍、木香、黃柏各15g,蓖麻仁20粒。上藥共碾為細末,用雞蛋清調(diào)外敷腫瘤疼痛處。6小時更換一次。適用于膀胱癌腰痛者。
骨腫瘤的中醫(yī)藥內(nèi)服方治療土方秘方 內(nèi)服方:玄胡、乳香、沒藥、丹參、紅花、劉寄奴、牛膝、續(xù)斷、益母草各9g,蘇木、血竭各6g,土鱉3g,水煎服。外敷藥:當歸12.5g,赤芍、兒茶、雄黃、劉寄奴、血竭各9g,乳香、沒藥各6g,西紅花2g,冰片3g,麝香0.15g。研末調(diào)敷患處,3天一換,取下稍加新藥重新再敷。 療效:湖南省中醫(yī)藥研究所報告1例骨巨細胞瘤治愈。 偏方:薏苡仁30克,綠心豆30克,赤小豆30克,煮熟如粥,吃豆喝湯。
治纖維肉瘤秘方 參芪蛇舌湯 【來源】《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生黃芪、黨參、白術(shù)、熟地、枸杞子、淮山藥、天門冬各15克,茯苓12克,甘草4.5克,首烏、黃精各9克,白花蛇舌草30克,木香4.5克,大棗5枚。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益氣養(yǎng)血,補益肝腎,清熱解毒。 【方解】中醫(yī)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虛是癌癥發(fā)病的內(nèi)在因素,故方用黨參、黃芪、熟地、枸杞子、白術(shù)、首烏、黃精調(diào)補氣血、補益肝腎;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茯苓、大棗、甘草與黨參、白術(shù)相伍,益氣健脾,使正氣復(fù),邪毒清則癌腫漸消。故用本方治療纖維肉瘤有一定療效。 【主治】纖維肉瘤。 【療效】本方配合化療治療1例確診為右髂窩深部纖維肉瘤,治療1年多,原發(fā)灶及轉(zhuǎn)移灶均消失,除稍感疲勞外,無其他不適,已恢復(fù)正常工作。 【附記】本方為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經(jīng)驗方。
抗癌草藥:烏梅 腹瀉、肺虛久咳、自汗氣喘、虛熱口渴等癥。古時,病人牙關(guān)緊閉不能灌藥時,常常用烏梅擦其牙齦,口中流涎即開,然后好灌藥救治。張仲景制有烏梅丸,現(xiàn)代用此方治膽蛔癥有效。外瘍胬肉,可用烏梅燒炭研末敷患處。將烏梅搗爛局部涂敷,可治胼胝、雞眼。用50%烏梅膏內(nèi)服,可治牛皮癬。用鹽水浸青梅,日曬夜浸,10日后有霜,可去頑痰,治中風喉痹。用烏梅加糖煮成酸梅湯,能生津止渴,是炎夏解暑佳飲。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認為,烏梅營養(yǎng)價值較高,內(nèi)含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維生素C、鈣、磷、鐵、鉀等,還富含蘋果酸、檸檬酸、琥珀酸、枸櫞酸等成分,有顯著的抗菌作用,對痢疾桿菌、綠膿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結(jié)核桿菌、變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弧菌和各種皮膚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現(xiàn)代藥理分析,烏梅確有抗癌作用。通過動物實驗,用烏梅煎劑,能增強組織細胞功能,提高吞噬功能,對癌細胞有抑制作用。體外試驗對人子宮頸癌TTC-26株抑制率達90%以上。烏梅還可用于食管癌、胃癌、大腸癌、膀胱癌、皮膚癌、陰莖癌等的輔助治療。 民間還常有用烏梅治療其他病癥的驗方: 治皮膚瘙癢癥:烏梅15克,公丁香3克,白芍12克,地骨皮30克,夜交藤、徐長卿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7天。 治膽結(jié)石和膽囊炎:烏梅、五味子各30克,廣木香15克,水煎兩得400毫升,分2歡服。 治慢性結(jié)腸炎: 烏梅15克,加水15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加糖適量,每天1劑當茶飲,25天為一個療程。 治白癜風: 烏梅50克,放入酒精中浸泡1—2周,濾去渣,制成烏梅酊,每日涂擦3—4次,每次3~5分鐘。
治膽道蛔蟲: 烏梅、苦楝子、白芍各9克,枳殼6克,柴胡4.5克,甘草3克,水煎服。 治牛皮癬:烏梅250克,水煎濃縮成膏,加糖適量,開水沖服,每次服9克,每日3次。
冀公最新搜集的民間偏方:
主治:肺癌
處方:狼毒100克、紅棗1500克
用法:狼毒水煎兩次,與藥液兩碗,與紅棗攪拌均勻,開始一次吃一個紅棗,漸加到四個,一天吃兩次,至治愈。治愈后可間斷性吃紅棗,進行鞏固。
說明:此方流傳于蔚縣一代,有多個治愈案例。紅棗應(yīng)該用完整的,破損的去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