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智典 《素書》是一本流傳了很久的神秘智典,其伴隨著迷人的神妙故事:漢朝之后的某一個時期,當(dāng)盜墓者盜竊古墓時,從幽深古墓的玉枕中發(fā)現(xiàn)了一本古書。古書的秘戒既苛刻又嚇人,警告此書不能傳給不道不神不圣不賢之人,否則會遭殃;但如遇合適的人不傳授,也會遭殃。 《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所作,“素”的本意是白色生絹,含有“質(zhì)樸”、“根本”的意思,在這里指的是“簡單的道理”。 這本奇書,僅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但這本書的內(nèi)容可非同尋常,不僅包含治國安邦大謀略,更有修身處世、為人之道的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針見血,讀來如醍醐灌頂、豁然頓悟,其對人生的指導(dǎo)意義不言而喻,值得我們每個人讀上一讀。 譯文:道、德、仁、義、禮,這五者是一脈相承、不可分離的。 做人,需要順道、依德、懷仁、具義、遵禮,這才是古人所稱的“賢人君子”。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失禮而后法?!本褪钦f,道、德、仁、義、禮,按照遞減的順序,不僅是五種做人的高度,也衡量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 譯文:克盡職守,而無所廢弛;恪守信義,而不稍加改變;受到嫌疑,而能居義而不反顧;利字當(dāng)頭,懂得不悖理茍得。這樣的人,可以稱為人中之杰。 人在其位,必謀其政。愛崗敬業(yè)這話不僅僅是口號而已,每個人都要有高尚的職業(yè)道德,不論職務(wù)大小、權(quán)責(zé)輕重,在位一天,就要忠于職守。 在生活中,則要有自己所堅守的原則,即使面對利益生死的沖突,也要堅守自己的底線,即使被人誤解、猜疑,身處是非之地,仍然不會因為害怕被猜忌而推脫自己的責(zé)任。 面對美色、功利等誘惑,要憑借自己的智慧,做出冷靜、正確的抉擇。具備上述品德的,必成大事。 譯文:杜絕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這樣可以免除各種牽累;抑制不合理的行為,減少邪惡的行徑,這樣可以避免過失。 譯文:欲始志向堅定,篤實力行:最好的方法,莫過于深思多謀;最安全的方式,莫過于安于忍辱;最優(yōu)先的要務(wù),莫過于進德修業(yè)。 人能志心篤行,乃立身成名之本。立志的重要性無需多說?!把嗳赴仓欩]之志哉”,自古以來,胸有大志的人總是孤獨的,黃石公謂之曰:“心獨行”。要立大志,行大事,離不開安心養(yǎng)德,勇于忍辱,精心謀劃。 就像《大學(xué)》中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譯文:在部下面前顯示高明,一定會遭到愚弄。 領(lǐng)導(dǎo)本來就所處位勢較高,再加上聰明絕頂,那就更嚇人了。因為自認(rèn)為聰明的領(lǐng)導(dǎo),一般犯兩個毛病,一是聽不進不同意見,總認(rèn)為自己是正確的,剛愎自用;二是不相信別人,在工作上事必躬親。 作為一個領(lǐng)導(dǎo)者,要對全局洞若觀火、明察秋毫,心中了若指掌,面上卻應(yīng)該不動聲色,在給予下屬適當(dāng)?shù)男湃沃啵鼞?yīng)該把握分寸,不把自己全部真正的意圖全部顯現(xiàn)出來。 譯文:幸福在于積善累德;災(zāi)難在于多行不義。 民諺有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灰猩品e德,自然福壽平安,所以根本不必?fù)?dān)心前程的兇吉。修百善自能邀百福。多做好事對心理素質(zhì)會漸漸造成一種良好的影響,那就是無時無刻不處在一種寧靜坦蕩的心境中。這當(dāng)然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了。 俗語有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何為“有道”?《素書》的這句話就是揭示其奧秘的。當(dāng)目標(biāo)已是你囊中之物,一切都水到渠成之際,你千萬不要得意忘形,到處夸耀,喜極失常。只有穩(wěn)住陣腳,不露聲色,到手了的便宜才不會不翼而飛。生意場中是如此,政治斗爭,軍事外交又何嘗不是這樣子呢? 做事,堅定不移,正直剛強,這樣才能建功立業(yè); 做人,勤勉惕勵,心地善良,這樣才能善始善終。 譯文:對自己馬虎,對別人求全責(zé)備的,無法處理事務(wù)。對自己寬厚,對別人刻薄的,一定被眾人遺棄。 譯文:小的功勞不獎賞,便不會建立大功勞;小的怨恨不寬赦,大的怨恨便會產(chǎn)生。 曾國藩曾言:“賞罰之任,視乎權(quán)位,有得行,有不得行?!奔?xì)細(xì)品來,非常有內(nèi)涵。賞與罰是個問題,如何賞罰,更是個問題。如果賞罰不分,則是不明是非。如果小功勞不賞,也就失去了大功的動力;若小錯不罰,則很可能下次釀成大錯。因此,要根據(jù)下屬的權(quán)位而去考量賞與罰的尺度。 另外,做人要有肚量,以禮寬恕于人。如張飛心急性燥,人有小過,卻處以重罰,后被帳下所刺,便是小怨不舍,則大怨必生之患。 譯文:賢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國家興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曉事業(yè)成敗的規(guī)律,明白社會政治修明與紛亂的形勢,懂得隱退仕進的原則。因此,當(dāng)條件不適宜之時,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隱伏,等待時機的到來。 《易經(jīng)》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跟這句話講得是同一個意思。這里的時不是準(zhǔn)時的意思,而是把握時機、機遇。世間萬事皆繞不開天時、地利、人和。機緣未到之前,等待是必經(jīng)之路。 也許這個等待會很漫長,也許你會耗盡耐心,但請不要放棄不斷提升自己,堅持前行。當(dāng)你有了足夠的積淀,才能在機遇來臨時把握住。時光不會辜負(fù)任何人的努力。 譯文:自己懷疑自己,則不會信任別人;自己相信自己,則不會懷疑別人。邪惡之士決無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沒有公正剛直的部下。 猜疑的心理大多源于缺少自信。換言之,假如我們深信自己的才干能力和品行都沒有什么可以被人趁機暗算的弱點和漏洞,自然而然就不會去疑心別人怎樣看待自己。 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也完全可以根據(jù)一個人所結(jié)交的朋友來識別人。因為,人品、行為不端正的人,所結(jié)交的朋友大多也是不三不四之輩。我們在結(jié)交朋友的時候,首先要明確自己的標(biāo)準(zhǔn),結(jié)交品行端正、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勤奮上進的人。這樣的朋友就是益友,一生都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譯文:把自己放在一邊,單純?nèi)ソ逃齽e人,別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嚴(yán)格要求自己,進而去感化別人,別人就會順服。 諸葛亮在《將苑?厲士》有言:“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則士無不勇矣?!睂ψ约悍趴v而假惺惺的去教育別人,別人就不會接受他的道理;只有嚴(yán)格要求自己,進而去感化別人,別人才會信服。 正人先正己,自己都做不到,卻教別人如何去做,又如何能讓人信服?老子講:“行不言之教”才是教人育人的正法。也就是說,真正的君子和圣賢是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來示范和感化周圍的人,用無聲和無形的方法來影響環(huán)境的。 譯文:怠慢、輕侮應(yīng)該受到尊敬的人,一定會招致兇險之禍。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意思是人要敬畏上天,順應(yīng)天命,同時也要有敬畏的人。在封建時代,畏天命,畏圣人,對于保持社會公序良俗的運行,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至于君子須有所畏的人,就是品德端重,能用直言指出自己錯誤的長輩或朋友。 一個社會提倡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形成什么樣的風(fēng)氣。一個人沒有敬畏心,就會失去做人的底線,什么壞事都做的出來。在家里不孝親,在單位不服從領(lǐng)導(dǎo),在社會上不懂尊賢,這樣的人必然會遭兇險之禍,這樣的社會必不文明,這樣的國家和民族也必然會落后。 譯文:善于謀劃的人沒有險惡的事發(fā)生;沒有深謀遠(yuǎn)慮的人,眼前必將出現(xiàn)憂患。 一個善于謀劃的人必定是心思縝密的,善于謀劃使自己處于主動,遇事也可化險為夷。 俗語說:“放長線釣大魚?!弊鍪氯绱?,做人亦如此。人不能被眼前的成敗得失遮住眼睛,要有耐心,做長遠(yuǎn)的謀慮,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否則只能因小失大。 為什么成功者只有少數(shù),是因為他們目光長遠(yuǎn),做任何事情都善于謀劃。一個懂得適當(dāng)放棄眼前利益的人才能收獲更大的利益。懂得取舍之人必定收獲更大的利益。 譯文:見到已發(fā)生的事情,應(yīng)警惕還將發(fā)生類似的事情;預(yù)見險惡的人事,應(yīng)事先回避。害怕危險,常能得安全;害怕滅亡,反而能生存。 點擊下方'留言'按鈕,將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