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通常指的是發(fā)生于胃和十二指腸的潰瘍,典型的消化性潰瘍常伴有明顯的臨床特征,即慢性、周期性、節(jié)律性腹痛。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消化性潰瘍都會出現(xiàn)上述這些癥狀呢?答案是否定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那些不典型的消化性潰瘍吧! 不典型消化性潰瘍之一 無癥狀型潰瘍 無癥狀性消化性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特殊類型,患者平常無腹痛及消化不良病史。患者常因其他疾病作纖維內窺鏡或 X 線鋇餐檢查時偶被發(fā)現(xiàn)。臨床上常以上消化道出血及穿孔為首發(fā)癥狀。 大家比較好奇的是為什么有消化性潰瘍,卻不會產生癥狀?通常認為,消化性潰瘍疼痛與胃酸刺激、胃運動失調和炎癥有關。也有人認為疼痛與潰瘍處末梢神經的傳入神經纖維有關。至于有潰瘍而無癥狀的原因現(xiàn)在還不完全清楚。有一種可能的解釋是與年老、痛高閾及末稍神經感覺遲鈍有關。另外,有人認為與非甾體抗炎藥的致潰瘍作用以及掩蓋潰瘍癥狀的作用有關 [1]。 剛才在上面講到了,此型患者常以上消化道出血及穿孔為首發(fā)癥狀。有研究表明 [2],吸煙酗酒者、老年患者、高壓人群患者更易合并出血。對于臨床上已確診的無癥狀性潰瘍患者治愈后,還應定期復查,尤其在潰瘍的高發(fā)季節(jié)如冬春換季或秋冬換季時,應進行復查,并予以及時治療,以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不典型消化性潰瘍之二 應激性潰瘍 此型潰瘍是指機體在強烈應激狀態(tài)下,胃和十二指腸發(fā)生的急性潰瘍及糜爛。由中樞神經系統(tǒng)引起的潰瘍稱為 Curshing 潰瘍,由大面積灼傷引起的潰瘍稱 Culing 潰瘍,膿毒血癥引起的潰瘍稱為應激性潰瘍;應用類固醇引起的潰瘍稱為類固醇潰瘍。[3] 它們共同的其臨床表現(xiàn)為: (1)有明確的導致應激狀態(tài)的因素(如休克、大面積燒傷、顱腦損傷、尿毒癥、呼吸衰竭、外科大手術、腦血管意外以及使用類固醇、非甾體抗炎藥物等); (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等臨床癥狀和體征; (3)內鏡及病理為急性潰瘍。此型潰瘍在治療方案上主要為強抑胃酸、黏膜保護劑及止血治療。 不典型消化性潰瘍之三 幽門管潰瘍 幽門管系幽門括約肌至幽門口一段長約 2~4 cm 的管腔,此處發(fā)生的潰瘍稱為幽門管潰瘍或鄰近幽門的潰瘍。幽門管潰瘍多見于 50~60 歲的男性,其潰瘍多數(shù)較為淺小,且由于幽門附近的肌肉痙攣和瘢痕收縮導致的幽門管偏位和十二指腸球基底部畸形,纖維胃鏡檢查對該區(qū)潰瘍的診斷有重要價值。 幽門管潰瘍典型癥狀是飯后立即出現(xiàn)或迅速出現(xiàn)腹痛,且容易發(fā)生幽門痙攣,因此除腹痛外,還伴有噯氣,上腹脹滿,惡心和嘔吐。幽門管潰瘍最重要的伴發(fā)癥是瘢痕性幽門狹窄,此時出現(xiàn)反復惡心、嘔吐、體重明顯減輕。幽門管潰瘍對內科治療反應和長期治療效果往往不好,主要是潰瘍復發(fā)率和梗阻發(fā)生率高。如果檢查后存在懷疑或內科治療失敗,應考慮胃竇切除術和迷走神經切斷術。[4] 不典型消化性潰瘍之四 巨型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 直徑在 3 cm 以上的胃潰瘍稱巨型胃潰瘍,潰瘍大但不一定都是惡性,一些良性潰瘍直徑可達 10 cm 以上。發(fā)病年齡和性別與一般胃潰瘍相同。為何巨大原因不明、疼痛常不典型,抗酸劑常不緩解,容易嘔吐,可產生致命性大出血。病程短者內科治療效果尚好;病程長者,往往需要外科手術。 巨型十二指腸潰瘍指潰瘍直徑在 2 cm 以上者,有時可累及十二指腸第一段,也可位于球后,潰瘍常在后壁,周圍有大的真性團塊,疼痛劇烈而頑固,且部位廣泛,可放射至背部及右上腹部,易出現(xiàn)嘔吐、出血、穿孔,慢性穿透及梗阻等并發(fā)癥多見;X 線檢查時壁完可保留鋇劑數(shù)小時之久,易將潰瘍誤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或假性憩室,內鏡檢查對確診有幫助,無并發(fā)癥者內科治療有效,發(fā)生出血等并發(fā)癥時常需迅速手術處理。[5] 不典型消化性潰瘍之五 胰原性潰瘍 一般來說,潰瘍病患者在胃大部切除后,又發(fā)生暴發(fā)性潰瘍,經積極治療后無效者,應考慮本綜合征的存在。本病是由于胰島非β細胞瘤分泌大量的促胃泌素,促進胃酸分泌所引起。[6] 本病有以下特點: (1)胃分泌提高,夜間 12 h 空腹胃液多數(shù)超過 1000 ml(正常為 400 ml),游離酸多超過 100 mmol/h(正常為 18/mmol/h) ; (2)在一般潰瘍病好發(fā)部位以外的十二指腸二、三段及空腸的暴發(fā)性潰瘍; (3)注射組胺僅能使大量的鹽酸分泌略有增加而抗膽堿藥物不能使胃酸分泌減少; (4)內科治療和大部分胃切除術可能避免再發(fā)。手術探查時應探查胰腺,如發(fā)現(xiàn)胰腺腫瘤應予切除,如此才能治愈本病。 不典型消化性潰瘍之六 球后潰瘍 指發(fā)生在十二指腸降部乳頭近端的消化性潰瘍,約占十二指腸潰瘍的 5%~ 10%。臨床多具有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特點,但夜間疼痛和背部放射痛多見,對藥物治療的反應較差。本病可能與高胃泌素水平有關,治療上應以強抑酸劑、質子泵抑制劑為主,若治療效果不理想時應考慮是否有胃泌素瘤的可能。[3] 不典型消化性潰瘍之七 難治性潰瘍 此型潰瘍是指,消化性潰瘍給予標準劑量的 H2 受體拮抗劑正規(guī)治療一定時間(胃潰瘍 12 周,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8 周)后,經胃鏡檢查確定未愈的潰瘍和(或)愈合緩慢、復發(fā)頻繁的潰瘍。隨著強抑胃酸的質子泵抑制劑的問世,消化性潰瘍病因的新認識所帶來的防治策略的改變,真正難以治愈的潰瘍已很少見。因此,目前對難治性潰瘍的定義有待重新修訂。甚至有人認為:對難治性潰瘍的定義已無存在的意義。但臨床上如遇 H2 受體拮抗劑正規(guī)治療后療效欠佳的患者,應注意尋找導致潰瘍的病因,并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和(或)改用強抑胃酸的質子泵抑制劑治療。[3] 不典型消化性潰瘍之八 胃竇括約肌潰瘍 此型潰瘍,大多較淺,疼痛癥狀較重,進食可加重癥狀。有反復出血指向,可能與血痂不易形成有關。其他規(guī)律與一般潰瘍病相似。但是 X 線鋇餐檢查陽性率低,這是由于鋇劑不易附著和潰瘍淺小的緣故。胃竇括約肌是一胃鏡學名稱,X 線檢查不能提出這一解剖部位。若能及時正規(guī)治療,可望愈合。若大出血,懷疑惡變或癥狀頑固時應手術。[6] |
|
來自: 醫(yī)學文摘拾遺 > 《消化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