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2017-07-18 世人修譜嘗試尋找完整世系,略精明的則按照史書記載相關(guān)時(shí)間來計(jì)算湊合,往往不能如愿以償。其實(shí),上古祖先只需溯源正確就行,何必一定要完整世系呢!不僅浪費(fèi)時(shí)間、精力,甚至將空缺者填補(bǔ),給祖先安排世系,給祖先取名諱,到頭來自撰了祖先歷史,徒勞一場,還留給后人作誤導(dǎo)。 許多姬姓分支姓氏都嘗試著從黃帝到周文王的完整世系,筆者見過多種版本并不統(tǒng)一,而且與史書記載的都有出入。現(xiàn)以姬姓為例,世系譜按照史書記載的為準(zhǔn)才是上策。 姬周先祖史書記載世系如下: 《山海經(jīng)》第十六《大荒西經(jīng)》:“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臺璽(一作“漦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傳說中帝俊化身為帝嚳高辛氏和帝舜兩個(gè)帝王。 《史記·周本紀(jì)》:“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箴⒆?,子不窋立?!环斪?,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卒,子慶節(jié)立,國于豳。慶節(jié)卒,子皇仆立?;势妥洌硬罡チ?。差弗卒,子毀隃立。毀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亞圉立。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復(fù)修后稷、公劉之業(yè),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殴虚L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圣瑞?!咀?,子昌立,是為西伯?!?/p> 按照兩本文獻(xiàn),整理姬周先祖人物世系為: 帝俊與元妃姜嫄,生子:長子后稷名棄(帝嚳嫡脈之首),次子臺璽(生子叔均); 姬棄(姬周首任后稷官職的先祖)……后稷(夏朝世襲后稷官職的先祖)……不窋(姬周夏朝末任后稷官職的先祖)鞠公劉慶節(jié)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與妃有邰氏之女太姜,生子:長子泰伯,次子虞仲,少子季歷; 季歷娶太妊,生子:長子昌(周文王),次子?xùn)|虢仲,三子西虢叔,四子煇(耀)。 1、姬周先祖有記載的第一位女性——姜嫄 姜,姜水(居地名);嫄,本義為“起初”。“姜嫄”是后人對先祖的一種后加稱謂,體現(xiàn)人類的尊母情懷。而圍繞姬周始祖母姜嫄的歷史爭議焦點(diǎn)無異于“后稷遭棄的原因”。 《詩·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shí)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shí)維后稷。 “誕彌厥月,先生如達(dá)。不拆不副,無菑無害。以赫厥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寘之平林,會(huì)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shí)覃實(shí)訏,厥聲載路?!?/p> 《史記·周本紀(jì)》:“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dòng)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huì)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yǎng)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p> 關(guān)于后稷遭棄的原因,史上有數(shù)十種觀點(diǎn),其共同之處,即均認(rèn)為后稷遭棄乃因其生而無父或不能確定其乃姜嫄與帝嚳所生。其中,以肇始于漢代王逸的“生而無父”觀點(diǎn)影響最大、從者最眾。而只有一種觀點(diǎn)最客觀反映歷史和體現(xiàn)歷史文獻(xiàn)。南通大學(xué)文學(xué)院副教授紀(jì)曉建《后稷無父遭棄說質(zhì)疑》有明確論證,摘要如下: 《楚辭·天問》: “稷維元子,帝何竺之? 投之于冰上,鳥何燠之? 何馮弓挾矢,殊能將之? 既驚帝切激,何逢長之? ……王夫之《楚辭通釋》釋“既驚帝切激,何逢昌之?”云:“驚帝切激,謂稷為高辛所駭異,激怒而棄之,何卒逢天佑,而福澤之長如此?天祚有德,禍福不測,存乎其人而已?!?/p> ……著名神話學(xué)家袁珂先生說,《天問》之后四句“是后稷降生神話之異聞。似后稷之初生,即有‘馮弓挾矢’之奇才異能,而此‘馮弓挾矢’又似對天帝反抗之表現(xiàn),故后云‘驚帝切激’。后稷雖使天帝受‘驚’而至于‘切激’,然天帝仍使之繁榮昌盛。……惜此神話古己佚亡,……其詳不可得知。” ……以《楚辭·天問》中保存了不見于其他任何典籍的后稷生而能“馮弓挾矢”的神異武功的記載。 因此,后稷遭棄的原因既不是“生而無父”,也不是為了“彰顯靈異”,更不是“生而不呱”(死活不定)或“時(shí)代習(xí)俗”(體質(zhì)檢驗(yàn)),而是因?yàn)槠洹吧`異”。后稷出生時(shí)無論在型體、力量和智力上都大大超出了一般的新生兒,從而使其父帝嚳驚恐萬分,認(rèn)為這是一個(gè)怪胎,于是才出現(xiàn)屢屢遭棄而又屢遭神靈庇護(hù)的神話傳說。 2、姬周先祖有記載的第一位男性——后稷姬棄 “后”本義為號令四方,與“司”相對?!梆ⅰ睘榉N植五谷,“后稷”也就是種植五谷的主管負(fù)責(zé)人。后稷是“農(nóng)官之君”,相當(dāng)于主管;農(nóng)正為“后稷之佐”,相當(dāng)于副主管;農(nóng)師則相當(dāng)于辦事員。 姬周先祖“后稷”以官職代指“姬棄”是中國傳統(tǒng)的稱謂習(xí)慣。姬棄則既是谷神,又是戰(zhàn)神。姬棄任過武官的根據(jù): 《楚辭·天問》:“何馮弓挾矢,殊能將之?”結(jié)合上下文,是說后稷生下來以后就能拉弓射箭乃極為特殊奇怪之事。 《史記·周本紀(jì)》:“棄為兒時(shí),屹如巨人之志?!?/p> 《詩經(jīng)·魯頌·悶宮》鄭玄箋:“后稷生而名棄,長大堯登用之,使居稷官,民賴其功。后雖作司馬,天下猶以后稷稱焉?!笨追f達(dá)疏引《尚書·刑德故》:“稷為司馬?!蓖醭洹墩摵狻こ醴A篇》:“棄事堯?yàn)樗抉R,居稷官,故為后稷?!?/p> 《史記·周本紀(jì)》:“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p> 附:姬姓-【麒麟圖騰】 麒麟,亦作“騏麟”,簡稱麟,雄性稱麒,雌性稱麟。與龍、鳳、龜合為“四靈”,而麒麟為天上神物,神之坐騎,伴神乃出,古人把麒麟當(dāng)作仁獸﹑瑞獸,主聰慧、祥瑞。另,麒麟幼時(shí)不能飛,成年方能翱翔。如,鄭氏溯源姬姓,圖騰相承麒麟。麒麟圖騰的緣由為: 《詩經(jīng)·大雅·生民》曰:“厥初生民,時(shí)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shí)維后稷?!?/p> 王國維解:“帝者蒂也,像花萼全形”,“武”即獸類足跡,故“帝武”就是花萼形的獸類足印,即圖騰獸麒麟。 白話釋譯:姜嫄(炎帝后代有邰氏之女,為黃帝曾孫帝嚳元妃)踩在麒麟的足跡上有感致孕,生下一個(gè)男嬰,取名后稷,后稷長大后,以他為首領(lǐng)的部族便以麒為圖騰。 后麒字“鹿”旁改作“女”旁,成“娸”,以此為族姓,姬、娸二字古文相通,故“姬”字為“麒”字變形,因而姬姓以“麒”圖騰為象征。 《詩經(jīng)》又在《國風(fēng)·周南·麟之趾》中以“麟之趾”來喻稱周文王子孫。“西狩獲麟”,孔子因獲麟而絕筆。唐詩人李白傷感時(shí)事,于《古風(fēng)詩》中哀嘆“希圣如有立,絕筆于獲麟。” 3、姬周先祖有記載的最后一任后稷——不窋 不窋,夏朝孔甲時(shí)期(公元前1708~前1677年)姬周部落首領(lǐng)。本義為“不出門”,引申為“沒有什么事情可做”。 到不窋時(shí)已是“夏后氏政衰”,從姬棄到不窋,其間相距三百多年(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1年。傳十九王,記471年),因此,“不窋”顯然不是棄的兒子,應(yīng)為最后一位擔(dān)任過夏朝后稷的先人。 《史記·周本紀(jì)》:“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wù)。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p> 《國語·周文》:“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弗務(wù)。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翟之間。” 公元前1600年前后,姬周開始時(shí)隨夏人遷移,大抵在不窋之父逝世后,“不窋以失其官”即姬周與夏分開了,“而自竄于戎狄之間”即在不窋?shù)膸ьI(lǐng)下姬周獨(dú)自向東南遷移。 《周本紀(jì)》正義引《括地志》:“不窋故城,在慶州弘化縣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碧拼膽c州即漢時(shí)北地郡、清代的甘肅慶陽府。此時(shí),姬周遷到了甘肅省慶陽附近,并居住下來。 4、姬周先祖遷移后的改行者——鞠 鞠,又作“鞠陶”。夏朝末期姬周部落首領(lǐng)。據(jù)《元和姓纂》及《名賢氏族類稿》等古籍記載,姬周祖先后稷的孫子叫陶,生下來時(shí)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 《史記》載“鞠”是“不窋”之子。其父不窋率領(lǐng)周部族遷徙到北豳(今陜西省慶城縣)的戎狄之間。鞠放棄了祖先的農(nóng)業(yè),和戎、狄學(xué)習(xí)畜牧業(yè),直到其子公劉才恢復(fù)。 鞠陶,又是鞠氏的命姓始祖,姬周在北豳的第二代首領(lǐng),人稱“周老王”。鞠陶在開拓北豳事業(yè)中,功勞卓著,死后被當(dāng)?shù)厝朔Q為“三圣”之一(西周建國后為了紀(jì)念這段歷史,把慶陽一帶稱北豳,把為北豳開發(fā)建立不朽功勛的周人先祖不窋、 鞠陶、公劉并稱為“三王”或“三圣”)。 5、姬周復(fù)興的開拓者及首位稱“公”者——公劉 公,爵也;劉,名也。劉(劉),本義是斧鉞一類的兵器,引申為“征服”。 公劉時(shí)期,周人經(jīng)常受到戎狄侵?jǐn)_,所居領(lǐng)地的自然環(huán)境也比較惡劣,故公劉將國都南遷到豳。到達(dá)豳后,周人開始有計(jì)劃的營建房屋,開墾荒地,不久就出現(xiàn)了繁榮的景象。姬周的貴族們擇吉日飲酒聚會(huì),祭祀祈禱,正式推舉公劉作宗主和國君。 《史記·周本紀(jì)》載:“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fù)修后稷之業(yè),務(wù)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敝笾苋碎_始制訂歷法并著手建立軍隊(duì),亦積極發(fā)展農(nóng)業(yè),人口大增,以致四周人民紛紛前來歸附。孟子肯定了他帶領(lǐng)姬周人勤勞致富的功績,稱“公劉好貨”。 《詩經(jīng)·大雅·公劉》中公劉在北豳時(shí)候:“篤公劉,匪居匪康,迺埸迺疆,迺積迺倉”,國于豳后繼續(xù)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迺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薄昂V公劉”,贊揚(yáng)他勤勞忠厚。且姬周祭祀時(shí)“執(zhí)豕于牢”,即公劉時(shí)姬周有了家畜養(yǎng)殖。 6、姬周居豳都時(shí)還有記載的首領(lǐng) 慶節(jié)、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即慶節(jié)至公叔祖類八位是姬周在公劉遷都于豳后,在古公亶父之前的周君,皆為父死子繼?!妒酚洝ぶ鼙炯o(jì)》僅載其世系而無載事跡。 毀隃,《史記集解》:世本作“榆”。索隱系本作“偽榆”。 公非,《史記索隱》:系本云:“公非辟方?!被矢χk云:“公非字辟方也?!?/p> 高圉,《今本竹書紀(jì)年》:“十五年,命邠侯高圉?!奔醋嬉沂迥辏ㄇ?389),冊命邠侯高圉。高圉死后,被商王追命,褒稱其德。高圉死后,由他的兒子亞圉繼立。按商朝體制,邦邊境和邦境內(nèi)的君長,被分別稱為侯、伯,說明此時(shí)的“周”部族已經(jīng)受命于商朝,稱“邠方(即方國)”。卜辭亦有“侯邠”的記載?!督癖局駮o(jì)年》:“冬,王歸自東都。立高圉廟?!备哙龊椭芴跏悄茏裱箴⒐I(yè)的人,周人報(bào)祭他們。周成王七年冬,立高圉廟。 亞圉,《世本》作“亞圉云都”?!督癖局駮o(jì)年·盤庚》:“十九年,命邠侯亞圉?!奔幢P庚十九年(前1283),盤庚冊命邠侯高圉。亞圉死后,由兒子公叔祖類繼立。 公叔祖類,《史記·卷四·周本紀(jì)第四》:“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薄妒酚浰麟[》:系本云:“太公組紺諸盩?!比辣矸Q叔類,凡四名?;矢χk云:“公祖一名組紺諸盩,字叔類,號曰太公”也?!督癖局駮o(jì)年》記載:“十三年,西戎來賔,命邠侯組紺?!奔瓷套婕资辏ㄇ?169)。 7、周太王——亶父 亶父,又稱“古公亶父”。因廣施仁政,令不少部落歸附,奠定了周滅商的基礎(chǔ)。周滅商朝后,認(rèn)為“王氣”始于亶父,故追尊為太王?!对娊?jīng)·魯頌·閟宮》:“后稷之孫,實(shí)維大王。居岐之陽,實(shí)始翦商?!泵窠愿铇讽炂涞聵I(yè),周朝興久之因也。古公亶父復(fù)修后稷、公劉之業(yè),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因熏鬻、戎狄攻擾,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山之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幼,盡歸古公于岐下。及其傍國,聞古公賢,亦多歸之。 王國維的《今本竹書紀(jì)年》:“武乙元年,邠遷于岐周。”商王武乙(公元前1148~前1113年)。 《后漢書·西羌傳》中也載有:“戎犬寇邊,周古公亶父逾梁山而避于岐下?!?/p> 《詩經(jīng)·大雅·緜》載:“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fù)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惫殴珌嵏嘎始帐献宥С耍崴饬荷絹淼结剑◣X)下的周原。因地處周原,定國號為“周”。而“自土沮漆”,“率西水滸”又可知姬周全部遷移路線為:邰敦煌—北豳—豳土(杜,杜水)沮(沮水)漆(漆溪)梁山—岐下。 古公亶父國于岐后,采取了新措施,《史記·周本紀(j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筑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之,頌其德?!遍_始了姬姓和姜姓的世代聯(lián)姻——“爰及姜女,聿來胥宇?!?/p> 孟子曾贊太王不娶妻妾,專愛妃子太姜,故而“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古公長子泰伯,次虞仲;少子季歷。季歷娶太妊,皆賢婦人。太妊生子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當(dāng)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二人乃亡如荊蠻,文身斷發(fā),以讓季歷。 太伯,亦作“泰伯”,《史記·太伯世家》:“季歷賢,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于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fā),示不可用,以避季歷。”荊蠻領(lǐng)袖,吳國先祖,故后人稱“吳泰(太)伯”。 仲雍,字仲雍,荊蠻領(lǐng)袖,吳國先祖。與兄泰伯同避荊地。武王滅商后,因其后人分別受封于“吳”和“虞”,故后人又稱他“吳仲”、“虞仲”。 8、殷牧師加封西伯——季歷 季歷,字季歷,商朝牧師(地方長官,掌管西部地區(qū)的征伐之事),故尊稱“公季”。修古公遺道,篤于仁義,諸侯順之。關(guān)于公季事跡,《竹書紀(jì)年》記載有: (商王武乙)三十四年(前1115),周王季歷來朝,武乙賜地三十里,玉十玨,馬八匹; 武乙三十五年(前1114),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 太?。瓷掏跷亩。┒辏ㄇ?112),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師大敗; 太丁四年(前1110),周人伐余無之戎,克之。周王季命為殷牧師; 太丁七年(前1107),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 《今本竹書紀(jì)年·文丁十一年(前1103)》記載:“周公季歷伐翳徒之戎,獲其三大夫,來獻(xiàn)捷。王殺季歷。王嘉季歷之功,錫之圭瓚、秬鬯,九命為伯,既而執(zhí)諸塞庫。季歷困而死,因謂文丁殺季歷。” 公季伐戎有功,商王文丁忌憚,先嘉其功而后監(jiān)禁之,遂死。周武王滅商后,又追尊“王季”。 公季娶太妊,生子:昌(周文王)、東虢仲、西虢叔、煇(耀)。卒葬鄂縣之南山,壽九十八歲。 9、周文王姬昌 周文王,姬姓名昌,商末周部落首領(lǐng)。繼承其父季歷的伯爵,故稱“西伯昌”。 任用太顛、散宜生等能人,施行裕民政策,國力日盛,卻為紂所忌,囚之于羑里,囚禁期間,寫下周易一書。后獻(xiàn)“有莘氏之女”、“驪戎之文馬”等寶物及疏通朝臣始得獲釋。 先解決虞、芮兩國的爭端,出兵進(jìn)攻犬戎、密須、黎、邗,又擊滅崇,修建都城豐邑,并擴(kuò)充勢力到長江、漢水、汝水等流域,作滅商準(zhǔn)備,其晚年已取得“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 劉恕《資治通鑒外紀(jì)》曰:“紂囚昌于羑里,昌為《易》卦辭?!碧K轍《古史》曰:“文王方幽囚憂患,乃因古八卦為六十四,為之卦辭、爻辭,謂之《周易》。”傳說現(xiàn)在通行之《易經(jīng)》及《后天八卦》(故又名《文王八卦》)皆為文王所著(先天八卦則屬于遠(yuǎn)古河圖洛書)。 臨終前囑其次子姬發(fā)早圖滅商。發(fā)繼位后,秉承父志。受命十一年(約前1046),武王見時(shí)機(jī)己到,發(fā)兵行都朝歌,討伐紂王。兩軍戰(zhàn)于牧野,商軍大敗,紂王自焚于“鹿臺”,商朝亡。周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陜西西安西南)。周武王首先追封父親為“文王”。武則天改國號周時(shí),自稱武家為周文王后代,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 《荀子·儒效》載:“立七十一國,姬姓獨(dú)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記載:“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大概共封了56個(gè)新國。姬姓諸侯國中,多為文、武、周公之胤,且多為周公旦攝政時(shí)所封(據(jù)福安蔡氏資料聲辯,周公此行是為其兒子分封,所以引起管叔鮮、蔡叔度、霍叔三兄弟的不滿,被周公以聯(lián)合武庚殷民及東方夷族叛亂為名,興師討伐,處決、放逐等)。 周文王所封諸侯國主要有:管、蔡、郕、霍、魯、衛(wèi)、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郇等。 武王所封諸侯國主要有:邗、晉、應(yīng)、韓等。 周公旦所封諸侯國主要有:魯、凡、蔣、邢、茅、胙、祭。 功臣、前代賢王及歸附小國多為異姓諸侯國,主要有:齊、呂、申、陳、宋、薊、焦、祝、杞、紀(jì)、許、楚等。 另外還有一些諸侯國,如越、英、舒、黃、江、息、徐、莒、奄、郯、萊、六、鄖、孤竹、邾、繒、祝其、費(fèi)、顓臾、鮮于等,或弱小附庸大國,或周初不承認(rèn)周王室而遭到鎮(zhèn)壓為諸侯國,或有實(shí)力但并被不周王朝承認(rèn)獨(dú)立的邾國。 西周自康王之后封諸侯國逐漸減少,主要有:鄭、梁、秦。 傳承文脈延承血脈 因修撰者的水平差別,多數(shù)修譜只是延承血脈,并未把家族文化傳承,甚或進(jìn)行帶有迷信色彩的活動(dòng),使得原初的祖先崇拜信仰越來越衍化為宗教迷信。 一.章龍譜局的編撰風(fēng)格 完整體例;規(guī)范書寫; 統(tǒng)一格式;追溯祖源; 考證人文;一對一核對。 二.電子家譜與傳統(tǒng)家譜的對比優(yōu)點(diǎn) 利于保存;方便查看; 隨時(shí)糾錯(cuò);隨時(shí)上譜; 照片留傳;一次性花費(fèi)。 三.章龍譜局的業(yè)務(wù)風(fēng)格 拒絕史實(shí)編造; 不接低級編撰; 樹立正確信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