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書友會第142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I導(dǎo)讀:在皮膚病中,辨“癢”非常重要,作者的歸納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編輯/庫喜龍) 十癢十法 作者/徐宜厚 癢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特殊感覺。劇烈瘙癢而影響勞作的事例,屢見不鮮,為此,綜合醫(yī)籍,參合一管之見,分述十癢十法如次。 風(fēng)癢:癢感偏于頭面部位居多,重則遍布周身。宜宣散法。偏熱則皮膚搔破,血痕點點,用浮萍、蟬蛻、炒牛蒡子、薄荷、桑葉、杭菊花;偏寒是冬重夏輕,用麻黃、桂枝、細(xì)辛、威靈仙、羌活、獨活、蒼耳子、防風(fēng)等。 濕癢:癢多發(fā)生在下肢、外陰、趾縫處,皮疹以丘疹、水皰、滲出、糜爛為主。宜清利法,兼熱用茵陳、滑石、白鮮皮、萹蓄、金錢草、豨薟草;兼寒用路路通、海桐皮、萆薢、蒼術(shù)。此外,爐甘石、孩兒茶、白螺殼、花蕊石、煅石膏、枯礬等外用,均有收濕止癢功效。 蟲癢:癢由蟲生,發(fā)生在指(趾)縫、肛周、股內(nèi)和乳房皺襞處,白天蟲潛不動,夜間輾轉(zhuǎn)爬行,故奇癢難忍,搔破則滋水外溢,且有傳染性。宜殺蟲法。用蛇床子、蕪荑、雄黃、硫磺、大風(fēng)子、蟾酥、輕粉、檳榔等外用。 熱癢:癢無定處,自覺灼熱刺癢,狀如芒刺針扎,偶釀膿癤。宜清解法。氣分熱用生石膏、知母、寒水石、黃芩、玄參;營分熱用犀角、羚羊角、綠豆衣、連翹;熱熾化毒用野菊花、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熱挾濕毒用黃柏、海金沙。 燥癢:患者以老年人或陰虛血虧居多。皮膚干癢,時有糠秕狀鱗屑脫落。宜潤燥法。用何首烏、天冬、山藥、枸杞子、沙苑子、干地黃、胡麻、白芍、阿膠、當(dāng)歸等。 毒癢:既有因藥毒致癢,又有因瘡毒未聚的麻木奇癢。宜用解毒法。前者用綠豆衣、甘草、胡黃連、蒲公英等;后者用金銀花、紫花地丁、蜀羊泉、重樓。此外,疫毒之癢用人中黃、紫草、板藍(lán)根等。 食癢:暴食或過食魚蝦、蟹、牛、羊等,還有油葷、馬齒莧之類蔬菜,皆能使皮膚發(fā)癢,重則會出現(xiàn)心煩意亂之癥。宜消磨法。用神曲、廣木香、山楂、烏藥、谷芽、麥芽、雞內(nèi)金、生大黃等。
I 版權(quán)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