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受過九年義務(wù)教育的紅領(lǐng)巾,熟讀唐詩宋詞三百首之余忽然在想,誒?古代沒有拼音,那祖宗們是怎么認識這么多漢字的? 當時就震呆了!是啊,我們都是學(xué)拼音識字,那古人呢?其實,古人在造字時就考慮到了怎么認字,哈哈沒想到吧! 一、古人認字大法漢字中有很大一類字是形聲字,這類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由形旁和聲旁組成,形旁表示類別,而聲旁就是表示讀音啦! 所以,沒有拼音古人也可以輕松認識這些字! 那其他字呢?形聲字雖然占漢字的大部分,但其他字也不少呀!其實,古人還有幾種識字法,完全不用擔心不認識字! 1.直音法 就是找一個與被注字讀音完全相同的漢字來注音,就像你小時候不認識字時,就用認識的同音字標注一樣,原來這是古人玩剩下的! 這種方法寫作“甲,音乙”,如“單,音善”,意思就是“單”和“善”同音,按照“善”字的讀法讀,這里的“單”指單父,并不是我們認識的dān。 2.讀若法 即找一個讀音相似的字來給原字注音,寫作“甲,讀若乙”,如《說文解字》:鼾,臥息也,干聲,讀若汗。我們就知道“鼾”和“汗”的讀音相似。 可見,直音法比讀若法更為直截了當,注音更加精確。是不是恍然大悟?沒有拼音標注,那用漢字標注啊,拜服!除了這兩種標注法,還有更高能的漢字標注發(fā):反切法。 3. 反切法 這是古人在“直音”“讀若”之后創(chuàng)制的又一種注音方法,就是是用兩個漢字合起來為一個漢字注音。寫作“甲,乙丙切”。 反切的基本規(guī)則是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diào)。也就是說取前一個字的聲母和后一個字的韻母拼出一個新的讀音來?!犊滴踝值洹分械淖种饕捎么朔ㄗ⒁簦纭拔?,文甫切”。 是不是有種小學(xué)讀English標注為“陰溝里洗”的既視感?不過這種方法標注的字可以多樣性,不便記憶和推廣。如:武,文甫切,也可寫作“聞斧切”“穩(wěn)魯切”等。 4.更多識字法 在這些漢字注音的基礎(chǔ)上,唐之后,還流行一種“韻圖”,就是將字填到一個分析當時字音的表格里。 其實類似于現(xiàn)在的查字典,就是用幾個坐標標注一個漢字,查找時按圖索驥就能找到同音的字。不過實際認字中用處不大,多用于分析音韻與訓(xùn)詁。 漢字注音法古人用的也是不要太嗨,但別問我用于注音的漢字古人又是怎么認識的,基本的漢字那必須是……之乎者也老先生親口教的撒~ 二、注音字母和漢語拼音無論是漢字注音還是先生親口教授,雖然能幫助人們識字,但推廣性和便捷性卻并不是特別理想,于是到了近現(xiàn)代,漢字注音漸漸被其它方式所代替。 1.注音字母 1913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教育部將章太炎研制的一套注音符號修訂為“注音字母”,用于幫助人們識字。 名為“字母”,實際上絕大多數(shù)是由一些筆畫簡單的古代漢字或是這些簡單字略作修改組成的各種符號。一開始有38個,后來調(diào)整為37個,這些符號都有準確的讀音,現(xiàn)在各種字典后面都還附有該表。 2.漢語拼音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拉丁字母才作為漢語拼音被使用和推廣,so,你是學(xué)習(xí)漢語拼音識字長大的。 可見,不要覺得自己是通過學(xué)習(xí)漢語拼音識字的,就擔心古代沒有拼音祖宗不會識字,古人漢字都能創(chuàng)造出來,識字還需要你操心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