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法靈:“德叉迦龍王,得以清凈救護音滅除一切怖畏解脫門;佛身毛孔發(fā)智光,其光處處演妙音,眾生聞者除憂畏,德叉迦龍悟斯道?!?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21px;"> 怖畏bù wèi,恐懼恐怖之意。 《心經(jīng)》: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從《心經(jīng)》中看,要想無恐怖,要先無掛礙,那么怎么樣才能無掛礙呢? 學修空:五蘊皆空。 本法靈:正解。 五蘊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凡夫一切心行,不出五蘊。除了第一個色蘊是屬物質(zhì)性的事物現(xiàn)象之外,其余四蘊都屬五蘊里的精神現(xiàn)象。 五蘊的“蘊”是積聚或者和合之意,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人的生命個體也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與空不是二元對立的兩個事物。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與空是一元一如的同一事物。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色空一如,色即是空;受空一如,受即是空;想空一如,想即是空;行空一如,行即是空;識空一如,識即是空。 世間包括人在內(nèi)的一切事物皆由五蘊合成,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故,諸法空相!即然諸法空相,當然就無智亦無得,無佛般若智,更無修行成佛得道之說,這叫無智亦無得。所謂的修行,也是無修無證,因為諸法空相無智亦無得嘛。 心為何有掛礙呢?因為心認為五蘊不空,諸法不空,認為有智亦有得,有得當然就有掛礙了! 無得無掛礙,知道自己從未有所得到過,就不怕失去,不怕失去,當然就無恐怖,這就是無掛礙故無有恐怖的道理。反之,有得有掛礙,認為自己有所得,就怕失去,怕失去就生恐怖。 行思:到慧能曹溪處得到什么了? 希遷:未到曹溪亦未失。(不到慧能處學法,我也從未得到過什么,即然未得到過,自然就未曾失去過,無智亦無得,無得則無失。)。 行思:那你去曹溪去干嘛? 希遷:不到曹溪怎能知不失?(如果不去曹溪處跟慧能學法,就不知無智亦無得,無得亦無失,本自具足這個道理啊。)。 再延伸一下,什么是放下自在?認為有得,則貪執(zhí)放不下;能知無得,自然放下,放下就自在了?;蛘哒f無得而無掛礙就是放下,就是自在。 無恒:但是干嘛要放下呢。 本法靈:所謂的放下,是針對于眾生認假為真,執(zhí)幻為實來講的。 比如人撿到金子,認為是真的現(xiàn)實的,以為自己擁有了一個真實的物體,但事實上這個金子是空相幻相,如夢中夢到金子一樣是空幻的,但是世人不知這個世界就是夢一場,認假為真了。 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 著五蘊之相而有妄想執(zhí)著,故不能證得如來智慧德相。 前些天講到了,外離相即禪,離相則內(nèi)心不亂為定,是為禪定,禪定即如如不動之真心法身現(xiàn)前。 不取相或離相,即是如如不動禪定之般若法身。 不取相或離相,即是不掛礙,不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以清凈救護音滅除一切怖畏,佛身毛孔發(fā)智光,其光處處演妙音,眾生聞者除憂畏:清凈是般若智光,妙音是救護音,即度人講法音?!?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21px;"> 明心見性上求成佛是自覺,是般若;講法度人救護群迷是覺他,是波羅密。 清凈救護音,即般若波羅蜜,就是心經(jīng)! 以自覺之般若智,度眾生到彼岸是波羅密,是悲,心經(jīng)即是自覺覺他,也是智悲雙運。以此滅一切怖畏。
“無邊步龍王,得示現(xiàn)一切佛色身及住劫次第解脫門;三世一切諸如來,國土莊嚴劫次第,如是皆于佛身現(xiàn),廣步見此神通力?!?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21px;"> 為何佛示現(xiàn)要依劫的成住壞空的順序次第示現(xiàn)?
。 佛示現(xiàn)世間一劫有成住壞空四順序,佛示現(xiàn)此劫中,為何不能倒序或跳躍。 學修軒:因為成住壞空,都是一體,成是住是壞也是空。 本法靈:如果按你這么說的話,完全可以跳躍示現(xiàn)或倒序示現(xiàn)??! 大白:先生而后滅,是不是說無因則不果? 本法靈:正解。 因為緣起的因果發(fā)生就是這樣成住壞空的發(fā)展過程,佛示現(xiàn),也不能破壞人間法,因果律。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為何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此理在之前剛講過,不明白,可以翻看華嚴講義記錄。 佛窟惟則禪師,宋朝長安人,少年出家后,在浙江天臺山翠屏巖的佛窟庵修行。他用落葉鋪蓋屋頂,結(jié)成草庵,以清水滋潤咽喉,每天只在中午采摘山中野果以充腹饑。一天,一個樵夫路過庵邊。 樵夫:你在此住多久了? 佛窟:已易四十寒暑。 樵夫:一個人在此修行,孤獨難耐吧? 佛窟以拍掌作聲,好多虎豹由庵后而出,樵夫大驚,佛窟:大地山河,樹木花草,蟲蛇野獸,都是法侶,孤者不獨。 樵夫一看這是高人啊,于是自愿皈依為弟子。佛窟對樵夫扼要的指示佛法的心要道:“汝今雖是凡夫,但非凡夫;雖非凡夫,但不壞凡夫法?!?,樵夫于言下契入,從此慕道者紛紛而來,翠屏巖上白云飄空,草木迎人,虎往鹿行,鳥飛蟲鳴,成為佛窟學的禪派。 雖諸法空相,但佛亦不可壞凡夫法,故說因果不空,在凡夫幻境中,仍是要依因果律的。到哪個山唱哪個歌,入鄉(xiāng)隨俗。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世有世律。 道律是損有余而補不足,世律是因果不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清凈色速疾龍王,得出生一切眾生大愛樂歡喜海解脫門;我觀如來往昔行,供養(yǎng)一切諸佛海,于彼咸增喜樂心,此速疾龍之所入?!?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21px;"> 如何令眾生增喜樂心? 我觀如來往昔行,供養(yǎng)一切諸佛海,于彼咸增喜樂心:增眾生喜樂心,要供養(yǎng)佛! 為何供養(yǎng)佛,可令一切眾生得大愛樂大歡喜? 聽說過蝴蝶效應吧?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tǒng)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后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一只小小的蝴蝶翅震動帶起的氣流,初始時雖小,但卻可以經(jīng)過不斷放大,最終引起一場風暴。 《周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響應、并放大。任何事物都可以感召同類,并放大其作用性。比如《太上感應篇》中講福禍無門,唯人自招。怎么招的?就是自己生氣招來更氣人的事件發(fā)生,自己做什么就相應的感召什么加身。行善感召來善,行惡感召來惡,行什么感召來行什么。 供養(yǎng),概括而言主要有十種: 1.香供養(yǎng):象征:戒香。 2.花供養(yǎng):象征:微妙萬行,開花結(jié)果。 3.燈供養(yǎng):象征:光明。 4.水供養(yǎng):象征:甘露水,撫慰眾生煩惱。 5.果供養(yǎng):象征:出世圣果。 6.茶供養(yǎng):象征:清醒。 7.食供養(yǎng):象征:禪悅妙食。 8.珠供養(yǎng):象征:摩尼寶珠。 9.寶供養(yǎng):象征:法寶。 10.衣供養(yǎng):象征:柔和忍辱,出離生死。 十事供養(yǎng)功德:1.香供養(yǎng):感召戒行清凈,三業(yè)清凈,多聞妙法。 2.花供養(yǎng):感召修行如花,漸次盛開,歡喜精進。 3.燈供養(yǎng):感召心明眼亮,獲正知見,不誤岐途。 4.水供養(yǎng):感召謙虛處下,隨圓就方,心凈神清。 5.果供養(yǎng):感召圓滿具足,修行有成,早證佛果。 6.茶供養(yǎng):感召破諸迷惑,迅速覺醒,自覺覺他。7.食供養(yǎng):感召增長慧命,心不退轉(zhuǎn),辯才無礙。 8.珠供養(yǎng):感召般若智慧,放大光明,破無明本。 9.寶供養(yǎng):感召明心見性,正法眼藏,法如寶珠。 10.衣供養(yǎng):感召佛衣加披,加持護修,早見法身。 諸法空相,因果不空,因果律其實就是感召,以因感召果,什么因就感召什么果。 比如有位修行人貪執(zhí)于打坐中見到的金光,于是死后化蛾追光而去,這是執(zhí)金光為因,而感召化蛾之果報。 淫欲重沉迷欲海者,感召投生于海中。 妻子望夫歸,久盼不回而心死如石,而從有情化為無情之望夫石。這是心死如石,情泯于無情,感召化無情無心之石。 再比如,愛較針認死理的感召得頸椎病,這就是硬挺著脖子愣犟而感召得頸病。老人對應天,頭部也對應天,對老人長輩不孝,感召頭疼或頭病。 眾生要想增大喜樂大歡喜,必須知因果律,明感召理,行善感喜樂,積德召歡喜。 供養(yǎng)佛,感召佛果。所以供養(yǎng)的功德很大的。
今天的法先講到這里。 |
|
來自: 玉青堂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華嚴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