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為了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聽話的孩子,為了聽到別人夸自己的孩子是個聽話的乖小孩,所以就有了如今的“有一種...,叫你媽覺得...”,這種“聽話”式教育。
家長為了把孩子培養(yǎng)成自己滿意的模樣,用這種“聽話式”教育讓孩子按照自己鋪設好的路線成長,讓孩子努力朝著自己驕傲的方向發(fā)展,變成“聽話”的孩子。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后普遍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愿、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所以十分痛苦。 扼殺孩子天賦和天才的,是實施“聽話式”教育的家長。大量的客觀事例表明,那些看起來不聽話,有主見有想法的孩子,相較于聽話的孩子,有幾大關鍵性優(yōu)點: 求異思維 聽話的孩子,往往碌碌無為,過著波瀾不驚的生活,因為沒經歷過生活中那些大風浪的洗禮,所以沒有抗挫能力,也沒有什么出色的成就。 不聽話本身就是一種求異思維,即使被父母批評和否定,仍然堅持自己的選擇,這種被老師和家長稱作為“叛逆”的表現(xiàn),其實是一種特殊的智商,表現(xiàn)在能力上,就是求異思維和逆向思維。 責任 太過聽話的孩子沒有責任意識,因為不能獨立決策,所以下意識規(guī)避責任。因為害怕承擔責任,而不愿意決策,失敗了就推脫責任。 不聽話的孩子知道自己一旦作出的選擇,就得為選擇的后果承擔責任。久而久之,形成習慣,不聽話的孩子,往往有很強的責任意識。 勇氣 聽話的孩子: “聽媽媽的話,大家都學鋼琴,你也學,準沒錯” “好的,媽媽” 不聽話的孩子: “聽媽媽的話,大家都學鋼琴,你也學,準沒錯” “不,我對音樂不感情興趣,我喜歡畫畫,請你們尊重我的意愿” 不聽話的孩子,即使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會拒絕父母的安排。接納不確定性,本身就是勇氣。 獨立 “糖果要草莓味的還是蘋果味的?” “書包喜歡藍色還是黃色?” ...... 這些看似很日常的選擇,對于聽話的乖孩子來說,都是自己沒辦法做出選擇的難題。太過聽話的孩子被家長太過管束,不是缺乏主見就是膽小懦弱。對于不聽話的孩子來說,從小有自己的主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長大了會更獨立。 孩子太過于聽話,是父母教育的失敗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有自己的想法,有明顯的獨立思維,但在家長的“聽話式”教育下,不得不變成聽話的“乖孩子”,很多時候,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多問孩子一句,“孩子,你是怎么想的,告訴我們,爸爸媽媽可以幫你分析你的想法是否正確”,這樣有效的親子溝通,不僅能避免親子關系之間的沖突,也能訓練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溝通能力和做事的決策力。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是最成功的教育 《舊唐書》里有一句話說:“父有諍子不敗家?!闭姡已灾敝G也。一個敢于表達內心真實想法的孩子,是可貴的;而一個努力給予孩子自由表述空間的父母,是可敬的。 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幻想自己想要的未來,從當下做的事情看到未來自己的模樣,并付出行動去成為未來的模樣,擺脫他人的期待,做真正的自己。父母請給他們足夠大的自由和權力,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去找到自己,成為自己。比起孩子大有可為的美好未來,現(xiàn)在把孩子教育成自己想要的聽話乖巧模樣,才是教育最大的失敗。 |
|
來自: 洋洋得意u91fhc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