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做到極致, 便成了神。
來源: 藝非凡, ID: efifan
中華調(diào)料之神
有一個男人, 你可能不認識, 你媽肯定認識! 那些年的包子、餃子、 烙餅、炒菜、燉肉··· 哪一樣離得了他?
非凡君從小在廚房里, 聽到老媽說的最多一句話就是: “去,把十三香拿來, 王守義十三香。” 喏,就是他, 別說你不認識。
都知道, 宅男女神, 老干媽。 宅女男神, 王致和。 你們封神的時候, 有沒有把王守義老爺子, 放在眼里?
這個靠100元創(chuàng)業(yè)起家的老人,在小小的調(diào)味品領(lǐng)域一做就是幾十年,硬是把一毛錢一包的調(diào)料,做成了年產(chǎn)值7個億的企業(yè)。 像老干媽一樣, 王守義從不借銀行一分錢, 堅持不上市不融資。 有多大本事做多大事, 不論是引進設(shè)備還是擴大廠區(qū), 完全靠自有的資金。 即便每包調(diào)料只有8分錢微利, 年利潤竟能達到3個億。
早在上世紀50年代, 王守義就從祖父手里, 繼承了十三香的秘方, 而彼時祖父是興隆堂的繼承人。 始于北宋都城開封的興隆堂, 歷史悠久, 專營草藥、香料。
創(chuàng)始人也是官宦之家, 善烹飪, 后來辭官在開封開藥鋪, 取名興隆堂。 公元1101年興隆堂推出一種秘制調(diào)料,因性能獨特名揚京城,很快便被收入御膳,專供宮廷享用,一般百姓連味都聞不到。
王家人顛沛流離, 好在秘方帶出宮被保存下來, 年幼的王守義這才有可能 從祖父那里繼承秘方。
轉(zhuǎn)眼1959年大災(zāi)荒, 很多地方顆粒無收, 樹皮、野菜,甚至觀音土, 都被人們拿來充饑。 王守義一家同樣如此, 孩子餓得前胸貼后背, 嗷嗷直哭, 情急之下的王守義想起了祖?zhèn)髅胤健?/span> 在家無異于等死, 不如出去闖闖試試, 在原配方的基礎(chǔ)上, 他不斷挖掘中國傳統(tǒng)調(diào)味理論, 將配方更加完善改進, 并開始沿街叫賣。
那個年代沒什么像樣的交通工具, 走路全靠一雙腳, 王守義北到石家莊, 南到駐馬店, 硬生生一步步走了下來。
為了取得信譽, 他在每一包出售的十三香上, 都蓋上了十三香的印鑒, 蓋了印章就有了字號, 不滿意包退包換, 信譽因此慢慢建立起來。 雖說本小利薄, 但老百姓都非常喜歡這種調(diào)料, 況且不滿意可以隨時退換, 逢年過節(jié)大家都會多買些。 到了1969年那個特殊時期, 無人敢經(jīng)商做買賣, 王守義無奈也停止了 十三香的加工售賣。
直到改革開放后的1984年, 在兒子王銀良的多次勸說下, 父子倆辦起了家庭小作坊, 從100元開始創(chuàng)業(yè)起家, 成立了十三香調(diào)味品廠。
每天凌晨4點披著星光, 王守義拉著他那輛破車子, 準時來到市場, 一天叫賣下來, 回到家嗓子一句話說不出來, 只能比劃著手勢和家人交流。 寒來暑往, 到了冬至這天, 他本想著冬至大家都吃餃子, 調(diào)料必然好賣些, 顧不上天寒地凍的他, 天還未亮就拉起幾個孩子出攤。
可誰知從早到晚叫賣了一天,只賣出了一塊錢,兒子凍得哆嗦站不穩(wěn),掐著手里的一塊錢,抬頭看看三個兒子,王守義一言未發(fā),晚上卻心疼得合不上眼。
第二天照舊, 看著熟睡的孩子, 擦干淚把孩子們叫醒, 繼續(xù)到市場擺攤。 每到年節(jié), 市場上攤販們都回家過節(jié), 唯獨王守義一家準時出現(xiàn), 一年365天從未間斷。 長年累月下來, 不僅是口味鮮美的調(diào)料 贏得人們的口碑, 人們更習(xí)慣了這種叫賣聲, 進而對他產(chǎn)生了絕對的信任感, 周邊村子的人寧愿多走幾里路 也非要來他這買。
名聲越傳越廣, 買得人越來越多, 王守義適時擴大了規(guī)模, 添置了機械和人手, 銷量瞬間翻了百倍不止。 企業(yè)做得越來越大, 王守義卻堅持三餐粗茶淡飯, 永遠腳蹬一雙老布鞋,拄一根手杖, 穿著樸素得放到人堆里, 壓根看不出是身家上億的老板。
常年風(fēng)里來雨里去不停歇, 嚴重損壞了他的身體, 但即便如此他還是, 堅持拄著手杖,步履蹣跚地, 每天到廠區(qū)看“孩子”們。 在他心里, 每一個員工都是他的孩子, 他經(jīng)常嘴里念叨著: “進了十三香的門, 都是一家人。”
前幾十年他受了各種苦, 他不希望孩子們再遭一遍,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 親自到市場上為員工 采購新鮮蔬菜,時令水果。 職工到餐廳就餐, 老人顫顫巍巍地為每個員工發(fā)筷子, 遇到員工加班, 反復(fù)叮囑炊事員 一定要員工吃上熱菜熱飯。 夏天,老人就親自給生產(chǎn)一線的員工送去清涼解渴的綠豆茶,冬天給員工發(fā)棉鞋、手套。
用他自己的話說:公司的發(fā)展是每一位員工用心血和汗水拼搏出來的,掙的錢不往員工身上花往哪花?一定要讓員工吃好、穿好、休息好,絕不能虧了咱工人。 去世的前幾月, 老人已經(jīng)忍不住咳血, 但還是不放心地挨著, 餐廳、廠區(qū)、車間轉(zhuǎn), 生怕照顧不到哪個員工。 2003年, 做了一輩子十三香的王守義, 帶著不舍離開人世。
慶幸的是,他去世后, 老人一直堅持的慈善事業(yè), 始終沒有停止, 扶貧幫困,捐資助學(xué), 各種自然災(zāi)害捐款超2億。
而廠里的很多員工, 也跟著他一干就是幾十年, 從小伙子干到不惑之年, 他們依稀記得初到廠里的場景, 微駝背的王守義用河南話說: 進了十三香的門, 我們就是一家人了。 人說:富不過三代, 作為孫子的王太白, 每天都如履薄冰, 不敢有絲毫懈怠。
王守義的孫子:王太白
留學(xué)回國的他, 接過父輩手中的接力棒, “爺爺傳下來的手藝, 不能毀在我手里。”
日本壽司之神也好, 中華調(diào)料之神也罷, 匠人之神, 在于匠人之心。
企業(yè)不大,智慧不夠。 只要你公司有兩個以上的合伙人,就會涉及到股權(quán)機制分配設(shè)計的問題: 1.中小企業(yè)如何設(shè)計自己的股權(quán)架構(gòu)? |
|
來自: 晨星樓藏書 > 《美食與烹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