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yron Kimnach
翻譯:Qiuhan
本文轉(zhuǎn)自Qiuhan的譯文卡羅拉、林賽、勃蘭特的糾葛史(還有吉娃娃,刪除了英文和小部分文字,點擊查看原譯文,如轉(zhuǎn)載請參照原譯文。
原版英文:下載
作者:Myron Kimnach,就職于亨廷頓植物園
(譯注:Kimnach是勃蘭特、墨西哥女孩、黑爪、紅爪、麗娜蓮、木樨景天、魔爪等許多原始種的發(fā)表人,也是'Pinky'和銀星等廣為人知的園藝品種的培育者,連特玉蓮'Topsy Turvy'的名字也是他起的。)
(另:本文寫于1980年或更早,其中的資料有一定局限性,僅供參考)
摘要:本文旨在探討卡羅拉和其近親林賽,二者的首次發(fā)表均基于人工養(yǎng)殖的植株,自然棲息地不明。近來,一些采集自墨西哥Jalisco州Volcán de Tequila的植株被認為是林賽,但由于與卡羅拉的差別及其微弱,林賽已經(jīng)變?yōu)榭_拉的異名。本文亦公布了另外一個新的變種,勃蘭特,同時公開的還有它的描述以及與其他變種的主要特點。卡羅拉、林賽和勃蘭特這三者的照片也被首次公開。另外,雖然有關(guān)拓跋蓮的資料仍不完善,但本文認為它與前三者有緊密的關(guān)系。它們的另一個近親是吉娃娃,原生于更北部的Sierra Madre Occidental。吉娃娃與之的區(qū)別在于更窄、更薄的葉子,更短的花梗,更密布的苞葉,花序約2-3(?),花瓣粉色。
1.卡羅拉 Echeveria colorata
1953年墨西哥的J.D. Zabaleta給伯克利分校植物園和Eric Walther寄了點景天。
其中有一個開花了,Walther叫它卡羅拉,1972年發(fā)表。
這棵卡羅拉露養(yǎng)在加利福尼亞大學(xué)植物園,死于1965年,但它的無性系后代可能至今還存活在其他地方。
1968年,亨廷頓植物園的工作人員Fred Boutin和Fred Brandt來到Guadalajara州的西南部地區(qū)探尋植物。
在Tapalpa的一座花園里,他們找到了很多卡羅拉,并得知這個物種來自Tapalpa以西的山上。
我1970年探訪Tapalpa的時候,也親眼見過這些植株。它們和模式標(biāo)本太像了,而且都感染了一種會使葉子變色和變形的病毒,很可能是同一無性系。這種病毒并未正式被記入文獻,迄今也并未驗明正身,但它經(jīng)常感染擬石蓮屬和厚葉草屬的植物。
此前,卡羅拉的照片從未在文獻中出現(xiàn)過,因此本文特別奉上Tapalpa一系的照片(圖2、3)。
在Walther的概要里,他說過卡羅拉產(chǎn)自Michoacán,但沒有其他文獻能夠佐證這一說法,且Walther長期效勞的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的標(biāo)本中也沒有收錄。
本小節(jié)大意:卡羅拉的模式標(biāo)本來自Tapalpa
2. 林賽的產(chǎn)地之爭
Walther那本發(fā)表了卡羅拉的書里也描述了與卡羅拉及其近似的另一種植物——林賽,但并沒有給出這兩個物種的產(chǎn)地。
有趣的是,Walther1950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xué)的植物園里告訴我,林賽和吉娃娃都是Robert Craig和George Lindsay1939年在吉娃娃州采集到的。他說,他們在Cerocahui(Walther管這里叫"Cerocaqui")宿營的時候,有個印第安人兩手分別捧了開花的林賽和吉娃娃來拜訪。Lindsay本人也談起過相似的經(jīng)歷(詳見Cact. Succ. Journ. Am. 15:73 1943),但并沒說起當(dāng)?shù)厝藥淼氖莾煞N植物。而Charles Uhl告訴我,1954年的時候他給Walther花園里的一棵林賽檢測了染色體數(shù)目,但Walther當(dāng)時聲稱那棵是吉娃娃或者拓跋蓮,而且就是Craig和Lindasy1939年采集到的那株。
隨后,Walther在1954年將這兩種植物捐贈給了加利福尼亞大學(xué)植物園,產(chǎn)地卻被記錄為Cerocahui。而1966年的International Succulent Institute listing上提供的同一無性系也繼承了這個說法。
圖1:Fred Brandt和勃蘭特的模式標(biāo)本,攝于模式標(biāo)本產(chǎn)地。

圖2:左上:卡羅拉,Boutin和Brandt的2211批標(biāo)本;左下:卡羅拉(原林賽);右上:勃蘭特;右下:卡羅拉,產(chǎn)地Volcán de Tequila

圖3:Jalisco州Tapalpa花園中的卡羅拉,旁邊是非洲青鎖龍屬的若綠。

圖4:生長在Volcán de Tequila主峰的卡羅拉。

圖5:'Ruby Blush',吉娃娃的選育種,是從1967年Kimnach和Brandt第985批標(biāo)本里選育出來的。這批標(biāo)本采集自吉娃娃州的Cusárare Falls。

為了探究林賽到底是不是Craig和Lindasy在吉娃娃州發(fā)現(xiàn)的,我給Lindsay博士寫了信。他說“記不清了,反正印第安人帶來不止一種。不過他第一天來的時候,帶來的應(yīng)該是吳鉤,Walther壓根沒提過林賽的事兒?!?br>
出于不明原因,Walther后來改口說林賽產(chǎn)地不明,不過以后肯定會被發(fā)現(xiàn)的。Lindsay其實也是林賽的發(fā)現(xiàn)人之一,所以林賽并不完全是以Lindsay命名的,而是為了感謝林賽對仙肉界做出的卓越貢獻。
圖6:Tequila火山的熔巖地貌,全是龍舌蘭。

沒有直接證據(jù)表明林賽原產(chǎn)于吉娃娃州,Lindsay照的圖片根本就是吉娃娃。
林賽的另一個可能產(chǎn)地是卡羅拉的產(chǎn)地,因為倆很像很像的,那地方就是Tapalpa啦。Fred Boutin和我在Tapalpa以北60公里的地方確實找到了七顆,葉子和林賽一模一樣,家養(yǎng)以后體型會變大,但花是卡羅拉的,而不那么像林賽,花瓣更黃。由于這點差異在擬石蓮屬同物種之間很常見,所以我認為這些植株就是林賽。
很有可能Walther那些個植株也是這地方找到的。這塊火山區(qū)離Guadalajara蠻近。不過因為葉子的大小和花都不太一樣,也許Walther那個模式標(biāo)本是附近另一地區(qū)的植株。
林賽和卡羅拉的區(qū)別是,前者的葉子略寬一點,紅爪尖更明顯。種在一起的話,倒是能分別(比如圖2),不過其他擬石蓮屬同物種之間也有這樣的差異存在。所以說,以后這兩種就被看成一種吧,卡羅拉是他們有效的名字,因為更符合他們的顏色(colorata拉丁詞根意為有顏色的)。
本小結(jié)大意:林賽的產(chǎn)地誰也說不清楚,反正和卡羅拉長得很像,而且卡羅拉名字好聽,那就都叫卡羅拉吧。
3.勃蘭特 Echeveria colorata var. brandtii
1968年11月,就在發(fā)現(xiàn)卡羅拉之前,F(xiàn)red Boutin和Fred Brandt正從Jalisco州的Laguna de Sayula往Tapalpa走的時候,在海拔2000多米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一塊長滿了松樹和橡樹的多巖石地帶,是景天科植物喜歡的棲息地。
驚喜的是,Brandt找到了一棵巨大的擬石蓮屬植物,好看得很,葉子光光的、紅紅的。不過僅此一棵,沒有找到別的。
圖7:山頂全景,遠處的山谷里很多龍舌蘭。

后來呢,1970年1月,我和Boutin又想去那里找擬石蓮,但找了很久都沒成功。這一片受到了很厲害的人為干擾,有一些當(dāng)?shù)厝说男∥菥驮趲状a之外,樹都被砍了生火,地貌受到嚴重侵蝕。也許這種植物雖然原產(chǎn)于此,但野生植株已經(jīng)都被人毀了,又或者我們發(fā)現(xiàn)的植株是這些人有意種在這里的,并不是原產(chǎn)于此。
更有可能是,這種植物長在遠處的懸崖上,是風(fēng)把種子吹過來的。所以我們趕快去爬山,披荊斬麻!系統(tǒng)地篩查過懸崖之后,我們找到了一些很有趣的多肉,但沒有我們想要的。
就算產(chǎn)地不明,甚至都不知道有沒有其他植株,這棵的獨特性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呢,它和卡羅拉的關(guān)系也很近,似乎最好是定為卡羅拉的變種存在。它和原變種的區(qū)別是更長的條狀葉子。二者的共同點是紅色在葉緣和尖端更明顯,隨著光照和水分的變化而呈現(xiàn)不同的外貌,冬天的時候顏色最重。
新變種的顏色和較大的體型無疑會讓它在園藝界廣為流行。它在亨廷頓的熱帶沙漠花園里長得很好,甚至可以無損忍受零下4度的低溫。它可以通過分頭繁殖,新葉子也很好葉插,但老葉子可能只發(fā)根不長小苗。
這個新變種以它的發(fā)現(xiàn)者Friedrich K. Brandt命名,這個人是亨廷頓植物園的老大,參與了很多勘探活動,會講西班牙語,會修機器,對收集植物的熱情極高,貢獻很大。
本小節(jié)大意:勃蘭特還是不容易和卡羅拉搞混的(雖然本小節(jié)好像主要不是在講這個)。
圖8:吉娃娃,Craig和Lindsay 1939年在吉娃娃州照的

4. 卡羅拉的鑒別
卡羅拉(根據(jù)Walther的描述)
有叢生傾向,莖部5-9cm長,草本;蓮座13-34cm寬,40-75片葉子;
葉卵形、倒卵形或線形,有尖,5-16cm長,3-5cm寬,0.5-2cm厚,上表面可凸可凹,淡藍色-藍綠色,葉緣和葉尖多少會發(fā)紅。
花序25-75cm長,基部約4-6mm直徑,頂部3-4mm直徑,越靠近頂部越紅,而不是藍綠色;苞葉相距1-2cm,卵形-橢圓形,有尖,10-18mm長,4-5mm寬,約2mm厚,藍白色-淡紅色;上有2-3根蝎尾狀聚傘花序,5-17cm長,小苞葉線形或卵形-三角形,3-5mm長。
每根蝎尾狀花序上4-12朵花;花梗5-13mm長,直徑小于1mm;萼片不等大,卵形-三角形,1-4mm長,綠色或棕紅色,緊貼花瓣,頂部可能張開;花冠甕型,10-14mm長,基部6.5-8mm直徑,頂部4-6mm直徑;花瓣卵形-橢圓形,頂部有尖或鈍圓,10-14mm長,3-5mm寬,外表面的基部紅色或橙色,頂部黃色或淡橙色,內(nèi)部黃色微微帶紅;蜜腺橢圓形或半月形,淡黃色;雄蕊的花絲扁平,淡黃色;花藥橢圓形,0.5-1mm長;雌蕊5-7mm長,基部5-6mm厚;花柱2-3mm長,綠色-黃綠色;單套配子內(nèi)染色體n=27.
染色體是康奈爾大學(xué)的Charles Uhl教授鑒定的。
圖9:Craig和Lindsay搞到的那棵吉娃娃的花。

圖10:勃蘭特,花序和花

另:各變種的特征
葉子橢圓形,5-9cm長的,是卡羅拉。
葉子線形-橢圓形,14-16cm長的,是勃蘭特。
圖11:卡羅拉及其變種的花。1是勃蘭特,2是卡羅拉(Boutin和Brandt的2211號),3是卡羅拉(以前被當(dāng)做林賽發(fā)表的那一棵)。1:1。繪圖者:Lisa Pumpelly,1977年。

吉娃娃和卡羅拉的區(qū)別在于,前者的葉子更小、更窄、更薄,花序只有25cm,2-3根,底部的苞葉挨得比較近,花瓣的外表面是粉色的,n=26,50。而卡羅拉呢,葉子更大更厚,花序能有35-37cm,1-2根,底部的苞葉距離較遠,花瓣外表面是紅黃二色,n=27。雖然長得很像,這兩個分類單元之間的差異目前還是足夠單立門戶的。
★★★多肉聯(lián)萌微信公眾號:drlmeng,期待您的關(guān)注?!铩铩?/cen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