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平原曾經是匈人、保加爾人、阿瓦爾人的基地,特別是匈人“上帝之鞭”阿提拉更是家喻戶曉! 有人說匈牙利的名稱來自于匈人,匈牙利英雄廣場上的雕像就是阿提拉等,也有人說名稱來自突厥的歐諾古爾人(Onogul)。 阿提拉 然而匈牙利真正的主人是馬札爾人。 馬札爾人的語系屬于芬-烏戈爾,與印歐語系完全不同,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提到芬蘭和愛沙尼亞的語系就是芬-烏戈爾。 他們來自烏拉爾山,有的南下南俄草原,后來西遷至匈牙利。馬札爾人王室有,所以一起前往匈牙利平原的有十個部落,其中7個是馬札爾部落,3個是突厥部落,統(tǒng)稱“十支箭”(On-Ogur),斯拉夫音就是“匈牙利”。 現在匈牙利英雄廣場上的雕像實為7部落首領,其中很多人認為的阿提拉實際應該是馬札爾首領阿爾帕德大公。 阿爾帕德大公 阿爾帕德大公(889-907)建立了阿爾帕德王朝(889-1301)。 到了第6任伊斯特萬一世,英語又稱斯蒂芬一世(997-1038)時,受洗為基督教徒,在國內推行天主教,1001年教皇為斯蒂芬一世加冕,正式成為國王。 圣伊斯特萬(圣斯蒂芬) 1038年他去世后,成為圣人,所以又稱“圣斯蒂芬”,他的王冠就是“圣斯蒂芬王冠”,以后匈牙利大多數國王加冕時這個王冠都是必備之物。 圣斯蒂芬王冠 甚至,“圣斯蒂芬王冠領地”也成了匈牙利的代名詞! 1301年阿爾帕德王朝結束后,匈牙利大都由外來的國王統(tǒng)治。 我們上篇文章講到的兼任波蘭國王的路易一世就是來自安茹王朝的匈牙利國王。 但是有一對非常著名的本土父子,父親是匈牙利的民族英雄,兒子是復興匈牙利的國王,他們就是匈雅提父子。 父親雅諾什·匈雅提(1387-1456)在奧斯曼土耳其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滅亡拜占庭之后成為了土耳其的勁敵,多次以少勝多,著名的貝爾格萊德之戰(zhàn)是他最后一戰(zhàn),成功遏制了土耳其進軍歐洲腹地的計劃,為匈牙利贏得了半個世紀的安全。 貝爾格萊德之圍 兒子匈雅提·馬加什16歲繼位,面對土耳其戰(zhàn)無不勝,并收回了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取得維也納,合并奧地利,實現了匈牙利的復興。 但1490年他去世后,匈牙利日漸衰落,12年后淪陷于土耳其。 1699年,匈牙利被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帝國統(tǒng)治。 1866年,普魯士帝國與奧地利帝國為了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普奧戰(zhàn)爭爆發(fā),最后普魯士擊敗奧地利,成立了除奧地利之外的德意志第二帝國。 受奧地利帝國統(tǒng)治的匈牙利在此情勢下,出現了脫離奧地利的傾向,最后經過談判,于1867年成立了奧匈帝國,全名為“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王冠領地”。 1913年奧匈帝國版圖 實際上匈牙利獲有特權,基本相對獨立。 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解體! 點擊標題右下方關注人文悟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