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浩 畫家 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師 過濾器——我的繪畫觀 文圖|何振浩 用文字的形式談自己的繪畫總是很困難的。就好比要魔術師自己解析自己的魔術一般, 好像是件挺荒唐的事??傆X得這世上有繪畫、音樂、戲劇等等不同類別的藝術,就是為了讓不同擅長的人表達自身。因此,也就出現(xiàn)了畫畫的人不太愿意用文字來解析畫面,出現(xiàn)了許多看畫的人很沒有耐心去看那些個介紹文字。 《美人魚》 170×140cm 2006 但是,人類又總喜歡用文字的東西去評判、解析、闡述別類的藝術。這似乎是人類向理性發(fā)展的一種必然標志,正是有這樣的思辨的欲望, 所以也得以產(chǎn)生各種藝術史與各類藝術批評,反過來不斷要解釋藝術,分類藝術,影響藝術??墒?,在我看來,這樣的解釋分類影響也總是伴隨著偏見與誤導。原始人畫畫他們不會在乎這是藝術還是非藝術,兒童作畫也是如此,正因為有所表達就有繪畫,這或許是繪畫的初衷,也是它恒久的魅力。我相信繪畫自己是足夠言說的。我們用繪畫本身應該可以直指自己所想所知所指之物之精神。 《何希丁肖像之二》 40×50cm 2016 1. 繪畫是有個性和社會價值的圖像 畫畫這是個很古老的藝術。在它被認定為藝術之前還有很長一段歷史,或是為帝王的獻祭,或是為宗教的服務。之所以各個古代文明都有自己的繪畫藝術,就因為它是一種截留我們所見之世界的一種可行的方法。而且,在截留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融入了人的情感、愿望、幻想等等主觀的思想。因此,繪畫是另一種人類思想的圖像史。 《舞者》 60×90cm 布面油畫 2010 繪畫發(fā)展到今天,它還有存在的必要與可能嗎?這個問題一直在被思考與解答。但是,無論被吵得多厲害,這個21世紀的新世界依然還有新的繪畫在被創(chuàng)作在被展示出來,不會因為人類有了更多的圖像截留方式而死亡。我想原因就是這種截留圖像的方式已經(jīng)不再是截留完全客觀的圖像,而是截留帶有人類思考、人類情感、人類愿景的一種圖像。圖像是被過濾被處理被情感化的,是個人精神主導的,因此它是有個性和社會價值的圖像。我想這就是它之所以存在發(fā)展的原因吧。 《林中幽翠》 180×60cm 2016 《平原上的河谷》 180×60cm 2016 最古老的繪畫中有一個目的就是制造現(xiàn)實之物或人的替代品,為的是得到或永生。把這一目的放在當代,其實也還是存在——就是藝術家用繪畫的方式把自己眼中和心中的世界占為己有,打下自己的標簽與烙印。因此,畫家中不乏各式各樣的夢想者和狂人,他們或多或少都有一種用繪畫的方式改造和占有這個客觀世界的企圖。只是,留存下來的繪畫作品中的世界都是畫家自己理想化的客觀世界,因此顯然是各異的。 《窗外》 120×110cm 布面油畫 2014 繪畫對于我來說,也已經(jīng)成為一種自我表達最合適的手段。不論生活有多少變化和發(fā)展,不論眼前的世界有多少新的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與消亡,繪畫對于我來說都是在不緊不慢中自言自語。用一筆加一筆,一層疊一層的最為原始樸素的方式輕輕地回應世界。最終在這種試圖的開啟與把握中留存下我的世界的截圖。 2. 繪畫的過程就是解疑的過程 這個時代在不斷地前行,這其中伴隨著對這個時代的無數(shù)評價與看法。欣喜與失望交集,樂觀與悲觀同在。這個時代留給我們太多的不確定,也留給我們很多的可能性。在不同的藝術中都有前衛(wèi)與創(chuàng)新,又都有不斷的反省與回顧。歷史總是比現(xiàn)實更加深厚。每次有繪畫的困惑時,翻閱藝術史總能有所啟發(fā)與幫助。我們理所應當需要直面當代的現(xiàn)實社會, 也要展望未來的可能,但是歷史的貫穿卻能讓你看到一些壓制在表象之下的珍貴線索。我想這才是藝術經(jīng)典的真正價值。 《絕緣體》100×80cm 布面油畫 2009 回顧這幾年自己的繪畫藝術,存疑是一個不斷出現(xiàn)的心靈節(jié)點。之所以要不間斷地繪畫,就是在存疑的狀態(tài)中有不斷的解疑的企圖。表達的開始都是模糊,然后是漸漸清晰,漸漸澄明,可是又會不斷地疑惑,再周而復始,這就是我繪畫過程的常態(tài)。幸虧我的作品一般都要經(jīng)歷長時間的繪制,這就給了我這樣一種足夠的自我矛盾又自我化解的糾纏過程。留下的作品就像個心理糾纏的副產(chǎn)品,說不清它是完成了還是未完成。在展覽時就姑且停留一下吧。但是當開啟新的畫面時,自己知道又是內(nèi)心解疑的企圖再次蠢蠢欲動。舊的繪畫解釋了之前的疑惑,但或許又引出了新的疑惑,于是乎又進入新一輪的解疑的過程。過程總是跌宕起伏, 結(jié)果往往安靜平實。這可能就是我之所以認為可以停筆的關鍵。因為糾纏暫時平息,疑惑暫時有解。畫面的世界接近自己內(nèi)心的那個世界,接近所要截留的那個圖景。這或許就是藝術家自己眼中的對象世界吧。其實繪畫都是要在方寸畫布中重新建立一個新的視覺次序。這個過程不容易,但當次序漸漸明晰,也該是可以停筆之時。畫家不是建筑設計師,可以把設想用圖紙交付工人建造。畫家不僅要自己想象,更要不知疲倦地獨自營造,因此畫畫的快樂痛苦和成就感就只有畫家自知。 《秋意正濃》 160×70cm 2016 《清晨》 180×60cm 2016 3. 藝術具有過濾器的作用,最終產(chǎn)生最有價值的對話 這個世界不斷帶給你新的信息和新的觀念,但是藝術對于這些來說有點過濾器的作用。我在不斷地嘗試新東西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審視這些東西。我總是力圖讓這些新信息經(jīng)過我的繪畫過程自然而然地進入我的畫面,也進入自己的心靈。審視和思考是伴隨著繪畫嘗試的。因為不斷地有一個參照系統(tǒng)在衡量這些信息,以此把它們最本質(zhì)的東西拔出來,進入我的畫面,產(chǎn)生最主要的最有價值的對話。 《無言之一》 180×140cm 布面油畫 2007 《無言之二》180×140cm 布面油畫 2007 因此,我認為歷史上的繪畫、東西方的繪畫都是我這臺過濾器中的主要原件,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更是這臺過濾器的心臟。前者決定了繪畫的深度,后者決定了繪畫的真實。自己繪畫的發(fā)展就是在這種新舊事物的不斷刺激中自我思考自我過濾再存疑解疑的一個過程。以自己擅長的這一點技術,更加自如更加深入更加精確地不斷實踐這樣一個個人化的卻是很有意義的過程。最后,留下這些作品,證明自己在此時此地的存在。 ▲▲▲▲ 《面具》 120×80cm 布面油畫 2015 《冥想者》 75×94cm 2012 《知新》 100×105cm 布面油畫 2009 《映之一》 100×105cm 布面油畫 2011 《映之二》 100×105cm 布面油畫 2011 《雪后之一》 100×105cm 布面油畫 2010 《雪后之二》 100×105cm 布面油畫 2010 《雨巷之一》 150×30cm 布面油畫 2009 《雨巷之二》 150×30cm 布面油畫 2009 《雨巷之三》 30×150cm 布面油畫 2014 藝術家檔案 何振浩 1975年生于浙江海寧。曾在法、德等國及國內(nèi)舉辦個人畫展和聯(lián)展,部分作品被美術館和收藏家收藏。作品深受美術館、畫廊、機構、評論家及收藏家的關注。現(xiàn)工作生活于上海。 代表作品:《美人魚》《冥想者》《聞香》《窗外》《活水系列》《琢物記系列》等 教育經(jīng)歷 1994年畢業(yè)于中國美院附中 1998年畢業(yè)于中國美院油畫系 2005年畢業(yè)于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師從當代著名具象畫家徐芒耀教授,獲碩士學位 2012年至2013年,中央美院油畫系訪問學者 創(chuàng)作特色 作為中國新一代寫實主義畫家的代表,何振浩在繼承古典寫實語言的同時,敏銳地關注著當代社會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心理特性。用一種新的肖像畫的形式,以含蓄隱喻的表現(xiàn)手段,在作品中投射藝術家對世界以及周圍人的感受和思考。用嶄新的藝術觀念和精湛的寫實技藝表達藝術家眼中的當代精神和獨特的人文關懷。在新的景物系列作品中,他更是以不平常的視角和思考深度來表現(xiàn)最不起眼的平常之物,在微小中體現(xiàn)宏大,在平實中凸顯生命的精彩與悲情。以一種傳統(tǒng)文人的細膩委婉的表述方式來傳達當下社會人與自然的融合與沖突,無奈與希望。 個 展 2011 “停留”2011何振浩油畫個展 2014 “釀畫”2014何振浩作品個展 “活水”2014何振浩油畫個展 2015 “琢物 水清”2015何振浩 潘清雙個展 2016 “盡觀”2016何振浩作品個展 近期群展及活動 2017 1月參加第二屆恭王府時代肖像藝術展 2月參加“版畫初心”劉海粟美術館版畫工作營作品成果展 2016 3月參加第二屆經(jīng)典與傳承——全國中青年寫實繪畫名家作品邀請展 3月參加“追求卓越:來自學院的藝術家”——首屆油畫邀請展(收官展) 4月參加“和而不同”——上海當代中青年油畫邀請展 6月-8月參加“時尚-美術館”史論工作營 7月參加2016上海水彩粉畫作品展 9月參加博洛尼亞插畫展上海巡展主講“音樂與插畫”主題講座 10月參加“走在寫實路上”——首屆上海青年寫實繪畫沙龍肖像作品展 10月參加原曲2016秋季當代展 10月參加第三屆世界華僑華人美術書法展 10月參加“絲路畫意”2016年亦師亦友第六屆海上畫家聯(lián)展 10月參加“相由心生”上海寫實繪畫邀請展 12月參加原曲畫廊2017新年迎新畫展 12月參加“版畫初心”劉海粟美術館2016版畫工作營 …… 獲 獎 2010年10月榮獲上海市年度特別文藝人才獎 2015年12月獲2015年度靳尚誼專項基金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