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時期,斗雞已蔚然成風,就連日本的史料中都有記載,謂“洛中(指東都洛陽)老幼皆愛斗雞,家家養(yǎng)三五十羽,甚至有的以一畝田換一只斗雞”。在貴族圈內(nèi),沛王李賢和后來做了皇帝的英王李顯經(jīng)常一起斗雞,而當時王勃正在沛王府中做侍讀。為了在斗雞場上壯“雞威”,沛王突發(fā)奇想,說打仗要有檄文,咱們斗雞也得來篇檄文,這個差使自然就交給了王勃。作斗雞檄文是游戲中的游戲,所以王勃以游戲心態(tài)處之,作了篇搞笑意味濃厚的《檄英王雞》。 玩笑而已,當事各方誰都沒當真,可旁觀者唐高宗李治讀到這篇檄文后,卻認了真,鼻子差點沒氣歪。他大罵王勃是個歪才,二王斗雞,不行諫諍,反而作檄文鼓動,乃“交構之漸”——故意在諸王之間挑撥離間。當天就下詔廢除王勃的官職,將他趕出沛王府。 李治為何如此大動肝火?原來,唐朝開國后,兄弟之間煮豆燃萁,且李治本身就是在大哥、二哥互相爭斗被廢后,才登上皇位的,他對皇子之間的關系有些神經(jīng)質了。王勃的《檄英王雞》正好觸動了李治的這根神經(jīng)。 剛經(jīng)營起來的仕途就這樣斷送,王勃很郁悶,去四川游蕩后,他決定去交趾(今越南)探望父親,路過洪州(今江西南昌)時,正好碰到洪州牧閻伯嶼在滕王閣大宴群僚,王勃即席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據(jù)《唐摭言》,閻伯嶼本意是讓其姑爺孟學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謙讓時,王勃倒是沒客氣,提筆就作。閻憤然離席,至配室更衣,初聞“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覺得“亦是老生常談”;接下來“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閻沉吟不言;及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乃大驚,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于是,立刻出來立于王勃旁邊,最終主賓極歡而罷。 是年冬,長安城里爭相傳誦《滕王閣序》,唐高宗讀到后拍案叫絕,大呼“此乃千古絕唱,真天才也”,忙問左右:“現(xiàn)下,王勃在何處?朕要召他入朝!”太監(jiān)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高宗喟然長嘆:“可惜,可惜!” 一次斗雞讓王勃失了飯碗,也間接成就了一篇千古名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