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我的 我會把得到的 給你 如果我無法得到 我會把我剩下的 送你 所謂人性 它矛盾 它美好 它不會屈服于叢林法則 銘仁講段子 || 他沒有一句臺詞,卻感動了所有人 在進入今天的故事之前,我們先來感受一部微電影。一位年僅20歲的埃及青年,他偶然捕捉到了人類最崇高、最善良的一顆純樸童心...... (電影約四分鐘,建議wifi下感受) 銘仁觀 || 我們是否應(yīng)該告訴孩子“叢林法則” “我一直以為,人性,應(yīng)當始終高于本能” 叢林法則,顧名思義,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當今社會上,自然不乏有堅信這種理念的大批群體,他們推崇弱肉強食,他們推崇利益至上,他們推崇厚黑王道,并因為偶爾沾到了些許便宜而沾沾自喜。以為了解到了人世間最偉大的學問,唉,自己的前幾十年實在白活。 那么問題來了,都說社會殘酷,人間現(xiàn)實。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是否應(yīng)該告訴孩子這些“事實”呢?如果告訴他,在什么時候合適呢?或者說,我們應(yīng)該讓他了解到什么程度? 自然,傻白甜絕不會是我們希望自家孩子未來的樣子,但腹黑陰險,讓自己生活在猜疑與黑暗之中,也不可能是我們的愿望。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告訴孩子,讓他自己去選擇。首先,我會告訴他,我一直以為,人性,應(yīng)當始終高于本能。 “錯過凌晨的鐘聲,不代表你不能變成精靈” “人之初,性本善”,耳熟能詳,這是《三字經(jīng)》的起句,也是孔老夫子所一直堅信的理念。另,“人之初,性本惡”,是荀子先生曾推崇的思想,他認為,每個人先天或許都有很多壞念頭,而學習,正是壓制這些壞念頭的過程,直到自己成為一個“人”。 曾有學生私下問過我,當然,他是匿名的。他說老師,學習生活中,我的腦海中總是會有很多壞念頭,我實在沒有辦法是壓制住它們不出現(xiàn),反而我越壓制他們出現(xiàn)的越頻繁。老師,我是不是壞學生。 我告訴他,這些念頭不可怕,學習生活中我們會遇見很多黑暗,正因為黑暗不尋常遇見,所以偶爾的遇見你會分外在意。 至少,你知道是錯的,你沒有實施,他浮現(xiàn)于你的腦海,你在他實施的前一刻用人性打敗了他,你就贏了。錯過凌晨的鐘聲,不代表你不能變成精靈,以此看來,你做出的每一個抉擇,其實都算的上偉大。 “或許正是我們習慣了美好,才會被黑暗所驚艷” 人和萬物最大的不同,其實,就在于人類不會去依靠本能行事。他們知廉恥,分善惡,懂禮儀,會傳承。 西方情緒心理學重點提出,情緒的產(chǎn)生是因為人類下一步的行為與上一刻內(nèi)心的想法不同,由此發(fā)生差距,由此產(chǎn)生情緒。換句話說,情緒不是我們身體想要的節(jié)奏。它是人性的根本,它高于本能。 從出生起,有父母之愛,養(yǎng)育之恩,同學之誼,到后來夫妻之情,國家之重,信仰之深。這時有一天,你忽然發(fā)現(xiàn),天空的折影,在光的轉(zhuǎn)角,竟然有暗的一面。于是我們?yōu)橹@奇,為之感慨,為之歌頌。 或許正是我們習慣了美好,才會被黑暗所驚艷。而你是想要美好,還是想要光的另一面,其實只在于你的一念之間,油然而生。 “盡管告訴他們吧,孩子,不可能信奉” 總會有些比生命和利益更重要的,人類的美好也正在于此,能從給予和付出中得到幸福的生物,也僅僅是人類所特有的情緒,因為人性高于本能。 人類是自然的奇跡。 所以孩子的好奇和不解,我們可以大膽的講述,尤其是青春期的少年少女們,與其自己胡思亂想,不如我們將正確的知識傾囊相授。所以,相信我,盡管告訴他們吧,孩子,不可能信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