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以濕為本,陽明為中氣,太陰為標(biāo)。濕邪重則多屬于太陰,燥氣重則多為濕熱。 太陰經(jīng)證:腹?jié)M而吐,食不下,時時腹痛,自利嚴(yán)重,手足不冷,自覺溫。太陰濕氣為主,但太陰肺脾卻惡濕。濕氣重則生談,而肺為藏痰之所。太陽、少陽、陽明之傳皆為本氣陽盛,寒氣所化皆由陽主。日久陽衰,邪氣入陰則為陰邪之氣?;蛴泻叭肴栔?,因誤下寒邪入內(nèi),陽氣下陷,傳為三陰病。 邪即入太陰,則濕氣主化,多為濕邪。濕邪多滯,阻滯中焦,則腹?jié)M,胃氣因濕氣而不降,多為嘔逆而吐。腹痛自利,為濕氣阻礙脾陽上升,而下陷。四肢為陽氣之潤。脾胃濕邪阻滯而寒邪不重,則陽氣上可溫煦,所以手足自溫。如若陽氣衰敗,寒重于濕則四逆之癥顯現(xiàn)。然在濕邪阻滯,寒氣不重之時,理中湯防止?jié)駳膺^重,所謂陽盛則濕散。無陽則陰無以化,濕邪隨滯,但畢竟為水氣陰邪。所以祛濕陽盛即可。如若化為濕熱則可言熱去濕化。 桂枝倍芍藥湯,多有人認(rèn)為太陽經(jīng)誤下,而寒邪下陷入太陰,不可全信。如若謂桂枝加芍藥湯為托邪氣出太陰而還太陽,多少有些牽強。 飲證,多為濕痰作祟。而內(nèi)生濕邪,隨然多責(zé)太陰脾土,然本質(zhì)為腎水泛濫,腎水無陽制約,水強乘土則脾濕成飲。所謂水盛土衰。以至于寒水泛濫。治療大法則扶陽以治水。健脾溫中,燥濕除濕以行水皆為旁技以輔之。 所謂痹癥。風(fēng)寒濕三氣合為痹。風(fēng)陽邪主行動,所以痛無定處;寒為陰邪主靜,所以痛有定處。無論陰陽濕邪伴隨其中。從陽則化為濕熱。熱盛則陰虛火旺。治法多清熱潤燥。不赤不痛多為飲證。扶陽溫中健脾即可。 濕氣主氣,從陽化為濕熱,從陰化為寒濕。所謂陰黃、陽黃皆陰主陽不足,陽主熱有余。陽熱則茵陳五苓散;陰寒則附子理中加茵陳。斷證多看病人之有神無神,脈重取之有力無力。 然人之體,陽不足這十之八九,陰氣盛者多矣;陰不足者百無一二,陽氣衰者多矣! |
|
來自: 卓尼中醫(yī)院華華 > 《張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