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張大千的傳奇身世
1、兩個“一百天”
一百天和尚
1899年5月10日,張大千誕生在四川省內(nèi)江縣城郊的一個書香世家。原名張正權(quán),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
張大千紀(jì)念館
在張大千富有傳奇色彩的經(jīng)歷中,兩個“一百天”讓他廣泛地接觸了社會,經(jīng)受了生與死的磨難,對他一生的做人處世及人生之路影響極大。
1919年,張大千青梅竹馬的玩伴、表姐、未婚妻謝舜華,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他肝腸寸斷,萬念俱灰。因此,張大千萬分虔誠地投身松江妙明橋畔的禪定寺出家為僧。禪定寺住持逸琳法師見他氣度不凡,眉宇間有大氣象,便給他取法號“大千”,語出佛家經(jīng)典《長阿舍經(jīng)》之“三千大千世界”,這是張大千之名的由來。這個意義豐富而又叫起來響亮的法名,后來反而掩蓋了他本來的名字,伴隨了大師整整一生。
也許是張大千塵緣未了,又或許是他從頭到尾都未曾六根清靜,出家為僧只不過是一時沖動,一種暫時的逃避。再者,他二哥張善子也找上門來,把心愛的八弟帶回了俗世。但是,一百天的和尚生活,使他驚異地發(fā)現(xiàn)佛教世界,儼然就是一個獨特的社會,其中照樣有等級,有名利,有傾軋。張大千“回頭是岸”,世間少了一個得道的高僧,卻多了一個畫壇奇才。
一百天土匪
1916年的夏天,十七歲的張大千被一伙土匪綁了票,土匪頭兒叫他寫信回家,派人送四千塊銀洋贖身,大千照辦。不承想,他的一筆好字讓土匪頭兒稱贊不巳,“我看就留他做'黑筆師爺’好了,以后有個什么文字往來也好替我等壯壯門面!”于是,張大千由階下囚變成了座上賓。后來這股土匪接受官軍的改編,張大千也順理成章地成了“司書”。最終,這支盜性難改的隊伍惹怒了官軍,被圍殲掉。張大千福大命大,沒被亂槍打死,重獲自由。其時正好是一百天。
2、張大千的“猿分”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張大千一生愛猿、養(yǎng)猿、畫猿,終生與猿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張大千與家人在一起
黑猿轉(zhuǎn)世
張大千出生的前一天晚上,其母曾友貞夢見一位白髯長袍長者,用銅鑼托著一只黑猿交給她,并叮囑道:“要小心照顧黑猿,它怕葷腥,怕拘束。”次日黃昏時分,母親生下大千,家人親友都說他是黑猿轉(zhuǎn)世。對此,成年后的張大千親口說道:夢兆之說,姑妄聽之。稀奇的是我在斷奶以后,確實是不能沾一星點兒葷腥,從小就一直吃素,不是家里人不給我吃葷腥,而是我一沾葷腥就會翻胃嘔吐。
恩師賜“蝯”
1919年,張大千留日回國,經(jīng)李征五、譚延闿、朱古微等一班名流引薦,拜師“北宗”李瑞清名下。不久,李瑞清不幸病故,張大千久仰“南宗”曾熙藝術(shù)精湛和德高望重,轉(zhuǎn)投曾熙門下?!皬乃们髽?,每無因得緣”。曾熙與張大千相見恨晚,十分投緣,深愛張大千才華橫溢與謙和豪放,認(rèn)定他是前途無量的藝術(shù)奇才。他見張大千骨格清奇,精氣爽朗,聲音洪亮,又聽說其母生他時曾夢猿入懷,便給他取名為“蝯”(蝯為猿的古字)。張大千將此名號用了很久,直到三十年代中才改為“爰”,后來雖改為“大千”,號大千居士,但仍在其所有的書畫詩文上都署上猿形的“爰”字印記,以示不忘師恩。
養(yǎng)猿畫猿
張大千一生愛猿、養(yǎng)猿、畫猿,有“今之易元吉”稱號(易元吉,北宋畫家,喜歡畫猿)。
張大千在巴西八德院畫室作畫,長臂猿黑寶寶蹲在窗臺邊陪伴
1949年3月,張大千遷澳門朋友家居住,并托人花重金從東南亞買來兩只長臂白猿養(yǎng)在園中,朝夕相處,仔細(xì)觀察猿的一舉一動,行止相貌,使他熟悉了猿的各種生活習(xí)性,對猿寫生,頗覺快樂。張大千的一生,最多時曾飼養(yǎng)十只猿。到上世紀(jì)60年代后,他還養(yǎng)有三只溫馴的猿。后來在他摩耶精舍的畫案邊,總有一只白面猿陪他繪畫。張大千外出時,喜歡戴著高高的帽子,懷抱一猿,甚至還抱著猿去坐飛機(jī)。
猿給張大千的繪畫創(chuàng)作帶來了豐富的源泉,他一生畫過不少猿畫,上世紀(jì)30年代初就作《仿易元吉槲樹雙猿圖》,到81歲時還作了《攀猿圖》。他畫的猿,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其中應(yīng)以敦煌禮佛后之《槲樹雙猿圖》最負(fù)盛名!
二、 腕底生活多美人
張大千的仕女圖
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婦人。在張大千眼里,“男人不如女人美,不如女人入畫”,再者,這世上夠得上“奇”的男人實在太少。因此,仕女畫是張大千的“拿手戲”。其仕女畫有古代仕女畫的遺風(fēng),又有著時代氣息,姿態(tài)風(fēng)韻,頗有個性。二十多歲時,他的仕女畫就被譽(yù)為“張美人”。著名畫家于非闇曾說:“大千人物,尤以仕女最為畫道人贊賞,謂能大膽別創(chuàng)新意?!?/font>
張大千不僅腕底偏多美婦人,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很多美人。他是女人眼中的大情種、真丈夫,他與紅顏知己李秋君,婚前戀人謝舜華和倪氏,魂斷情人池春紅、李懷玉和山田喜美子,四房正式夫人曾正蓉、黃凝素、楊婉君和徐雯波十個女人的風(fēng)流韻事和趣聞逸事廣傳民間。
1、畢加索禮遇是沾了太太的光
畢加索與張大千夫婦在他古堡的花園里合影
1956年7月28日,張大千與畢加索的會晤,被西方報紙譽(yù)為:“中西繪畫大師首次會晤”是“歷史性的會見”。因而世界畫界便有了“東張西畢”的美傳。張大千把這次成功會晤的首功歸于他的太太,他說:“外國人總還有尊重女士的禮貌,我后來說幸好我?guī)Я颂?,畢加索對我很熱忱,多少是沾我太太的光?!逼綍r在家里從來不穿上衣,僅著一條短褲,赤膞,赤腳的畢加索,那天確實給了張大千夫婦很高的禮遇,他穿了一件條子花紋的襯衫,穿了長褲皮鞋。而且一向不喜歡別人為他照相的畢加索,竟然邀請張大千他們到園里拍了好幾張照片,還讓他們一起戴上面具,拍了化妝照。
張大千所指的太太是他明媒正娶的比他少30歲的第四位夫人徐雯波。徐雯波在張大千的后半生中,形影不離,相濡以沫,克盡相夫持家的責(zé)任。豪不夸張地說,張大千后半生的成就,徐雯波功不可沒。
2、紅顏知己李秋君
張大千與李秋君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巳老”。雖然與張大千同庚的李秋君沒有這樣的嗟嘆,但卻有“恨不逢時未嫁成”的遺憾。因為她們相識時,張大千巳有妻室。盡管彼此欣賞,相互傾慕,但李家是寧波名門望族,自然不會把千金閨女嫁給張大千作妾。最終李秋君不但“未嫁成”,而且終身未嫁。后來,張大千怕李秋君孤單,將自己兩個女兒心瑞、心沛過繼給她做養(yǎng)女,改名為李玖、李玫。李秋君視同己出,悉心照顧和培養(yǎng)。
張大千一生艷遇不少,唯獨對李秋君從未有過越軌之舉,正如他自己所說:“絕無半點逾越本分的事,就連一句失儀的笑話都從來沒有說過”。張大千對李秋君不僅沒有越軌之舉,而且非常尊重她,像收徒弟這樣的大事,都由她來定,徒弟們也敬她為“師娘”。在張大千的指導(dǎo)下,李秋君的畫藝也不斷進(jìn)步。1930年,她的《秋山讀易圖》榮獲布魯塞爾“勞動和美術(shù)”國際大獎賽金牌。
1973年,李秋君在大陸去世,消息傳到臺灣,張大千肝腸寸斷,悲痛萬分地說:“偶思七十子之徒,于夫子(孔子)之歿,心喪三年,古無與朋友服喪者,兄將心喪報吾秋君也!嗚呼痛矣!”他與李秋君驚天地,泣鬼神的感情,由此可見一斑。
三、飲水思源,不忘師恩
韓愈云: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張大千能夠取得舉世公認(rèn)的輝煌成就,除了自己的天賦和勤奮外,與二哥張善子和曾熙的教導(dǎo)是分不開的,他一生都感恩二哥和老師曾熙。
張大千與二哥張善子
1、大千愿受貧和苦,黃金千兩不畫虎
上世紀(jì)20年代,張大千與二哥張善子被稱為中國畫壇的“蜀中二雄”。晚年的張大千常對人說:“我在繪畫上有些成就,要感謝二家兄的教導(dǎo)”。
張大千學(xué)畫的道路上,最早是受母親和姐姐的熏陶,打下了繪畫基礎(chǔ),稍長后又得到二哥張善子的耳提面命。18歲那年,張大千考入日本京都藝專染織系,課余學(xué)習(xí)書法和繪畫,張善子經(jīng)常給予指導(dǎo),所需金石書畫及參考資料莫不搜求以供,使他進(jìn)步很快。1919年,張大千向父母提出要到上海拜師學(xué)習(xí)書畫,父母反對。在這個決定張大千一生命運的關(guān)鍵時刻,張善子站到了弟弟一邊,支持他到書畫家薈萃的上海拜師。定居上海后,張善子經(jīng)常帶名不見經(jīng)傳的他拜師訪友,結(jié)交名流,諸如陳散原,傅增湘,黃賓虹,齊白石,柳亞子,葉恭綽等等,受益匪淺。張大千一直視年長十七歲的二哥為老師,敬畏有加,每當(dāng)外出歸來見二哥,必行大禮。
張善子是以擅長畫虎而名世,自號“虎癡”,人皆尊其為“虎公”。1940年初,張善子畫《飛虎圖》贈陳納德。陳納德很喜歡這幅畫,隨即將美空軍援華志愿隊改名為“飛虎隊”,并按《飛虎圖》做了許多旗幟和徽章分發(fā)部隊。該圖現(xiàn)藏于美國國家博物館。
后來,張大千的畫藝和名氣遠(yuǎn)遠(yuǎn)高于二哥,他也不搶二哥的“彩頭”,讓二哥獨擅其美。因此,張大千很少畫虎,即使偶爾畫之,也是為了消遣,從不送人,更不出賣。有一次,張大千醉酒后,畫了一幅《虎嘯圖》,請二哥補(bǔ)景題詩,以表兄弟之誼。張善子當(dāng)即在畫上補(bǔ)景作詩,還寫了褒贊張大千弟的跋語。此畫構(gòu)圖奇特,風(fēng)格與二哥迥異。
張大千因自己醉酒而畫虎,而且二哥為了幫他揚名,竟然將畫賣給了一日本人,懊悔不巳,發(fā)誓以后不再畫虎,并作詩“大千愿受貧和苦,黃金千兩不畫虎”以明志,同時還立下“二戒”:一戒畫虎,二戒酗酒。
2、千里奔波,送恩師“葉落歸根”
“我一生受益最深的恩師,只有農(nóng)髯先生。”作為現(xiàn)代藝術(shù)史上一代宗師的張大千,每每向同仁、友人憶起曾熙時,都是這樣情真意切地說!
恩師曾熙
曾熙:字季子,又字嗣元,號俊圓,晚號農(nóng)髯。他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書法家,與李瑞清有“南曾北李”之譽(yù),與李瑞清、沈曾植、吳昌碩并稱“民初四家”。1930年7月4日,曾熙逝世于上海。1931年,張大千不顧時局艱難,交通不便,親自扶送恩師曾熙靈柩由滬千里奔波,歷時幾個月運回家鄉(xiāng)(今湖南省衡陽縣石市鎮(zhèn))安葬,實現(xiàn)了恩師曾熙生前及其親人“葉落歸根”的心愿。并且在墓旁用南竹茅草搭起一座墓廬,為恩師守墓一月,其時天氣濕熱,山上蚊蟲無數(shù),他遍身被蚊蟲叮咬得沒有一塊“安寧”之地。張大千為曾熙守墓一月之后,還為恩師守孝三年;曾熙的誕辰與忌日,他都要祭祀悼念。師生情緣在當(dāng)時被傳為佳話。
張大千晚年在臺灣,曾撰寫《曾熙》傳,可惜1983年4月2日因心臟病在臺北病逝,《曾熙》傳沒有完稿。張大千一生廣搜恩師作品,所藏極豐。友人以曾熙作品為贈,而大千總是恭恭敬敬地雙手來接,而且以自己的精品回贈。師生情誼萬古長青,由此可見!
四、中國“最值錢”的藝術(shù)家
張大千的《嘉耦圖》
張大千一生“視藝術(shù)猶如性命”(張大千自語),把繪畫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yè),更是把繪畫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yè)。他一生大概創(chuàng)作了四萬幅書畫作品,是中國畫家中最多的。
繪畫作品是畫家辛勤耕耘的成果,是畫家心血的結(jié)晶。張大千作為二十世紀(jì)中國蜚聲海內(nèi)外的繪畫大師,他的作品不僅數(shù)量多、質(zhì)量高,他的畫價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及當(dāng)代浩如繁星的眾多“國寶級”繪畫大師中獨領(lǐng)風(fēng)騷、獨占鰲頭,被譽(yù)為“中國最值錢的藝術(shù)家?!?011年5月31日,張大千作于1947年的設(shè)色紙本立軸《嘉耦圖》,經(jīng)過多輪叫價,以1.9億港元(折合人民幣1、58億元)落槌,第一個突破了人民幣億元大關(guān),成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及當(dāng)代書畫市場價格新的里程碑。2011年,張大千作品的拍賣收入達(dá)到5、067億美元,至今巳連續(xù)5年蟬聯(lián)“最暢銷中國藝術(shù)家”。張大千的畫價為什么那么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他畫得太出色,是全能型畫家;另一方面他成名早、影響大。
五、中國的“文化大使”
張大千在巴西“八德園”內(nèi)
早在20年代,張大千就多次在韓國、日本舉辦畫展。他在寓居海外期間,先后在美國、法國、瑞士、英國、印度、巴西、阿根廷、泰國、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qū),舉辦了約80余次畫展。當(dāng)時西方民眾對他的稱呼是“中國文化大使”,把他看成中國文化的代表和形象。
中國的繪畫大師們都有自己的擅長,如齊白石擅長畫蝦,徐悲鴻擅長畫馬,張大千則以擅長畫荷花著稱,素有“古今畫荷花的登峰造極”之譽(yù)。1963年,張大千在美國紐約舉辦畫展,有人要張大千畫長24尺、寬12尺的6幅荷花通景屏。64歲的張大千毫不猶豫地答應(yīng)了,他掣起2尺多長的巨筆,在記者、畫商、親友、中國人、外國人面前,畫出了一塘繁茂連天、生機(jī)盎然的荷花,而且每一幅既是獨立的佳作,又是24尺整幅畫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他高超的繪畫技巧、敏捷的思維和強(qiáng)韌的臂力、體力,令人們嘖嘖稱贊。這幅畫被美國發(fā)行量最大的刊物——《讀者文摘》以14萬美元高價購藏,創(chuàng)下了當(dāng)時中國畫售價的最高紀(jì)錄,也創(chuàng)下了張大千自己賣畫售價的最高紀(jì)錄。
1958年,張大千以一九五六年在巴黎展出的《秋海棠》一畫被紐約“國際藝術(shù)協(xié)會”公選為“當(dāng)代世界第一大畫家”,并榮獲該協(xié)會頒發(fā)的金質(zhì)獎?wù)潞蜆s譽(yù)證書,他是取得該稱號的第一位中國人。
張大千是當(dāng)之無愧的中國“文化大使”,他讓中華傳統(tǒng)藝術(shù)在世界各地大放異彩,讓生活在五大洲的人們認(rèn)識了中國,認(rèn)識了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yīng)該感到驕傲和自豪。
結(jié)語
張大千的一生是傳奇與平凡的結(jié)合,浪漫與古典的交融。他崇尚自我,悠游自在,富于民族精神,具有高風(fēng)亮節(jié)的君子之風(fēng);他是我國20世紀(jì)美術(shù)史上造詣獨特的大畫家;更是一位扎根于傳統(tǒng)、發(fā)榮于造化、遨游于中國及世界繪畫的大千世界,而自成一“大千”的大畫家;他的畫、他的繪畫思想、他的治學(xué)方法、他對中國繪畫所作出的貢獻(xiàn),必將名震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