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東方電商平臺2017-08-03 2009年秋拍,清乾隆痕都斯坦白玉壺和清乾隆痕都斯坦白玉鑲金嵌寶洗,分別在北京匡時和長風拍賣以151.9萬元和148萬元成交。 此寶洗用純色玉材雕琢,一器一色,尤多選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瑩,這與中國傳統(tǒng)玉器的留玉皮或雜色玉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不僅多利用多層次的淺浮雕捕捉大自然的奇妙生機,而且為了加強裝飾效果,常采用五顏六色的鑲嵌來營造華麗高貴的美感氣氛。主要是在玉器上鑲嵌金銀和珠寶,以形成美的圖案,使玉器更加富麗堂皇,亦有金粉直接描繪圖案的。所謂“耳垂翻出雙苞綴,足砥粉承碎瓣拿”、“玉瓢一握如花瓣,有蒂有葉還有花”等詩句,正是對“痕玉”紋飾圖案及造型藝術的生動描寫。 痕都斯坦白玉的歷史 據(jù)史料記載,從乾隆三十三年到嘉慶二十二年(1768—1817),近五十年間,各地向朝廷進貢了800件左右的痕都斯坦玉器。由于乾隆對痕都斯坦玉的喜愛,僅僅依靠地方進貢已經不能滿足皇帝對痕都斯坦玉的需要。 為此,每年春秋兩季,清宮從新疆運送4000余公斤上等和田玉料,并在內務府和蘇州設立了專門仿制痕都斯坦玉的作坊(稱“西番作”),“西番作”玉器繼承了痕都斯坦玉器造型別致、花紋流暢、胎體透薄的優(yōu)點,并結合中國工藝的傳統(tǒng)方法,創(chuàng)造出了帶有伊斯蘭風格的玉器。不過,因為痕都斯坦風格的玉器制作耗費玉料,使用時容易毀損,在乾隆晚期便停止了制作。 痕都斯坦玉雕的歷史 “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為第一”,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的這句話,無疑顯示出痕都斯坦玉雕在清代玉器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痕都斯坦玉與中國琢玉史上常說的“如琢如磨”或“玉不琢不成器”的技法不同。痕都斯坦玉器的表面不像中國玉器那樣光潔平滑,或僅用陰線浮雕作裝飾,而是善用纖細的金絲或銀絲將花紋的輪廓勾出,表現(xiàn)器物的華麗。另外,痕都斯坦玉器上多鑲嵌各種玻璃、寶石、金銀片或玉片,這與中原傳統(tǒng)人文的雅致意韻全然不同。 由于乾隆皇帝的喜愛,痕都斯坦的異域風格的確影響了中原玉器的制造工藝,當年乾隆平定回疆之后所收到的痕都斯坦玉,已經不完全是純伊斯蘭世界的玉器。當時主治回部的封疆大吏,知道皇帝喜好,就直接命當?shù)毓そ撤轮?,甚至大老遠從揚州蘇州等地調遣巧匠前來支持制作,痕都斯坦式的風格形制,便逐漸在中原流傳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