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名日本兵藏身地下要塞,17歲少女勸降反被殺,蘇軍的做法值得稱贊原創(chuàng) 二戰(zhàn)前線 2017-08-02 23:06 如果有機會到黑龍江的綏芬河市,你會看到一座高聳的紀念碑。在基座的最底端用中、俄文鐫刻著一段話:俄中友誼就是相互理解、信任,為了共同的價值觀和利益。我們必將銘記過去,展望未來。”這是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在紀念碑即將落成之時的親筆題詞。 而紀念碑的“主人”是一個17歲的中俄混血少女,為了綏芬河的解放,走上炮火紛飛的戰(zhàn)場勸降日軍而犧牲的花季少女。 嘎麗婭,一個塵封60多年的名字,也許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說她的名字。她沒有豐功偉績,沒有被授過勛,甚至沒有自己的墳墓,可她卻永遠長存在中俄兩國人民的心中。 1928年嘎麗婭出生在綏芬河市,她的父親是一個老實本分的農(nóng)民,母親菲涅是烏克蘭人。相對于舊社會的小孩,嘎麗婭的童年要幸福很多,她接受過正規(guī)教育,而且會中、日、俄三國語言。在旁人的眼里嘎麗婭很出眾,眉清目秀、端莊漂亮,還有一副好嗓子。然而造化弄人,17歲的她卻在一場戰(zhàn)爭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1945年8月9日的凌晨,蘇聯(lián)150萬遠征軍越過中蒙、中蘇邊境,對盤踞在東北三省的日本關(guān)東軍發(fā)動總攻。結(jié)局大家都知道,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稍谶@個日軍“苦心經(jīng)營”長達14年的東北,日軍修筑了很多地上地下工事,就是為了日后與蘇軍一戰(zhàn)。當蘇軍攻下綏芬河的主城區(qū)時,450名殘余日軍協(xié)同150名日本平民撤至天長山陣地。由于日軍在此之前就有所準備,要塞內(nèi)的生活設施齊全,短時間內(nèi)想餓死日軍是不可行的。可當蘇軍幾次攻擊之下,非但沒有占到便宜反而己方有不小的傷亡。他們殊不知,從1934年開始,日軍就將綏芬河劃分為軍事禁區(qū),修筑了號稱“東方馬奇諾防線”的天長山陣地。 蘇軍本想集中炮火轟炸日軍要塞,但這樣一來,里面躲藏的老幼婦孺必然難逃一死。為了人道主義,蘇軍指揮官希望對日軍進行勸降。當時一會蘇軍負責人向當?shù)厝嗽儐栒l會日俄兩種語言。不知道誰答了一句“嘎麗婭·杜別耶娃會日語。”當時的綏芬河只是一個幾千人口的小村莊,很多人都認識嘎麗婭。很快,在別人的指引下,這位負責人找到了嘎麗婭的家。 在簡短的溝通后,嘎麗婭平靜的走到母親菲涅身旁:“媽媽,他們希望我去當翻譯,勸降日本人?!狈颇宦牼涂蘖?,她深知日軍的殘忍,女兒這一去必定兇多吉少,她希望嘎麗婭放棄這個念頭。然而,天真無邪的嘎麗婭卻勸說母親:“沒關(guān)系的,媽媽,里面(日軍要塞)還有我的日本同學呢?!?/p> 就這樣,嘎麗婭隨同蘇軍負責人一同來到了對陣前線。12日清晨,蘇軍指揮官菲多爾琴科上尉本想指派一支由四人組成的特別小分隊護送嘎麗婭前去日軍陣地談判。然而卻遭到了日軍的拒絕,他們通過嘎麗婭告知菲多爾琴科,只準許嘎麗婭一人進入要塞談判。這讓菲多爾琴科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嘎麗婭似乎意識到了什么,哭著說道:“我可能再也見不到媽媽了…” 菲多爾琴科抱住嘎麗婭安慰道:“別害怕,你是善良的,相信他們能理解我們的好意。”也許她相信了菲多爾琴科的話亦或許是想起了里面的日本同學。嘎麗婭擦干眼淚緩緩的走向日軍陣地。然而,歷經(jīng)三個多小時的談判,在一聲刺耳的槍聲后里面的爭吵聲戛然而止,嘎麗婭再也沒能走出來… 憤怒的蘇軍調(diào)集所有重炮對準日軍陣地展開4天4夜的地毯式轟炸,8月15日下午,蘇軍成功占據(jù)天長山陣地,日軍僅剩下26人在茍延殘喘。 可在這樣的炮火下,嘎麗婭的尸體也已無法找到。蘇軍唯一能找到的就是那個臨別時母親送給她的紅頭巾。二戰(zhàn)后,26名日軍被遣送回國,蘇軍也撤離東北,沒有人知道嘎麗婭的故事,也沒有人出來為嘎麗婭正名。 直到那位蘇聯(lián)軍官菲多爾琴科在沉默了三十多年后,才道出了嘎麗婭的事跡,這才有了片頭修筑雕像、普京題詞的故事。 |
|
來自: 花城游子 > 《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