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內容】 4.0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strong> 【導讀學者】 于閩梅: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 教授 孫福萬:國家開放大學 教授 溫海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 教授 【共讀筆記】 (來源:論語匯) 王心竹: 本章直承上章,再述里仁為美之意。且很值得仔細玩味。 石立善: 是的,這章接著講仁 王心竹: 在夫子這里,雖然沒有明說,仁義禮智非由外爍我也,但仁作為禮之內在基礎是毋庸置疑的,且為仁由己,更說明仁之本我性,它與外在境遇無關,故而造次顛沛必于是。 石立善: 約,窮困。不仁者不可以長期處在窮困之中,因為時間久了,不仁者就會肆意妄為。 王心竹: 而對于不仁者而言,當然這里有個問題,何謂不仁者? 或者說不仁者是哪個意義上的不仁者? 石立善: 不仁者也不可以長期處在安逸生活中,因為時間久了,不仁者就會沉溺放縱。 不仁者,是指失掉自己本心的人。 失去自己的本心,就會被私欲遮蔽。 王心竹: 那是不是可以說,用宋明理學的名言系統(tǒng),夫子此處是以氣質之性論人?@石立善 石立善: @王心竹?應該是這樣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這里仁者、和知者對舉,夫子常用的對比。 王心竹: 是的,如仁禮對舉等等。[微笑] 石立善: 仁者出于本性之自然, 所以安于義理而不遷,無論外在環(huán)境如何,都不會動搖。 知者貪慕仁,所以能達于事理而無凝。 朱子說,知者蓋深知篤好而必欲得之也。 所以知者不顧一切的去追求仁。 因此,知者無論身處在任何的環(huán)境中,都不會放棄心中的堅守和追求。 這章講的人如何面對環(huán)境。 知者,即智者。上一章我們講過,二者是通假字的關系。 孫福萬: 先說一下本人的翻譯: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居于窮困,也不可能長久地居于安樂。有仁德的人能夠安于仁,聰明的人善于利用仁?!?/p> 對"安仁""利仁",程樹德《集釋》說:“無所為而為之謂之安仁,若有所為而為之,是利之也,故止可謂之智,而不可謂之仁?!?/p> 【論語易解】 這一章是講仁的作用。從反面來說,孔子首先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居于窮困,也不可能長久地居于安樂。因為處于窮困狀態(tài),特別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沒有仁德的人很難做到這一點,就像15.2 孔子所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薄吨芤住坟载持羞@樣的例子很多,如旅卦中的初六,當旅之時,其以陰柔居下,不務遠大,局于瑣屑,故被稱為“旅瑣瑣”,因而“取災”,即此之謂也。而如果沒有仁德之心,又長久地居于安樂,則肯定會放縱自己,結果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周易的最后一卦是未濟卦,其上九有“飲酒濡首”之戒,當屬此類。故孟子有“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之說,這肯定只有仁者才能做到。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一句,則是從正面來講仁的作用。真正的仁者,是不會受環(huán)境影響的,他始終居住在仁德之中,這就是后來孟子所說的:“仁,人之安宅也?!保献印るx婁上)如果一個人把仁德作為自己的家園,自然什么困難都不怕了?!吨芤住返诙咆詾榭藏裕乃拇箅y卦之一,但其卦辭卻有“維心亨,行有尚”之語,為什么?就因為其雖處重險之中,但二、五均為陽爻,表明此人中有定主(如人之有仁),不為得喪所驚,不為禍福所怵,心既亨則必然諸事皆亨矣!而智者呢,他雖然做不到這一點,但他知道仁德對人的好處,能夠很好地利用它,這樣也不錯。比如《周易》中有不少陰爻,自身雖然位卑質柔,但他們知道順從在上之陽爻,往往結果也不錯,即此類智者也。如渙卦之初六,本處險下,但其能順承九二之剛,即順承中正之仁者,亦獲“吉”之結果。此類情況很多,茲不例舉。 石立善: 本心與外物的關系,是先秦儒學以來的關鍵問題之一。 孫老師的解釋其實,和我、王老師差不多。 唯一不同的是,最好的利字 孫福萬: @石立善?是的,主旨是一致的~[握手] 石立善: 利,孫老師理解為利用,我理解為貪慕追求。 解釋為利用,當然也不錯。 也講得通?。?/p> 但如此一來,我略微感覺,這樣一來就把知者講低了 楊伯峻先生好像也是理解為利用。 孫福萬: @石立善?"利仁"和"安仁",我的理解,前者當然不如后者的境界高~ 石立善: 當然 論語中的知者,是僅次于仁者的。 崔圣: 有仁的知者應該境界高! 孫福萬: 仁、智、勇三達德,回、賜、由為代表,孔門中似無一人能兼而有之,可見其難! 石立善: 仁者是自然而然,所為所行都是發(fā)自仁。而知者深知仁的好,所以發(fā)自內心努力地去追求仁、做到仁。 江宏澤: @石立善?[強][強]末學也覺得以“貪慕追求”解“利”字更為妥帖 劉國慶: 謝謝各位老師導讀,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請各位老師指正 這段話雖然篇幅不長,卻有兩層很深刻的意思,第一層是說仁者在約、樂環(huán)境下的行為。第二層是有仁行的兩種不同的心理機制。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但限于微信的篇幅,我們只討論第一層意思,待有機緣再討論第二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是:不具備仁德的人,不能長期在“約”的環(huán)境下,也不能長期在“樂”的環(huán)境下。這段話沒有說明的是,不具備仁德的人,如果長期在這兩種環(huán)境下會如何。我們可以通過論語中其他章節(jié)來補足: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p>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p> 可見孔子的思考是,仁者長期處于困窘之中,也應該一直保持一個快樂的心態(tài)。長期處于富貴之中,也應該不驕縱,并樂于守禮。 這里的問題在于,一個人真的應該長期處于貧困之中而仍然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則嗎?在這方面,我們的文化中還有另一種不同的態(tài)度。 廣為流傳的是 《 易傳 系辭 》中的這一段:“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強調的是“窮則變”,而不是“安貧樂道”。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當然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選擇。問題是,“安貧樂道”是否是一種可以推薦的人生態(tài)度? 首先,堅持“安貧樂道”這種人生態(tài)度的孔子,自己也追求美好的生活。 “里仁為美”。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孔子不是不追求富貴,而是因為追求不到,才退而求其次的。 孔子的弟子子貢,就是通過自身努力致富的。孔子是怎么看的呢?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p> 對于子貢的經商致富,孔子并沒有深入地發(fā)掘他的先進經驗,并加以總結,而是站在自己學問的立場上,認為“屢中”是不可求的“運氣”,因而,他認為顏回的生活態(tài)度道路更可以選擇。 石立善: 知者深知仁的好,他會不顧一切的去追求仁,以實現(xiàn)仁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所以無論身處窮困還是安逸的環(huán)境,他都不會放棄自己的追求。知者的心,不會被外物所動搖所改受。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仁者,太高,可望而不可及。我們平常人以“知者“為目標足夠了。 劉國慶: 真正改變儒學原則的,是在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儒門成為“臭老九”的元代。被后人稱為“繼往圣,開來學,功不在文公下”,“朱之后一人”的許衡,精研程朱理學而不拘泥,提出了著名的“治生論”?!彼f:“言為學者,治生最為要務。”對私有產權和道德情操的穩(wěn)定性做了系統(tǒng)的闡發(fā),終于把 “無恒產則無恒心”的古老智慧納入了儒學。他流傳下來的故事,“不食無主之梨”成為漢文化中的典故。 許衡嘗暑中過河陽,渴甚,道有梨,眾爭取啖之,衡獨危坐樹下自若?;騿栔唬骸胺瞧溆卸≈?,不可也?!比嗽唬骸笆纴y,此無主?!痹唬骸袄鏌o主,吾心獨無主乎?人所遺,一毫弗義弗受也”。庭有果,熟爛墮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發(fā)言完畢,請各位師友斧正 王心竹: 我認為知者以仁為用,在夫子那里應該沒有問題,但前提還得希慕仁 吳小萌: 孔子模式中“小人”的秉性,就是生物性沒被克制時的狀態(tài)。而君子則不然,君子時時刻刻注意震蕩的幅度,不至于“過或不及”。 不仁者,就是沒能達到君子要求的人(仁、善、君子,絕大程度上是一個抽象意思)。 “約”長久了的時候(震蕩到一端),“不仁者”不注意克制,非線性的另一端顯現(xiàn)(震蕩到另一端);“樂”長久了的時候,他們也不注意克制,樂的另一端來臨,就是樂消失了…(夏天,我們從外面進入空調房間,頓覺涼爽。時間久了,涼爽的感覺,也就消失了,甚至又燥熱起來。說的也是這個。) ——<參考資料>——參考資料> 資料編纂:【論語滙】志愿者 【論語譯注】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譯文】孔子說:“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地居于窮困中,也不可以長久地居于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實行仁德便心安,不實行仁德心便不安];聰明人利用仁[他認識到仁德對他長遠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實行仁德]?!?/p> 【論語集注】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箻?,音洛。知,去聲。約,窮困也。利,猶貪也,蓋深知篤好而必欲得之也。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約必濫,久樂必淫。惟仁者則安其仁而無適不然,知者則利於仁而不易所守,蓋雖深淺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奪矣。謝氏曰:「仁者心無內外遠近精粗之間,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亂,如目視而耳聽,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謂之有所見則可,謂之有所得則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亂,未能無意也。安仁則一,利仁則二。安仁者非顏閔以上,去聖人為不遠,不知此味也。諸子雖有卓越之才,謂之見道不惑則可,然未免於利之也?!?/p> 【論語注疏】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孔曰:「久困則為非?!共豢梢蚤L處樂??自唬骸副仳溫??!谷收甙踩剩唬骸肝┬匀收咦匀惑w之,故謂安仁?!怪呃??!雇踉唬骸钢蕿槊?,故利而行之?!?/p> 【疏】「子曰」至「利仁」。[表情]正義曰:此章明仁性也?!覆蝗收卟豢梢跃锰幖s」者,言不仁之人不可令久長處貧約,若久困則為非也。「不可以長處樂」者,言亦不可令久長處於富貴逸樂,若久長處樂,則必驕佚。「仁者安仁」者,謂天性仁者,自然安而行之也?!钢呃省拐撸苷兆R前事,知仁為美,故利而行之也。[表情]注「包曰」至「安仁」。[表情]正義曰:此《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與《表記》正同,理亦不異。云「唯性仁者自然體之」者,言天性仁者,非關利害,自然汎愛施生,體包仁道?!兑住の难浴吩弧妇芋w仁,足以長人」是也。[表情]注「王曰」至「行之」。[表情]正義曰:云「知仁為美,故利而行之」者,言有知謀者,貪利而行仁,有利則行,無利則止,非本情也。 【論語正義】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笨自唬骸拔ㄈ收吣軐徣酥脨?。” o正義曰:“惟”,皇本、宋石經、宋刻《九經》俱作“唯”。凡人用情,多由己愛憎之私,於人之善不善有所不計,故不能好人惡人也。若夫仁者,情得其正,於人之善者好之,人之不善者惡之,好惡咸當於理,斯惟仁者能之也?!抖Y記大學》云:“《秦誓》曰:‘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惟仁人放流之,進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惟仁人爲能愛人,能惡人。”與此文相發(fā)?!盾髯臃鞘印吩疲骸百F賢,仁也,賤不肖,亦仁也?!?/p> o注:“唯仁者能審人之所好惡?!?/p> o正義曰:焦氏循《論語補疏》:“仁者好人之所好,惡人之所惡,故爲能好能惡。必先審人之所好所惡,而後人之所好好之,人之所惡惡之,斯爲能好能惡也?!卑福鹤⒄f頗曲,姑依焦說通之。 (本文來源【論語匯】,轉載或引用請聯(lián)系微信服務號: xhxwhx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