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指的是為道路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礙物,使車輛行人等能順利通行而修建的建筑物。橋分為三大類,即梁橋、拱橋和吊橋、斜拉索橋。橋的發(fā)展歷史悠久。人類在原始時代,跨越水道和峽谷,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澗突出的石塊,谷岸生長的藤蘿等。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于何時,已難以考證。據(jù)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已建有梁橋和浮橋,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橋。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00年建造了多跨的木橋,橋長達183米。古羅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臺伯河的木橋,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峽的浮船橋。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在公元前 4世紀時建起挑出石拱橋(拱腹為臺階式)。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技術(shù)進步,現(xiàn)在對橋的用材、造型等越來越講究,有的已經(jīng)融入景中,成為景的一部分,有的甚至成為一個獨立的旅游吸引物。朋友從網(wǎng)上收集的下面這組圖片中的每一座橋都展示了一種獨特的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