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惠 南 一座四方城的 變與不變
1 東門:風吹雨打去,繁華竟不同 東門即現在東門街一線,原本為宋代防止海潮入侵修筑的保護下沙、青村、袁部、浦東、橫浦五大鹽場的里護塘又稱老護塘、內捍海塘。 八九十年代,東門街是惠南最為繁華的所在,全長約500米,街面是麻石鋪路,在兩側是老式排門商鋪,曾經終日熙熙攘攘,原南匯教育局、農業(yè)銀行、南匯飯店等均坐落于此。在那個物質還不算豐富的年代,東門街寄托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諸多想象和渴望。初中時,每日需從東門街轉沿河涇南路去學校,經??梢娙祟^攢動、促銷連天的場景。九十年代,東門街改造擴寬為步行街,拆除了沿街所有的老式建筑,人生中第一次親見強拆的喜怒哀樂,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兩鬢斑白的老人坐在二樓屋頂上抽泣,現在回想起來,其中滿滿是在世事變遷中對故土舊居的斷離舍。 2 南門:人文薈萃地、此處有深意 惠南鎮(zhèn)區(qū)以東西南北四條大街構成十字主線,其中南北大街是南北向的核心中軸線。從南門沿著南北大街一路往北,各色建筑串聯起過往種種云煙。 現在金匯廣場的位置,之前是南匯大會堂,全縣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和重要文藝演出都在這里舉行,小時候路過此處未免有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感覺,同時又莫名的有所期寄,盼望著有朝一日能到大會堂做一名光榮的“吃瓜群眾”。不料未等理想實現,大會堂以及隔壁的南匯體育館即消失在惠南老城改造的塵埃中。大會堂對面的南園賓館內有一座始建于1933年的“中山堂”,由時任南匯縣長袁希洛發(fā)起籌建,據說“中山堂”題匾是當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先生的手筆。 大會堂隔壁是福泉寺和清涼庵,福泉寺以“三寶”聞名(福泉井、宋銀杏、隆慶鐘)。其中,寺南原有宋代種植的銀杏兩株,現存的雌性千年銀杏為現上海地區(qū)銀杏“樹后”,隆慶鐘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移走后置于附近的古鐘園內,后經宗教界人士不懈努力,物歸原主。福泉寺原名甘霖院,始建于元代更早于惠南建制,寺內的銀杏和古鐘見證了惠南的成陸、發(fā)展、繁華,歷經戰(zhàn)火洗禮、世代滄桑,現香火日益鼎盛。 福泉寺東面現為南匯一中,原為南匯中學所在地。1927年,知名實業(yè)家趙心梅在原南匯學宮的文昌宮舊址上興建“南匯女子初級中學”也就是南匯中學的前身。南匯學宮是南匯縣首任知縣欽連建造的文化教育建筑群,包括孔廟、明倫堂、儒學署、惠南書院、文昌宮、魁星閣等,目前僅存孔廟的大成殿。讀書時大成殿已經封閉,平時不得進入,我們幾個調皮的學生就偷偷翻進去,坐在大成殿門口海闊天空的指點江山、縱論天下,仿佛背后有了孔圣人的光環(huán)加持,我們的討論也多了幾分厚重。 惠南書院建立之初引得川沙士民羨慕不已,效仿設立觀瀾書院,據道光《川沙撫民廳志》何士祁《新建觀瀾書院記》載:川沙分上、南兩縣地。上海有敬業(yè)書院,南匯有惠南書院,人文蒸蒸,擅樂南竹箭之美。而川沙延袤數十里,士風樸淳,時聞弦誦,獨未有書院之設……。乃于沈氏所捐之地,在城南文昌宮側。。。取孟子有本之義,額曰觀瀾書院?;菽蠒含F已不復存在,但從書院到惠南師范傳習所、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再到惠南小學,其文脈傳承始終不斷,走出了張聞天等知名人士。 南匯一中內還留有古城墻一段。南匯方城自筑成后多次修繕,歷經辛亥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仍完好無損。1958年,為建造冶煉鋼鐵用的小高爐,幾日之間即將所有城磚拆下運走,后又因取土燒磚、深挖防空洞等原因,古城墻幾夷為平地僅殘留40余米。 3 西門:有一人,足矣 西門街自十字交叉口往西至原聽潮門即現在的城河浜,原本為上襪十七廠以及各類混合形態(tài)的民居。西門街不顯山露水,不張揚外溢,但這里誕生了一位讓惠南人甚至浦東人都驕傲的女性:朱梅馥。 民國2年(1913年),西門街上的教書先生朱鴻又得一女,取名梅馥。朱鴻雖是晚清秀才,但不保守、身體力行推崇新學,朱梅馥在惠南讀完小學后,即被送往上海的教會學校。朱梅馥的祖姑母姓傅,與近代文學家、藝術家和翻譯家傅雷先生家有遠親關系,傅雷先生母親家又與朱家是鄰居。因此,朱梅馥與傅雷先生自小認識,傅雷先生中學、大學寒暑假期間,常到外婆家與朱梅馥見面。1932年,兩人正式結婚,開啟了34年榮辱與共的感情生活。 楊絳稱朱梅馥集溫柔的妻子、慈愛的母親、沙龍里的漂亮夫人、能干的主婦于一身,而她本人在傅雷家書中的一段文字更彰顯其善良、堅韌和奉獻的可貴品質“你是最愛媽媽的,也應該是最理解媽媽的。我對你爸爸性情脾氣的委曲求全,逆來順受,都是有原則的。。。到成年后,他孤軍奮斗,愛真理,恨一切不合理的舊傳統(tǒng)和殺人不見血的舊禮教,為人正直不茍,對事業(yè)忠心耿耿。我愛他,我原諒他。為了家庭的幸福,兒女的幸福,以及他孜孜不倦的事業(yè)的成就,放棄小我,顧全大局”。 走過西門街,不禁疑惑,是怎樣的家庭培育了這樣的杰出女性,是怎樣的環(huán)境塑造了這樣的賢妻良母,人文惠南經歷歲月洗禮和時代變遷,哪些文化特質依然值得我們銘記和繼承? 4 北門:歲月留痕,帶不走的記憶 南匯桃花村是惠南的一張旅游名片,桃花村所在的城北村因在縣城北門正首而得名。自1991年首屆桃花節(jié)舉辦以來,每年草長鶯飛、春暖花開時節(jié),桃花村里桃花爭奇斗艷、云蒸霞蔚,走進桃源深處,演繹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別樣風景。一年又一年、一歲又一歲,桃花村向越來越多的游客和朋友,傳遞著春的光彩,展示著惠南的風景,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從桃花村沿著北門路向南過二灶港即進入北門街,從清雍正年間南匯設縣以來,北門附近即為縣府所在地,北門街與東西向的人民東路交叉口即現在浦發(fā)銀行的位置為原縣衙署所在,解放后一度為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故其東面的一條小路名曰縣東街,后遷至人民東路直至2008年。人民東路已經多年未拓寬改造,兩旁的行道樹樹齡大多在40-50年左右,郁郁蔥蔥的樹冠向兩邊伸展交錯遮擋住了大部分的天空,些許陽光從縫隙中透過,在路面留下斑駁的光影,人行至此多半會慢下腳步,享受難得的慢時光。 與人民東路相交有一條新華路,雖不長但保留了不少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留下的中西合璧建筑。如已列入區(qū)級文物保護的潘式宅第,現存為石庫門二層樓房18間,磚木結構、硬山灰瓦頂,石庫門上方及窗棱均有歐化的浮雕花紋,進入室內沿著木質樓梯拾階而上,恍惚間不知此處是何處。周邊還有苕溪別墅等類似建筑,折射出惠南受當時上海摩登風潮影響下歐化的建筑風格,也為惠南留下了不一樣的城市語言。 惠 南 變與不變的交響曲
(作者簡介:陳杰,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周浦鎮(zhèn)周源社區(qū)黨委書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