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展品為元朝的書畫,畫家黃公望為鄭樗(無用師)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并用,極富于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較長的后段稱《無用師卷》,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現(xiàn)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 黃公望在作這幅畫時極注意層次感,前山后山的關系,改變了傳統(tǒng)屏風似的排列,而是由近而遠地自然排布。他并不夸張?zhí)摼澈蛯嵕车膶Ρ?,而是在虛實之間用微妙的過渡層次加以渲染。畫中的樹木盡管未作細致的刻畫,但不同樹木的質感和空間對比都表現(xiàn)得極為充分,連作為點綴的草亭人物,也都描繪得生動嚴謹,比例合度。畫面僅用水墨渲染,但深淺濃淡搭配得極為合理,水墨在宣紙上轉化為無窮的“色彩”,若明若暗的墨色,經過這位大師的巧妙處理,超越了隨類賦彩的傳統(tǒng)觀念,自然地籠罩在景物之上,化為一種明媚的氛圍,令人產生親切之感,充分反映了黃公望對客觀外界和主觀感受的高度尊重。 全國免費胎早教咨詢熱線:4007-882-992 QQ咨詢:1257884503 |
|
來自: baihehuankai > 《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