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器形。
明代永樂甜白釉瓷器形與永樂時期青花瓷器形基本相同,主要有碗 盆、高足杯、梅瓶、僧帽壺,多為小件,較少大件,此外還有爵、扁壺、盞托、蓋豆、花 澆、印臺、小盞、葫蘆瓶、雙耳瓶、玉壺春瓶、荷葉蓋罐、雞心扁壺、圓筒型器座、波斯型執(zhí)壺等。 清代甜白釉仿制品器形與清代出產(chǎn)瓷器器形相似,以官窯仿制的甜白釉 官瓷,做工精致,胎體規(guī)整,工藝水平甚至在永樂甜白釉之上。 二、看胎釉。
明代永樂甜白釉是在元代卵白釉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所用原材土礦經(jīng)過淘煉,所用釉料也是降低了含鐵量的,所以出產(chǎn)的甜白釉比卵白釉瓷胎更薄更白更有 韌性,胎釉佘澤瑩潤,微泛米黃,在積釉的地方,釉面呈現(xiàn)湖水綠顏色 清代仿制的甜白釉胎質(zhì)細密潔白,但是瓷胎為人工拉坯,胎體厚重,上下均勻,釉面平滑呈白色, 但是積釉的地方釉面沒有呈現(xiàn)湖水綠顏色。 三、看裝飾手法和修胎工藝。 明永樂甜白釉大部分沒有紋飾,只在內(nèi)壁或者盞心有少量暗花做裝飾,題材多有雙龍雙鳳、蓮花、玫瑰、牡丹、山茶等,紋飾精細,線條圓潤 流暢,第一眼很難看清,有模糊之感。 瓷器口沿修胎尖利,用手觸摸有刮手的感覺,瓷器底足修胎使用平切手法,底足內(nèi)外釉層分界規(guī)整自然。 清代仿制甜白釉紋飾也有寓 意豐富的吉祥紋,紋飾清晰,線條自然流暢規(guī)整,一眼就可看清。 瓷器口沿修胎均勻自然,手摸沒有刮手之感,瓷器底足修胎具有清代瓷器修足特征。 四、看款識。 明代永樂甜白釉款識為“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多為暗刻,款識外邊以劃花或者印花紋做裝飾,或許是釉料較高的乳濁度的關(guān)系,使得寫法不太規(guī)整,字跡 也不清晰。清代仿制的甜白釉款識為“永樂年制”也為四字篆書款,但是寫法與永樂時期的不同,寫法規(guī)整、字跡清晰可辨。 五: 永樂甜白釉特點 1.釉色潔白,肥厚瑩潤如玉,無棕眼(一說對光斜視,可看到釉面滿布極細的小孔,俗稱“棕眼”,并呈現(xiàn)似乎難以覺察的橘皮紋,由于孔眼細小緊密,它們與釉內(nèi)的微小氣泡使光線散射,從而產(chǎn)生一種特別的柔和感,致使甜白釉成為既區(qū)別于歷史上邢窯、定窯、德化窯、又不同于同時代及以后的景德鎮(zhèn)白釉的一代絕品); ![]() 2.胎體極薄,能映見手指螺紋,大部分無紋飾,少數(shù)有暗花,題材多為雙龍雙鳳,及蓮花、玫瑰、山茶、牡丹等,紋飾極精細,圓潤流暢(仿品纖細而板滯),但肉眼難以看出,需借光透視方見; ![]() 3.迎光透視,胎釉呈肉紅色;足底折角積釉處呈淡淡的蝦青色(水綠色或灰黃的光澤),釉面偶然顯露如同青、灰、白三色交織在一起的淡淡的蝦青色;釉表有細橘皮紋和少量縮釉點; ![]() 4.永樂甜白釉的紋飾一般刻于內(nèi)壁和盞心,宣德白釉碗、盞則刻于外壁和底面,另外紋飾趨向繁多; ![]() 5.永樂甜白釉的釉層有厚薄之分,器物的口、足邊沿及帶系的棱角處微露胎骨,足邊沿的釉面截削整齊,施釉不淌;器底不透光; ![]() 6.永樂甜白釉瓷品多數(shù)無款(一說永樂的甜白釉薄胎的多有款),有款的多為“永樂年制”四字劃、印篆書款; ![]() 7.永樂器物四壁薄而透亮,但器底卻不透,不僅是因胎厚,而且是由于燒制技術(shù)的特別,永樂甜白釉明代即有仿制,但胎體厚重,釉面閃黃或閃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