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條缺少名片圖,補充相關內(nèi)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目錄血漿中所含脂類統(tǒng)稱為血脂,血漿脂類含量雖只占全身脂類總量的極小一部分,但外源性和內(nèi)源性脂類物質(zhì)都需經(jīng)進血液運轉于各組織之間。因此,血脂含量可以反映體內(nèi)脂類代謝的情況。食用高脂肪膳食后,血漿脂類含量大幅度上升,但這是暫時的,通常在3~6小時后可逐漸趨于正常。檢測定血脂時,常在飯后12~14小時采血,這樣才能較為可靠地反映血脂水平的真實情況。由于血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有關,因此這兩項成為血脂測定的重點項目。 所有的血脂都和蛋白質(zhì)結合成脂蛋白。而脂蛋白的基本結構是不同含量的甘油三酯為核心,周圍包圍一層磷脂、膽固醇和蛋白質(zhì)分子。脂蛋白根據(jù)密度分為:乳糜微粒CM、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其中甘油三酯的主要攜帶者是乳糜微粒和極低密度脂蛋白蛋白,膽固醇的主要攜帶者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1] 人體內(nèi)血脂的來源有兩種途徑,即內(nèi)源性和外源性。內(nèi)源性血脂是指在人體的肝臟、脂肪等組織細胞中合成的血脂成分;外源性血脂是指由食物中攝入的血脂成分。具體來說,內(nèi)源性血脂是指通過人體自身分泌、合成的一類血清脂類物質(zhì)。內(nèi)源性血脂先經(jīng)過肝臟、脂肪細胞,并與細胞結合后釋放到血液中,便可成為供給人體新陳代謝和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相對于內(nèi)源性血脂而言,來自外界、不能由人體直接合成的血脂稱為外源性血脂,這類血脂大多是人體從攝取的食物中吸收而來的。食物在經(jīng)過胃腸道的消化和吸收后脂類物質(zhì)進入血液,從而成為血脂。 正常情況下,外源性血脂和內(nèi)源性血脂相互制約,二者此消彼長,共同維持著人體的血脂代謝平衡。當人體從食物中攝取了脂類物質(zhì)后,腸道對于脂肪的吸收量便會隨之增加,此時血脂水平就會有所升高;但由于外源性血脂水平的升高,肝臟內(nèi)的脂肪合成便會受到一定的抑制,從而使內(nèi)源性血脂分泌量減少。相反,如若在進食中減少對外源性脂肪的攝取,那么人體的內(nèi)源性血脂的合成速度便會加快,從而可以避免血脂水平偏低,這樣能使人體的血脂水平始終維持在相對平衡、穩(wěn)定的狀態(tài)。而正是由于這種制約關系的存在,人體的血脂水平才能夠良好地維持在穩(wěn)定狀態(tài)。若是長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如高脂肪、高熱量飲食等,則會造成血脂升高,誘發(fā)疾病。 人體的血液猶如汽車的汽油,血漿中膽固醇或甘油三酯含量高,就相當于汽油中的雜質(zhì)多或油路不通暢,那么高血脂及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就不可避免。因此,正確認識高血脂,聽聽專家的指導與建議,掌握一些高血脂的調(diào)治方法,飲食得當,平時也可以用決明子和烏龍茶等組方為決烏湯茶這類組方茶長期泡飲,堅持運動,并始終如一地貫徹執(zhí)行,相信高血脂一定會得到有效控制并向良性發(fā)展。 血脂在正常情況下是趨于穩(wěn)定狀態(tài)的,但血脂水平也易受非疾病因素的影響,如某人平時空腹血脂正常,食用高脂肪膳食2小時后抽血檢查血脂,就會發(fā)現(xiàn)此時的血脂水平比平時空腹水平高出許多。但是這種膳食所造成的影響只是暫時的,通常在3-6小時之后血脂即可恢復正常。這就不難理解你到醫(yī)院檢查血脂時,醫(yī)生要求你在進完晚餐后,不要再吃其他東西,空腹12小時后再抽血了。當然,短期饑餓也可因儲存脂肪的大量動員,而使血脂含量暫時升高。[2] 甘油三酯來源 食物中的脂肪經(jīng)過消化在小腸中形成乳糜微粒(這就是外源性甘油三酯)。 乳糜微粒攜帶的甘油三酯通過血液循環(huán)運往脂肪組織并儲存其中。 脂肪組織中的甘油三酯一部分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運輸?shù)礁闻K,肝臟將它們重新合成為甘油三酯儲存,也能以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運送的血液(這就是內(nèi)源性甘油三酯)。 去路 體內(nèi)有部分的脂肪酸會被氧化為水和二氧化碳提供能量。當機體處于寒冷、饑餓時,也能轉化為葡糖糖、供重要器官使用。 調(diào)節(jié) 在正常的人體中的血液中甘油三酯來源去路是基本平衡的。 一般血脂代謝受到激素調(diào)節(jié)。 胰島素促進糖轉變成甘油三酯,抑制甘油三酯轉變成糖。 胰高血糖素促進甘油三酯向糖轉變。 腎上腺素促進甘油三酯分解,脂肪酸向糖轉化。 膽固醇來源 每天從食物中直接吸收300-500mg。 每天身體合成1g,70-80%來自肝臟,10%來自小腸。 由低密度脂蛋白攜帶,運輸?shù)饺怼?/div> 去路 用于合成脂質(zhì)類激素;組成細胞膜等。 高密度脂蛋白吸收組織中多余的膽固醇,運輸?shù)礁闻K,加工為膽汁酸排出體外。 調(diào)節(jié) 在正常的人體中的血液中甘油三酯來源去路是基本平衡的。 【血脂四項檢查】 總膽固醇:2.8~5.17mmol/L 甘油三酯:0.56~1.7mmol/L 膽固醇脂:2.8~5.17mmol/L(110~200mg/dl),占總膽固醇的0.70~0.75(70~75%) 高密度脂蛋白:男性:0.96~1.15mmol/L;女性:0.90~1.55mmol/L 低密度脂蛋白:0~3.1mmol/L 【脂肪肝血脂化驗單】 臨床上常用的化驗項目主要有: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載脂蛋白A1(ApoA1)、載脂蛋白B(ApoB)等6項。它們正常值為: TC:成人:2.86-5.98mmol/L(110-230mg/dl) TG:0.22-1.21mmol/L(20-110mg/dl) HDL-C:0.9-2.19mmol/L(35-85mg/dI) LDL-C:<3.12mmol/L(120mg/dl) ApoA1:110-160mg/dl ApoB:69-99mg/dl 脂肪肝本身即為一種代謝性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脂肪代謝異常。脂肪肝患者血脂檢查可見血脂明顯增高,表現(xiàn)為TC、TG、ApoB均明顯增高,另幾項可不增高或增高不明顯。 上述各指標數(shù)值因各個醫(yī)療單位檢測方法、實驗條件差異可出現(xiàn)不完全相同的正常值。一般情況下,在化驗單上都標有正常參考值,可對比測定的各項指標是否超過了正常范圍。 正常人的血脂成分含量波動范圍均較大,也就是說正常人之間血脂含量的差異也很大,單憑一兩種血脂成分的高低來判斷病理變化,似乎顯得說理不夠。盡管血脂只占全身脂類很少一部分,但血脂的變化卻可基本反映體內(nèi)脂類代謝的狀況。在膳食改變,劇烈運動及患病情況下,血脂都會有較大的變動。高脂肪飲食時,血脂含量明顯升高,甚至形成乳糜色,但在3~6小時后逐漸恢復正常,因此,臨床上測定血脂都是在早晨空腹時取血,才能反映病人血脂的實際水平。 因血脂的變化,主要與體內(nèi)脂肪含量的多少及機體動用脂肪庫的情況有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體脂肪代謝方面的情況。有人在做肥胖與正常人的血漿脂類含量對比中,證明肥胖人群的血脂含量明顯高于正常組,但超出正常含量范圍者只占30%左右,比非肥胖者高1倍以上。另外,還證明隨著肥胖程度的增加,血脂含量呈上升趨勢。這也說明了為什么肥胖人群的動脈粥樣硬化癥、冠心病、腦血栓、高血壓、高脂血癥發(fā)病率高的原因。因此,預防身體“發(fā)福”,及肥胖者積極減肥,清淡飲食,多吃芹菜、喝蕎子茶,對身體健康有很大好處。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害怕血脂增高,人們甚至拒食脂類食物,這是很不公平的。就拿膽固醇來說,除了有與動脈粥樣硬化有密切關系的LDL膽固醇外,還有能轉化為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HDL膽固醇,在機體內(nèi)產(chǎn)生重要作用。HDL如轉化成膽汁酸鹽,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吸收;轉化為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發(fā)揮對物質(zhì)代謝的調(diào)節(jié)作用;轉化為性激素(雌激素和雄激素),發(fā)揮其對生育及物質(zhì)代謝的調(diào)節(jié)作用等等。這種膽固醇主要來自脂肪食物中,也就是說合理攝入“肥肉”。 高脂血癥(hyperlipidemia)是指血漿中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中其中一種或多種水平升高。是一類較常見的疾病,除少數(shù)是由于全身性疾病所致外(繼發(fā)性高脂血癥),絕大多數(shù)是因遺傳基因缺陷(或與環(huán)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原發(fā)性高脂血癥)。 高脂血癥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包括兩大方面: (1)脂質(zhì)在真皮內(nèi)沉積所引起的黃色瘤; (2)脂質(zhì)在血管內(nèi)皮沉積所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產(chǎn)生冠心病和周圍血管病等。由于高脂血癥時黃色瘤的發(fā)生率并不十分高,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多數(shù)高脂血癥患者并無任何癥狀和異常體征發(fā)現(xiàn)。而患者的高脂血癥則常常是在進行血液生化檢驗(測定血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時被發(fā)現(xiàn)的。 誤區(qū)一 高血脂就是甘油三酯高,就是血黏度高、血流緩慢。血脂是血中所含脂質(zhì)的總稱,其中主要包括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引起嚴重危害主要是膽固醇異常,尤其是LDL-C(低密度脂蛋白)過高。研究顯示,甘油三酯的增加未能顯示與冠心病、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相對風險增加相關。而如果血液中有過多的低密度脂蛋白,沉積于動脈血管壁,就會形成粥樣斑塊。有斑塊的血管狹窄或破裂就直接導致急性心梗、中風甚至猝死。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目前最重要的血脂檢測指標,并非甘油三酯。 誤區(qū)二 體檢化驗單沒有“箭頭”就是正常。如今很多人都格外關注體檢結果中的膽固醇指標,但鮮有人發(fā)現(xiàn)自己有膽固醇異常問題,因為化驗單上并未發(fā)現(xiàn)有“箭頭”。為什么流行病學專家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卻如此之高呢?周玉杰教授介紹說,一般人群和已有冠心病或糖尿病等疾病,或者已經(jīng)發(fā)生過心梗、中風的患者,血脂治療值和目標值與化驗單上顯示的正常值是不同的。他們的血脂目標值要求更嚴格,要低于血脂化驗單上的參考值,即“壞”膽固醇LDL-C需低于80mg/dL或者2.1mmol/L。重點人群,即40歲以上男性、絕經(jīng)女性、肥胖、有黃色瘤、有血脂異常及心腦血管病家族史者的膽固醇指標也不能僅僅參考化驗單上“不高于3mmol/L”這一指標。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此類人群應每年檢測一次血脂。 誤區(qū)三 膽固醇異常是慢性問題,即使不達標也不會有大礙。膽固醇異常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種慢性問題,就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一時半會兒不會導致健康出大問題。實際上,以冠心病為主的心腦血管疾病往往與動脈粥樣硬化密不可分,它的特征是:慢性進展、急性突變、全程炎癥。“壞”膽固醇在動脈血管內(nèi)壁慢慢沉積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使血管變窄、被阻塞住。并且,這些斑塊就像一個個“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破裂,導致急性心梗、中風。如果不盡早控制,年紀輕輕的患者也同樣會遭遇斑塊破裂帶來的惡果。近年來,影視明星中突發(fā)心腦血管疾病者中就不乏中青年人。在2004年公布的一項報告中,僅在短短15年內(nèi),35~44歲之間的北京男性居民因冠心病而死亡的比率就增加了111%,45~54歲之間女性死亡率增加了40%。 誤區(qū)四 藥物治療、注意科學飲食,少食高脂肪和高糖食物是防治高血脂癥的有效措施。 【藥物治療高血脂癥】 就其主要降血脂功能可分為四大類: 1.降總膽固醇。 2.主要降總膽固醇兼降甘油三酯。 3.降甘油三酯。 4.主要降甘油三酯兼降總膽固醇。 概括講它能阻止膽酸或膽固醇從腸道吸收,促進膽酸或膽固醇隨糞便排出。抑制膽固醇的體內(nèi)合成,或促進膽固醇的轉化促進細胞膜上LDL受體表達,加速脂蛋白分解。激活脂蛋白代謝酶類,促進甘油三酯的水解。阻止其他脂質(zhì)的體內(nèi)合成,或促進其他脂質(zhì)的代謝。 物質(zhì),因此它又被稱為“天賜的良藥”。菜花含類黃酮較多。而類黃酮是一種良好的血管清理劑,能有效的清除血管上沉積的膽固醇,還能防止血小板的凝集,減少心臟病的發(fā)生。 一、碳水化合物食品。應忌的食品--番薯(產(chǎn)生腹氣的食品)、干豆類、味濃的餅干類。 二、脂肪類食品。應忌的食品--動物油、生豬油、熏肉、油漬沙丁魚。 三、蛋白質(zhì)性食品。應忌的食品--脂肪多的食品(牛、豬的五花肉、排骨肉、鯨魚肉、鯡魚、鰻魚、金槍魚等)、加工品(香腸等) 。 四、維生素、礦物質(zhì)食品。應忌的食品--纖維硬的蔬菜(牛旁、竹筍、玉米)、刺激性強的蔬菜(香辛蔬菜、如芥菜、蔥、芹菜類)。 對于一般高血脂患者的合理飲食結構,有關專家將其歸納為一句話,即“一、二、三、四、五”。第一句話為“一、二、三、四、五”:“一”是指每日飲1袋牛奶,內(nèi)含250毫克鈣,既補充了鈣和蛋白質(zhì),又減少了高血脂的發(fā)病機會。“二”是建議結合用這種經(jīng)典中醫(yī)組方茶,長期飲用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叭笔侵该咳者M食3份高蛋白質(zhì)食品,每份可為瘦肉50克,或雞蛋1個,或雞鴨肉100克,或魚蝦100克,或豆腐100克,以每日早、中、晚餐各1份為宜;“四”是指“不甜不咸,有粗有細,三四五頓,七八成飽”即每天可吃3頓、4頓或5頓,每頓可吃七八成飽?!拔濉笔侵该咳者M食500克蔬菜和水果,一般每日吃400克蔬菜,100克水果。[3]
|
|
來自: yiyidaodao > 《我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