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當時是弗朗哥的法西斯政府,被德意視為潛在盟友,自然不會動他。 但是弗朗哥又賊機智,在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來回搖擺就是不徹底投靠其中任意一方。 希特勒多次催促弗朗哥加入軸心國,然而弗朗哥一直在等著不列顛空戰(zhàn)打出個結果再決定自己的立場。而德國當時在英吉利海峽焦頭爛額,實在沒心情去對西班牙做什么。 后來德國進攻蘇聯(lián),前期如同水銀瀉地。弗朗哥一看德國這是要贏啊,就偷偷送了一些部隊穿著德軍制服跟德軍一起作戰(zhàn)(藍色師團)。還腆著臉表示希望德國幫西班牙拿回被英國侵占已久的直布羅陀(注意不是自己動手),希特勒表示呵呵滾。 后來德國被蘇聯(lián)反手一巴掌抽倒在地,弗朗哥趕忙又召回藍色師團然后聲稱這是志愿部隊不代表西班牙政府,西班牙恪守中立。 而哪怕是派了部隊參加東線戰(zhàn)場,西班牙在外交明面上依然保持中立。由于西班牙盛產(chǎn)鎢砂,是高強度彈藥的必需品,因此向同盟、軸心雙方不斷出口鎢砂,戰(zhàn)爭期間鎢砂的價格翻了200倍,有這種賺錢營生誰還想打仗? 而同盟國更是不想招惹西班牙,在法國本土淪陷、海軍處于觀望狀態(tài)的情況下,同盟國對地中海的控制完全取決于英國的直布羅陀港,如果和西班牙敵對,盟軍就無力再從地中海威脅軸心國,所以雖然明知西班牙背地里幫德國,還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吧。 而葡萄牙的立場也很曖昧。從歷史上說,英國和葡萄牙是多年盟友;從現(xiàn)實來說,德國和葡萄牙之間利益沖突更少(葡萄牙更依賴海外殖民地而不是歐陸霸權)。所以雙方都希望葡萄牙能加入自己,或者,最起碼保持中立。 葡萄牙當時的統(tǒng)治者是獨裁者薩拉查,他最后頂住了雙方的壓力,宣布中立。 由于葡萄牙是歐洲最西邊的國家,因此在二戰(zhàn)期間也成為了歐美之間往來的航運中心,英,美,德,意都有停靠里斯本的航空線。 相對于西班牙偏向軸心國的立場,葡萄牙作為獨裁國家,卻更偏向于同盟國,畢竟和英國是幾百年的好基友,情感上影響太大了。什么英國小國旗啊,丘吉爾像章啊,噴火戰(zhàn)斗機模型啊都是葡萄牙暢銷商品。 相對兵源充足國土廣大的西班牙,葡萄牙自保中立更加困難,而且不光要防軸心國和同盟國,還得防著西班牙不要渾水摸魚打過來。所以薩拉查把軍隊數(shù)量翻了一番,還做好了各種準備,一旦情況有變,就把政府撤離到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上。 到了戰(zhàn)爭后期局勢明朗,葡萄牙也就順理成章地開放港口給盟軍艦隊??苛?。 簡單來說,兩國都是玩的表面中立,而軸心國想打掉他們心有余力不足,同盟國更沒必要給自己多樹立敵人,而雙方都對這兩國的產(chǎn)品或航運有很大的依賴性。所以他們就這樣基本和平地活過了二戰(zhàn)。 |
|
來自: 寒器 > 《二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