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本我、超我、我是誰等等概念都被不同的哲學家研究爛了。哲學圈其實很亂,無數(shù)的人想制造無數(shù)的不同體系來從語言上解釋人類思想,結果自然就烏七八糟。 客觀上,“我”就是指某一個人類生物,主要研究我與自然和我與社會的關系。這個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問題。 主觀上,就是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思辨。然而眾所周知,思辨是拿不出結果來的,需要理解客觀環(huán)境再來進行定性。主觀上對于“我”的研究也就是對于意識的研究,屬于理論哲學的研究對象。 生物學上,人有三大神經網絡:軀干神經網絡、腦干神經網絡和腦神經網絡,以后還會細分,近期就有十一維大腦的說法。這時,我們就很容易把“我”對號入座了。 本我通常指人的自然屬性,也就是像動物一樣的那個自己,需要呼吸,需要溫度,需要生存,這就是軀干神經網絡和腦干神經網絡所支配的的“我”,生物屬性最強,也就是作為生命時存在的自己。 自我是腦神經網絡,哺乳動物大腦稍微發(fā)達點的都有自我意識,知道需要什么,也知道如何獲取。 超我的腦結構也在腦神經網絡中,和其他動物不同,超我是人類獨有的概念,因為這部分神經網絡在前額葉,只有人類才有發(fā)達的前額葉。在超我中,人類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釋迦摩尼有一個解釋方法,叫八識,第七層末那識就是人對自己潛意識的理解。潛意識就是軀干神經網絡和其他腦神經網絡,而自己體會到自己細微末節(jié)的神經反應,在控制起來,就實現(xiàn)了末那識,也就是超我。 歷史上有種說法叫心智二分,就是自己的神經網絡之間會發(fā)生對話,也就是形容“腦子里有一個好小孩和一個壞小孩在爭論要不要偷吃同學的餅干”那種。這是人類前額葉不發(fā)達時可能會出現(xiàn)的狀況,但是無法證明,這個學說雖然被否了,那只是因為這一理論被用于解釋“神”這個概念出現(xiàn)的原因,而真正的神出現(xiàn)的原因,還是原始部落出現(xiàn)火種保存后,年長原始人對部落的控制需求,所以心之二分雖然當時被擱置,但是用于區(qū)分自我、本我與超我時,還是有價值的。 哲學的發(fā)展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結果來支持,對于“我”的定性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復雜,但是需要我們對大腦進一步了解才會得到進一步的證明。 至于“我”的意義,要看怎么定性,是“我”對于客觀世界的意義,還是“我”對于自己的意義。前者的意義需要根據個人三觀來界定,后者是一種類似心理疾病的問題,可能是抑郁癥前兆,需要多加注意。 |
|